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诗歌阅读现代诗歌阅读 练案一理解现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4题。(16分) 风景 辛迪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一九四八年夏在沪杭道中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本诗第一、二句交代了看“风景”的地点,指出看到的都是“社会问题”,与最后一句中“不是风景”相 呼应。 B.三、四两句阐明了社会问题的具体内涵,即人民生活困苦。“终点”即
2、“田间的坟”。形象地写出了当 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死难料。 C.七、八两句“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表明这种社会问题普遍存在,而“却是一般的暗淡”, 语意陡转,说明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D.对连年战乱带来的灾难,作者有感而发,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穷兵黩武的反动政府的痛恨。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把铁轨比喻为中国的肋骨,形容得何其瘦骨嶙峋, 简直令人感到心痛。而社会问题像一节节的列车,又何其多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B.“比邻而居的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3、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象,此处将茅屋和坟这两个意象组合在同一 个画面中,写出了诗人的思考:生与死的距离近得出奇,中国人竟是如此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C.“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在对称的两句中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出自 然与人的对比。 D.“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瘦”字的重复使用,着重比较出瘦的程度,与首句的“肋骨”遥相呼应,由此顺 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都是病,不是风景!” 3.诗歌最后一句使用标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4 分) 4.诗歌取名为“风景”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诗分析说明。(6 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58题。(16分)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
4、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中,“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绝望的死水”成了“绿 酒”
5、。诗人以美写丑,揭露了旧中国的肮脏,表达了尖锐的讽刺。 B.“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泡沫如珠, 乱蚊成群。 C.作者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 D.全诗对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用字富有色彩感,尽管写的是丑恶,却也艳丽鲜明,更反衬出诗中有意造出的病态美在否定现实 中的力度和深度。 B.这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一、二、四句押韵,每节一
6、韵,节奏和谐, 动听入耳。 C.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终于“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问而不答,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D.诗人以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7.如何理解这首诗第五节所表达的感情?(4分) 8.死水一诗,充分体现了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请就诗中的“绘画美”做简要分析。(6 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912题。(16分) 浮云注 俄国莱蒙托夫 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
7、下的忌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注这首诗创作于 1840 年 5月初,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辉照射下碧空彩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 诗人胸中的愁闷。 B.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的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 C.“是谁把你们驱赶?”这种设问具有双
8、关的含义,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 D.诗的最后通过替云回答,使云回复到自然状态,刻画了云的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 望自由的感情。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抓住浮云与诗人身世中某些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用正比和反衬的手法,寄寓了自己不幸的遭 遇,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情怀。 B.“浮云”本来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在这里用呼告的手法,把“云”人格化了。 移动中的“浮云”尚有自己的自由,可“我”却是没有自由的“流放犯”,通过对浮云的向往反衬出诗人对 自由的渴望。 C.全诗没有正面抒发自己爱祖国、爱自
9、由的感情,甚至不正面谈诗人自己,只是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浮 云的冷漠,可字里行间却处处有诗人的存在,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D.全诗三节十二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浮云的形象,又叙述了诗人的身世,两者结合得非常 巧妙;加之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诗的主题十分鲜明,形象极为生动。 11.在诗中作者连续五次发问,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4分) 12.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浮云和自己的命运有何差别?(6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316题。(16分) 半棵树 牛汉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10、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1972 年咸宁 13.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见到的被雷电劈掉了一半的“半棵树”的形象,“半棵树”生长在荒凉的山丘上, 面对风暴傲然侧身挺立,遭雷电打击依然坚强高大。 B.诗的第一节直接描写了“半棵树”恶劣的生存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半棵树”的怜悯和同情。 C.第四节用特写的镜头,交代树遭摧残、迫害的结果,表现了“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
