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合强化练组合强化练 16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信息性阅读信息性阅读+名篇名名篇名 句默写句默写 (时间:45 分钟 赋分:41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我料想董华在写大地知道你的童年时一定是愉悦的,正如 ,因为读着读着,我就会忘却钢筋水泥般的城市,逃离 ( )的人群,回到远方的故乡。 那个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 )地走着,穿过几 块摇曳的稻田,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 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 )的捕鱼盛宴,看着 热闹的水面重新
2、归于平静。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散落的村庄,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 水流,阡陌相连的小道,袅娜缠绕的炊烟。童年的生活虽然贫瘠,但是 。那时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 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所以,我时常感恩文学,正是因为文学,我才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 中早已远去的故乡,那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即使我不再写童年的乡村故事,那样的情怀却能奇迹 般地使得故事具有再生长的可能,鲜活得几乎( )。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熙熙攘攘 漫无目的 五光十色 触手可及 B.熙熙融融 漫不经心 五光十色 唾手可得 C.熙熙融融 漫无目的
3、 五风十雨 唾手可得 D.熙熙攘攘 漫不经心 五风十雨 触手可及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4分)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分) 4.下图是某社区预防接种站的工作流程,请你介绍此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 过 100 个字。(5 分) 二、信息性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9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地“大” 呢,还是独抒性灵地“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
4、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 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 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 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 “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 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 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
5、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 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 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 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 历史的变迁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诗 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
6、构“风 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 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20世纪的中华诗 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 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 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
7、要建构中国风骨。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 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新 诗中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 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 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 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8、,一些诗作不 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 语言的特质,依然需要在新诗中体现,需要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 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一些论者认为,新诗 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 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
9、,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 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 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 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 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 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 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
10、品必须 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 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 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 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 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 翠的一夜中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 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
11、。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6.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
12、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7.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
13、,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 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8.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9.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 “ , ”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 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李煜的虞美人中,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句子 是:“ , 。” (3
14、)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 , ”这一生活状态的描 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无边无际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情。 答案与解析: 组合强化练 16 语言文字运用+ 信息性阅读+名篇名句默写 1.A 解析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熙熙融融:亲爱和睦的样子。语境说的是 城市人群,强调的应是城市的人多、拥挤,此处应选“熙熙攘攘”。漫无目的:形容放纵散 漫,没有目标。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语境说的是一个瘦弱的男孩在空旷的 田野上走着,强调他没有具体目的地走着,所以此处应选“漫无目的”。五光十色:形容色 彩鲜艳,式样繁多。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15、语境说的 是立满鱼鹰的小船捕鱼时的情况,而不是说风调雨顺,所以应选“五光十色”。触手可及: 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语境 强调的是距离近,而不是容易得到,所以应选“触手可及”。 2.“夕阳如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真切地描绘出黄昏时分太阳西下时的状态。“散 落的村庄,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水流,阡陌相连的小道,袅娜缠绕的炊烟”运用排 比的手法,描绘出村庄典型的画面。(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3.示例 我阅读时感受到的愉悦一般 很有乐趣 4.登记室工作人员核实接种对象,确定没有生病、过敏者后,接种对象到接种室接种疫苗, 工作人员做好接种记
16、录,并让接种对象在留观室休息,以观察反应。最后工作人员完成整 理、消毒接种现场等后续工作。(内容完整 2分,表述准确 2分,语言连贯 1 分) 5.C 解析 “古代诗人”扩大范围;“总把联系在一起”错误,原文说的是“常常是和对家 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6.A 解析 B项,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 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可知;C 项,“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错误,原文说的是“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D 项,“注重格律”不是基本标准。 7.B 解析 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必须重
17、新尊重中国诗歌的常”, 分论点一是“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分论点二是“诗之为诗,在审美标 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感)”。A项强调继承的重要性;B项可以 支撑分论点一;C 项谈论的是形式和内容的联系;D项谈论的是汉语平仄的作用。 8.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在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结合;在论证方法上, 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答出 1 点给 1分,答出 2 点给 2分,答出 3点给 4分。意思对即 可) 9.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作 品应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每点 2 分,答出 3 点、 意思对即可) 10.(1)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2)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每空 1 分,多字、错字、漏字均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