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积累:周时文素材(2024.12.012024.12.07)关键词:十大流行语01. 水灵灵的流行语照见火辣辣的中国来源:苏州新闻网张文婷“数智化” 引领创新浪潮,“智能向善”彰显科技温度,“City不City” 呈现现代中国,“小孩哥/小孩姐” 展露青春锋芒12月2日,“2024年十大流行语”水灵灵地出炉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流行语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每到12月评选并发布“十大流行语”,已成为咬文嚼字编辑部的惯例。仔细研究今年的十大流行语,我们发现既有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这类体现发展前沿的词语,也有班味、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这类代表不同人群的词语,还有cit
2、y不city 、硬控 、水灵灵地XXX、松弛感这类热梗。十大流行语的评选,不只是看到2024年流行什么,也让我们读到大众态度,摸到时代脉络。流行语是历史的锚点,回看2024年,十大流行语加深了我们对“往昔岁月”的印记。“City 不 City”把我们定位到一位外国博主的魔性短视频,中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更多外国博主来到中国,China Travel的吸引力持续放大,每一个“City 不 City”的提问,都回答了一个更加开放、现代的中国。“松弛感”带我们回到巴黎奥运会,中国队“00后”小将们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他们身上的松弛感也让人印象深刻,向世界展现出中国新世代的自信与从
3、容。一声“小孩哥/小孩姐”是对了不起的“10后”的肯定,“小孩”是年纪,“哥、姐”是能力,放个暑假出战巴黎奥运,放下书包能上摊位颠勺,放下内耗能和不良商贩据理力争能力与精神状态都领先的小孩哥/小孩姐也激励了成年人,生动展现了这个时代的“英雄出少年”。流行语是时代图景里的地标,字里行间穿插着社会万象和时代变迁。最前沿的也是最醒目的。从“数字化”迈向“数智化”,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数智化”不是简单的数字技术叠加,而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化、精准化和创新化。智能也要向善,各行各业乘“数”而上,向“智”发展,“善”定义了智能的品格。不久前落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
4、会以“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也点出了技术发展应以人为本,“数字未来”应是“智能向善”的未来。“未来产业”描绘出未来的图景,元宇宙、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在中国大地拔节生长,成为迈向现代化、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银发力量”的背后是幸福晚年,无论是银发网红发挥余热,还是银发经济大有可为,“夕阳红”映照出别样的时代光彩。言为心声,语为世情。流行语里也体现着生活态度,不管是被什么硬控,还是要去去班味,或者调侃自己水灵灵地生活,在传播中也传递着不同的态度。这些流行语在分享、传播、讨论中碰撞,诠释着充满创新活力与人文温度的中国,水灵灵地出炉的十大
5、流行语,让我们感受到火辣辣的中国。02.【city不city】“中国旅行”爆火,是我国国际传播成效的体现来源:光明日报最近,“Chinatravel”(中国旅行)一词异常火爆,在某海外社交媒体上“#Chinatravel”词条的观看量高达7亿。点开这些短视频,可以看到外国游客行走中国各地,观看量、评论量、点赞量都非常可观。追随视频中的“Chinatravel”攻略,更多外国人涌入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外籍人员出入境人次高达1307.4万,同比上升305.2%。免签入境外国人198.8万人次、同比上升266.1%。线下热门景点“长”满外国人,线上短视频中赞誉之词铺满屏
6、幕。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这一轮入境游作为借力“外嘴”的国际传播,可谓“性价比极高”。入境游无疑是国际传播的形式之一。我国的壮美山川、醉人民俗、悠久历史、文物瑰宝、摩登建筑、精美服饰、美味饮食,甚至社会安全度、交通便捷度、民众热心度等,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彩素材,在外国游客“朋友圈”中也一直有口皆碑。这固然是做好国际传播的前提和基础,而若要更进一步,还需在渠道、语言、叙事等方面尽力尊重并满足游客需求。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进一步畅通了入境游作为国际传播的渠道,极大满足了外国游客便利触达中国的愿望。自2023年12月1日起,中国对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和马来西亚等6国公民正式实行免签
