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充要条件”教学设计 张XX(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010020) 一.教学内容解析 1.教学内容 “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最为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课标”中对于本节内容 的教学要求是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 理解充分条件的意义, 理解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 的关系;理解必要条件的意义,理解性质定理与必要条件的关系;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理 解数学定义与充要条件的关系.并从集合角度对概念加以剖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 的内涵。 2.知识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概念性知识,教学重点是对概念的理解。是高中人教 B 版数学选修 2-1 第一章简单逻辑用语第三节的内容。首先,教材中先对命题“若
2、 p 则 q”的真假进 行讨论: “若 p 则 q”为真命题,等价于“由 p 推出 q” 。之后,给出“充分条件” , “必要条 件” , “充要条件”的概念,并在具体应用中始终强调命题“若 p 则 q”为真与“pq”与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 “q 是 p 的必要条件”这四种表达形式的一致性。这样安排,体现知 识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另外,对这一概念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 逻辑推理能力,又可以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3.素养体现 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这部分知识调整到了预备知识这一主题中, 内容包括:集合、常用逻辑用语、相等关系与不等
3、关系、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 二次不等式。足见这部分知识对整个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在“充要条件”的教学中,首先,要体现逻辑推理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研究问题严谨性 与精准性的能力。 其次, 由具体实例抽象生成数学概念, 体现数学抽象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再次,通过集合思想直观呈现概念的几何含义,培养学生直观想象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置 1.了解“若 p 则 q”形式的命题,能正确描述“条件”和“结论” ,会判断其真假; 2.能够理解“若 p 则 q”为真与“pq”与“p 是 q 的充分条件” ,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这四种表达形式的一致性; 3.会用集合思想直观理解“充分
4、条件”与“必要条件” ,理解“以小见大,大而必要” 的含义; 4.能够充分理解“充分条件” , “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之间的区别; 5.将“直观想象” 、 “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三学生学情分析 笔者所带班级学生是文科学生, 大部分同学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 同时教学设备也比较 2 先进,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多媒体辅助,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之下完成的。但也会存在 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命题及其真假的判断,所以,教学中,可以列举严谨但不失生活常 识的命题作为引例,之后再抽象生成精准概念,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理解数学源于
5、 生活,服务于生活。 2.不利因素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 也是理解 “充要条件” 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对于“充分条件”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对于“必要条件”的理解相对困难一些。所 以,教学中,采用通俗易懂的命题先把概念鉴定清楚,然后再进行抽象概括。这样设计便于 突破难点。 3.应对策略 鉴于此,教学中用一个较为易懂的命题“如果我生活在内蒙古,那么我生活在中国”为 例引入课题,并通过集合思想让学生直观理解过程,进而用具体命题先得出“充分条件”和 “必要条件”这两个概念,并始终强调“一箭双雕” , “以小见大,大而必要”的功能。即在 “pq”这一过程中,能生成两个概念:
6、“p 是 q 的充分条件”和“q 是 p 的充分条件” ,即 所谓的“一箭双雕” ,从集合观点来看,不难理解的是“小范围能够推出大范围” , “想在小 范围就必须具备在大范围” ,即所谓的“以小见大,大而必要” 。这样反复强化,有助于学生 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 4.教学难点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充要条件的判断,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双向判断”的过程,再结 合集合的韦恩图表示,直观、形象的理解“充要条件”中条件与结论的等价性,进而理解数 学概念与充要条件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分析 鉴于以上分析,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主要遵循以下思 路: 1.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
7、念 本节课从教学内容来看,是通过对典型命题分析,抽象出新的数学概念。所以,教师更 多应站在一个引路人的角度,让学生发现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依赖关 系,进而逐步形成概念。 2.实例引入,启发诱导,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教师通过命题引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问题,分别从命题的真假,条件与结论的推出 关系,集合思想的直观解释三个方面入手,既重视理性分析,又强化感性认识。在具体命题 3 中得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从而提升学生对一个具体的数学命题的理解能 力,为进一步抽象归纳一般概念打下基础。 3.注重创新,亲切幽默,让学生轻松参与课堂 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环节: 问题引入
8、, 概念生成,应用提升,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以问题为主线,将命题的真假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联系起来,理 解其实质的统一性。当然,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不能没有新意和幽默感,所以,设 置了“中国地图和内蒙古地图”的直观感知过程,归纳了“一箭双雕”,“以小见大,大而 必要”的记忆规则,最后,用“诗歌”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 五.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在数学和日常语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若 p 则 q”形式的命题,其中称 p 为命题的条 件,称 q 为命题的结论。 下面,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命题,我给同学们举一个严谨但不失生活常识的例子: 引例引例:如果我生活在内蒙古,
