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自然情怀 同步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155191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自然情怀 同步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自然情怀 同步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自然情怀 同步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自然情怀 同步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自然情怀 同步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自然情怀 同步练习题一、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猝然(c) 蝉蜕(tu) 船舷(xun)酾酒临江(sh)B.恪守(g)踱步(du) 名媛(yun)杳无音信(yo)C.坍圮(p)嘈杂(co) 愀然(qio)真知灼见(zhu)D.熨帖(y)妙处(ch) 着落(zho)一叶扁舟(pin)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B.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

2、年就座落在那儿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苍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漠。D.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班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3.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A.一个穿着破烂的男孩子,挥舞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

3、曲。C.我顺着林间小道漫步,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D.那依依的垂柳,像少女一样羞涩地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当小说在明清以主流文体之态势后,以金圣叹为代表的批注式批评开创了对叙事文学的崭新的批评样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和赏析,体现了阅读者的独特眼光和情怀。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批评家在承继传统批评的同时,因文学自身的变异而不间断地进行着批评样式的创新。2016年以来,A我们尝试建构“新笔记体批评”这种新的批评文体,力图按阅读顺序,“真实”记述当时的感想,更具有散文和随笔的文学性与可读性。的文学灵感与思想火花虽

4、有悖于逻辑化与学理化的现代批评,但初心与真实使得那一刹那的存在有如,是不加掩饰的天然与真率。B“新笔记体批评”的尝试与建构,自然离不开宏阔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论底蕴的支撑,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文论的影响。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5.文中画横线的A、B两个句子均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6.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说,批注式批评“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和赏析,体现了阅读者的独特眼光和情怀”。下面红楼梦脂评本中的两处评点,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具体分析。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庚辰双行夹批:浑写两句,已见经行处愈远

5、,更至北一路矣。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精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庚辰侧批:此方可为颦儿之居。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过敏性鼻炎好像沾上了就很难好。如果你问你身边那手不离纸、痛苦不堪的同桌:你知道过敏性鼻炎是由什么引起的吗?他会很不屑地斜你一眼,当然知道了,这个季节特有的花粉呗。这也没错,花粉确实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但是把账全部算在花粉头上有些冤枉,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推手就是食物过敏。多数慢性过敏是联合过敏,过敏性鼻炎也一样。蒿草过敏背后还有隐藏的食入性的或其他的过敏原,食物过敏的症

6、状70%表现在呼吸道。也就是说花粉只是引起季节性过敏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往往同时伴有食物过敏。这种食物过敏在非过敏季表现非常不典型,大部分人根本感觉不到。到了过敏季食用了过敏食物同时接触了过敏的花粉,过敏性鼻炎症状会明显加重。所以如果,提前或至少在过敏季避免接触,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甚至可以到不吃药也能耐受的地步。食物过敏分为急性和慢性。,吃完某种过敏的食物立竿见影,马上出现过敏症状,比如吃虾后嘴唇肿或出现皮疹。而慢性过敏很隐蔽,症状非常多样,不限于皮疹和鼻炎,往往在进食后数小时甚至数天才出现症状,且非常不典型,有时很难识别。7.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用法相同

7、的一项是()A.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唱他几句,缓解情绪。B.青岛不采用双机场模式,流亭机场航站楼将留作他用。C.我们要放下他人的期待,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D.小男孩背着竹筐走在山路上,汗水打湿了他的衣衫。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撩”,盘绕、围绕)B.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骤:一下子,很轻易地)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边)D.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限:界限)1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8、)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A.泣孤舟之嫠妇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哀吾生之须臾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耳得之而为声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知东方之既白C.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为长句,歌以赠之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作师说以贻之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人们不仅无法对纸的用途一概而论,就连追踪它的起源也十分困难。只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纸起源于中国。但与欧洲的印刷机不一样,我们无法追溯人们发明出纸的确切日期。公元105年,当时的宫廷官员蔡伦在皇帝的资助下,以低廉的成本制造出了可供书写的大幅

