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各章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104张).ppt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1134615 上传时间:2021-03-01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各章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104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2020—2021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各章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104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2020—2021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各章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104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2020—2021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各章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104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2020—2021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各章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104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语选读篇目及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1.政治主张及实践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均”的含义;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与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责任感。 2.修身养性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义利观; 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3.学习与教育 诲人不倦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 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4.哲学思想 中庸之

2、道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1、“先富后教先富后教”和和“去食留信去食留信”是否矛盾?是否矛盾? 如何理解如何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均无贫均无贫”和均贫富和均贫富 3、德政的具体办法、德政的具体办法 4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 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 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 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 境下对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教民思想的强调。

3、孔子认为,于统孔子认为,于统 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 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 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 思想思想。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无贫均无贫”按朱熹的按朱熹的 解释是解释是“各得其分各得其分”,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 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 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出的调和阶级矛盾

4、的主张。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 的立场上提出的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贫富”“均贫富” 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主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 想。想。 6 孔子的“德治”孔子的“德治”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 以德”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国是最高用道德和礼教来治国是最高 尚的治国之道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 治”或“礼治”。

5、这种方略把德、礼施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 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 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原有的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原有的 一条重要界限。一条重要界限。 7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 (1)重教化,轻刑罚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 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 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 必须慎用。他认为宽猛相济,正事才会和谐。宽猛结

6、必须慎用。他认为宽猛相济,正事才会和谐。宽猛结 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义者,宜 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 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 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 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

7、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8 (3)为政需正己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己, 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虽令不从。”(子路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 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 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 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

8、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 要治国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要治国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 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述而)就是不仅要)就是不仅要 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拥有高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拥有高 尚的品德,还要能娴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尚的品德,还要能娴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

9、 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具备治国才能。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具备治国才能。 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 真题再现 1(题文)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4 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论语 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 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颜渊) 孔子向季康子提出了哪些“为政”的主张?请综合以孔子向季康子提出了哪些“为政”的主张?请综合以 上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上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10、答案解析 1孔子从“政”字的解释入手,告诉季 康子当政者自身品行要端正,只有先正己 方能正人,才能带领百姓走上正道;孔 子反对杀人的恶政,并以“风行草偃”为 喻,强调使“民善”的关键在于当政者个 人的道德表率作用。(共4分,每点2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按要求答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 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 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

11、偃。”(论语 颜渊)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 语 颜渊) 2上面选段不同的回答中分别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上面选段不同的回答中分别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 思想?请概括。思想?请概括。 3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解。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解析 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3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 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 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 “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为 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 讲究礼节秩

12、序。 1.礼崩乐坏的现状,对周礼的推崇。(礼崩乐坏的现状,对周礼的推崇。(“礼礼” 的内涵)的内涵) 2.“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内涵(的内涵(宋代宋代“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 3.“正名正名”的重要性的重要性 4.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三年的守丧与节葬的讨论三年的守丧与节葬的讨论) 5.“礼礼”与与“仁仁”的关系的关系 1.礼崩乐坏的现状,对周礼的推崇。礼崩乐坏的现状,对周礼的推崇。 (“礼礼”的内涵)的内涵)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名不符 实,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 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 作为治理国

13、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 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 之“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 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周 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 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儒把“克己复 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 只强调臣子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 2.“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内涵(宋代的内涵(宋代“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 孔子提倡要各安其分,强调两面性。 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父也有 制约,如“君使臣

14、以礼”。(在孔子看来, “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 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 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3.“正名正名”的重要性的重要性 “名”就是名分,即社会角色。“正名”“名”就是名分,即社会角色。“正名” 就是拨乱反正,纠正与礼乐制度的就是拨乱反正,纠正与礼乐制度的 规定相违背规定相违背 的各种名分。的各种名分。 因为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各种礼制因为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各种礼制 都遭到破坏,僭越行为司空见惯,因此孔子要都遭到破坏,僭越行为司空见惯,因此孔子要 “正名”,维护等级制度。“正名”,维护等级制度。 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要各守其位,各事其职,社会