9、那么我生活在中国. 问题设置问题设置: (1)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这个命题的真假?(3)请同 学们再举几个命题,并说明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给出学生比较熟悉的命题实例,让学生熟悉命题的构成,并且会通过逻辑 推理得出命题的真假,由此得到命题“如果 p 则 q”为真的等价说法“pq” 。 通过地图展示,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视为集合,从集合观点让学生直观体会命 题中“条件”与“结论”的包含关系。之后,在具体问题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充分条件”和 “必要条件” 。 问题(3)的设计意图是想从中获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达到指导下面的教学流 程。 2.概念生成
10、 抽象出“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的概念,流程如下: 4 ”是真命题则“如果qp qp .的必要条件是 的充分条件,是 pq qp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由于之前已有实例作为铺垫,所以采用提问学生的方式进行。 【板书概念板书概念】 “如果“如果 p 则则 q”为真命题,等价于“”为真命题,等价于“pq” ,并称” ,并称 p 为为 q 的充分条件,的充分条件,q 为为 p 的必要条件。的必要条件。 【板书注释】概念可理解为“一箭双雕,以小见大,大而必要。 ”【板书注释】概念可理解为“一箭双雕,以小见大,大而必要。 ” 题组一:判断下面说法的真假,并用三种不同的等价说法描述这一逻辑关系。题组一:判断
11、下面说法的真假,并用三种不同的等价说法描述这一逻辑关系。 (1)如果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3)梯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充分条件; (4)ab=0 是 a=0 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题组一的四个小题分别从四个角度给出,这样设计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学 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题组二: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题组二: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p: ab, q: a+cb+c. (2)q: a+cb+c, p: ab.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两个命题其实是互逆命题,由之前知识做铺垫,引导学生说出 p 既是 q 的充分条件,又是 q
12、 的.必要条件,从而简称为“充要条件” ,同理可得“q 是 p 充要条件” 。 【板书概念板书概念】如果“如果“pq” ,且“” ,且“qp” ,则称” ,则称 p 与与 q 互为充要条件互为充要条件. 【板书注释】【板书注释】概念可理解为“双向判断,实为等价。 ”概念可理解为“双向判断,实为等价。 ” 3.应用提升 例例 下列命题中,哪些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1)p: BA , q: ABA (2)p: 0, 0yx , q: 0 xy (3)p: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q: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4)p: 1sin , q: 90 【设计意图】通过对 4 个命题的双向判断,反馈学生
13、对充要条件的理解,并理解充要条 件与数学定义的关系。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以从集合角度予以解释 4 个命 题。 4.课堂小结 5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教学重点是要将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而不是抛出定义,然后 大量习题训练。所以,笔者先采用通过具体命题引出概念,再让学生举例熟悉概念,然后抽 象归纳出精准概念的教学流程。然后再从集合角度直观给出三种关系的图形解释。所以,课 堂小结时,为了精准归纳有富有“诗意” ,给出以下四句话: 对命题研究真假对命题研究真假 看箭头一箭双雕看箭头一箭双雕 用集合以小见大用集合以小见大 论充要实为等价论充要实为等价 5.布置作业 作业:作业:1.课本 2
14、2 页 B 练习 1 题、2 题; 充要条件教学点评充要条件教学点评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教研室 杨鲜枝 (正高级、特级教师) 本节课属于概念课,所以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概念的理解之上,教学难点是 对具体问题的准确判定。 张生老师的这节课的实例引入生动有趣,课堂节奏把控得当,教学设计环环 相扣,教学过程妙语连珠、生动幽默。这样的设计能够抓紧学生的思维点,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概念课的教学内容特点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 注重概念的生成和理解, 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内容理解深刻、 透彻,教学思路清晰、自然,教学重点突出,本节课有以下 5 个亮点. 1、课题引入生动有趣 课堂
15、开始就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概括,可谓开门见上,主题鲜明,符合数学 课的味道。以“如果我生活在内蒙古,那么我生活在中国”为例引入,并从生活 常识的角度、集合直观的角度逐步分析,通过具体问题生成概念,设计新颖。 2、概念形成自然流畅 本节课虽然在第 12 分钟才正式得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但事实上通过具体实例分析, 学生早已理解概念。 所以, 概念形成不会显得突兀, 反倒通过课堂学生表现来看,这样的设计更为合理有效。另外,张生老师对概念 的归纳解释也是一个亮点: “一箭双雕” 、 “以小见大,大而必要” ,这样的归纳很 是吸引学生眼球。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6 3、数学活动
16、充实有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举手,教师提问交流,氛围自然,其乐融融。 看似一节公开课,更像一节常态课。通过题组训练,强化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使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同时为下一节充要条件做好铺垫, 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大局观”. 4、设计创新,情切幽默 本节课中有多处设计可谓新意满满: 开始的地图解释引例, 既体现直观想象, 又体现集合思想;对概念的高度概括,既有助于学生形象化的理解概念,又增加 了教学的趣味性,可谓寓教于乐;小节中的“四句话”概括,紧扣主题,妙不可 言!同时,张生老师教态和蔼幽默,和学生是在用心互动,师生关系如此融洽, 值得学习推广. 5、关注核心素养养 本节课,在概念生成过程中,张生老师注重对直观想象、数学抽象、逻辑推 理等数学素养的落实,重视具体与一般的转化思想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一点不足:板书设计稍有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