7、政策,效果快速显现。根据某在线票务服务公司数据,2024年一季度,上述6国入境中国游客总计同比增长约6倍;分别于2024年2月、3月与中国相互免签的新加坡、泰国,今年一季度入境游客分别同比增长超10倍、超4倍。我国不断升级扩容的免签政策,大大畅通了国际传播“带宽”,促成短视频形式的中国故事在社交媒体上呈指数级增长。对入境游各种“关卡”的精准“解锁”,让外国游客得以畅通无阻打卡各个景点。一段时间以来,移动支付是外国游客入境游的一个小困扰。如今,优化后的微信、支付宝和“ShanghaiPass”(新版上海都市旅游卡)让移动支付变得无比“丝滑”。景点预约等服务也更加友好,比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增
8、开护照线上购票通道,上海博物馆开设境外游客英文预约通道。在住宿方面,众多旅馆升级登记系统,更新英文地图、中英文双语标识、西式早餐等服务内容,以更好满足外国游客的多种需求。种种贴心服务打通了层层“关卡”,让外国游客的中国游体验更流畅。各种特色旅游路线的推出,是对入境外国游客的“精准叙事”。中国如诗如画的名山胜川浩如繁星,古色古香的文化古迹数不胜数,美轮美奂的现代地标比比皆是。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旅客需求迥异,有人喜欢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有人偏爱沉浸体验式的深游,都不难在这里找到自己心仪的选项。支持根据游客需求和喜好定制出游路线和计划,正是贴近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盈千累万的故事素材
9、,叠加渠道、语言、叙事上的贴近性,让入境游成为我国国际传播的成功典范。一个个短视频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外国游客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最强代言”,而“Chinatravel”也反过来成为他们的流量密码。“Chinatravel”爆红,是我国国际传播成效的体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重要地位,中国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共建“一带一路”的显著成果,高铁、航天、卫星、桥梁等众多闪闪发光的中国名片可以说,中国故事的素材库中不乏宝藏。如何摆脱“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窘境?我们有必要透“Chinatravel”爆红,从国际传播角度汲取灵感、总结经验,在增强贴近性、提高亲和力、强化叙事性等方面下功夫,
10、以获得更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03.“小孩哥”“小孩姐”出圈,是在寻找精神自洽来源:正观评论员韩静近段时间,不少10后“小孩哥”“小孩姐”出圈了。前几天,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民生休闲频道1818黄金眼记者到杭州西湖边采访,提问一名小女孩能不能背出西湖的诗句,小女孩说:“那是出来上课吗?”随后,她礼貌地答出了诗句。年龄不大,本事不小。特别是对于人情难题和精神内耗,成年人可能半辈子都解不开,10后们却能游刃有余,用最萌的声音说最狠的话。当被同学嫌弃衣服难看时,“小孩哥”说:“再买件同款天天穿,让他看习惯”;当朋友不喜欢自己的发卡时,“小孩姐”说:“我的东西,为什么要你喜欢?”主打一个“我本位”思维。实际
11、上,这些最狠的话,恰恰是成年人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一方面,小孩子言语中的逻辑直接简单,蕴含着朴素且通透的道理;另一方面,他们的精神境界超前,随性洒脱做自己,不玻璃心、不迎合别人。这种自信乐观的姿态,不仅展现了新一代少年儿童的独特风采,也让无数成年人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抑或是期望的自己。并从更高层面上,反映出社会价值观的开放与包容。就像哲学家周国平所说:“在我心目中,孩子都是哲学家,而在事实上,我从孩子口里听到的含有哲理的精彩的话,也的确比从大人口里听到的多得多。”一些孩子,确实教会了成人很多。诚然,小孩子之所以能语出惊人,更多是未被世俗束缚、未受规训的纯真表达;同时,每个人对于成熟与成长的理解也
12、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称呼带来的讨论与反思,有助于人们寻找精神自洽,寻求最真实的自己。“小孩哥”“小孩姐”这种称呼,本质上是年轻人排解情绪并自嘲的一种方式,不必过多解读。相比之下,更应看到背后的问题。就像西湖“小孩姐”对于背诗要求,能发出“灵魂拷问”。而反观大部分成年人,为何第一反应都是想诗句、回答提问?为何在许多事情上,人们总是习惯于迎合他人的期望和要求?甚至,往往忽视内心感受,给自己增加压力?或许,摆脱“道德负担”有时候真不能那么“听话”;或许,精神困境之下的成年人,需要更好的环境和机会。“小孩哥”“小孩姐”出圈,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状态和心理需求。这一点更加现实,也更值得重视。在网络
13、世界中,轻松一笑、欢乐一刻,固然能够缓解情绪和压力,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敢想敢做的勇气,精神自洽的能力。唯有内心强大,年轻人才能真正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古有唐人喟叹“常自愧不如孩孺”,今有10后“小孩哥”“小孩姐”整顿人情世故,那么今后呢?对于更多人,仍需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大胆尝试并做好一切击溃它的准备,探寻通往个性解放、精神自洽之路。04年轻人需要怎样的“松弛感”?来源:青年报陈嘉音蔡健雅有一首歌叫做别找我麻烦,描述了一个人“乌云罩顶”的倒霉一天:绕路绕到飞机场、咖啡倒在白衬衫、下了大雨没带伞光看歌词全程血压升高,但歌手用清新灵动的嗓音随性一
