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每小题每小题 4 4 分分, ,共共 4848 分分) ) 1.2021 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月考(学术情境:河洛地区出土大量铁农具)近年来,河洛地区出土 了大量两汉时期的铁农具,主要包括翻耕农具、中耕农具、整地农具、播种用具、收获农具等。 这说明当时河洛地区 ( ) A.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B.冶铁技术全国领先 C.农业生产力出现质的变化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2021 川府名校联考铬是一种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其在地球岩石中含量很低,提取十分不 易。在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众多文物表层涂有铬,经过了 2 000 多年的埋藏后文物仍
2、然光洁 如新。据此可知,汉代 ( ) A.器物具有环保特性 B.科技重视理论探索 C.工艺技术先进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3.2021 皖江名校联考东汉时樊重在湖阳经营的田庄 “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 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 。佃客则根据田庄主人的需要,种植粮食、蔬菜、瓜果和各 种经济作物。这表明当时 ( ) A.土地私有制开始得到法律的保障 B.田庄自然经济特色鲜明 C.地方豪强势力始终得到皇权保护 D.自耕农经济呈瓦解趋势 4.2021 河北石家庄质检屯田是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 体耕作制度。汉代自武帝以来,在西域地区置田官屯田。此后
3、,昭帝、宣帝、元帝置都护尉屯 田,后汉光武帝以后列帝因之。这些措施( ) A.保证了军队给养 B.加强了边疆治理 C.加重了边民负担 D.加剧了土地兼并 5.2021 河南洛阳期中检测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垄断经营工商业的做法,将诸如粮食市 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有些官署部门甚至直接参与工商业活动,分民之利。这表明北宋 - 2 - 时期 ( ) A.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 B.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政府的财政十分困难 6.2021 重庆八中第一次适应性检测在宋代存世方志中,多有“镇市”一条,可见宋代“镇市” 或“市镇”已成为专用名词,其中镇市侧重市,市镇侧重镇,
4、然宋代官方文献中多称镇市而非市 镇。材料现象反映了北宋时期 ( ) A.工商业市镇开始出现 B.政府对市场管控减弱 C.镇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D.沿海港口城市较繁荣 7.2021 江苏南通调研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了大量田地,雇用乡民为其劳动。部分土地 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 田之入,复三倍” 。类似现象从明朝中期起逐渐增多。这表明当时 ( ) A.农业进行多种经营 B.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8.2021 陕西安康联考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从波斯带回制造青花瓷的上等釉料“苏勃泥青”, 从此官窑青花
5、釉料多以进口料为主。人们发现,使用进口釉料烧制的成品,其色彩更为鲜明,对 比性极强。这说明 ( ) A.对外交往促进传统工艺的提升 B.技术引进使传统工业焕发青春 C.青花瓷是中外技术融合的产物 D.官窑瓷器的质量大大优于民窑 9.2021 湖北襄阳五校联考下面为不同时期南北人才比重示意图。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3 - 10.2020 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联考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 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这 说明,
6、宋代租佃制 ( )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11.2020 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社会情境:宋代书籍刻本情况)宋代书籍刻本主要有三种: 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坊刻本大都署有书商字号,虽然在质量上无法与不惜工本的官刻本、 校勘精详的私刻本相比,但由于其集中于医学、科举和其他日用书籍等,在当时却十分流行。 这反映了当时 ( ) A.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下移 B.民营出版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C.私人书商注重广告宣传 D.科举类书籍在市场上最畅销 12.2020 陕西百校联盟一模某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朝廷屡施 “
7、海禁” 政策,即使允许海外通商, 也把它当作“朝贡贸易”或是“恩及夷邦”的皇威体现。官方控制的外贸只是被动地待客上 门交换,非官方的私人贸易成为“非法”的走私行为或限量限品种的有限交易。这反映出,“海 禁”政策 ( ) A.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旨在维护国内正常的商业贸易 C.以稳定农业为根本的出发点 D.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第第 1313 题题 2525 分分, ,第第 1414 题题 1212 分分) ) 13.原创题,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代以前的中国城市的典型形式只是一个政权的中心,居民大都是贵族成 员;这一时期的
