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6450871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7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复习提纲精编版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1 追求智慧的学问1.1.1 哲学都起源1.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2,哲学的产生: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3.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它从最本质和最普遍的层面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1.1.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与方法

2、论的统一,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 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1)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反对错误倾向: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

3、与普通人无关阅读与思考周易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超越经验领域,从而到达了最高本体和终极原因的领域的一门学问。从具体的“器”中概括出“道”,从具体的经验领域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最高本体”。这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1.1.3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对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1)种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2) 任务: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

4、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 联系:(1)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具体科学丝毫哲学的基础 (2)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1.2.1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

5、区有不同的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1.2.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阅读与思考

6、有人认为,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于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相信社会进步的人。由此认为,唯心主义比唯物主义更高级恩格斯说:“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谈谈你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1.2.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项于物质

7、而独存在、是嘱心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相关链接在哲学史上曾出现一些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二元论如同一人骑二马,是非常危险的。对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决不会存在第三个基本派别。事实上并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因为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别基本观点优点 局限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

8、直观色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过,它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共同点都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

9、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2. 唯心主义(1)两种基本形态区别代表人物及观点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孟子:“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

10、化和表现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上帝创造世界(2)唯心主义的意义:唯心主义的产生和长期存在并非偶然。如果把认识的某一片段片面地、夸大地发展,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列宁指出,唯心主义不是没有根基的,而是一朵“无实花”,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唯心主义虽然华而不实,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哲学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

11、哲学也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1.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3.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2)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12、、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3) 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 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1.3.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

13、史观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1.3.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

14、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第二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2.1 世界的物质性探究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

15、以命万物”的根本。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一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二.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和方法论阅

16、读与思考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1.世界物质性的表现:(1)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

17、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人类社会。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A.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

18、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B.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产生人类意识。意识内容的来源: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2.世界物质性原

19、理、方法论: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以及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2.2 运动的规律性阅读与思考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谈谈你对周易中这句话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2.2.1规律是客观的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空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

20、过程。阅读与思考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上述观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拓展: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反对离开运

21、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3、规律(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方法论: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阅读与思考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

22、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2.2.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

23、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

24、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统一2.3.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探究1.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该村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气候

25、宜人。但人均耕地少、交通设施落后等,严重制约了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考察十八洞村时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因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人均耕地0.83亩,种什么?在哪儿种?经过充分调研,村里的群众把目光投向当地特产猕猴桃,大力发展猕猴桃经济,取得了成功。该村结合实际,又发展了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和苗绣等产业。2017年,十八洞村成功脱贫摘帽。2.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从提出构想,到正式通车,中国人期盼了35年。当年,外国专家认为这一工程难度太大,无法想象,也做不

26、到。为了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师和施工人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岛隧建设中的一系列难题,完成了这一“超级工程”,创造了“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等多个世界第一。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1.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理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3.怎么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7、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髓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禁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阅读与思考唇亡齿寒;围魏救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物无孤立之理;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名师出高徒上述成语、故事和俗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一、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一)联系的含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28、、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二)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没有一个事物是 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不是,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体的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阅读与思考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生物圈是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森林、海洋、草原、农田

29、、城市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人类可以影响和改变环境,但不能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请说说你的理由。2.联系的客观性(1)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A. 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如

30、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B. 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阅读与思考研究显示,塑料进入海洋,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持续危害海洋生态系统。进入土壤,会污染地下水,影响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危害人类健康。经过太阳照射,塑料中的大量毒物还会排入大气层,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这说明了什么?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

31、联系,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3.1.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B.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

32、;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与整体。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合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

33、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二. 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1)含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阅读与思考地球经历了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阶段,形成了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条件。生命的进化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过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并最终产生了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大体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

34、阶段。自古以来,人类不断地发明和改进计算工具,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算盘、计算尺,再到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计算工具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手动到自动的发展过程,而且还在不断发展。生命的进化过程和计算工具的变化历程表明,物质世界处于怎样的状态?3.2.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

35、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2. 发展的普遍性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原理 :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

36、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2.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阅读与思考我国古代哲人留下了许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你还能说出哪些类似的名言警句?请分析这些名言警句中包含的哲学道理。(一) 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事物发展的形式或者状态是量变和质变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

37、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方法论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无论

38、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加快发展。3.辩证否定观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阅读与思考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这些古诗蕴含了怎样的哲学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二)事物发展的趋势1.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

39、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阅读与思考在最初研制时期,火车饱受世人的嘲讽。1814年,世界上最早在铁路上行驶的蒸汽机车被研制出来,但是它丑陋笨重,走得很吃力,像个病魔缠身的怪物。面对这个构造简单、速度缓慢的怪物,有人驾着一辆漂亮的马车与它赛跑,并讥笑说:“火车怎么还没有马车快呀?”有人贵怪火车声响又尖又大,把附近的牛都吓跑了。各种抗议和打击纷至沓来。200多年后,马车仍按原速转动着它的轮子,火车却在飞速前进着今天,时速达350千米、安全快捷、平稳舒适的高

40、速列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速度一日千里的变化令人惊叹。火车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给你什么启示?2.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A.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B. 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阅读与思考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41、。”“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孙武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善恶、有无、难易、长短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荣辱、强弱、祸福、治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3.3.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含义原理: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二)基本属性1.是什么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 矛

42、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B.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阅读与思考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3.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联系: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

43、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3.2矛盾问题的精髓阅读与思考在一天,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就不会停止。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一)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二)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

44、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实质: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2)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

45、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3.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阅读与思考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

46、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但先攻占锦州是夺取这一战役胜利的关键因为锦州是东北通向关内的咽喉,是东北敌人撤回关内的唯一陆路通道,这里的敌人消灭了,就可以把东北的大门堵死,关起门来歼灭东北的国民党军队。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毛泽东提出先攻占锦州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1)含义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

47、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阅读与思考蔷薇花总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他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堕入凡尘。最好的苹果酒常带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有黑点可以看到。以上诗句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谈谈你的想法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1)含义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而另一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