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4《哲学与文化》易错易混点完全归纳.docx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927718 上传时间:2020-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4《哲学与文化》易错易混点完全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4《哲学与文化》易错易混点完全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4《哲学与文化》易错易混点完全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中政治统编版(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2019)必修)必修 4 4哲学与文化易错易混点整理哲学与文化易错易混点整理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源于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惊讶和好奇。 改:哲学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离不开对万事万物的惊讶和好奇。 2、哲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改:哲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改: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研究具体科学的

2、基础,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改: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 7、哲学的本义就是聪明、智慧。 改: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 8、哲学智慧来源于哲学家的头脑。 改:哲学智慧起源于对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9、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改:不是哲学,是世界观。 10、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 11、世界观人人都有,因而都是正确的。

3、 改:世界观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1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因此与方法论无关。 改: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 反映。 14、哲学是一成不变的。 改:哲学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15、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 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6、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是具体知识的总和。 改: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改: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8、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9、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改: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就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强调精神文明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0、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改: 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不一定都是错误的。 21、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改: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

5、方法论。 2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24、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 化和表现。 改: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 化和表现。 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 2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 改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 27、超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8、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29、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3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科学前提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论。 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论。 31、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 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3

7、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 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 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与时俱进。 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实践观点。 3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观的基础上是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 的有机统一。 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观的基础上是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 合。 3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6

8、、 1845 年, 马克思写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1845 年1846 年马恩合写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 改:标志着马恩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一次彻底的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式创立。 第二课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改: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4、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可能有共同的属性。 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有共同的属性。 5、物质就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9、 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6、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改: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7、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 改: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 8、艺术创作是按照创作者的意图去改造创作对象的观念性活动。 改:艺术创作是实践活动。 9、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改: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变化。 10、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改: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或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1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势。 改: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客观的,不能说改变事物发

10、展的趋势。 12、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改: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1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4、意识可以创造岀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改: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创造岀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15、意识是大脑所特有的机能,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改: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16、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 改:有了人脑就不一定会产生意识。 17、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根据图纸制造,说明先有意识,后有物

11、质。 改: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根据图纸制造,说明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18、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 改: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9、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改: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20、依据客观实际的重大判断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改:依据客观实际的重大判断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重大判断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1、人们应该改变规律适应变化的情况。 改:规律具有客观性,本身不可以改变。 22、按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改:办事情要想成功必须按规律办事,但并不是按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23、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改:运

12、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4、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改: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有规律可循。 25、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 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不一定是规律。 26、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改: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 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7、正确的规律可以造福人类,错误的规律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改: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造福人类,违背规律就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28、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只能

13、反映事物的现象,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9、人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 改:人的意识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 30、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改: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3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2、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条件的。 改: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 33、正确发挥主观能够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 改: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够性的前提条件。 34、一切从实际

14、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同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第三三课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把握世界的规律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改: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2、人们可以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改: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可以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3、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 4、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所以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改: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所以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5、人类不仅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也能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 改:人类不仅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不能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

15、。 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体现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7、整体就是事物的全局,部分就是事物的局部。 改:整体就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就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8、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改:当各部分优化组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9、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0、人的认识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最终到达认识的终点。 改:人的认识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认识没有终点。 11、任何运动变化都会成为发展。 改:任何运动变化不一定都会成为发

16、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才是发展。 12、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3、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改: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4、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辩证否定。 改: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 15、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先有量变,后有质变。 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先有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6、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量变都必然引起质变。 改: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7、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就是发展。 改:事物的发

17、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向上、进步的质变才是发展 18、事物的发展经过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可以结束。 改: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 进。 19、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质变。 改:前句对,事物变化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后句错,发展是指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运动变化 趋势,而质变则有下降的,倒退的,所以没有发展也会有质变 20、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量变。 改:前半句对;后半句错。 没有质变也有可能有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2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22、离开了人的主

18、观能动性,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改: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与是否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没有直接关系。 23、只要抓住有利时机,事物就会产生积极变化。 改:就是抓住有利时机,事物不一定就会产生积极变化。 24、矛盾就是危险与机遇相互依存,共处一个统-体。 改:危险与机遇是一对矛盾,即对立又统一,共处一个统-体。 25、危和机是同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转化,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改:危和机是即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26、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7、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改: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

19、质变。 28、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不显著的量变引起的。 改:事物的量变是由渐进的、不显著的量变引起的。 29、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改: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0、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1、事物的质变是由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引起的。 改:事物的质变是由事物数量的增减到一定程度或场所的变更引起的。 32、联系是客观的,人生历程中的联系不能够调整。 改:联系是客观的,人生历程中的联系可以调整。 33、联系是必然的,要排除人生历程中的偶然联系。 改:联系是客观的,有偶然联系,也有必然联

20、系。 34、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准确识别事物的性质。 改: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准确识别事物的性质。 35、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改: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36、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改: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37、联系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38、辩证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9、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1、 40、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通过斗争性表现出来。 改:矛盾斗争性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41、矛盾双方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改: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2、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改: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3、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改: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44、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4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