11、命力。 D.诗的第六、七节,说明了半棵树惨遭雷劈的原因,正是因为直和高,它才会被雷电如此摧残。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半棵树”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 与韧性的战斗传统。 B.第二节中“像一个人”侧着身子挺立着,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更深的含义。 C.第四节运用议论的手法来充实“半棵树”的形象内涵,第五节以描写的方式来升华半棵树的人格化 魅力,凸现其精神。 D.整首诗语句看似平静,实则沉郁顿挫,如急湍冲撞涧石,似猛浪怒拍礁岩,又像悬瀑飞击峭崖,气势雄 浑,激荡人心。 15.这首诗为什
12、么用“半棵树”作为题目?谈谈你的理解。(4 分) 16.“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 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6分) 练案二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4题。(16分) 蛇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年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3、(3 分) A.诗人笔下“蛇”的形象,一改传统中的厌恶和恐惧,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是由于诗人喜欢蛇。 B.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 的意义。 C.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影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 般的梦境。 D.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新奇的比喻,显露了诗人 的匠心。 2.诗人在诗中借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 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一项是()(3 分) A.我选择了你,
14、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 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 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 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3.这首诗由一条情节线索贯穿全诗,每一节诗都有一个情节,简要概括其内容。(4 分) 4.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6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58题。(16分)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
15、是归人,是个过客 1954年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节以“莲花的开落”比喻“打江南走过”的“我”的容颜憔悴,突出“我”倍受相思煎熬。 B.“东风不来”“跫音不响”既点出环境的冷清幽静,又暗示等待的人没有归来。 C.“柳絮不飞”“春帏不揭”的状态,和“寂寞的城”“窗扉紧掩”的比喻,刻画了闺中女子寂寞、闭锁的心境。 D.第三节表明“我”并不是女子等待的“归人”,“我”只是骑着马路过这个江南小城。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莲花”“柳絮”“青石”“春帷”“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在诗中营造了浓厚
16、的江南 气息,使诗歌具有古典美。 B.“美丽的错误”是本诗的诗眼,说是个“错误”,是因为“我”并不是闺中女子所等待的那个人;说是“美丽” 的,则强调女子容颜漂亮,让人惊艳。 C.诗歌首尾呼应,第二节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界,前面三句和后面三句在内容上和句式上基本 相同,使全诗结构齐整而巧妙。 D.诗歌运用了“我”与女子两种视角,“我”和“你”两个叙述人称,并使他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诗中自 始至终未点明“我”与女子的关系,反而留下丰富的遐想空间。 7.如何理解“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中的“错误”一词的含义?(4分) 8.这首诗被广为传诵,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6分) 三、阅读下面的
17、诗歌,完成第 910题。(9分) 雪白的墙 梁小斌 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早晨, 我上街去买蜡笔, 看见一位工人 费了很大的力气, 在为长长的围墙粉刷。 他回头向我微笑, 他叫我 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 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 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 写有很多粗暴的字。 妈妈,你也哭过, 就为那些辱骂的缘故, 爸爸不在了, 永远地不在了。 比我喝的牛奶还要洁白、还要洁白的墙, 一直闪现在我的梦中, 它还站在地平线上, 在白天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我爱洁白的墙。 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 不会的, 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 你听到了吗? 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18、1980 年 5月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是一首以儿童的视角、语言写成的诗,景淡笔也淡,但诗情诗趣诗意从这轻松的情绪中流露出来, 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期望和追求,一字一行,都打动人心。 B.诗以刚刚结束的“文革”的历史作为背景,叙述者以儿童的身份出现,有一种强烈的“伤痕”意识,这在 该诗中有着具体而明确的表现。 C.诗中的“我”怀着童心向妈妈述说了他所看见的粉刷一新的雪白的长长围墙;面对此情此景,让人们 对过往生活产生回忆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D.诗人追求一种语势的舒缓和语境的清晰,用晓畅自然的语言控制了诗歌的速度。表现了诗人对“文 革”的反思经历了一个
19、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0.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113题。(12分) 流亡者的悲哀 穆木天 在海的那边,山的那边, 母亲在望儿子,弟弟在望哥哥; 可是,没有人晓得,在这个大都市中, 我一人在拖着我的流亡者的悲哀。 “可怜的落侣雁”般地悲凄, 故园的烽火,更显得我的空虚, 看见青年朋友,感到自己老了, 遇到跃动的生命,觉得自己是刑余。 在阴凄的巷中,度着虚伪的生活, 人生的途径,在心中被虐杀着; 憎恨,如烈火潜在黑煤块里, 流亡者的悲哀,也只有流亡者拖起。 到海的那边,到山的那边, 流亡者的悲哀和憧憬交集着; 我也不想母亲,我
20、也记不起弟弟, 故园的屠杀和烽火,在心中交映着。 1936 年 7 月 21 日晚 注“九一八”之后,作者因战乱流落他乡。 1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节写母亲、弟弟在家乡思念“我”这个因战乱流浪远方的人,可是“我”内心的悲哀谁又能理解。 B.“看见青年朋友,感到自己老了,遇到跃动的生命,觉得自己是刑余”,在消沉中,透出一个敏感灵魂自 责的痛苦。 C.“流亡者的悲哀,也只有流亡者拖起”,说明诗人不安于这种“虚伪的生活”,自觉地意识到,无论如何的 境遇,必须肩负起民族受难的十字架。 D.“人生的途径,在心中被虐杀着”,表现了诗人在国难时期,自己的理想无法实