14、唱,又让人觉得有种洒脱的律动。用现在的网络热词来说,就是“松弛感”。“松弛感”为何会在网上走红?起因是一位博主的一则观察:一家人出门旅游,当行李因疏漏被退回,其他家庭成员只带着身份证踏上旅程。但意外的是,当事人没有一个陷入暴怒,没有人生气、指责,甚至还能轻松讨论落地后该买点儿啥,全程气氛都非常松弛。“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的感慨,引发了很多网友对原生家庭的吐槽:大多数人的家庭没有所谓松弛感,在家只要犯错,后果基本是一顿暴风骤雨的训斥,或者被引经据典地教育不停,甚至隔几天还会再翻一次旧账。在疫情反复不定、日常杂事匆忙的当下,我们在焦虑中辛苦生活。“松弛感”的表达切中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情
15、绪:如果用尽全力也无力掌控,索性就放手而行。在家庭关系、恋爱关系中,“松弛感”则体现为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包容和理解,营造出舒适的双边关系。对个人来说,“松弛感”也是一种生活节奏和状态的松弛。不拧巴,不争执,不咄咄逼人,慢慢成长,不让繁杂琐事消耗自己。足够的“松弛感”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当你有选择,有余地时,才会有“松弛”的空间,正如有头脑、有眼界的人,才不会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一惊一乍乱了手脚,自然拿得起放得下。有人说,“松弛感”的出现也表明年轻一代有了更多选择和放慢脚步的资本。但在不少讨论中,经常有人把“松弛感”当成是“躺平”的象征,这种理解也很正常。确实存在积极的“松弛感”和消极的“松弛感”。对
16、于忙忙碌碌的年轻人而言,需要的是遇事不慌的松弛感、劳有所获的松弛感、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松弛感,而不是一味躺平的松弛感、无所事事的松弛感、颓丧惫懒的松弛感。年轻人需要积极的“松弛感”,正如毕淑敏在像烟灰一样松散中写道:要像烟灰一样松散。只有放松,全部潜在的能量才会释放出来,协同你达到完美。“烟灰,尤其是那些优质香烟燃烧后的烟灰,非常松散,几乎没有重量和形状,真一个大象无形。它们懒洋洋地趴在那里,好像在冬眠。其实,在烟灰的内部,栖息着高度警觉和机敏的鸟群,任何一阵微风掠过,哪怕只是极轻微的叹息,它们都会不失时机地腾空而起驭风而行。”烟灰在放松中,积蓄着飘扬的能量。如同年轻人处在拼事业的最好年华,奋
17、斗终究是青春的主基调,在积极的“松弛感”中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和节奏,才能更好地上路。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后,傅园慧的一句“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走红网络;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21岁的杨倩为国家夺得首金,向镜头微笑比心;决赛即将开场,谷爱凌还会在社交媒体跟粉丝们分享自己的心情我们记得奥运健儿的拼搏瞬间,同样也记得傅园慧的幽默真实、杨倩的松弛内敛、谷爱凌的勇敢自信。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于个体而言,奋斗后的松弛,和松弛后的奋斗,人生体验因此丰富而生动。于家国而言,伟大复兴的使命更加需要年轻人星夜兼程,只争朝夕。所以,奋斗和松弛,并不是相生相克的关系,恰恰这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带来美好的人生
18、。05.驱散“班味”,还生活一点鲜味儿来源:青年报唐骋华最近,“班味”这个词火了。它是指职场人的日常状态:素面朝天、双眼无神,讲话要么有气无力、要么充斥套路,浑身上下的疲惫感怎么都遮不住。有网友甚至调侃:只要上过一天班,沾染的“班味”这辈子都洗不掉了。这当然是一种群体性自嘲,而自嘲的实质,是人们对现实状况做出的反应。毋庸讳言,近些年的职场环境不够友好,这突出表现在愈演愈烈的“内卷文化”上。今天的职场人不仅要卷学历、卷考勤、卷业绩,还要卷加班、卷妆容、卷人际关系。职场人的青春就在这无尽的内卷中消耗殆尽,人也身心俱疲。在这种情况下,吐槽“班味”成了一部分职场人纾解压力、放松神经的方式。它也因此引起
19、广泛共鸣,频频登上社交平台的热搜榜。但是,这种群体性自嘲传递的只是负能量吗?并非如此。这种自嘲并不是消极的自我否定。相反,职场人能够自嘲,说明他们还没有放弃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和追求;敢于自嘲,更说明他们有对不合理现象说“不”的勇气。仔细观察,加入此次吐槽热潮的,以应届毕业生和刚工作几年的职场新人为主。他们不像世故利己的“职场老油条”。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朝气。这股朝气,既是驱散“班味”的能量,也是一个社会良性生长的内驱力。事实上,这一届年轻人不止于口头吐槽,而是以实际行动抗拒着形形色色的“班味”。在职场上,不少年轻人不接受领导画大饼,拒绝“表演式加班”,排斥带有强迫和歧视意味的敬酒、敬
20、烟文化,在工作压力下寻找成长的价值、工作的意义。在职场之外,他们果断切换模式,不断丰富生活的宽度和深度,参加读书会、观影会、咖啡节,组织City Walk、深度游,不让自己被超负荷工作绑架,享受免于被异化的自由。对大多数人而言,上班是人生必要的组成部分,长时间浸泡在职场生活里,疲惫和倦怠在所难免。年轻人自嘲的“班味”儿,也是对众多职场人的一种无形的唤醒。人们从中受到启发的是:千万不要将生活的多姿多彩,萎缩成上班那点事。当“班味”淡去,人生才有滋味。06.像叶嘉莹先生那样,把自己“活成一首诗”来源: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2月03日叶嘉莹先生走了。前几日的追思会上,有朋友说,叶先生在这个初冬走了