9、面纸张。但这并不能算是从无到有的全新发明,它其实是在一种古老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形成的。现代历史学家试图追踪历史悠久、循序发展而来的造纸术的起源。他们找到了一种“原生纸”:这种纸是人们通过模仿毛毡的制造方法,从植物纤维、丝绸或棉絮中提取出来的,但它和书写纸还相差很远。一种工艺技术一旦出现在世界上之后,人们再回过去看它,常常会觉得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但其实它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善,主要在于他扩大了造纸的原材料基础。人们不仅仅将它当作书写材料,还拿它来裱糊门窗,做成灯笼、纸花,或是扇子和雨伞。有证据表明公元9世纪时,中国人就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厕纸了;到了10

10、世纪,纸币已经成为可被接受的支付工具。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故事描述了纸从东方第一次传播到西方的过程。故事说,公元751年,阿拉伯人和突厥军队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的突厥军队有一些中国的援军相助。在这场战争中,一些中国的造纸工匠被阿拉伯人俘虏。阿拉伯人将这些工匠从塔什干战场的塔拉兹河岸带到了撒马尔罕,并强迫他们透露造纸技术的秘密。从那时起,撒马尔罕及其周边地区这些阿拉伯人在8世纪早期就已经征服的地方,人们开始造纸。其质量一点不比中国所产的纸张逊色。当代纸张研究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是:中亚的军事冲突加速了纸的传播,不过这一传播可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军事史上记载的对东方秘密知识的加速传播和武力征服,是

11、以贸易史上长期的东西文化传播运动为背景的。丝绸之路在纸的传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早在这批中国造纸工匠被俘虏之前,纸就已经作为商品,通过丝绸之路的交通网络传到了中亚。因此,丝绸之路也是一条纸张之路。从这个角度看,造纸术更像是一种缓慢渗透到阿拉伯世界的文化技术,而不是一种在特定日期习得的技术。中国纸被纳入长途贸易,引发了当专有知识以商品形式转移时通常会发生的双重步骤:首先进口一种商品,然后是生产这种商品的技术。进口商品的耗费巨大,必须经过漫长的旅途,这使得这种引进方式变得十分有吸引力。最开始,阿拉伯造纸工匠可能一直是使用浮筛,后来才一步步地通过“抄纸”替代了这种“浇铸”工艺。但不管对造纸技术做了哪些

12、细节上的修改,阿拉伯的造纸工匠们都需要让纸的生产技术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他们需要尽量减少水的用量,并找到其他材料来代替中国造纸术中主要使用的原料构树的韧皮。在这种压力之下,破布、旧织物、绳索这些在中国至多起辅助作用的原料,变成了阿拉伯造纸中的核心原料。于是一种物质循环的基本模型就建立起来了。在这一模型中,人们不是仅仅通过改变废弃物的物理形态来获得材料,比如金属,而是制造出了一种结构完全不同的材料。从此以后,纸成为一种人造材料,其原料本身就是文明的产物。(摘编自纸的文化史,德 罗塔尔穆勒著,何潇伊、宋琼译)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人们无法明确纸的用途,难以追

13、踪纸的起源,但纸起源于中国是确凿的事实。B.在皇帝的资助下,蔡伦改善造纸技术,以低廉成本制造出可供书写的大幅面纸张。C.在阿拉伯人俘虏的中国造纸工匠的帮助下,撒马尔罕及其周边地区人们开始造纸。D.在纸的传播过程中,丝绸之路至关重要,作为商品的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述了人们追踪纸的起源的历程,客观、准确地评价了蔡伦对纸的生产传播的巨大贡献。B.文章通过列举纸用来书写,做成灯笼、纸花等用途,论述了纸的发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观点。C.文章通过讲述阿拉伯的战争故事,论述了中国造纸术的传播过程,强调了其间军事冲突的作用。D.文章论述了中国纸在