8、城市一般不具有大量商业活动的特色。但随着战国时代商业、手工业和货币经 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战略要地和贸易要道上出现了新的城市,它除去作为国家首都或地方行政 中心之外,还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 4 - 材料二 唐代前期在长安朱雀大街已有人在早晨售卖各种食物,供上朝公干和宫中采买 需用。唐后期在邻近市的坊里,由手工业者自己开设铺子的情况多了起来。在繁华的大城市里 以至某些城市,都出现了夜市,特别是南方的扬州,夜市更盛。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三 许多商品从海道、河道和陆道进入大都,使大都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其南面偏东的文明门外,是通惠河所经之处,故为“舳舻之津”
9、;东面偏南的齐化门外,是江南 商客聚居场所;而西面偏南的平则门一带,则是“西贾之派” 。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前后中国城市职能的变化及其成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特征。(9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大都商业繁荣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影响中国古 代城市发展趋向的重要因素。(10 分)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杜甫在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中写道:“番禺亲贤领,筹运神功操。 大夫出卢宋,宝贝休脂膏。洞主降接武,海胡舶千艘。 ” 摘编自越秀史稿 材料二
10、唐大历四年(769 年),李勉除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番禺贼帅冯崇道、桂 州叛将朱济时阻洞为乱,勉遣将招讨,悉斩之,五岭平。西域舶泛海至者,岁才四五。勉性 廉洁,舶来都不检阅,末年至者四十余。 摘编自昌庆志唐代商业文明与文学 材料三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清政府开海贸易,之后又谕设闽(泉州)、 粤(广州)、 江(松 江)、浙(宁波)四海关,负责管理沿海贸易,稽征关税和查缉走私。海关制的建立意味着中外贸 易性质发生重大改变,古老的市舶司制度至此结束。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政府宣布关闭 粤海关外的其他海关,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官方特许的、统揽海外贸易之港口城市。这使广州在 海上丝
11、路之交通商贸中处于独占鳌头地位。清王朝不直接管理海外商贸,谕令粤海关负责 征税,并设置十三行,特许各行商同外商贸易。粤海关逐步健全了税收、统计、财务、稽查等 各项管控制度,在约束关员、统一管理,优化职能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周兴樑广州海丝之路溯源及其发展 过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广州出现“海胡舶千艘”盛况的原因。(3 分) - 5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对外贸易体制的变动及其影响。(9 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每小题每小题 4 4 分分, ,共共 4848 分分) ) 1.2021 河北沧州七校联考井田制下农户的生产工具较为
12、简陋,多为石器、木器,分封的土地 耕种不过来,其他荒地也就无暇顾及。但铁犁牛耕使用后,井田之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出来。 人们都在经营新开垦的私田,这就导致要交税的井田荒芜,最终井田制难以为继。材料旨在说 明 ( ) A.农村经济结构瓦解的趋势 B.铁犁牛耕技术的先进性 C.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形成 D.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 2.2021 河北张家口阶段检测汉武帝建元元年下诏废除“四铢半两”,改行“三铢钱”,后又 收回封国的铸币权,严禁民间私铸。这一做法 ( ) A.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B.有利于推动商品市场发展 C.体现了“工商食官”制度 D.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流动 3.2021 黑龙江哈尔滨九
13、中月考(社会情境:唐代后期商业发达城市出现金融机构)唐代后期, 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官吏豪商 在柜坊中存钱,少则数万贯,多则数百万贯,同时,还出现了有势力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 币汇兑业务。这表明唐代后期 ( ) A.商业交易成本降低 B.社会商业信用已经出现 C.官吏豪商势力增强 D.国家金融制度创新发展 4.2021 河南名校联考唐朝以前,浙东地区已建有一些重要水利工程,数量虽不算很多,但对 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至唐代,浙东地区各州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明显比前代增多。这表明 唐代 ( ) A.经济重心实现转移 - 6 - B.政府更
14、重视南方发展 C.南方农业环境改善 D.水利建设达到了顶峰 5.2021 山东菏泽期中检测(呼应热点:人口发展)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 情况。推动战国至两宋人口不断增加的共同因素是 ( ) 战国时期 两汉时期 唐朝 两宋时 期 3 000 万人 近 6 000 万人 8 000 万 人 超过1亿 A.大统局面的出现 B.农业生产的发展 C.人头税的逐步废除 D.安土重迁的意识 6.2021 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唐宋以来,江浙地区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 地,“东南之田,所植惟稻”;但明中后期,江浙“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 。这反映 了明代江浙地区 ( ) A.