15、各阶层的人都要各守其位,各事其职,君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臣、父父、子子。 4.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 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 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 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 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5.“礼礼”与与“仁仁”的关系的关系 “礼”是一种制度、规范,“仁”是“礼”的基础和体“礼”是一种制度、规范,“仁”是“礼”的基础和体 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

16、“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 无所谓“礼”无所谓“礼” 。 “仁”是“礼”的内核“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礼”是“仁”的目的与 外在表现外在表现(12.1)。 “礼”“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仁”是“礼”指是“礼”指 导下的“仁”,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不是无差 别的兼爱、博爱。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真题再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17、成2324题。(题。(5分)分)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论语)父,子子。”(论语)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 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 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离娄下) 23. 请说明孔

18、子、孟子分别主张怎样的君臣关系。请说明孔子、孟子分别主张怎样的君臣关系。 (2分)分) 24. 二者的君臣观对于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上下级关二者的君臣观对于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上下级关 系有何启发,请简要说明。(系有何启发,请简要说明。(3分)分) 23孔子讲求君臣相处时都要遵循周礼,都孔子讲求君臣相处时都要遵循周礼,都 要受到约束。但是要受到约束。但是“使、事使、事”说明君臣是有尊说明君臣是有尊 卑之分的。卑之分的。(1分分) 孟子更加强调君臣之间的平孟子更加强调君臣之间的平 等关系。(等关系。(1分)分) 24上下级都有各自责任和义务;下级不能上下级都有各自责任和义务;下级不能 唯上级是从,要

19、遵循制度的原则;上级与下唯上级是从,要遵循制度的原则;上级与下 级只是工作上的关系,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级只是工作上的关系,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 。(内容。(内容1点点1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1分)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题。(5分)分) 【材料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材料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为政) 【材料二】有子曰【材料二】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其为人

20、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论语学而)学而) 【材料三】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材料三】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天下皆以孝弟忠天下皆以孝弟忠 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弟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弟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 乱乱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韩非子)(韩非子) 23由材料一可知,孔子认为由材料一可知,孔子认为“孝孝”不只是,

21、更应该不只是,更应该_ 。(。(2分)分) 24评析评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所论及的两种不同的孝道观。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所论及的两种不同的孝道观。(3 分分) 参考答案 23物质上的赡养物质上的赡养 精神上的敬重。(精神上的敬重。(2分)分) 24材料二中有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孝悌材料二中有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孝悌 的人不会作乱;材料三中韩非子认为孝与忠的人不会作乱;材料三中韩非子认为孝与忠 难以统一,甚至孝悌有违忠顺。(难以统一,甚至孝悌有违忠顺。(2分)分)有子有子 和韩非子的观点都是出于维护统治秩序而言和韩非子的观点都是出于维护统治秩序而言 的,相比之下有子的观点更具积极意义。的,相比之下有子

22、的观点更具积极意义。(1 分分) 1、对礼的虔诚,对礼崩乐坏的无奈。 2、怎样看待“隐”与“仕”的? 3、如何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 精神? 1、对礼的虔诚,对礼崩乐坏的无奈。 (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报告无效后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应了 孔子怎样的心情?)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重视。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 己,表现他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 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

23、其不可而明知其不可而 为之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无可奈何的心情。的心情。 2、怎样看待“隐”与“仕”的? 赞成仕的观点。 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 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知其不可 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 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 才有希望。 赞成隐的观点。 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 会,必须正视的现实,不能自欺欺人。 修身养性、保存实力,这在乱世之中 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24、精神虽可嘉,但 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3、如何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 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要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要一分为二一分为二地分析地分析 和批判地继承。“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和批判地继承。“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 执著精神执著精神和和牺牲精神牺牲精神 。但对于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但对于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 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 之”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

25、至的高度,其理想之”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 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于群众的动员作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于群众的动员作 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就斗争策略而言,要其次,就斗争策略而言,要 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真题再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题。(5分)分)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 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

