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内阅读专项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一、课文直通车。 观潮片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 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 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 , ( )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 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堵 ( ) 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 ,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
2、( ) 、 ( )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感到身临其 境。 3.在段落中的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词语。 4.这段话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 、 ( )和( ) 。 5.画线的句子写的好吗?为什么? 二、课文直通车。 走月亮片段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 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 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 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 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在括号里
3、填写合适的词。 ( ) ( ) 的月亮 的夜晚 ( ) ( ) 2.联系课文内容写出你对“走月亮”的理解。 3.文中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 ,为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 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4. 写出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三、课文直通车。 夜间飞行的秘密节选 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 跟什么东西相撞, (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难道 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 七竖八地
4、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 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 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 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 起来探路的。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灵活( ) 敏捷( ) 清晰( )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下面选项中能体现蝙蝠习性的是( ) 。 A.夜里飞行 B.眼睛特别敏锐 C.捕捉飞蛾和蚊子 D.避开障碍物 4.为了弄清蝙蝠夜里飞
5、行的秘密, 科学家做了 ( ) 次试验, 试验得出的结论是: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四、课文直通车。 爬山虎的脚片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 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 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 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 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 我注意了, 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 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6、。这就 是爬山虎的脚。 1.给下面句子中的“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A数量一 B一律,没有例外 C.满、全 D 表示最少 (1)叶尖一顺儿朝下( ) (2)不留一点儿空隙( ) (3)一阵风拂过( ) (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 。 3.作者通过( ) ,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 ) 、 ( )和 ( ) 。流露出作者( )的之情。 4.如果划线的句子去掉“漾起波纹” ,好不好? 五、课文直通车。 蟋蟀的住宅片段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 )土,还用钳子 似的大颚( )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 )地,后腿上有两排锯, 用它将泥土
7、( )到后面,倾斜地( )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 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用钳子和耙 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 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 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 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蟋蟀盖房子”实际上指的是( ) 。 2.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写的动词是( ) 。 A.扒 搬 踏 推 铺 B.推 搬 踏 扒 铺 C
8、.扒 踏 推 搬 铺 3.这几段主要写了。 4.“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 ) A.蟋蟀不辞劳苦、非常勤劳。 B.“我”是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C.“我”不太喜欢蟋蟀,看久了就不耐烦了。 5.蟋蟀的生活栖息地,本来是小小的、简朴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从这 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六、课文直通车。 盘古开天地片段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 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
9、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 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1.这段话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运用其中的一种写句话。 仿写: 2.文中围绕一个“变”字展开,表现了盘古的神力。请展开想象描述。 3.你还读过哪些像盘古开天地这样的神话故事呢?把故事名称写下来。 七、课文直通车。 精卫填海 炎帝 ( )之少 ( )女,名曰 ( )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 ( ) 而不返 ( ) ,故为卫精,常衔 ( )西山之木石,以堙 ( )于东海。 1.本文选自 。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3.解释句子加点字以及句子的意思。
10、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 为卫精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 于东海。 4.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八、课文直通车。 麻雀片段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 ()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 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 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 想拯 () 救自己的幼儿。 可是因为紧张, 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 ()哑 ()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在 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 ()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 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
11、了下来。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 向后退。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 3.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 A 写出了老麻雀飞下来时快疾的样子。 B 写出了老麻雀一心想拯救幼儿的急切心情。 C 写出了老麻雀的果断勇敢坚定的形象。 4.“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九、课文直通车。 牛和鹅片段 就在这时候,池里划来了一只小船,捉鱼的金奎叔从船里跳上岸。金奎叔是 个结实的汉子,他伸出胳臂来比我的腿还粗。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了鹅 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 鹅
12、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 地落到了池中。这一下,别的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里,逃命了。 金奎叔给我穿上鞋,拾起书包,用大手摸摸我的头说: “鹅有什么可怕的! 会把你吓成这样。 ” 我说: “鹅,因为鹅把我们看得比他小呀! ” 金奎叔说: “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 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 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以后一直不怕鹅了。有什么可怕的!它虽然把我们看得 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怕它干吗?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 到了只是“嘎嘎”叫几声,扇几扇翅膀,就
13、摇摇摆摆走开了。看到牛,我也不再 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 1.根据选文填一填。 (1) “我”怕鹅的原因是。 (2) “我”听了金奎叔的话之后,再也不怕,也不欺负。 2.读一读画线的句子,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老雄鹅此时的表现? 3.从金奎叔的话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十、课文直通车。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朝( )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 渴饮匈奴血。 A.宋、岳飞 B.元、戚继光 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 )而写(