21、,很多诗友都觉得很突然,无法接受。是啊,叶先生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传播做了那么多事情,我们仿佛觉得,她会永远在身边,因为她已经活成了一首诗。而诗,是“人心不死”的力量。叶先生,是一位诗人。一个多月前,欧阳江河老师在南开大学的讲座上提到:“有的人,在作诗的那一刻,是个诗人;有的人,在读诗的那个瞬间,是个诗人;而叶嘉莹先生,她时时刻刻都是诗人,她已经在生活中活成了一首诗。”叶先生自己也曾多次强调,凡是一流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创作、用自己的生活去践行的。叶先生是沉浸在诗词中的,日常情境往往会令她将烂熟于心的佳句名篇脱口而出。比如,看到道路两侧的花树怒放、花伞如盖,她会吟诵“绣幄鸳
22、鸯柱。红情密,腻云低护秦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紫玉兰树开始飘零,她又会想起“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看到园丁在院子里种瓜,她脱口而出“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和“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还不乏点评:前者是杜甫的生活实践,后者是诗人的生命感悟。一个人一生中尽了自己的心力,做出了事情,应该无憾。叶先生,是一位老师。叶嘉莹先生最为看重的,反而是教师这个身份。她曾谦逊地说:“在创作的道路上,我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诗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没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学者但是在教学的道路上,虽然我未必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但我却确确实实为教学工作投入了我大部分的生命。”叶嘉莹先生讲诗词,
23、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她曾说:“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边的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师弟因缘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这是南开大学迦陵学舍的讲堂上悬挂着的一副联语。在叶先生看来,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是后天无法改变的,比如血缘关系;但也有些是后天选择的,比如师生之间,往往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寻才会走到一起。前者与生俱来,不取决于个人的意志、思维的选择。而后者则是理想和志意的一种传承,更为可贵。斯人虽逝,但叶先生的精神,仍在感动、影响着世人。最近,很
24、多人为了纪念叶先生,打开了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部影片的英文标题,采用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里的一句“Like the Dyers Hand”,意为“染匠之手”。真是一个极妙的比喻!诗词之于叶先生,就好比染料之于染匠,浸润已久,留下洗不去的色彩。叶先生一生与古典诗词相伴,自己也带有了诗词的光彩。那我们呢?我们希望自己带上什么样的色彩?又期待自己成就怎样的染匠呢?在叶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上,排队等候区的屏幕上,除了照片,还有两句醒目的诗:“天池定有人相待,何惧扶摇九万风”。这出自叶先生“连日愁烦,以诗自解”时写下的一首绝句。叶先生的一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却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
25、达观的态度,与她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正如叶先生所说,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而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让我们也能像她一样,在诗词中看到光明、遇见美好,把自己“活成一首诗”。链接阅读: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春节所蕴含的和平、和睦、和谐的文化精神,对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灯笼、窗花、福字、特色美食也悄然走向世界,从不同侧面展示着中国节日的魅力。
