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17 2018 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陈慧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 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是否合适? 诗词与
2、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 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 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 不
3、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正如钱 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4、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 2 - 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庄子天地篇 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 选自 文汇报 2017 年 10 月 22 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用大数据可以 从古典诗词中 提取
5、出 人类的 共同情感,有助于把握诗人的心灵和情感。 B.对 诗词 的 欣赏研究 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 大数据 无法 对数据 进行整体 化处理 。 C.大数据分析 只 是一项纯客观的 技术 方法 ,它 无法触及 诗词的 内涵和义旨 等本质特性 。 D.用大数据研究诗词 只能 获得 理性 认识, 而不能 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 感情 共鸣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文章第一段援引一篇小说和一则报道,提出论题,并表明了作者 “ 反技术 ” 的态度。 B.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 “ 大 数据 ” 研究诗词 的不 合理 性。
6、C.文章将 体察涵泳 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 感性启发 对 诗词教育 的意义。 D.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 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 对 美的 肢解 。 B.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 所以 读者 无从感知、理解诗人的 人文精神。 C.大数据 分析容易使学生 丧失 “ 感动 ” 能力 ,因而很难 真正进入 诗人 的情感世界 。 D.在 诗 词教育中应通过 情感教育 来帮助人 涵养性情 ,塑造 人格 ,提升 人生 的境界。 (二
7、)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17 分) 牵牛花 日 志贺直哉 我从十几年前以来,年年都种牵牛花。不但为了观赏,也因它的叶子可以作治虫伤的药,所以,一直没有停 止。不但蚊蚋,就是蜈蚣黄蜂的伤,也很有效。拿三四枚叶子,用两手搓出一种粘液来,连叶子一起揉擦咬伤的地方,马上止痛止痒,而且以后也不会流出水来。 现在我住的热海大洞台的房子,在后山半腰里搭了一座小房作书斋。房基很窄,窗前就- 3 - 是斜坡。为了安全,筑了一条低低的篱笆。篱下种上一些茶树籽,打算让它慢慢长成一道茶树的生篱。但这是几年前的事了,今年又种上了从东京百货公司买来的几种牵牛花籽。快到夏天时,篱上就爬满了藤
8、蔓,有一些相反地蔓到地上去了,我便把它拉回到篱笆上。茶籽也到处抽出苗来,可是,因牵牛藤长得很茂盛,便照不到 阳光了。 这个夏天,我家里住满了儿孙,因此,有一个多月,我都住在半山腰的书斋里。大概因为年龄关系,早晨五点钟醒来再也睡不着了,只好望望外边的风景,等正房里家人起来。我家正房风景就很好,书斋在高处,望出去视野更广。西南方是天城山、大室山、小室山、川奈的犄角和交叠的新岛。与川奈犄角相去不远,是利岛,更远,有时还可以望见三宅岛,但那只是在极晴朗的天气,一年中几次才能隐约望见罢了。正面,是小小的初岛,那后面是大岛,左边,是真鹤的犄角,再过去,可以望见三浦半岛的群山,是极难得的风景区。我以前也住过