14、) ,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 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 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 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 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 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 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 十一、课文直通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严 肃的问题: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 “为明理而读书。 ”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
15、到了,打手势让大家 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 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 “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 1. 文中的“那位同学”名字叫。 2.下面的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描写 (2)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描 写 (3)他睁大眼睛。 ()描
16、写 3.对“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为了不让同胞受欺凌,要挽救民族危亡而努力 B.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C.这句话寄托了周恩来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 D.因为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很多事实,所以立下了这个志向 4.如果老师问到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你会怎样回答? 第八单元:风和水第八单元:风和水 十二、课文直通车。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 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 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本文出自 。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和整个句子。 (1)常与诸小儿游。 (2)树在道边而
17、多子,此必苦李。 (3)取之,信然。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十三、课文直通车。 西门豹治邺片段西门豹治邺片段 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西门豹 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 “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 ”说着又要叫卫士把 他们扔下漳河去。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 豹说: “好吧,再等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他才说: “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 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 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 娶熄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 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
18、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 溉,年年都获得到了好收成。 1.找出文中描写官绅害怕的两个词: 2.西门豹真的是想让官绅下河去催一催吗?他的目的是什么? 3.当西门豹说“再等一会儿”时,官绅们心里可能会怎么想? 4.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课内阅读专项课内阅读专项 参考答案: 一、1.点拨:仔细阅读句子,句中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语很明显。结合答案做出 判断。 答案:A 2.点拨:仔细阅读句子,体会句子意思,抓住句中描写事物的特点进行填写。 答案:形状 声音 3.点拨:背诵课文,回忆课文内容,填写缺少的词语。 答案:拉长 变粗 两丈多高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4.点拨: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找出比喻
19、句,找到句中的喻体,填写相应的内容。 答案:白线 水墙 战马 5.点拨:仔细阅读句子,体会句子意思,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 浪”比作“千万匹白色的战马” ,从战马的数量和颜色上更加贴切实物,准确的 表现出了大潮此时此刻的特点。 答案:该句子写的很好。因为它形象的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二、1.点拨: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填写修辞词。 答案:1.明亮 弯弯 宁静 美丽 2.点拨:结合短文内容,回忆课文,体会文中“走月亮”的含义。 答案:在月亮下行走,散步。 3.点拨:仔细阅读这句话,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分析语句内容写出答案。 答案: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把阿妈比作美丽的月亮,牵着那
20、些闪闪烁烁的小星 星(也就是我)在天上走着, 形象生动,写出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 4.点拨:结合整篇课文内容,阐述文章的主题。 答案:我和阿妈在明媚的月光下散步,在月光下大自然的景色很美。 第二单元: 三、1.点拨: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意思相近的词语。 答案:灵巧 敏锐 清楚 2. 点拨: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理解前后句意之间的关系。 答案:即使也 3.点拨:仔细阅读,结合选项找出符合蝙蝠习性的正确内容。 答案:ACD 4.点拨: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从中找出对应的答案。 答案:三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四、1.点拨:结合语句,体会“一”的含义,选择
21、正确的释义。 答案: (1)B(2)D(3)A(4)C 2. 点拨:回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答案:叶圣陶 3.点拨: 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词语 “注意” 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观察。 后几句话具体介绍了观察的结果。 答案:仔细观察 位置 形状 颜色。 4.点拨:结合语句内容,体会词语的妙用之处。 答案:不好,因为“漾”字使句子具有了动感,写出了叶子被风吹过的动态美。 五、1.点拨:理解课文内容,蟋蟀盖房子就是在盖自己住的巢穴。 答案:蟋蟀的巢穴 2.点拨:理解动词的意思,结合语句内容,从选项中找出正确的一项。 答案:A 3. 点拨:认真阅读,抓住每一段所写的内容,分析出段意做出总结。 答
22、案:蟋蟀精心建造住宅的过程。 4.点拨:认真阅读段落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AB 5.点拨:认真阅读文中内容,体会作者的用词和表达的情感。 答案: 因为作者能抓住蟋蟀的栖息地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把观察和思考结 合起来。启示:要把事物写得生动,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并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 六、1. 点拨:阅读选文内容,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案:排比 夸张 2.点拨:仔细阅读选文,抓住句子的特点,进行仿写。 答案:提示:他的筋脉变成了道路。 3.点拨:搜集和积累中国的传统的神话故事。 答案: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 七、1. 点拨:了解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23、。 答案:山海经 2.点拨:掌握本文中的识字和认字。 答案:d sho yu n fn xin yn 3.点拨:熟悉故事内容,结合故事内容进行解释。 答案: (1)因此 女娃在东海里游历,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因而变为精卫鸟 (2)填塞 精卫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 4.点拨: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即可。 答案: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八、1. 点拨:仔细阅读选文,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读音。 答案:xi zhng s y png 2.点拨:阅读选文内容,总结段意。 答案:写猎狗想伤害小麻雀,老麻雀保护小麻雀。 3.点拨:认真阅读画线部分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结合选项理解。 答案:ABC。 4.
24、点拨:仔细阅读选文,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案:老麻雀爱护幼儿的力量或母爱的力量 九、1.点拨:仔细阅读选文,找出相应的答案。 答案: (1)鹅把我们看的比它小 (2)腿长,能跳过小河 爬树 2.点拨: 阅读画线句子,体会此时老雄鹅的表现。 答案:落荒而逃 3.点拨:认真阅读选文,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案: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 欺负别人。 十、1.点拨:积累有关边塞诗的知识。 答案:A 2. 点拨:阅读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答案:A 3.点拨:阅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答案:B 4.点拨:联系实际情境,写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答案:表现出豪放、开朗
25、、兴奋的情形,有一点视死如归样子。此外还可能感慨 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十一、1.点拨:阅读选文内容,回忆整篇课文,写出相关内容。 答案:周恩来 2.点拨:阅读句子,抓住句中重点字词体会所用的描写方法。 答案: (1)行动 (2)语言 (3)神态 3.点拨:认真阅读选文,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内心。 答案:ABCD 4.点拨: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答案:提示:为了让自己的未来更精彩 十二、1.点拨:掌握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点。 。 答案:世说新语 2. 点拨:结合故事内容理解重点字词和句意。 答案: (1)曾经 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2)跑 看到道的一边有一棵李子树,伙伴们都跑过去折枝取李子。 (3)的确如此 把李子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 3.点拨:仔细阅读选文,体会文章的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答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 跟从。 十三、1.点拨: 阅读选文,找出对应的词语。 答案:提心吊胆 面如土色 2.点拨:认真阅读选文,把握文中人物心理。 答案:不是。他是想让官绅害怕,使他们再也不敢坑害百姓,还要让百姓明白事 实真相。 。 3.点拨:根据选文内容,合理想象。 答案:西门豹果真厉害,我们以后再也不敢做坏事了。 4.点拨:认真阅读选文,理解故事内容。 答案:惩治贪官 兴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