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高中知识衔接数与式的运算1绝对值(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即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表示 的距离(4)两个绝对值不等式:;例1:解不等式:(1) (2)(3) (4)(5) (6)42根式(1) 二次根式:形如式子的代数式,性质: ; ; ; (2) 无理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如 ,等是无理式,而,等是有理式(3)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分母(子)有理化方法: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例1:化简:(1) (2)
2、(3) (4)例2: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和 (2)和3分式(1)分式的意义:形如的式子,若B中含有字母,且,则称为分式当M0时,分式的基本性质:(1) ;(2)(2)繁分式 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是分式时,就叫做繁分式,如,繁分式的化简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利用除法法则;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例1:化简:(1) (2) (3)例2:(1)若,求常数的值; (2)试证:(其中n是正整数); (3)计算:初高中知识衔接因式分解一、 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二、 方法: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求根法三、 例题1.提取公
3、因式法: 策略:因式分解时,若有公因式,应先提取公因式。例1(1) (2) (3)2.公式法: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和公式:= ;完全平方差公式: ;三数和平方公式:;立方和公式: ;立方差公式: ;两数和立方公式:= ;两数差立方公式:= ; 例2(1) (2) (3)3.分组分解法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如= 常见题型:(1)分组后能提取公因式 (2)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例3 (1) (2) (3) (4)4.十字相乘法二次三项式型的因式分解 : 步骤:,;,注意:分解因数及十字相乘都有多种可能情况,所以往往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确定一个二次三项式能否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例4(1) (2)
4、 (3) (4)(5) (6) (7) (8)(9) (10) (11) (12)5求根法若关于x的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则二次三项式就可分解为.步骤:令;求出方程的两根、;将原式改写成的形式.例5(1); (2)初高中知识衔接一元二次方程(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1)因式分解法:(2)求根公式法:(3)配方法:例1: 例2:已知二次函数,求它的图象与轴的交点坐标.例3:解方程: (二)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 的根的判别式为:1当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2当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5、 , ;3当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判定下列关于x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1)x23x30; (2)x2ax10; (3)例2: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的范围:(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方程有实数根; (4)方程无实数根 (三)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为,那么: ; 特别地,若二次项系数为1,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由韦达定理可知 ; ,可化为例1 若是方程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1) ;(2) ;(3);(4);(5) 例2:求一个一元
6、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为,例3:已知关于的方程的一个根是,求另一个根及的值例4: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的范围:(1) 有两个负数根;(2)有一个正根一个负根;(3)两个负根;(4)一个根大于2,一个根小于2初高中知识衔接一元二次函数1一元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1)一般式: ;(2)顶点式: ;(3)交点式: 2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判别式图象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单调性3一元二次函数作图步骤确定开口方向:由二次项系数a决定;(1)确定对称轴:对称轴方程为;(2)确定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若0则与轴有两个交点,可由方程求出;若=0则与轴有一个交点,可由方程求出;若0则与轴有无
7、交点;(3)确定图象与y轴的交点情况,令得出,所以交点坐标为;(4)由以上各要素出草图4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1)求在的最值确定a的符号,有最小值,有最大值;配方求顶点,顶点的纵坐标即为对应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例1: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1) (2)(2) 求在区间上的最值方法:一看开口,二看对称轴,三看对称轴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相对位置关系例2:(轴定区间定)按以下条件,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 (2) (3)例3:当时,求函数的取值范围例4:已知为常数,函数在区间的最大值为2,求的值例5:(轴定区间动)求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值例6:(轴动区间定)求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值例7:(轴动区间动)求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