9、尾道、松江、山科 、奈良等风景区,但比较起来还是这儿最好。 每天早晨起来,闲坐在阳台上,一边抽烟,一边看风景,而眼前,则看篱笆上的牵牛花。 我一向不觉得牵牛花有多美 ,首先因为爱睡早觉,没有机会看初开的花,见到的大半已被太阳晒得有些蔫了,显出憔悴的样子,并不特别喜欢。可是今年夏天,一早就起床,见到了刚开的花,那娇嫩的样子,实在很美,同美人蕉、天竺葵比起来,又显得格外艳丽。牵牛花的生命不过一二小时,看它那娇嫩的神情,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后来想想,在少年时大概已知道娇嫩的美,可是感受还不深,一到老年,才真正觉得美。 听到正房的人声,我便走下坡去,想起给上小学的孙女做压花的材料。摘了几朵琉璃色
10、、大红色或赤豆色的牵牛花,花心向上提在手里,从坡道走下去。忽然一只飞虻,在脸边嗡嗡飞绕,我举起空着的手把它赶开,可是,它还缠绕着不肯飞开。我在半道里停下来,这飞虻便翘起屁股钻进花心里吸起蜜来,圆圆的花斑肚子,一抽一吸地动着。 过了一会,飞虻从花心里退出来,又钻到另外一朵花里去了,吸了一回蜜,然后毫不留恋地飞走了。飞虻只见到花,全不把我这个人放在眼里,我觉得它亲切可爱。 把这事对最小的女孩说了,她听了大感兴趣,马上找出昆虫图 鉴来,一起查看这是一种什么虻,好像叫花虻,要不就叫花蜂。据图鉴说明,虻科昆虫的翅膀都是一枚枚的,底下没有小翅,蜂科的翅膀,则大翅下还有小翅。这只追逐牵牛花的虫儿,见到时认为
11、是,就称做虻吧,到底是虻是蜂,现在也没搞清。 (选自外国散文精品鉴赏,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开头两段,作者写牵牛花既可以观赏,又可以疗伤,还可以在炎热的夏天遮挡阳光,是- 4 - 对牵牛花的礼赞。 B第段介绍作者优美的居住环境,与下文要写的牵牛花相映成 趣,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恬适与自得。 C第段中,作者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写出牵牛花的娇嫩、艳丽之美,同时也为其花期短暂而慨叹伤感。 D飞虻只采蜜而忽视了我,我没有怪罪它,反而觉得飞虻亲切可爱,这体现了作者宽容的心胸。 E. 作者由牵牛花想到少年时代,所发感慨既是对纯洁、真
12、诚的少年时代的回顾,也是对青春生命的歌颂。 5.“我一向不觉得牵牛花有多美”这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6 分) 6.文章后三段着力描绘了“飞虻”的形象,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 6 分) 二、古诗文阅读( 3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 言文,完成 7 10 题。( 19 分) 曾处士传 处士讳辉,姓曾,字虞光,湖广承天人。父逊,字克让,治经为儒,以 乡进士 宰蜀之金堂七载而归,清苦自洁,贫至鬻田以偿夙逋。蜀人称廉焉。 处士少诵习儒家者,言受周易论语,旁览史、传及俾官小说,下帷绩学,而体羸多疾。母高夫人以一子忧之,乃命废业,退而明农。有别业在郭外,岁恒居之。时时作诗词,与邻翁倡和,以为
13、娱乐。 事金堂公最孝,比卒,哀毁骨立,治丧一遵朱氏家礼。 母年八十,处士已六十也,怡愉绕膝,有老莱子儿啼戏采之欢焉。厚宗族,亲戚急难则力赒之。平生与人无争 族弟有横者妄侵田亩遇辄恚怒处士避之曰宁相让毋失兄弟权也横者后竟心服。从子 同室而居,不可教诲,处士愧之。一日,恃酒凭怒敢犯,竟不与较,惟仰天叩头曰:“苍苍在上,应鉴我心。彼其人早死,哀而抚之,人以为不可。及子弟有言,人过者辄戒之,曰岂尝亲见之乎?慎勿轻言。”御僮仆尤恤其饥寒劳苦。晚年好礼佛,每 五鼓 起盂漱,端坐诵经。遇老稚癃疾不能自给者,给之。病且死,则为资药与槥焉。 初督课二子璠、秉及孙省吾业,曰:“家世衣冠,余以病中坠,负先志矣。然祖廉吏,后必复兴,绳阙祖武在汝嗣人,念哉!念哉!” 丁酉 ,璠举于乡,则喜曰: “吾母尤及见也已。”而悲曰:“嗟乎!吾父无及矣。”比省吾出宰富顺,乃乎录金堂公清白吏事以为教,复戒以诗- 5 - 曰:“官在清兮民在恤,农宜劝也学宜敦。”人多诵之。甲子璠将告归省,处士持书止之曰:“我且无恙,汝受主上厚恩,三年满考,庶几无过。我幸获封一官,志愿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