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云南省曲靖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第 卷 阅读题(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散文作为自由的话语、最初就是历史学和哲学叙述的文体承载方式,与历史学和哲学有着亲缘性关系,但是,人们常常关心其诗学和美学意义,而很少关心散文和哲学之间的关联。散文中可以有哲学的思维、认识和发现,但是,散文文体毕竟不能真正代替哲学文体,散文中有哲理,或哲学中有散文,应该是二者关系的基本表达。在话语表达中,散文必须以情感表达为主调,而哲学必须以理性解释为主调。这就是说,散文
2、是情感与思想的自由谐和,仅有思想而没有情感,不是散文的本质性要求。 哲学与散文之间的关联是内在的,表现为思想与情感间显示着最本原的生命亲近,庄子与孟子就标志看中国哲学与散文之间最古老的联系。庄子不是借助纯粹概念的分析来表达思想,而是善于借助形象和寓意之间的关联,揭示深刻的人生奥秘,虽然他的散文中也有一些概念。孟子的说理,带着人生的全部激情,并正视人性的善良和伟大说理,因而,情感因素的参与,使孟子本身具有抒情的力量。中国古代思想的诗歌源头和散文 源头,使古老的思想始终保持激情创造与诗意抒情的力量,当然,思想发展到后来,逐渐与诗性分离,走上了专门化道路。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导致这一转变的文化英雄,则
3、不太容易确定。但是可以肯定,是哲学家导致了这种根本性转变。 在西万,哲学与散文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著作获得深刻说明。尽管柏拉图排斥诗人的合法地位,但他的思想确实始终富有 “ 纯洁的诗思 ” ,而且,历史生活实践也在不断证明着这种思想的原创性和独特的生命活力。由于思想和情感分属不同领域,确有根本性区别,因而,纯粹的哲学史,往往给予人异样的错觉,仿 佛哲学家都超越了人的情感。从他们的非哲学性叙述中,不仅能够获得哲学性体悟,而且能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格精神、生存勇气和文化气度。 亚里士多德彻底抛弃了思想与科学中的 “ 诗性因素 ” ,使哲学表述获得了自身的思想逻辑,从而形成了纯粹
4、的对话形式。思想获得这种逻辑形式,虽变得确定,但这种思想的理解与接受,也因此变得困难。思想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背离了诗性的智慧,这实际上让情感的领地由文学家独占了。一部分哲学家既然热衷于 “ 诗性思维 ” 与 “ 逻辑思维 ” ,就只能双向思维了,即在作纯粹逻辑思考时,就以 “ 诗性智慧 ” 作些调节,而在进行诗性 思考与表达时,又不得不赶紧回到纯粹逻辑思考的领地,因此,内心的冲突,在这种智慧表达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从中可以看出,散文与哲学之间,具有亲密而紧张的关系。一方面 “ 诗性 ” 使 “ 哲思 ” 充满魅力,另一万面又阻止哲学变成 “ 纯粹的思 ” ,扼杀了枯燥的概念的强权。相对而- 2
5、 - 言,对人类思想产生广泛影响的,仍是那些葆有诗性智慧的思想家。 (摘编自李咏吟创作解释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未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人们往往更看重散文的诗学和美学意义。 B散文话语表 达的主调必须是情感表达,散文要求情感和思想的关系是自由和谐的,真正的散文不应是有思想而无情感的。 C在表达散文思想的时候,庄子会发挥借助形象、寓意间关联的特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表达的过程中完全脱离了概念。 D孟子在说理时并不回避人性的善良、崇高等情感因素,若是在表达思想时抒情性再强些,就会使孟子更具感染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6、的一项是 A虽然诗人的合法地位受到柏拉图的排斥,但 “ 纯洁的诗思 ” 却使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原创性和生命活力,并从未离开。 B在纯粹的哲学性叙述中,我们常常会产 生哲学家都超越了情感的错觉,并不能真正懂得他们的人格精神、生存勇气和文化气度。 C纯粹的对话形式摆脱了情感因素对思想表达的影响,使思想变得明确而肯定,但也使对话形式自身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接受。 D所有热衷于 “ 诗性思维 ” 与 “ 逻辑思维 ” 的哲学家,在作纯粹逻辑思考或者进行诗性思考与表达时,都不免会有内心的冲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中有哲理,哲学中也有散文,哲学与散文之间的关联有着内在性,并通过思
7、想与情感之间最本原的生命亲近表现出来。 B诗歌和散文对中国古代思想一直发挥着涵养的 作用,所以最终思想虽然与诗性分离,但仍葆有激情创造与诗意抒情的力量。 C亚里士多德彻底抛弃了思想与科学中的 “ 诗性因素 ” ,使思想走上了科学的专门化的道路,是西方文化史中的文化英雄。 D虽然思想最终背离了诗性智慧,但有些思想家仍然可以借助 “ 诗性 ” 使 “ 哲思 ” 充满魅力,对人类思想产生广泛的影响。 【答案】 1 D 2 C 3 B 【解析】 - 3 -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C 项指代有误。原文表述为 “ 这种思想的理
8、解与接受,也因此变得困难 ” ,论述对象是 “ 这种思想 ” 而不是 “ 对话形式 ”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评论(评论员钟声)】韩国企业乐天集团近日同意就 “ 萨德 ” 反导系统部署用地与韩国军方签署协议,意味着主动挤入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复杂局面。不少抗议部署 “ 萨德 ”反导系统的韩国民众对此表示极大愤怒。但是,韩国一些媒体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本国民意上,更没有顾及本国及地区安全的大局,而是忙不迭地揣测中国是否 “ 封杀 ” 乐天。他们心里装着鬼,所以心很慌。其实他们很清楚,中国人民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众所周知,美韩推进在韩部署
