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所属系部中医系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课程编码0402021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 分6学 时84开课时间第一学年度第一学期编写执笔人李静、董小君等审定负责人王农银编写日期2011年 9月 20 日审定日期2011年 9月 25 日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 病理为理论核心, 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 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
2、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 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 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 遣方用药法则等。 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 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 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与基1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 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部分课
3、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 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二、技能目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 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 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 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三、职业素质和态度
4、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情感,逐步确立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做贡献的人生理想。2第三部份课程教学框架设计与学时安排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如下:课程在第1 学期开出;总学时84 学时,理论学时82 学时,实验学时2 学时。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序号教学任务模块理论实验 学时分配1绪论理论教学62第一章阴阳五行理论教学102实验教学3第二章藏象理论教学184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理论教学65理论教学6第四章经络实验教学26第五章体质理论教学
5、2(自学)7第六章病因理论教学168第七章发病原理理论教学29第八章病机理论教学810第九章养生、防治、康复原则理论教学6总学时84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标准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是进入中医药学领域的入门课程, 是探讨、研究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必修的基础课程, 是中医药学各专业课程体系3中的主干课程, 亦是高等职业中医教育重中之重的课程。 在全校所有中医药类专业中,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覆盖面是居于首位的。绪论一、任务目标1、知道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2、归纳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知道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4、说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教学要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6、黄帝内经2、神农本草经3、伤寒杂病论4、诸病源候论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6、金元四大医家7、温病条辨8、瘀血致病说9、本草纲目10、中医药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4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三、教学活动建议以课堂讲授为主,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讲授中医的历史沿革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对于名医名著及其贡献的讲授, 适度的引入小故事以激发学生对中医学习的积极性。第一章阴阳五行一、任务目标1、说出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说出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知道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能利用阴阳属性分析归类事物和现象。二、教学要点(
7、一)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二)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2、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以及制化、母子相及。三、教学活动建议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启发讨论、课外辅导和自学是本章节的5主要学习方法。 在课堂上重点讲授的基础上, 给学生指定课外书籍课下查阅。第二章藏象一、任务目标1、说出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2、说出五脏各自的主要生理机能、生理特性。3、说出六腑各自的主要生理机能及胃的生理特性。4、说出脑和女子胞的主要生理机能。5、说出脏与脏之间的关系。6、归纳五脏与体、华、窍、液、志的联系及
8、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7、知道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与特点。8、知道心包络和命门学说的梗概。二、教学要点(一)概说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形成。2、五脏与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与区别。(二)五脏1、五脏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2、五脏各自与体、华、窍、液、志之间的关系。63、神与精的各自概念及其与五脏的关系。4、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三)六腑1、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2、胃与三焦的生理特性。3、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四)奇恒之腑1、奇恒之腑的含义与特点。2、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脏腑的关系。3、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心、肝、脾、肾、冲任二脉的关系。(五)脏腑之间
9、的关系1、脏与脏之间的10 种关系。2、脏与腑之间的阴阳表里关系。三、教学活动建议藏象学说重在使学生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 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脏腑有抽象认识的同时又有直观的认识。另外,布置课外读物,同时个别辅导。第三章精气血津液一、任务目标1、说出人体之精的概念、代谢、功能及其分类。72、说出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3、说出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4、说出津液的概念、代谢和功能。5、归纳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二、教学要点(一)精1、精的概念与生成。2、精的生理功能。(二)气1、气的概念与生成及其运动形式。2、气的生理功能。3、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及其
10、功能;营气与卫气的异同。(三)血1、血的概念与生成和生理功能2、血的循行与脏腑功能之间的关系。(四)津液1、津液的概念、生成与生理功能。2、津液的输布与排泄和脏腑功能之间的关系。(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所包括的生理内容。2、“津血同源”“血汗同源”的生理意义。83、“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病理意义。三、教学活动建议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授课的时候除了应用多媒体课件以外,还应用具体例子说明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精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一、任务目标1、说出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2、说出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3、说出奇经八脉的概念和
11、主要生理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概况及基本机能。4、说出经络的生理机能。5、知道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6、知道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和生理功能。7、知道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二、教学要点(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3、经络的生理功能。94、经络在病理、诊断和治疗上运用。(二)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分布和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三)奇经八脉1、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概念。2、督、任、冲、带四脉各自的生理功能。三、教学活动建议经络这一章是比较抽象的内容,
12、难以理解。在授课的时候除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外, 还应用具体例子说明的方法,加以实验验证让学生理解经络。第五章体质一、任务目标1、说出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2、知道体质的生理学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二、教学活动建议以学生自学为主。第六章病因10一、任务目标1、说出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2、说出六气、六淫的概念,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及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说出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4、说出七情、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及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5、说出痰饮和瘀血各自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6、归纳病因学说的概念及病因分类沿革。7、归纳疠气产生的因素。8、归
13、纳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各自的致病特点。9、归纳结石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10、知道外伤、虫兽、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各自的致病概况。二、教学要点(一)概说1、病因的概念及病因的分类。2、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二)外惑病因1、六淫与六气的概念。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4、疫疠的概念与致病特点。11(三)内伤病因1、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4、饮食失宜与劳逸失度的概念。(四)病理产物性病因1、痰饮与瘀血、结石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和致病特点。3、瘀血的形成和病症特点。4、结石的形成和病症特点。(五)其他病因1
14、、外伤所包括的各种病因。2、各种虫兽伤的致病特点。3、药邪、医过及先天因素的概念。三、教学活动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积极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让学生更直观的掌握各种病因,便于学生今后临床应用。第七章发病原理一、任务目标1、说出发病的基本原理。2、知道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12二、教学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中医发病学原理。3、正气与体质在发病中的关系。4、正气与精神情志在发病中的关系。三、教学活动建议运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第八章病机一、任务目标1、说出病机的概念。2、说出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关系。3、说出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4、归纳
15、精虚、精施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运失常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5、归纳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病机。6、说出内生“五邪”的病机。7、知道疾病传变的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8、知道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二、教学要点(一)概说131、病机的概念。2、中医病机学的特点。(二)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的概念。2、虚或实的病理。3、虚实错杂、虚实真假与虚实转化。(三)阴阳失调1、阳盛则热与阴盛则寒的概念与病理。2、阴虚则热与阳虚则寒的概念与病理。3、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的概念。(四)气血失常1、气虚与气机失调的病理。2、血虚、血瘀、血热的病理。3、气血关系失调的病理
16、变化。(五)津液代谢失常1、津液不足的概念与病理。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形成与病理。3、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的机理。(六)“内生五邪”1、“内生五邪”的概念。2、“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联系与区别。(七)疾病传变141、病位传变的概念。2、病位传变的具体规律。3、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的概念。三、教学活动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进行讲授, 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环节,缩短理论与实践二者间的距离, 激发学生对中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更主动去探求未知的理论。第九章养生、防治、康复原则一、任务目标1、说出预防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说出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3、知道调理精气血津液等的治则。二、教学要点(一)养生1、养生的概念。2、养生的原则和意义。(二)预防1、预防的指导思想。2、预防的基本措施。15(三)治则1、治则与治法的概念。2、扶正祛邪、治病求本、正治反治、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七项治则的主要内容。(四)康复1. 康复的概念2. 康复的基本原则三、教学活动建议运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