15、农业生产无利可图 B.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C.区域经济差异较大 D.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7.2021 湖湘名校联合体联考据学者统计,现在可考的北宋进士有 9 630 人,其中南方诸路达 9 164 人,占 95.2%,北方诸路仅 466 人,占总数的 4.8%。此现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 A.游牧民族大规模向中原地区流动 B.北宋在与辽、西夏的对峙中处于劣势 C.全国政治中心伴随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经济发展、政局相对稳定 8.2021 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社会情境:明代嘉兴濮院镇丝织业的发展)明代万历年间, 浙江嘉兴濮院镇改土机为新式纱绸机,“制造尤工,擅绝海内” “两京、山东、山西
16、、湖广、陕 西、江南、福建等省各以时至,至于琉球、日本,濮绸之名几遍天下” 。濮院镇丝织业的发展折 射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民营手工业占据着主导地位 D.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 - 7 - 9.2021 河南期末统考明清时期,江南松江府等产棉区,“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食全 赖客商贩运”,政府也“准其招商赴上江(今安徽等地)有漕聚米之区,采买运济”,采买数量有 日增之势。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 A.江南农业经济出现衰退 B.区域差异推动长途贸易发展 C.区域商业中心不断兴起 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10.2020 广东佛山一
17、中期中检测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 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的与庄主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 体现出当时的田庄 ( ) A.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呈现自给自足的特点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11.2020 海南琼海检测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 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 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运河漕运具有明显优势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12.2020 陕西五校第一次联考宋明时期,“伦理范
18、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 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利农资商”的思想、坊市制度被打破等。材料反映了 ( ) A.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B.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 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第第 1313 题题 2525 分分, ,第第 1414 题题 1212 分分) ) 13.2020 安徽合肥调研,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8 - 阶段 对外贸易的主要表现 第一次经济繁荣时期 对外贸易
19、以陆路为主,海路处于萌芽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横穿欧亚大陆,成为 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西汉对外开放以后,中国的冶铁、凿井等技术被传到西方。 第二次经济 繁荣时期 唐宋时期,朝贡贸易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宋朝统治者一直把海外贸易看作 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路对外商道逐渐让位于东南海 道。 第三次经济 繁荣时期 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绝唱,清康熙以后,只有广州一地准许 接待外商,陆上丝绸之路不再畅通。明朝遵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往往赏赐数量惊 人,清政府继续坚持这种理念。 根据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整理 材料二 英国商人开拓海外市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5 世纪末世界贸易路
20、线的变迁 让英国的商港猛增,西欧各国商人在此云集,这些商港贸易主要掌握在冒险商人公司手中。16 世纪 50 年代,在英国政府战争和外交手段的积极支持下,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北美等市 场,形成了一个世界市场网络。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使英国从印度获得的资金在 1 亿英镑到 10 亿英镑之间。英国人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原材料和木材, 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获利甚巨。到 17 世纪末,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开始 出现。 摘编自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经济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5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 1517 世纪中、英
21、两国对外贸易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 要原因。(1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6 分) 14.2020 全国卷,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 型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 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 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9 - 答 案 1.A 河洛地区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铁农具,这些农具类型多样