26、“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形式,并增加新的内容,以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在社会形态和生产力都产生新变化的当下,诞生自农耕社会的春节能传承至今,也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国人基于不变的情怀,在传承的同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涵。适用话题:文化自信与精神归属;传承与创新;文化软实力07.网红打卡的风,还是吹到了联合国?来源: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2月04日“今天是去联合国开会的一天”自信开篇,几张在大会议室的精致摆拍进入主题,对着话筒用英文演讲几秒作为高光片段,最后吐槽下联合国餐食不合口味草草收场近段时间,一些人“扎堆”去联合国“表演”开会、演讲、领奖,炮制雷同
27、文案视频、营造精英人设。一顿操作引发网友感叹:“这是在开什么国际玩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充斥在网络上的一些所谓高大上的“开会”,其实只是联合国总部提供的一种公开参观服务。任何游客都可以在联合国官网预约参观,成人价格为26美元,现场还提供多国语言的导游服务。同样的,煞有介事的用餐、会议、领奖受勋等活动,也都可以通过付费购买相应的“服务”。一旦褪去干练西装、精致妆容,过滤对青少年成长和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的“话术”,看似“成功人士”的行头下,不过是场炮制流量红利的作秀。批发式的“精英炮制”闹剧,怎么就演在了联合国?从受众角度看,这与联合国的大众印象不无关系。顾名思义,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
28、联合国,似乎总与国际大事、公共议题乃至人类福祉息息相关。特别是,不少诸如“模拟联合国”等活动的推广,让许多人增添了一层滤镜和无限遐想。循此思路,能“受邀”步入联合国总部、在会场中“发声”的年轻人,想必一定有过人之处。一些网红和MCN机构恰恰是抓住了受众的这种心理,借着信息差打造“精英人设”,快速吸粉、引流,用带货等形式趁机变现。一场虚假的流量之风,吹来似曾相识的气息。早年间“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经典话术,引发对在网络世界编故事的揶揄。近些年,以大凉山等为“取景地”,拼凑家庭变故、生活贫困、无奈辍学等关键词卖惨博同情的摆拍套路,挑战公众爱心和社会信任的底线。更遑论,名媛培训班、名媛拼单下
29、午茶等现象,激起人们对网红产业链的思考。不难发现,贯穿这些人物和事件当中的,不乏一个“虚”字:虚构的身份、虚假的经历、虚伪的包装,最终又都指向对名和利的畸形渴求。由此而言,26美元或许造不出一个可以随意出入联合国的“精英”,却足以挑拨不少人躁动不安的心。当然,也不能着急给所有走进联合国的年轻人打上“伪精英”的标签。以适当形式分享在联合国参观游览、实习体验无可非议,人们乐见年轻人多行路、多经历、多思考,记录自己的成长。可以这么说,令人不适的不是“分享”这种行为本身,而是借“分享”之名,行标榜炫耀、招摇撞骗之实。要知道,名不副实的人设终会“塌房”,坑蒙拐骗的流量必定“决堤”。值得庆幸的是,留给类似
30、闹剧的“制动时间”越来越短,平台的机制在更新完善,网友们也正在练就一双慧眼。对“人造光环”祛魅,不给造假的虚火添柴煽风、不为欺骗的洪流推波助澜,我们每个人都是网络生态的一分子。这正是:钱到位,人到场,精英批发名利场。虚荣始,虚妄终,流量竹篮必成空。08.春节申遗成功,聊聊年味的浓与淡来源: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2月05日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独特魅力。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去
31、年12月,春节还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受到各方欢迎和支持。春节不仅蕴含和睦、和谐等中华文化独特内核,也承载着团圆、包容、和平等全人类共同追求。正因为兼具独特性与共通性,才让中华文化在全球获得大流量、产生吸引力。与春节在其他国家的升温相比,不少国人近年来却有这样的感受,似乎我们自己的年味儿变淡了。有人甚至评价,春节是不是成了“墙里开花墙外香”?这样的观感有其现实依据,包括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家庭越来越多取代原来的大家族、互联网重构社交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春节的“体感”。但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恰恰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年味日常化了”。作为源于农业社会的节日,春节的一个重要寓意,是在物质
32、匮乏的年代祈求“丰腴”。因此前辈们总是谈起,“过年了吃顿肉”“终于吃顿饺子”“换了身新衣服”而如今,小康后的中国,即便相对偏远的农村,吃肉吃饺子也已经是再寻常不过的事。这自然使春节不再显得那么特殊,而与其他节日甚至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接近。在这个意义上,那种把全年的幸福与满足都集中在春节这一天进行释放的“年味”,确实是淡了。当然,不可否认,春节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本身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曾经的习俗、仪式,或简化或消失了。要看到,节日、习俗的外在形式,随着时间而变迁,是正常文化现象。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如何让传统的习俗、仪式与现代生活更好融合,共同守护传承至今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内核。从这个