22、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4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改:矛盾分析法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9、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普遍性。 改: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5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联系。 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

23、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51、矛盾的特殊性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探索认识的奥秘 1、基于客观实际做出的科学论断可以成为行动的动力。 改:基于客观实际做出的科学论断是认识,可以指导实践,但不是成为行动的动力。 2、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 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全体、 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改: 理

24、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 全体、 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4、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性。 改: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性。 5、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改: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因此,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才是实践 6、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认识指导的实践,导致失败。 7、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孤立的单个人

25、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 8、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认识的目的是认识世界。 改:读书也是认识的途径之一,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9、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多数人的意见。 改: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 10、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改: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 改: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不一定都是真理。 1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条件性。 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3、真理再向前迈一步一定是更高的真理。 改:真理再向前迈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14、人

26、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反复才能完成。 改: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5、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它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改: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6、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多个真理。 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会产生多个不同的认识。 第五课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寻觅社会的真谛 1、生产资料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改: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改:历史观的基本

27、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4、社会意识总是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改: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5、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7、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改: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改:生产力决定

28、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9、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 完善。 1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 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11、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改: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1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盾,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3、改革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 14、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6、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传统文化艺术。 改: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实践。 17、人民群众为群众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 改: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群众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 18、劳动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1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0、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六课第六课

30、 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改: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 改: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3、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要看他获得多少劳动报酬。 改: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为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 4、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改: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5、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主体对客体的积极意义。 改: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6、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

31、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 7、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 可的核心价值观。 8、人只是价值的创造者,而不是价值的享受者。 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 体现了时代精神。 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 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11、在正确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了合理的价值判断。 改:在价值

32、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 12、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改: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1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改:在阶级社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14、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改: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1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 性。 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 历史性。 16、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个人利益为重。 改: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人民群

33、众利益为重。 17、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18、只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改: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广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意识形态的内容,又包括非意 识形态的内容。 改: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意识形态的内容,又包括非 意识形态的内容。 2、纯自然的东西也能成为文化。 改:纯自然的东西不能能成为文化。 3、文

34、化对经济、政治有时起决定作用。 改: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4、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5、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只要经济发展了,文化自然而然就进步了。 改: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6、文化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进步,只要是文化都是积极向上的。 改: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进步,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7、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是人,则文明是自然的产物,其创造主体是自然界。 改: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是人,

35、则文化也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也是人。 8、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本身。 改: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 9、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是文化本身。 改: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 美、一经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 10、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改: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1、文化具有主导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改: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12、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改:认同、传

36、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 13、文化能够支撑、制约人们的行为。 改: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 14、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改: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5、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唯一途径。 改: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6、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改: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17、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体现核心思想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

37、现中华人文精 神。 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体现中华人文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中华传统美 德。 18、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扶危济困、守诚信、促进社会和谐、尚和合、求大同等。 改: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属于核心思想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属于中华人文精神;扶危 济困属于中华传统美德。 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20、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1、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改: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在古代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22、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

38、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24、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改: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2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于世界各国文化的 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6、继承传统,注重保留非物质遗产的具体形式。 改:继承传

39、统,注重保留非物质遗产的内容和具体形式。 27、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改: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28、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的成功关键在于以时代精神取代故宫传统文化。 改:错在“”取代” 。 29、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的成功关键在于抛弃传统文化,打造全新形式。 改:错在“抛弃” 。 30、我们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 改:我们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积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31、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补充、拓展是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改: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补充、拓展是创造性发展的要求。 32、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

40、精神的核心。 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3、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物质力量。 改: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3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孕育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35、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永恒不变。 改: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36、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 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37、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体现团结统一;中国坚决反对恐怖主义体现爱国主义。 改:克勤于邦,

41、克俭于家,体现勤劳勇敢;中国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属于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的表 现。 第八课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发展文化必须要消除差异,实现大同。 改:错在“消除” 。 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3、文化多样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改: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4、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改: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5、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本民族文化。 改: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6、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孤立的,也是完全封闭的。 改:民族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完全

42、封闭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 民族的文化。 7、文化多样性能使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同步发展。 改:错在“同步发展” ,不可能实现同步发展。 8、文化交融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9、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文化交流的障碍。 改: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与交流,不仅不是文化交流的障碍,而且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10、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11、坚持文化交流,就是坚持相互认同,消除差异。 改:坚持文化交流,就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12、文化交流就是文化交融。 改:文

43、化交流不能等同于文化交融。 13、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改: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 。 14、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属于文化复古主义。 改: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属于全盘西化论。 15、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16、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才能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改: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17、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尊重外来文化,要反对封闭主义,全盘吸收外来文化。 改: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尊重外来文

44、化,要反对封闭主义,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 果。 第九课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革命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和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 神追求;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3、中国共产党全盘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改: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

45、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5、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改:发展文化必须坚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与目标的关系。 7、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只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行了。 改: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 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了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了优

46、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10、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心。 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 发点和落脚点。 11、文化创作者的灵感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 主体。 改: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12、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所有者。 改: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13、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改: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14、 “不忘本来”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推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4《哲学与文化》易错易混点完全归纳.docx)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