9、 “ 萨德 ” 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安全利益关乎一国根本。韩方一方面破坏邻国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还指望同邻国正常做生意,这样的如意算盘怎么可能打出名堂?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上都找不出先例。 中国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依法保障有关企业在华合法权益,这是一贯的政策立场。然而,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成功与否,最终却要由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来决定。乐天集团主动选择配合 “ 萨德 ” 部署,就是把韩国政府往损害邻国战略 安全利益、恶化地区局势的错误方向推,就是一心一意要为自己的错误讨一颗苦果吃。相应而来的结果已经显
10、现出来,中国消费者自发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乐天做出坚决回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显然,乐天给 “ 萨德 ” 入韩铺路的决定,是典型的误国之举。此举不仅无助于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还制造了新的冲突点,令整个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况且,绑上美国反导 “ 战车 ” 的韩国,很多事情将由不得自己做主了。一旦爆发激烈冲突,韩国不可能不受重创。 韩国媒体现在用 “ 坐立不安 ”“ 战战兢兢 ” 来形容乐天当下的心境,恐怕一方面是看准了乐天在中国规模 达 8 万亿韩元的各种项目和业务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明白韩国的 “ 苦日子 ” 将随之而来。去年 7 月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 “ 萨德 ” 以来,中韩合作
11、的民意基础明显受到了损害,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韩国继续执意推进 “ 萨德 ” 部署,两国间各领域合作势将遭遇更大困难。 中国反对在韩部署 “ 萨德 ” 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也不会有丝毫含糊。韩国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注定要为此承担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 2017 年 03 月 04 日) - 4 - 材料二 【本报记者 倪浩 魏辉】 “ 中韩经贸关系倒退 10 年是有可能的 ” ,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中国不会让步。如果韩国继续一意孤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 2016
12、 年韩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政治动荡双重打击,呈现严重低迷状态。寻求与中国合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 “ 萨德 ” 入韩,引发中韩关系大倒退。 10 年前的2006 年中韩双边留易额是 1300 亿美元。如果韩国不改弦更张,中韩经贸关系肯定受损,甚至会出现 “ 硬着陆 ” 。也就是说,减少 1000 亿美元是很有可能的,那就是 “ 一夜之间回到 10年前 ” 。 (选自环球网 2017 年 03 月 04 日) 材料三 【湖北日报讯】韩国民众与民间组织分别在韩国国会以及乐天百货商场门前举行示威,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 “ 萨德 ” 反导系统,要求乐天集团拒绝提供部署 “ 萨德 ” 用地。
13、参加示威的金泉市民对策委员会共同委员长刘先喆说, “ 萨德 ” 系统不能保护韩国安全,部署 “ 萨德 ” 只会使韩国成为半岛 “ 火药桶 ” 和冲突 “ 前沿 ” 。 “ 这是 假安保 ,真的安保政策应该是通过六方会谈要求朝鲜弃核。 ” 刘先喆认为,乐天集团这次是否提供 “ 萨德 ” 用地,将成为判断其是否真正属于国民企业的标准。 “ 如果乐天屈服于韩国国防部的压力,将犯下 卖国罪行,乐天应该做出明智的决定。 ” (选自湖北日报 2017 年 02 月 23 日)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 “ 萨德入韩 ” 的问题,都对其持反对的态度,而且都认为此次 “ 萨德入韩 ” 将会对韩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B利料一认为此次 “ 萨德入韩 ” 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韩国的一些媒体妄意揣测中国会不会封杀 “ 乐天 ” ,从而没有注意本国民意。 C相比于材料二与材料三的消息报道,材料一虽然属于新闻评论,但是对 “ 萨德入韩 ”进行了 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样具有新闻价值。 D三者都对 “ 萨德入韩 ” 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报道,并且均暗示读者,对该事件的妥善解决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