21、现,对前途感到渺茫,内 心十分绝望。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民族的苦难、故园的烽火连在一起,为这首诗带来了个性的色彩,增加了 抒情的深度。 B.本诗句式整齐,读来铿锵有力,体现了诗人勇赴国难的可贵品质,这种精神与不理解哥哥的“弟弟”,不 理解儿子的“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本诗是一种写实性的抒情,但读来含蓄隽永,如诗的开头与结尾都用了“海的那边”“山的那边”,只是 一处用“在”字,一处用“到”字,没说明自己怎样投身赴敌的决心,心灵变化的历程却得到暗示。 D.诗人的心先是“悲哀”,后来是“悲哀与憧憬交集着”,形象地写出了战胜自我的
22、历程,呈现于诗中的是 诗人心灵警醒和不断反思的可贵精神。 13.这首诗的最后一个诗节与第一个诗节相比,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 现代诗歌阅读 练案一理解现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1.CC 项,无中生有,“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诗 中没有依据。“却是一般的黯淡”说的是社会问题同样存在,揭示出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并 不能反映出“当时劳苦大众已经麻木,对造成自己苦难命运的原因漠不关心”。 2.BB 项,“比邻而居的茅屋和田野间的坟”,这一景象是写实的,不是诗人想象中的。 3.全诗在末句才使用标点逗号和惊叹号,这不仅明确点出本诗的主旨,
23、而且直指题目, 原来全篇做的是反题文章。 4.参考答案 题目与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讽刺意味。充分表达诗人内心 的愤懑与痛苦,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解析 从全诗内容来看,诗歌写的是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所看到的“不是风景”, 而是“病”,从手法上来看,题目与诗歌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具有明 显的讽刺意味;从主题表达上来看,诗人回到祖国本想看到风景,但看到的是中国的社会 问题,而且还很多,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愤懑与痛苦,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5.C“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一句不符合文意,那两句诗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 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
24、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6.B“一、二、四句押韵”有误,从诗中看,每节的第一句均不押韵,仅有二、四句押韵。 7.“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 速腐朽的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愤激 之情。 8.这首诗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但所用的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这里有翡翠绿、 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罗绮”,有鲜艳照人的“云霞”。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 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9.A感情色彩错误,诗人的愁闷并未被排遣,景色也不是美丽的,而是“如同一群流放犯”。 10.B从“冷漠无情”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并不
25、向往浮云。 11.诗人连续提出五个联系自己命运遭际的诘问,从中透露出诗人所蒙受的种种苦难,由 自己推及浮云,却发现浮云的漂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它们感到厌倦。诗歌写到这里,感 情起了变化。 12.浮云是自由的,但这自由如同流放一样毫无价值和意义。它们冷漠无情,不知道激情, 不知道忧伤,哪里会有如诗人一样的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呢?更谈不上因此而招致被流放。 13.BB 项,“怜悯”和“同情”不对,诗歌表达的是对在厄运面前坚强不屈的人的敬仰与赞 美之情。 14.C对表达方式的理解错误。应为“第四节运用描写的手法来充实半棵树的形象 内涵,第五节以议论的方式来升华半棵树的人格化魅力”。 15.以“半棵树”为
26、题目,给读者一种残缺感,一种与通常生活经验中的作为完整形象的“一 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半棵树”?标题中预设 了一个悬念。 16.诗句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半棵树的形象:被雷电劈掉了半边,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 损的身躯依然挺立,“春天来到的时候”,依然“长满了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朝气蓬 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诗句不动声色地表现出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读 之让人唏嘘动容。 练案二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AA 项,“这是由于诗人喜欢蛇”理解错误。不是因为诗人喜欢蛇,而是由于诗人选取 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 2.C冯至在蛇里表白
27、的,正是“一己暗恋之情思”“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通俗 一点,就是“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 3.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第 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为抒写了“我”的意愿。 4.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式,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 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在艺术上,蛇既有中国古典诗歌那种优美的意境, 又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手法,使这首爱情诗饱含着象征性。蛇 还有感受深挚和比喻新颖贴切的特点。 5.A“莲花的开落”应比喻“闺中女子”的容颜憔悴。 6.B
28、说“错误”是“美丽”的,是因为这瞬间的误会传达出一种带悲的美。 7.“错误”二字,实际上流露出一种深深的遗憾以至歉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主人 公的“打江南走过”究竟是真实的行动还是一种幻想?诗人并不作答,而是给读者留下无尽 的想象的余地。 8.鲜明的韵律感,具有古典美的意象和比喻以及含蓄动人的故事情境,是本诗最主要的艺 术特色。 9.CC 项,“让人们对过往生活产生回忆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理解错误,是诗中的 “我”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10.诗人选取的多为日常的、细微的、更具有私人性的意象,如“蜡笔”“墙”“牛奶”等,从微 小的个体出发去看待历史与社会的“个人性”,以此来表现复杂的个人意绪和重大的社会 历史主题。 11.DD 项,“对前途感到渺茫,内心十分绝望”不符合诗歌的原意,从“流亡者的悲哀和憧 憬交集着”一句中,可以看出“流亡者”还存在“憧憬”,并没有“十分绝望”。 12.BB 项,“句式整齐”“铿锵有力”等词表述不当,这是一首自由诗,没有整齐的句式,也没 有明显的押韵。 13.这首诗的第一节,写自己作为一个流亡者的悲哀与孤独。最后一节,一种胜利的 憧憬和献身的精神,征服了悲哀的心理。心中唱的已是“到海的那边去,到山的那边去”的 奋起抗争之歌了。心中升起了希望的光亮,“悲哀”与“憧憬”织成了心中复仇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