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保障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明确法律的特征,包括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含义。了解法律的作用,理解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具体体现,如法律如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在解决纠纷、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如从具体案例中判断行为的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引导学生学会区分道德、纪律和法律等不同行为规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的社会情
2、境中准确识别和运用合适的行为规范,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法治素养。3.激发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尊重之情,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有力武器。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法律的三大特征,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制定过程、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制裁的实例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案例,详细阐释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让学生准确把握法律特征的本质和关键要点,能够清晰地判断和阐述某一规则是否属于法律规范以及依据法律特征进行判断的理由。2.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强制力的必要性和意义,理解国家强制力是法律得以有
3、效实施的后盾,但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法律的实施不仅仅依靠强制力,更重要的是公民内心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和信仰,帮助学生在理解法律权威性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避免因过度强调强制力而产生对法律的恐惧或抵触情绪,培养学生理性看待法律强制力的思维能力。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交通事故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事故发生的经过以及交警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的场景。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这个视频中,交警是依据什么来判定事故责任和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法律在这个事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法律保
4、障生活,激发学生对法律在生活中作用的思考和探究欲望。2.讲授新课法律的特征国家制定或认可:展示我国宪法、民法典等法律的制定过程资料,包括立法机关的组成、立法程序的步骤等,向学生解释法律是由国家特定的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出来的,这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介绍一些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经过国家认可后成为法律的例子,如某些地方的优良传统习俗被纳入地方法规,帮助学生理解国家认可这一特征,让学生明白法律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经过严谨的程序和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讲解国家强制力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暴力机关,通过展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受到法律制裁的
5、案例,如犯罪分子被依法逮捕、审判和监禁的新闻报道或实际案例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法律的强制力是如何保障其实施的。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国家强制力存在的必要性,如果没有强制力,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强制力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强制力是法律得以有效实施的坚强后盾,确保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性不被侵犯,但也要强调法律的强制力是在其他手段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时才会启动,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整体利益。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列举一些高官因违法犯罪受到法律惩处的案例,如贪污腐败的官员被依法判刑,以及普通公民因盗窃、伤人等违法行为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通过对比不同身份的人在
6、法律面前平等对待的事实,阐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即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不论职位高低、财富多寡、出身贵贱,只要违反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组织学生讨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平等观,增强学生对法律公正性和权威性的信任。法律的作用规范作用: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合同纠纷案例,如房屋租赁合同中双方因租金、维修责任等问题产生争议,分析法律是如何通过规定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避免纠纷的发生;列举交通规则中对车辆行驶、行人通行的详细规定,以及违反交通规则所面临的处罚,解释法律如何在维护社会公共秩
7、序方面发挥规范作用,使人们的生活有序进行;讲述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说明法律对经济活动的规范,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通过这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详细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是通过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使学生明白法律是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人们的行为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依法办事的意识。保护作用:展示一些消费者在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后通过法律途径成功维权获得赔偿的案例,以及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侵权后依靠劳动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分析法律在这些事件中是如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
8、害的;讲述刑法对各种犯罪行为的制裁规定,如对故意伤害、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的刑罚处罚,以及这些制裁措施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保护和对社会安全的维护作用;介绍法律在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作用,如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和对生态环境的修复要求,使学生全面认识到法律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在人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提供有效的保护和救济途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民幸福生活的有力保障。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法律的保护作用与自身利益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感。 3.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提出讨论问题:“在校园生活中,存在哪些行为是
9、违反法律的?这些行为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法律知识来避免这些行为的发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结合校园中的实际情况,如校园欺凌、盗窃他人财物、考试作弊等行为进行分析,从法律的角度探讨这些行为的性质、危害以及应对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法律在校园生活中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校园行为规范
10、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开展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对比分析活动,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三者在制定主体、适用范围、实施手段、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如道德是由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纪律是特定组织或团体制定的约束其成员的行为准则,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道德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纪律适用于特定的组织或团体内部,法律则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道德主要通过人们的自觉遵守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来实施,纪律依靠组织的奖惩措施来执行,法律则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等。通过具体案例,如公交车上让座属于道德规范范畴,学校对学生的考勤制度属于纪
11、律规范,而盗窃行为则触犯了法律,让学生分析在这些案例中法律、道德和纪律各自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如何正确运用这三种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解决问题。在对比分析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清晰地分辨法律、道德和纪律的界限和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选择合适的行为规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4.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的三大特征(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以及法律的两大作用(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通过思维导图或知识框架图的形式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梳
12、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再次强调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做一个具有法治精神的现代公民,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5.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一个近期发生的与法律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并撰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分析该事件中法律的作用以及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和启示。通过收集和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法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下节课上,选取部分优秀短文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和讨论中共同提高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