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梳理探究梳理探究 姓姓氏氏源源流流 “姓姓”的来源的来源“姓姓”的原始含义?的原始含义?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 最早的古姓,几乎都有一个“女”字偏旁,如“姬”、“姜”、“姚”等。我国姓氏丰富,表明了历史悠久。姓氏中反应了历史。古代姓氏有别,姓表血统,氏则表官职、居地、职业等。同一姓可以衍分许多氏。今日的姓大多来自于古代的氏。上古的原始氏族,人们就有姓了。当时社会氏族以母系为中心,帝王都以女旁为姓,比如神农姓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等等。随着人口的增多,姓氏也多来,五花八门,各有原由。大致按以下情况得来:“姓姓”的来源的来源 1.自己出生和成长地的
2、名称“黄帝长于姬水,以姬为姓。炎帝长于姜水,以姜为姓。”国语晋语 “姓姓”的来源的来源 2.群体崇拜的图腾的名称百家姓中的熊、牛、梅、李、花、石等姓都与上古氏族图腾有直接的关联 姓氏的发展姓氏的发展 黄帝之子共传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依、擐。”姓氏的发展姓氏的发展 姓和氏的区别“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姓和氏的同一姓氏的发展姓氏的发展 1.国名为姓氏 周文王的儿子管叔封于管国,周武王的儿子唐叔封于晋国,于是前者成了管氏的始祖,后者成了晋氏的
3、始祖。鲁、卫、蔡、韩、齐等姓氏的发展姓氏的发展 2.以采邑为姓氏 崔、卢、范等 与周王室分封诸侯相似,诸侯又赐给从属自己的卿、大夫可以世袭的田邑,这些卿、大夫便以田邑之名为姓氏 姓氏的发展姓氏的发展 3.以地为姓氏 城、池、关、东郭等 有的氏族迁徙到新的居住地后,便以所居之地为姓氏。郑大夫子产居住在东里,其子孙于是以“东里”为姓氏 姓氏的发展姓氏的发展 4.以祖父的字或名为姓氏 金、孔、董、袁、展等 周代的制度规定,诸侯国君的玄孙不得再称公孙,而应以其祖父的字为姓氏 姓氏的发展姓氏的发展 5.以排行次第为姓氏 伯、仲、叔、季 商代孤竹国的国君姓墨胎,名元。他排行老大,死后得谥号为夷,所以又被称
4、为伯夷。伯夷曾与弟弟叔齐一道劝阻武王伐纣,武王灭商得了天下,兄弟俩耻于吃周朝的粮食,跑到首阳山躲起来,最后饿死在那里。伯夷死后,他的后代便以其排行伯作为自己的姓氏。姓氏的发展姓氏的发展 6.以官爵、册封为姓氏 史、军、司徒、司马、公、侯等 受到封爵或册封是很值得荣耀的,所以后人便把官爵或者册封的称呼拿来作姓氏 姓氏的发展姓氏的发展 7.以技艺为姓氏 算卦的姓卜杀猪宰羊的姓屠唱戏的姓优(古时称唱戏的艺人为倡优、优伶)有些从事某一专门技艺的家族,干脆就以自己的职业为姓氏 姓氏的发展姓氏的发展 8.以德行为姓氏 晋国赵衰跟随公子重耳颠沛流离十九年,最后辅佐他回国登基。赵衰不仅对公子重耳,而且对一般人
5、也是像冬天里的的太阳一样温暖,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冬日”为姓氏 。汉代的淮南王英布,年轻时犯罪,被处以脸上刺字的刑法,这在当时叫做黥刑。他的后代不仅不忌讳这一点,反而以“黥”为姓氏。姓氏文化 收集收集504504个姓个姓单姓单姓444444个个复姓复姓6666个个欧阳姓的源头有两个:一、夏禹的后裔。夏禹之后,传到第六个君主,便是少康。少康的儿子,改姓欧阳,是为欧阳姓的一支。二、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后裔。春秋时,越王勾践的第七代孙无疆,把他的儿子蹄封到乌程欧余山,任欧阳亭侯的职位。后来越国被楚国灭了,蹄的后人,便以官职为姓,姓了欧阳。这一支的后人,有些继续姓欧阳,也有一些改姓欧。区、欧、欧阳三姓同宗都
6、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 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一、姓、氏一、姓、氏 1、上古有姓有氏,姓字的不少古姓从女旁(姜、姚、嬴),这暗示先民曾经历母权社会 2、姓是一种族号,是用来别婚姻的(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3、氏是姓的分支,是用来明贵贱的。氏的情况比较复杂:可以受封国名为氏;可以居地为氏;可以官职为氏;可以职业为氏;可以祖先字可谥号为氏。4、古代妇女称姓比称名更重要:未嫁者姓前加排行:孟姜、叔姬 出嫁后可以在姓前冠以所出国名或氏配偶受封国名配偶氏或邑名配偶或本人谥号 古代姓氏图腾 历史上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代开始的。由于同姓者越来越多,为了区别家族间的地位、出身,便产生了氏。氏的本义为“支”
7、、“歧”,“所以别子孙所出也”。姓氏原来只有贵族才有,一般百姓没有姓氏。-战国以后,人们渐渐以氏为姓,姓与氏合一。-汉魏时,则通谓之姓。姓氏使我们想起远古母系亲属集团,想起中国古代诸侯林立的情景,想起太古图腾社会的图腾信仰,想见历代的许多行业,想到中华民族血统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痕迹。二、名、字 1、名: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2、字: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笄礼),选来宾取字。3、名、字关系:同义近义:屈原,名平;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颜回,字子渊 反义:曾点;字皙。来源于典故:赵云,字子龙;于谦,字廷益。4、古代尊对卑称名,卑自称名,卑对尊或平辈称字。5、名、字连称,可
8、按(姓)字名顺序:百里孟明视 三、号 1、别号(亦称别字)是名、字以外的别称,与名字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靖节先生 2、后来有人认为称人名字号均不尊,故称官爵,称籍贯。3、谥号:古代帝王、诸候、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据他们生平行为给的一个称号。表扬的:文、武、景、惠、昭、康、成、穆 批评的:灵、厉、炀 同情的:哀、闵、怀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个根。根就是源。人类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必有其产生的根源。寻找这个根源,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化寻根文化寻根一、文化的分类及特点一、文化的分类及特点 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