26、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 夫!”夫!” 23子路这段话体现了儒家怎样的从政精神?(子路这段话体现了儒家怎样的从政精神?(2分)分) 24面对“道不行”的现状,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面对“道不行”的现状,子路认为“不仕无义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孔子则提出”“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孔子则提出 “用之则行“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你是如何理解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的,舍之则藏”。你是如何理解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的 ?结合孔子的人生经历结合

27、孔子的人生经历,谈谈你的看法。(,谈谈你的看法。(3分)分) 23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 24.子路批评“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子路批评“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 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知其不可而为之,是 一种执着的积极入世的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执着的积极入世的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 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无道的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无道的 社会。而这一直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从政思想。社会。而这一直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从政思想。 孔子讲隐,讲藏,是为了韬光保身,以便将孔子讲隐,讲藏,是为了韬光保身,以

28、便将 来“达则济天下”,基调仍然是进取。来“达则济天下”,基调仍然是进取。 他晚年选择了杏坛讲学,其实也是入世的一他晚年选择了杏坛讲学,其实也是入世的一 种方式,用教育弟子的方式为这个无道的社会种方式,用教育弟子的方式为这个无道的社会 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分)【2009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样卷】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样卷】 (桀溺)曰:(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29、? ” 夫子怃然曰: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 的观点态度。(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分)(2)你赞成谁的)你赞成谁的 观点?为什么?(观点?为什么?(3分)分) 24.(1)(1分分)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 成孔子的观点。(全都答对给成孔子的观

30、点。(全都答对给1分。)分。) (2)(3分分) 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 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人世的思想。儒家不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人世的思想。儒家不 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 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以 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 ,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 ,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

31、、奉献和牺,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 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不可为”的的 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 ,“为之为之”才有希望。才有希望。 “政治政治”板块总结板块总结 对对统治者统治者的要求:为政以德。的要求:为政以德。 对对一般人一般人的要求:克己复礼。的要求:克己复礼。 孔子孔子的政治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 1、德育为先,智育为后 2、解说“仁”的内涵忠恕 3、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分别是什 么? 4、仁者爱人的表现及爱人的标准

32、(仁爱和兼爱) 5、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1、德育为先,智育为后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 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 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 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为为 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 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 生的

33、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 的。的。 2、解说“仁”的内涵忠恕 对己对己 弟子,入则孝章(1.6) 孝弟立本,谨信持身,爱众亲仁孝弟立本,谨信持身,爱众亲仁 (修身首要,学文次要)(修身首要,学文次要) 对人对人 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于人”) 3、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分别是什么? 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博施济众博施济众(

34、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 施恩惠,使人免于患难) 仁之方仁之方能近取譬,推己及人能近取譬,推己及人 立志于仁立志于仁:颜渊、季路侍章(5.26) 言行求仁:言行求仁:厩焚章(厩焚章(10.17)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章(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章(7.9) 师冕见,及阶章(师冕见,及阶章(15.42)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章(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章(9.10) 子钓而不纲章(子钓而不纲章(7.27) 4、仁者爱人的表现及爱人的标准(仁爱和兼爱) 表现:重人不重财表现:重人不重财 孔子的“仁爱”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 原则和

35、指导的,所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原则和指导的,所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 “仁爱”。“仁爱”。 墨子的“兼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 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 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5、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

36、失败后不 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 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 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 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 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 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

37、,忽略他的小节小信, 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 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如何理解孔子与其弟子对“志”的认识?如何理解孔子与其弟子对“志”的认识? 真题再现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题。(5分)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论

38、语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里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论语八佾)八佾) 著名华人学者龙应台曾嘱咐儿子安德烈:“别总去著名华人学者龙应台曾嘱咐儿子安德烈:“别总去 沃尔玛,也给路边摊留点儿生意,他们更需要你。”沃尔玛,也给路边摊留点儿生意,他们更需要你。” 23请解释材料中请解释材料中“忠忠”和和“恕恕”的含义。(的含义。(2分)分) 忠:;恕:忠:;恕: 。 24根据上面的材料,简评龙应台的话。(根据上面的材料,简评龙应台的话。(3分)分) 23忠:尽心竭力为人;恕:仁爱宽厚、推忠:尽心竭力为人;恕:仁爱宽厚、

