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鼓歌木鼓歌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教材版本 201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欣赏木鼓歌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了解佤族木鼓和佤族的文化,感受佤族欢乐的木鼓舞场面。 2、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木鼓歌,感 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3、能运用已学过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大胆地为歌曲设计伴奏型,用鼓乐为歌曲伴奏。从而培养学生的 节奏感。 2、采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在活动中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体验合作学习的 快乐。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木鼓、欣赏体验佤族欢乐歌舞场面,指导学生用欢快
2、、活泼的情绪 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出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学 生对民族音乐及鼓乐文化的兴趣。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表现了佤族人民欢乐歌舞的动人场面, 同时也抒发了佤族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热爱与赞颂。歌曲为一段体,羽调式。曲调明快、跳跃,具有舞蹈性节 奏。八分附点节奏、十六分音符、八分休止符和四分休止符的运用,使得整首歌 曲充满了抑扬顿挫。歌曲中具有劳动特点的节奏如:“ ”,仿佛再现 了劳动中一领众和的情景,充分显示了佤族人民豪爽、粗犷的性格。歌曲运用了 很多重复的手法,衬词的运用也突显了佤族民歌特有的味道。调式的游移是佤族 文化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标志,演唱歌曲时如果
3、能在歌曲休止的地方加入打击 乐,并配以简单的舞步,会使演唱歌曲的气氛更加热烈。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音乐教学活动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任丘当地有几百年的鼓文化的历史,远近闻名,每年 有鼓文化节, 吸引着各地游客, 学生们更是经常看到、 听到, 比较熟悉大鼓文化。 因此我从本地鼓文化直接导入,从了解鼓的功能、鼓的不同特点开始本课教学。 另外五年级的学生性格比较活泼,接受能力也较强,有一定的表演欲,音乐基本 功较为扎实。但在音乐知识,尤其是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及乐器的了解和认识还 比较粗浅,歌唱情感的表达上稍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我把主要活动内容
4、放在欣 赏、感受、打击节奏上,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欣赏图片、播放相关视频 资源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1*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木鼓,感受木鼓文化、木鼓舞,准确演唱歌曲。 难点:引导学生用一定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出示课题出示课题 打开课件出示课题木鼓歌,自动播放音乐阿佤人民唱新歌。 导入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视频:欣赏任丘鼓乐片段 (师:同学们,首先让我们欣赏一个视频,你看看在演奏是什么乐器?表现出怎 样的场面?) (生: 这是我们任丘正月十五闹元宵庆祝活动, 鼓的声音, 喜庆, 热闹, 震撼。 。 。 。 。 ) 师谈话激趣:鼓是一种打
5、击乐器,通过节奏的变换来表达情感,中国的鼓乐文化 包罗万象,鼓的种类有 300 余种。我们任丘就是鼓文化之乡,任丘大鼓源于明代 万历年间, 距今已有 400 余年的历史, 最初用于鼓舞士气, 逐渐演变成逢年过节、 丰收、家有喜事等表达喜悦之情的庆祝活动。任丘大鼓文化节远近闻名,在我们 这里每年过年、正月十五期间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几十面大鼓一字排开,一起擂 动,盛传八方,响彻云霄,好不热闹。其实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 鼓文化不尽相同,极富魅力。 2、课件出示架子鼓、腰鼓、长鼓、堂鼓、非洲鼓、拨浪鼓图片。鼓励学生选择 认识的鼓介绍给大家。 (同学们,看一看,老师为大家带来哪些朋友,你认识
6、它吗?) 3、播放佤族木鼓视频,初步感知佤族与木鼓。 师:有一个神秘而热情的民族-佤族,他们把鼓誉为最尊贵而神圣的乐器。让我 们来走进他们,感受、认识一下佤族的音乐文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图片、感受氛围等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对 佤族以及佤族木鼓的极大兴趣。为本课教学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新课教学新课教学 一、初步了解佤族木鼓 图文结合,了解佤族木鼓相关知识。 出示图片:木鼓介绍:(边放课件教师边 讲解)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一带,木鼓是佤族特有的一个打击乐器。 在每 个村寨,都有一个或几个建在高地上的竹制木鼓房。木鼓分为一对,左边是母木 鼓,右边是公木鼓,佤族人民把制作木鼓当
7、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 在 佤族人民心目中, 木鼓是通天神器, 是最为尊贵和神圣的乐器, 一般有三种功能, 一是用来祭祀,驱邪和保佑村寨平安,二是用来报警,山寨发生火灾或遭受外来 侵略时敲响木鼓报警,召集寨人应急,三是用来歌舞娱乐。佤族人民能歌善舞, 每到“拉木鼓” (4 月 10-12 号)这一节日时,人们不仅跳木鼓舞,还唱木鼓歌, 场面非常热烈,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木鼓歌就表现了这种欢乐歌舞的场景。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w 二、学唱歌曲,把握演唱情绪 1、初听木鼓歌范唱 提问: 歌曲是用怎样的情绪演唱的?在曲谱中找出认识的音乐符号?(介绍休止