9、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1、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2、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3、根据专题,分为哲学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等。4、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5、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文化源流例谈二、文化源流例谈 1、龙文化 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图腾。在甲骨文里,
10、龙字有几十种写法。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2、节日文化 节日是怎么产生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这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若再上溯,则与古时对火的崇拜有关。寒寒食食清清明明另外,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在中国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中就有关于北斗斗柄的记载。在尚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后来发展为八节气。到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
11、节日基本形成。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阅读诗句,猜出诗句所描写的节日:端午端午春节春节七夕七夕中秋中秋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重阳重阳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此时蚊虫苍蝇滋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到了五月初五端午节时,阳光开始炽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端午节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另外,为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又称“诗人节”。端午
12、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也称“蒲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端 午(唐)文(唐)文 秀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鹊桥仙 秦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
13、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人们在瓜果架下桥相会之时,人们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脉脉情话。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
14、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每逢这一日,人们多登上楼台,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过中秋还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水调歌头(宋)苏东坡(宋)苏东坡
1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就有人病倒、丧命。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
16、,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四处访师寻道,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九月初九的早晨,恒景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除了佩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17、。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节”。相。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登高所到之处,传此风俗始于东汉。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高塔。还有吃“重阳糕重阳糕”的习俗。的习俗。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据传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
18、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遍插茱萸少一人。春节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节日带给人们的不应只是节日带给人们的不应只是浓烈的色彩和欢腾的气氛,更浓烈的色彩和欢腾的气氛,更重要的是那些充满象征意味的重要的是那些充满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以及蕴涵其中的文文化符号,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魅力。节日期间特有的礼节化魅力。节日期间特有的礼节行为、吉祥用语以及人们所相行为、吉祥用语以及人们所相互传达的种种感情,是中华民互传达的种种感情,是中华民族心理的突出体现。族心理的突出体现。3、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学者把茶文化划分为萌芽期(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形成期(唐)鼎盛期(宋代至明代)普及期四个时期。到了唐代,茶的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茶道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提出茶道的是唐代诗僧皎然。宋代是我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