22、、功能有别,说明当时河洛地 区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A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将河洛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冶铁技术进行比较, 排除 B 项;C 项中“质的变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 2.C 由材料可知,中国人在汉代已掌握在金属表面进行铬处理的先进工艺,故 C 项正确;器物 表层涂有铬是为了保护器物而非保护环境,故 A 项错误;我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而非理论探索, 故 B 项错误;D 项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 3.B 材料信息“闭门成市” “种植粮食、蔬菜、瓜果和各种经济作物”等均可反映出当时田 庄的自然经济特色鲜明,B 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得到法律保障是在春秋战国时期,A
23、 项错 误;C 项“始终”说法绝对,排除。田庄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自耕农经济,但“呈瓦解 趋势”说法夸张,D 项错误。 4.B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西域地区” “屯田” “列帝因之”等可知,汉代屯田制有利于边疆地 区的经济开发和国防建设,B 项正确。边疆治理包含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A 项排除;军屯民屯 有利于减轻边民负担、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C 项错误,排除;屯田是政府组织的农业生产活动, 农民对土地具有使用权,而没有买卖权,因此不会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D 项错误,排除。 5.A 北宋时期政府逐步开放部分市场并直接参与工商业活动,这反映的是政府逐渐放松对工 商业的控制,这表明北宋时期
24、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A 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政府逐渐 放松了对工商业的控制,并不等于鼓励工商业发展,排除 B 项;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贯 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北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改变,排除 C 项;材料只体现了北宋时期商 业环境相对宽松,不能得出政府财政困难的结论,排除 D 项。 6.C 根据材料“镇市侧重市” “多称镇市而非市镇”可知,北宋时期多称镇市,强调其经济功 能,这反映了这一时期镇市的经济职能增强,故选 C 项。 “开始出现”说法错误,排除 A 项;政府 对市场的管控、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情况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B、D 两项。 7.A 材料“部分土地养鱼养猪种植不
25、同果木蔬菜” “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表 明,当时农田不仅用来种植庄稼,还进行养殖等多种经营,故选 A 项;材料主旨是农业的多种经 营,与商业市镇关系不大,排除 B 项;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 - 10 - 是农业的多种经营,没有涉及人民生活水平,排除 D 项。 8.A 据题意可知,波斯“苏勃泥青”的引进,使烧制的瓷器色彩更为鲜明,这说明对外交往促 进传统工艺的提升,A 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进口釉料,而非技术引进,排除 B、C 两项;D 项 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9.C 据示意图可知,唐宋时期南方人才比重开始超过北方人才比重,说明南方的教育文化事
26、 业得到发展,并超过北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地 区得到开发,故选 C 项;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京杭大运河开通于隋代,都与题意不符, 排除 A、B 两项;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南北人才比重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D 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地租多以实物的形式交付,货币地租也有所发展,为地主服劳役的 情况逐渐减少,这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D 项正确。 租佃制下租种地主土地的主要 是无地农民,不是自耕农,A 项排除。由材料得不出 B、C 两项结论。 11.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坊刻本书籍更多地面向市场和普通民众,在当时十分流行,这实际 上
27、反映出经济发展下文化出现下移的趋势,故 A 项正确;民营出版业占主导地位从材料中无法 得出,故 B 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广告宣传的内容,故 C 项不正确;科举类书籍仅仅是坊刻本 书籍的一部分,“最畅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D 项不正确。 12.D 本题主要考查“海禁”政策及其影响。结合题中“朝贡贸易” “被动” “非法”等信息 可知,“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贸易正常、健康发展,因此不利于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 转变,D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未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A 项错 误,排除;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海禁”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杜绝外患,B、C 两项错 误
28、,排除。 13.【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战国时代 以前的中国城市的典型形式只是一个政权的中心” “除去作为国家首都或地方行政中心之外, 还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即可概括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从战国时期的工商业环境、政府对工商 业的政策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唐后期在邻近市的坊里,由手工业者自己开设 铺子的情况多了起来” “都出现了夜市,特别是南方的扬州”及所学知识,从商业经营的时间和 空间变化、南方商业发展等角度来概括。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许多商品从海道、 河道和陆道进入大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元大都的地位、交通状况等