14、丝绸之路上的长途贸易中发生的双重步骤,突出了中国纸的强大吸引力。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我们无法追溯人们发明纸的确切日期,但是历史学家们找到了人们从植物纤维、丝绸或棉絮中提取的“原生纸”。B.中国人在公元9世纪时开始批量生产厕纸,纸币在10世纪时成为可被接受的支付工具,这些是当前有据可查的事实。C.从丝绸之路的角度说,造纸术是一种通过多种方式,缓慢渗透到阿拉伯世界的文化技术,并非是在特定日期习得的技术。D.阿拉伯工匠通过“抄纸”替代了浮筛,并不断地改进技术,使造纸技术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并找来新的造纸原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风把人刮歪刘亮程刮

15、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她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

16、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

17、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一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

18、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

19、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梁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那一年村主任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岸,堆

20、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另一场风中我闻见一群人成熟的气息,想到一个又一个的人,在离我很远处长大成熟,然后老去。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什么留住了他们。什么留住了我。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愤怒的镢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

21、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1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画线句

22、运用比拟,用“绊”“扯”“缠”等动词,真切传神,新颖生动,赋予“草棚麦垛”以生命力。B.第段中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风”的破坏力和“风”的建设力。C.作者由“风”而联想到了与之相关的“草”“树”“云”“人”等,之后落笔于“什么留住了他们”的思考。D.文章最后三段采用独立成段的方式,突出表现了人与自然相生相融的关系,颇有老庄“齐万物”的哲学精神。16.关于文中为什么写“铃铛刺”的解说,下列理由最充分的一项是()A.这部分凸显主题,长在路边的铃铛刺虽然因挡路、伤人被嫌恶,但它生命力极强,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赏。B.这部分意蕴丰富,铃铛刺虽然没用,但它抱住了麦捆,帮助

23、“我们”留住一些东西,“我们”感激它敢于和风作抗争。C.这部分承上启下,既回应上文,铃铛刺在关键时候为“我们”挡住赖以生存的麦捆,挽留了“我们”,又引出下文感悟。D.这部分宕开一笔,从“风”写开去,引导读者关注被忽视的人事,丰富了内容,体现“形散神不散”的特点。17.“风”是刘亮程散文一个重要意象,文中“风”亦有丰富的隐喻意义,试作探究,完成下面表格。段落内容梳理隐喻意义-(1)(2)-风改变一棵树的生长、一片叶的飞舞、一个人的去留,还有一个村庄的生活。(3)-(4)(5)18.写景散文中景的描写往往寄寓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故都的秋中的“颓废美”(“苍凉美”),荷塘月色中的“朦胧美”,我与地

24、坛中的“哲思美”,赤壁赋中的“诗意美”,登泰山记中的“雄奇美”等,你觉得本文的独特审美情趣属于哪一种?试结合文本进行评析。三、古代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两处选文,完成1922题。甲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节选自赤壁赋)乙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节选自登泰山记)1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的“壬戌之秋”和乙文的“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都是年号纪年法。B.“赋”和“记”都是我国古代的文体。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记,可叙事、写景、状物,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C

26、.甲文中的“苏子”即作者苏轼自称。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先后两次游览赤壁(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写下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D.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集。姚鼐,字姬传,清代散文家。惜抱轩是室名。姚鼐与方苞、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都是清代“桐城派”的主要代表。20.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游于赤壁之下凌万顷之茫然舞幽壑之潜蛟倚歌而和之泰山之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羡长江之无穷蚓无爪牙之利A./B./C./D./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2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7、。(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译文: 23.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425题。水龙吟苏轼小序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

28、西子。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注 该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贬官黄州期间。闾丘孝终,字公显,曾任黄州知州。致仕后归苏州故里。相传范蠡相越平吴之后,携西施,乘扁舟泛五湖而去。2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直叙梦中渡江,词人躺在船上遥望江楼,“横截”突出气势,“卧看”表现闲逸的意态。B.“云间笑语”以下六句主要从视觉感受,写友人在栖霞楼宴会宾客的情景,写出乐宴的繁华。C.“五湖闻道”三句,词人借用历史上范蠡泛舟的典故,想象闾丘孝终致仕后的潇洒自在生活。D.结尾三句从对方着笔,词人设想友人也会在梦中与自己相见,与“我”梦见他的情景相