39、推 己及人。(意思相近即可)己及人。(意思相近即可) 24.(3分)龙应台曾嘱咐儿子多照顾路边摊分)龙应台曾嘱咐儿子多照顾路边摊 生意,是儒家思想中“忠”“恕”的体现,生意,是儒家思想中“忠”“恕”的体现, 即尽力为人,成全他人,给路边摊留点儿生即尽力为人,成全他人,给路边摊留点儿生 意,帮助弱势的个体商贩,也是仁的表现。意,帮助弱势的个体商贩,也是仁的表现。 (谈及“忠”“恕”且言之成理即可)(谈及“忠”“恕”且言之成理即可) 1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

40、:“邦君树塞门,管仲亦 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 ,孰不知礼?”(论语,孰不知礼?”(论语3.223.22)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 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 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 沟渎而莫之知也!”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论语14.17

41、14.17)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仁”的含义是怎样的?的含义是怎样的? (1)参考: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参考: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参考: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参考: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 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尊王 攘夷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 夫匹妇那样,斤

42、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仁” 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 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 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1、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 2、孔子的义利观 3、理解安贫乐道和“浮云”的含义 4、“质”与“文”的关系。 5、孔子之文 1、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 明确:君子的风度总的标准是文质兼美 (或文质彬彬)。“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 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 “质”

43、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执守道 德,有仁爱之心;二要讲求诚信;三要杀身成 仁,舍生取义;四要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安 贫乐道;五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做到不忧 、不惑、不惧;六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 志坚毅。 “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温和庄重等。 2、孔子的义利观 明确:孔子的义利观是重义轻利,见利思明确:孔子的义利观是重义轻利,见利思 义,反对见利忘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反对不义,反对见利忘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反对不 义的富贵,提倡安贫乐道的精神;当义与利发生义的富贵,提倡安贫乐道的精神;当义与利发生 冲突时,以义为先,主张“舍生取义”、“杀身冲突时,以义为先,主张“舍

44、生取义”、“杀身 成仁”。成仁”。 后来的儒家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 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 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韩非子韩非子则认为君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则认为君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 没有道义关系。没有道义关系。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当今社会,商品经济发达,在追求物质利 益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人利己、见利 忘义的行为,如经济诈骗、制售假货、制 售有毒有害食品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 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社会道

45、德风 气。如果人们能够批判性地继承孔子的义 利观,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净化是有益的。 3、理解安贫乐道和“浮云”的含义 安贫乐道安于物质方面的贫穷,以坚 持 自己的信 念为快乐。 (1)“浮云”的含义 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 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浮云轻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4、“质”与“文”的关系。 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 再好,也无法显示出来。孔子说再好,也无法显示出来。孔子说:“质胜文则野,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 本质超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

46、过本质就浮夸。本质超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本质就浮夸。 文采和本质相得益彰,这才是君子。一个人内文采和本质相得益彰,这才是君子。一个人内 在道德仁义的追求和外在的形式,诸如仪容、在道德仁义的追求和外在的形式,诸如仪容、 举止、礼节等的修饰,都很重要的。换句话说,举止、礼节等的修饰,都很重要的。换句话说, 内容与形式一样重要。内容与形式一样重要。 5、孔子之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 安详。 真题再现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

47、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 人矣。”(课外选文)人矣。”(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分)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 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

48、指导意义?(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2分)分) 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 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 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 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 “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

49、,通过做 “义”之事,获得利益。“义”之事,获得利益。 (4)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分)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论语述而述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论语里仁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论语卫卫 灵公灵公)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50、论语述而述而) 1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 的内涵的理解。(的内涵的理解。(1分)分) 2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 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 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 生活的启示。(不超过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字)(3分)分) 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2021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各章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104张).ppt)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