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说课稿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高中课程标 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人教 2004 年 7 月版)第十一课第一框的 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理解总 体小康的特点和全面小康的经济目标。(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 发展、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格观目标。激发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 志向。 2、教
2、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 济目标。(2)教学难点:总体小康的特点。高一学生的辩证思维能 力还不强,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于“什么是 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 有学习动力。在学生周围还有许多家庭未达温饱,甚至还处于贫困状 态, 学生对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达到小康会有一定的思想困 惑。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把本框知识 与调查结果衔接起来,采用“调查探究讨论讲授”相结 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的背景材料
3、主要来自教材中的 “探究活动” , 这样可弥补缺乏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不足,以便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 2、学习方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本框教学主要指导学生用“课外调查课 内交流课堂讨论总体提高”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调查家乡 20 年前与现今生活状况的不 同,写一篇调查报告。 2、教学流程。(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板书)。总体 小康(板书)。课堂活动,先让学生交流关于家乡生活状况的调查情 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 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说明了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
4、: 至二十世纪未,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我国历史 上的一个里程碑(板书:已实现)。然后又提问:总体小康在微观和 宏观上有哪些具体表现?举例说明。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总体小康 在微观和宏观上的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 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板书:表现)。探究活动:要求学生 阅读有关 “不同地区、 不同人群生活状况” 方面的材料 (见教材 P101) , 然后回答问题: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自己所见所闻,说说 经济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 归纳出总结小康的特点。全面小康(板书)。提问:全面小康的目 标是我党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5、?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 点?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全面小康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未来 20 年奋斗目标,使学生理解全面小康的具体内容(板书:目标提出 内容特点)。 (2)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板书)。这是本框的教学重点。 教材引用了十六大报告中的原文进行阐述,虽简明扼要,但学生理解 有困难,教师应进行具体化讲解。GDP 目标(板书)提问:全面小 康的 GDP 目标是什么?GDP 翻两番意味着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 上,教师分析讲解:GDP 翻两番意识着我国到 2020 年人均 GDP 超过 3000 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我国的经济总量从目前的世 界第 6 位上升到第 3 位,
6、仅次于美、日两国。工业化目标(板书)。 提问:全面小康的工业化目标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分 析讲解: 怎么才算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 基础。 如果我国的第一、 二、 三产业的 GDP 比重分别是 5%、 55%和 40%, 就业比重分别是 20%以下、40%和 40%以上,这样我们就基本实现了工 业化。 城市化目标 (板书) 。 提问: 全面小康的城市化目标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分析讲解:城市化是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 度提高,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到 2020 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 50%,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工农、城乡、地区等差别扩大的趋势 逐步扭转。 探究活动: 要求学生阅读有关 “社会保障” 方面的材料 (见 教材 P102),然后回答问题:以上材料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它与有 着 13 亿人口、7 亿多劳动力的大国相适应吗?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从 “不健全” 到“比较健全”,正是全面小康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社会保障体 系目标(板书)。 3、课后评价。请从发展水平、发展的全面性和平衡性三个角度 说明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