29、似。25.本词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写到梦境,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在情感上的不同。四、名篇名句默写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之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人生的短促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3)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乎弯腰俯首,显得矮小。与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五、作文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哈姆莱特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我职业是

30、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史铁生每一个“我”或许平凡、渺小,甚至残弱,但每一个“我”在生命历程中,又都能激发无穷的力量与无限的潜能,以彰显自我生命价值的追求。结合上面的材料,请围绕“渺小亦可伟大”这一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 C 2. A 3. D 4. 横空出世转瞬即逝出水芙蓉5. A句,我们尝试建构“新笔记体批评”这种新的批评文体,力图按阅读顺序,“真实”记述当时的感想,使其更具有散文和随笔的文学性与可读性。B句,“新笔记体批评”的尝试与建构,自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论宏阔而深厚的底

31、蕴的支撑,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文论的影响。6. 第一处夹注“浑写两句,已见经行处愈远,更至北一路矣”是作者读到此处的感想,表明了小说中人物的走向,体现出批注者对小说内容把握的准确与细心。第二处侧批“此方可为颦儿之居”,体现了批注者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的准确把握。林黛玉情趣高雅,而小说中“数楹精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正体现了这一特点,批注者敏锐地抓住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批注者的独特眼光和情怀。7. D8. 花粉(过敏)背后还有推手能找出过敏的食物急性食物过敏很好识别9. B 10. B 11. B12. A13. C 14. C15. B 16. C 17. (1)风吹草棚麦垛;人

32、躲在房屋里,听风声,观风向。(2)恐怖、荒凉、孤独的制造者。(3)改变的力量。(4)等待风带来云,期待云带来雨;在风的味道里想象遥远的他乡,陌生而好奇的人与事。(5)生活场域的拓展。18. (示例一)哲思美。(1)自然与人是一体的。作者笔下村庄里的事物都具有生命,他把自然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自然之物就具有了生命的温度。比如文中的“风”“云”“树叶”等。(2)拓宽了生命体验。作者在与自然平等对话中拓宽自我的生命体验,对现代文明中以“我”为中心的方式进行了修正与补充。(3)对两种文明的审视。文中既有对外面世界现代文明的好奇,如、段;又有对于“村庄”的命运的迷茫,“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

33、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示例二)苍凉美。(1)所写的大都是西北苍凉的典型景物。如干旱、草棚麦垛等,风的威力恐怖强大,显示出一种苍凉感,令人震撼。(2)用对比写出风的威力,表达人在风这一强大的自然事物前的无力感,透着一种苍凉。(3)意蕴深沉,表现在现代文明面前村庄命运的迷茫感。19. B 20. A21. (1)同“凭”,乘(2)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3)界限22. (1)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2)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就是古代的长城。23.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 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24. B2

34、5. (1)李白借梦游天姥山,抒发了对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傲然情怀。(2)本词作于苏轼谪居黄州,受到沉重打击之时,词作在风流潇洒中虽兼有沉郁之情,又以旷达之意将内心孤寂排遣出来,表现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26. (1)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7. 写作指导:材料给了三句名言,这些名言和分析引出了下面的主题“渺小亦可伟大”,意思是,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成就,平凡也能铸就伟大。人类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人杰”,更需要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正是这些劳动者支撑着这个社会。“红花”不少,“绿叶”更多,因此写作时要从肯定平凡者、渺小者入手,肯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工作的敬业态度,肯定把简单做到极致的追求,肯定把认真做到极致的坚守,因为,在平凡的生活中,这就是伟大。第 23 页 共 2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自然情怀 同步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