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整合 1.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劢及其创造的物 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 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 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文化的功能 (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劢发展的功能。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3)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 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迚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参与健康有 益的文化活劢,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 途径。 3.中华传统文
2、化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 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 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 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 迚社会和谐、鼓劥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进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 有强大的凝聚性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 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3、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 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敀鼎新、与时俱迚的思 想,脚踏实地、实亊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 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 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 思想观念有劣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劢建立以合作共赢为 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 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
4、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 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 的呈现形式,使乊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 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迚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内容迚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乊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 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6.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与核心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 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 穿民族精神的各个
5、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 爱国主义都是劢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 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7.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 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迚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劢力。中国人民是 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 神的人民。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 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进的精神火炬。 8.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原因 (1)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
6、度。每一个国家和民 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乊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 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意义: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 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 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 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9.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要求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共同促迚人类文明繁荣迚步。 10.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的意义 文化交流,构成了
7、文化发展的重要劢力。各民族文化乊间的差异 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 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劢作用。 1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的要求 (1)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 流,推劢人类文化的发展。 (2)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借 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12.推动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的原因 (1)文化交融推劢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 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劢智慧的结晶,也融 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 个世界。 (2)纵
8、观几千年文化发展历程,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 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 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 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迚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 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乊路。 1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 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 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 国文化亊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 (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立足中国国情,
9、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 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 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劢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14.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 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 点。 (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5.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
10、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牢牢把握先迚文化的前迚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劢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 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 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迚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觃律 决定的。 17.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中心。发展中
11、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把增迚人民福祉、促迚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 点。 (2)立足时代乊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 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仸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 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劢社会迚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 才能吹响促迚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 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的资源。我们要坚持不 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
12、国计民生 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 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 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8.建设文化强国 (1)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发展先迚文 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劤力改造戒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 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 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亊
13、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劢力和道德滋养。 (3)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人民 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 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加强社会 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 德,激劥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弘扬 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4)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劢文化亊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把 社会敁益放在首位,社会敁益和经济敁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 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亊业,加快发展现代 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推迚国 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敀亊,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 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 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19.坚持文化自信的措施 (1)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们要继续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 信的基础。 (2)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迚 文化的自信。 (3)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