8、符、反复记号、下滑音的作用及唱法,并在休止符处创编动作加以强调)。2-y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标注功能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圈画出音乐符号, 并掌握其用途。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21世纪*教 2、复听歌曲:找出并标出节奏或旋律相同以及难唱的乐句。 【设计意图:课件上鲜明标注,休止符、反复记号、下滑音,通过对比学唱、难 点教唱等方法学会歌曲。】 3、歌曲情绪的处理: (1)休止符前要唱得短促有弹性,下滑音要唱出民族韵味。 (2)歌曲高潮段落与前段情绪的对比。 (3)衬词要唱得轻而短,唱出佤族民歌的韵味。 (4)结束句要唱的先连后断,表现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设计意图
9、: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演唱歌曲。培 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从而完成教学重点。】21 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为歌曲设计伴奏型,用鼓乐为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 分别出示前半段和后半段, 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分段设计伴奏节奏。 通过练习不断巩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1)分小组讨论为歌曲第一部分设计伴奏型。第一乐段句尾有休止符,此处填 充鼓的节奏。(提示:出示大鼓、小鼓图片,用大鼓代表四分音符节奏、小鼓代 表八分音符节奏)。2 (2)用小鼓、铃鼓、自制鼓等乐器为歌曲第一部分伴奏。 (3)分小组讨论为歌曲第二部分设计伴奏型。(提示:出示大鼓、小鼓图片,用 大鼓
10、代表四分音符节奏、小鼓代表八分音符节奏)。2 (4)用小鼓、铃鼓、自制鼓等乐器为歌曲第二部分伴奏。 (5)用小鼓、铃鼓、自制鼓等乐器为整首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遵循小学生高年级的好 奇、好动、求知、有一定稳定性的年龄特点,本着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 生的原则进行教学,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活动 中来。】21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一、体验佤族歌舞魅力。 师: 在佤族参加“拉木鼓”的都是年轻男女, 年轻女子在中间, 站在木鼓上跳“甩 发舞”,男青年围在周围唱木鼓歌,并用鼓锤打节奏。 欣赏“甩发舞”视频 活动:这是云南佤族人民在跳木
11、鼓舞。佤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豪爽、奔放, 动作也比较纯朴,都源于劳动、生活中的动作。跟老师学跳基本舞步(鼓励长发 的女生披发表演,实在不好意思表演也不强求学生,就以欣赏、感受为主。) 二、活动 整合表演。 歌曲演唱、 舞蹈、 打击乐、 自创伴奏一同加入表演, 营造热烈欢腾地节日气氛!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欣赏、亲身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佤族舞蹈的 热烈与激情。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渗透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意义! 】 21 c 课堂课堂小结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佤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鼓在音乐 中丰富的表现力。 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音
12、乐 宝库中的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使得我国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为中华多民族 的音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还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等待我们去挖掘、探索和继 承、创新,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在一起继续来学习。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木木 鼓鼓 歌歌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 生的发展为本, 主要运用了创设情境法、 听唱法、 讨论法、 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致力于给学生创设非常轻松、 愉快、 有趣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用拍手、 敲鼓、舞蹈等方式,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愉悦地、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
13、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立足于通过学习佤族风格的歌曲, 初步了解佤族文化为 出发点,以鼓为主线,首先从本地鼓文化导入,亲切而自然,然后从看鼓、听鼓, 唱鼓歌,到打鼓,跳木鼓舞,让学生了解到热情、奔放的佤族音乐和舞蹈,让学 生感受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 为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而感到骄 傲与自豪。 在设计打击乐器伴奏节奏时, 利用休止符和歌曲本身的节奏特点, 让 学生讨论设计节奏,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 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也很好的解决了本课学习中的休止符、十六分音符的 节奏的难点。 总之,虽然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歌曲中的重难点, 除了休止符之外,还应关注旋律的民族特性。五年级的学生到了这个年龄,不太 爱表现,还是要平时多鼓励,多练习,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今后,我在教学 中将继续加强学生音乐学习的习惯养成,更加关注细节、关注常规、关注学生参 与度,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音 乐鉴赏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延伸,还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等待我们去挖掘、探索 和继承、创新,不断渗透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 期待孩子们能自觉地去接触、 去了解和学习,让学生能够终身学习才是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