33、角度看,除了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等雷打不动的传统年俗,近些年也涌现了许多新年俗,让春节更加丰富多彩。看“村晚”、网购年货、云拜年、发电子红包、集五福、旅游过年、观影过年等成为许多人的新选择。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大热,赶集市、逛庙会、观灯会等较为传统的年俗,经过全新包装,反而在城市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中流行起来。这些新变化,不恰恰让我们品出传统节日的新滋味?或许,浓与淡,还不是衡量节日的最佳指标;变与不变,才是我们理解文化变迁的一把钥匙。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中华文化亘古亘今,中华文明日新又新。链接阅读:09.“春节申遗成功”奏响文化自信强音来源:人民论坛网 2024-12-06近日,
34、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意味着春节国际化的火热“出圈”,更加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意义深邃而多元。春节体现着刻在中国人骨血之中最朴实的价值情感,无论身在何方、旅居何处,“回家过年”始终是每个游子的期盼和归属,从腊月二十三带着神秘与庄重的祭灶仪式起始,到正月十五花灯璀璨的元宵佳节落幕,人间温暖、山河见证:写满吉祥话语的春联,映红了无数家门;阖家团圆的年夜饭,散发着亲情的醇厚芬芳;守岁时的欢声笑语,凝聚着对新岁的美好祈盼
35、;拜年路上的拱手作揖,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尊重。这些世代相传的习俗,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式,还是中华民族家庭观念的坚固基石,是情感的紧密纽带,更是传统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如今,申遗成功吸引着更多炽热的目光关注春节、关注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我们要为年轻一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指引,让春节蕴含的团圆、和谐、祈福等美好寓意,跨越时空的长河,在代际间稳稳传递,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荣耀感。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春节荣登非遗名录,为全球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架起沟通的桥梁。当前,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探索持续升温。而春节,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世界目光。舞龙舞狮、铁水火
36、龙、高跷秧歌、花灯猜谜、庙会祭祖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如文化精灵,跳跃在世界的舞台;麻花果子、热气饺子、特色年糕、辣味山珍琳琅满目的传统美食散发“人间烟火”。究其根本,是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开枝散叶。如今,放眼全球,“春节”早已遍地开花,成为多元文化景观中一抹亮丽的中国红,有力推动中外文化相互交汇,碰撞出绚丽的火花,为世界文化和谐共生奏响美妙的和弦。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回首过往,“申遗之路”凝聚着中国无数文化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彰显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条奋进之路见证平凡、孕育伟大
37、,新时代文化工作者,正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姿态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为丰富人类文化宝库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智慧与力量。让我们继续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精心雕琢民族文化瑰宝,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为绚烂夺目的光彩,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10.你会去花钱买“自律”吗?来源: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2月05日清晨,一条视频邀请准时弹出;5分钟没反应,催促电话便会袭来;摄像头需记录手部和学习工具,切出画面就会遭到质询这样的场景,购买了付费监督服务的消费者不会陌生。利用文字、视频、打卡等方式,提醒、督促客户完成任务,类似服务受到不少“备考党”欢迎。可问题是,花钱买来的“自律”靠不靠谱?
