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 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 10 月月考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下列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 “ 欲求境界 ”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 “ 欲求 ” 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 低级到唯有 “ 食色 ” 的欲求境界,
2、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 “ 趣味低级 ” 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 “ 求知境界 ”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 “ 道德境界 ” 。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 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
3、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 “ 自我 ”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 “ 我们 ” 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 “ 我们 ” 出发,推及 “ 我们 ” 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 “ 审美境界 ”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 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
4、的以及 “ 应该 ” 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 、真正的艺术家 ? - 2 - (节选自 2009 年 12 月 31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 1. 关于 “ 人生境界 ” 的理解, 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
5、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 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 现实的人生中,四种境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现实的人,都是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同时掺杂其他境界。 D. 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 2. 对 “ 求知境界 ” 与 “ 道德境界 ” 关系的表述, 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作者把 “ 道德境界 ” 列在 “ 求知境界 ” 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 达到了 “ 求知境界 ” ,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 “ 道德境界 ” 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
6、 责任感与义务感使 “ 道德境界 ” 不同于 “ 求知境界 ” ,并高于 “ 求知境界 ” 。 D. “ 求知境界 ” 虽也把 “ 自我 ” 作为主体,但这个 “ 自我 ” 却不同于 “ 道德境界 ” 中的“ 自我 ” 。 3. 下列表述, 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 欲求境界 ” 是人生的最低境界 ,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 “ 求知境界 ” 中的 “ 自我 ” 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 “ 道德境界 ” 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 “ 我们 ” 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 “
7、 审美境界 ” 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检测。(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4.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按剑 而 跽曰 拔剑撞 而 破之 B臣 以 险衅,夙遭闵凶 猥 以 微贱,当侍东宫 C臣不胜犬马怖惧 之 情 是谁 之 过与 ? D州司临门,急 于 星火 零丁孤苦,至 于 成立 5.下列句子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不然,籍何以至此 - 3 - C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君安与项伯有故 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8、 A今 者 出,未辞也 夺项王天下 者 必沛公也 B玉斗一双,欲 与 亚父 唉!竖子不足 与 谋 C 乃 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 乃 入 D生孩六月,慈父 见 背 兰芝初还时,府吏 见 丁宁 7.下列出自课文的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功,指关系近的亲属。期,周年,指穿一周年丧服的人。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的人。 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东宫,即太子。太子是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嫡长子,也即是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D.
9、“ 楚左尹项伯者 ,项羽季父也 ,素善留侯张良 ” :古代兄弟或 姊妹 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一般来说, “ 伯 ” 是老大, “ 仲 ” 是老二, “ 叔 ” 是老三,“ 季 ” 是最小的。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共 19 分) 李逊,字友道。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逊至郡 ,余乱未殄。 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
10、大夫、浙东都团练观察使。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逊视事数日,举奏停之。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时逊代严绶镇襄阳。绶以八州兵讨贼于唐州。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 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 既而霞寓为贼所败 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 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 4 - 十四年,拜许州刺史。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
11、。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长庆元年,幽、镇继乱。逊请身先讨贼,不许。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逊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乞。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 (旧唐书李逊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既而霞寓为贼 /所败乃移过于逊 /言供馈不时 /霞寓本出禁军 /内官皆佐之 B. 既而霞寓为贼所败 /乃移过于逊 /言供馈不时霞寓 /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C. 既而霞寓为贼 /所败乃移过于逊 /言供馈不时霞寓 /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D. 既而
12、霞寓为贼所败 /乃移过于逊 /言供馈不时 /霞寓本出禁军 /内官皆佐之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有司”官吏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 “迁”,官职变动。“左迁”是贬官的意思,文中“迁越州 刺史”的“迁”就是“左迁”。 C. “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 D. “以疾陈乞”中的“乞”,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即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李逊担
13、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濠州三千士兵谋划要杀掉杨腾。 B. 福建发生兵乱时,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上奏请求朝廷临时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就 遣散。 C. 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D. 李逊担任许州刺史,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申明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士兵都心悦诚服。 y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 1)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5 分 ) - 5 - ( 2) 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 5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 14 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 ,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两句叙事,点明围猎时间,写出了射猎队伍的庞大和准备场面的充分、壮阔,为全诗铺写了一个背景,画面感很强。 B“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二句,色彩对比鲜明耀目,“开”“骤”二字气势阔大。“白马”一句由壮丽场景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