38、生活在节奏飞快的当代社会,很多人不免有同感:对一件事保持专注变得愈加困难了。明明计划好认认真真读一本“大部头”,还没翻几页,一条消息提醒就勾走了注意力。解锁屏幕滑动几下,不知不觉竟已日过半晌。延迟满足比不过及时行乐,一边懊悔连连,一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了常态。有限的注意力被无穷的刺激拉扯,已然成为稀缺资源。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人延续了学生时代养成的依赖外力约束的习惯。没了课程表、上课铃,少了师长督促、同侪竞争,就容易“四顾茫然”。需要自主安排一切计划的宽松环境,反倒成了一种“困难”。与其孤立无助,不如“氪金”求援。正因此,不只是付费监督,从付费自习室到打卡APP,各类“自律经济”如雨后春笋般
39、涌现,俨然成了门大生意。钱花了,效果如何?对不少人而言,真金白银的确能换来更高效的专注与满满的获得感。市场上较为完善的监督服务,往往附带一系列惩罚负反馈机制。当偷懒有了代价,再拖延的人也难免有几分顾及。更何况,从服务生效那刻起,实打实的经济成本就已经产生。即便无惧监督员的“威逼利诱”,恐怕也不愿与钱包作对。摸鱼划水时,想想不菲的价格,为了不让已经投入的花费变成沉没成本,就得咬咬牙,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显然,花钱买来的,并不是自律;依靠外在约束,能否形成自律也未可知。一方面,相关服务还良莠不齐,既没有统一的标准,又缺乏有效的监管。倘若遇到不负责任的监督员,不仅收效甚微,还可能面临消费维权的糟心体验
40、。另一方面,键对键的沟通难以替代面对面的交流,监督员未必能够掌控所有的真实情况。监督之下,也有人热衷于“表演式学习”,翻书哗哗作响,笔记精致华丽,头脑却空空如也,到头来购买到的,只是一分“我认为我努力过”的安慰。在哲学家康德看来,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正所谓“自律即自由”,能够真正实现自律的人,恰恰是能与欲望自洽相处的人。他们既不会因欲望而沉沦,也不会被外力所牵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许多人渴望自律、追求自律,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逻辑:坦然承认脆弱却不甘于脆弱,牢牢握住生活的桨舵,去实现真正的自由。不管怎么说,任何迈向自律的脚步,都值得鼓励。在自律与他律的共同作用下,相信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41、都可以成为生活的主人。这正是:修炼自律,寻求自洽,积极自为,收获自由。11.琼瑶去世:这趟“生命之旅”实在曲折、离奇而丰富来源:新京报生逢华语文化井喷的黄金时代,琼瑶用自己的书写方式打开了无数读者的心窗。虽然与大陆读者相遇时,她已在台湾地区走红二十多年,但依然毫不过时。作为与金庸并列的通俗文学代表人物,琼瑶作品也有争议。有人沉迷其中,为书中人物的故事洒泪或欢笑,也有人认为她的作品太俗,还有人从文学角度出发,认为无论是情节还是女主人公一贯的柔弱形象都太过千篇一律。但谁也不能否认,琼瑶这个名字曾陪伴几代人,无论你看或不看、喜欢还是不喜欢,她都会是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在琼瑶的写作生涯中,“爱情至上”是
42、永恒的主题,她的人生同样如此,尽管也因为这样的追求而遭遇非议。琼瑶的作品风格,始终随人生际遇而转变,早期作品多为悲剧,比如窗外就相当阴郁,与第一任丈夫分开时期的作品,也多半以悲剧收场。到了上世纪70年代,琼瑶步入第二段婚姻,事业稳定,作品风格也渐趋明朗,主角们可以消解磨难,迎来大团圆结局。因为爱情至上,所以琼瑶小说的主角普遍带有理想化色彩,因此而显得公式化,小说情节也并非建构于现实,而是纯粹的“爱可战胜一切”。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琼瑶作品的深度,但以爱情突破社会偏见、阶层差异、生理缺陷乃至道德伦常,恰恰是通俗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一种纯粹固然有些“离地”,但在情感上仍值得珍视。从这一点来说
43、,琼瑶的写作也可视为“五四”一代的余韵。因为,对于长期受礼教束缚的东亚社会而言,追求爱情往往并不只关乎爱情本身,也关乎自由。“五四”一代的许多代表作品,都着力于批判礼教对个体的压抑与戕害,对爱情和婚姻的粗暴干涉,追求爱情被赋予了反封建和反束缚的时代意义。同样,琼瑶的作品对于特定年代的读者来说,也有着同样的意义,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一盏灯,让原本单一匮乏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慰藉。所以,即使琼瑶作品有争议,却仍然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至于琼瑶本人,在60年的时光里坚持书写爱情,是真正的“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今,斯人“翩然归去”,也无愧“传奇”二字。链接阅读:琼瑶辞世:用最“琼瑶”的方式结束了她的时代1
44、2月4日,86岁琼瑶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告别,通知了孩子,并准备好了遗书和告别视频。因为见过太多人失去对生命的控制权,死亡成为琼瑶主动的选择。她掌控了自己死亡的时间,死亡的地点,死亡的方式,甚至死亡讯息发布的方式,为这件人生最后的大事作了主。她曾不止一次谈论过自己的人生观一生时愿如火花,热烈地燃烧,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从天空飘然落地,化为尘土。她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这一生,她非常热烈地活过、写作过、表达过。她写了66本书,改编成电影55部,电视剧34部,谈了几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结了两次婚,付出爱,也得到爱一始终炽烈的爱与恨,琼瑶成为一代文艺符号,也活成了一个形容词。适用话题:人生价值;
45、热爱与尊重生命;知与行12.谷爱凌摔倒了,换了歌单继续比I2月7日,在河北崇礼云顶滑雪公园举行的20242025赛季国际雪联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世界杯上,中国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组决赛中,首轮摔倒的情况下夺得冠军!当被问及“第一轮摔倒之后如何调整状态”,谷爱凌说:“我换了一下歌单,换成慢一点的歌,提醒自己不要太想比赛的事。”滑雪赛场瞬息万变,谷爱凌就这样逆风翻盘。“她说: “调整心理状态是最难的,这项运动50%是技巧,50%是心理,尤其是从比赛角度来讲。”加上这场胜利,谷爱凌的世界杯冠军数达到16个,项目包括U型场地技巧、坡面障碍技巧和大跳台。米兰冬奥会到来之前,她将继
46、续向更多胜利发起冲击一或许仍然可能会摔会伤会怕,但不会轻言放弃。适用话题:体育精神;健康心理;韧劲;失败与成功13.要拆掉公园长椅上的焊条,更要摒弃“焊条思维”来源:红星评论2024年12月05日近日,有网友爆料,昆山开发区震川好人公园的长椅上被焊上了钢管。有市民向媒体介绍,当地为了阻止附近中华园小区的日结工在长椅上睡觉影响市容,所以把长椅焊了钢管。“夏天到处都可以躺,冬天刮风下雨能躺的地方不多,凳子还被焊上,还特地安排专人设点巡逻把人撵走”。12月4日,“昆山开发区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通报:反映情况属实,公园长椅上安装的隔断扶手现已连夜全部拆除。为防日结工在长椅上睡觉影响市容,竟然大费周
47、章地在长椅上焊上钢管,这样的“创意”堪称奇葩,却又散发着“熟悉的味道”。因为类似的现象,仅媒体曝光的就有不少,如有的地方,为了赶走流浪汉,在天桥下的空地上筑起了水泥锥;有的地方公交车站的座椅为了避免被人“躺卧”,专门设计成只能容下“半个屁股”;有的地方为了驱赶骑楼下面的露宿者,甚至安装了定时喷水装置这些现象被曝光后,都不出意外地引发了舆论的批评,不少地方也紧跟着进行了整改。尽管如此,但它还是一而再地出现,原因到底何在?有一点或许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在维护市容市貌的旗号下进行的。不可否认,公园里的长椅也好,公交车站的座椅也罢,在设计之初是不太会考虑满足一些人的露宿、躺卧之需。从观感上
48、看,这些行为也不该被提倡。只是,不提倡与想方设法地“禁止”,观感不佳与一刀切地“屏蔽”之间,本应该有着明显的缓冲地带。这种缓冲地带的“大小”,考验的恰恰是城市的包容程度。事实上,即便从观感上看,那些专门筑起的水泥锥和焊上的钢管,所呈现出的画面,恐怕也远比这些空间被人“占用”更显违和因为它所传递的“冰冷感”,与城市所极力营造的繁华、光鲜,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冲突。除了对市容市貌理解的偏差,类似做法反复出现,或许更源自一种城市治理上的“焊条思维”,即习惯于“屏蔽”现象,而忽视背后的真问题。就拿这件事来说,据知情人介绍,事发公园是当地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不少做日结工的务工者会在公园搭帐篷或者在长椅上过夜”,“有的日结工人在这里连住一个星期,有时候还会发生口角争执”照此来看,这件事背后的真问题或许是,一座城市到底有没有可能给这些劳动群体阻挡风雨的“容身之所”,而让他们不必在公园长椅上露宿?当然,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确实不是公园管理方所能够做到的。但是,如果管理者能够多想想,他们是谁的儿子,是谁的丈夫,又是谁的父亲,又为何会在这里露宿,可能就会多一点恻隐之心,再优先考虑如何联合更多的部门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把“焊钢管”式应对放在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