29、角度来分析;第 二小问从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经济政策、时局的稳定程度、经济重心的变动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 (1)变化:从仅是政治中心转变为政治、商业中心。(2 分)成因:战国时期工商业发 展较快;政府垄断工商业局面被打破。(4 分) - 11 - (2)主要特征:唐后期城市商业空间、时间限制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乡村集市“草市”快速发展; 南方商业城市迅速崛起。(9 分) (3)原因:是全国政治中心;水陆商道发达。(4 分)重要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历代王朝对 工商业采取的政策;国家的分裂与统一;经济重心的变动。(6 分,任答 3 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14.【解析】 本题以
30、广州为切口,考查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第(1)问,根据材料“番禺亲贤 领” “悉斩之,五岭平” “舶来都不检阅”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代经济、外贸、市舶使、海 上丝绸之路、平定叛乱、政府管理等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变动”根据材料“古老的市 舶司制度至此结束” “关闭粤海关外的其他海关” “健全了税收、统计、财务、稽查等各项管 控制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海关制度、一口通商等角度分析作答。 “影响”根据材料“健 全了制度” “统一管理” “独占鳌头”及所学知识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 (1)原因:唐代农业、工商业发展,国力强盛;唐政府推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唐代 在广州设
31、立了市舶使;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地方节度使叛乱的平定;中央加强了 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地方官员的有效管理。(3 分,任答 3 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 (2)变动:海关制度取代市舶司制度;取消其他海关,只许广州一口通商;外贸政策趋于保守。(3 分)积极影响:外贸管理规范化,海关制度逐渐完善;广州成为东西方商品集聚之地,在国际商 贸中占有重要地位。消极影响:从长远来看,实行“一口通商”政策,不利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 文化交流。(6 分) 1.D 据材料可知,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要交税的井田荒芜”,为了保证国家的税收,国家调 整土地政策,承认土地私有,因此材料主要说明了土地私有制
32、确立的原因,D 项正确;材料反映 的是井田制瓦解,未涉及“农村经济结构瓦解”,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而非铁犁牛耕技术的先进性,B 项排除;由材料得不出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形成,C 项错误。 2.B 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发行“三铢钱” “收回封国的铸币权,严禁民间私铸”,这有利于削 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商品市场的发展,B 项正确;材料中做法没 有对“重农抑商”政策造成冲击,A 项错误;材料中汉武帝的做法与“工商食官”制度无关,C 项错误;中央政府统一货币,控制铸币权,与社会财富的流动无关,D 项错误。 3.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柜坊和
33、飞钱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建立在 社会商业信用发展的基础上,B 项正确;A、C 两项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材料中的金融机构是 民间机构,D 项排除。 - 12 - 4.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浙东地区各州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明显比以前增多,这说明唐 代南方农业发展的水利条件有所改善,C项正确;经济重心实现转移在南宋,排除A项;材料没有 提及政府对南方的态度,排除 B 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唐代水利建设达到“顶峰”,排除 D 项。 5.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战国到两宋时期人口不断增长,推动其人口增长的共同因素是封 建农耕经济的发展,即农业生产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战国时期大一统局面尚未形成
34、,排除 A 项; 人头税废除于清朝,排除 C 项;D 项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6.D 由材料可知,明代江浙地区不再只种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这反映了江浙地区商品经 济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 项正确。 “无利可图”说法绝对,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江 浙地区农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不出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只是江浙地区农 业发展的情况,并未涉及其他地区,看不出区域经济的差异,排除 C 项。 7.D 结合所学可知,从唐代后期到宋代,北方战乱频仍,而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使南方经 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南方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故选 D 项。A、B 两项与材料
35、现象关系不大, 均排除;北宋时期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故 C 项错误。 8.D 由材料可知,濮院镇使用新式纱绸机进行生产后,产品畅销国内外,这折射出当时手工业 生产水平提高,故 D 项正确;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故 B 项错误;C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9.B 本题考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松江府等地广泛种植经济作物,致 使其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安徽等地大量采买,这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贸易的发展,故 B 项正确。 材料强调了明清时期江南农业经济结构的情况,而非农业经济出现衰退,A 项错误。 区域商业中 心不断兴起由材料得不出来,C 项错误。D
36、 项不符合史实。 10.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田庄聚族而居,并且拥有私人武装,势力较 为强大,这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故选 D 项。 田庄的土地归庄主所有,A 项错误;田庄具有自给 自足的特点,但材料对此并未涉及,排除 B 项;当时的田庄并不能与朝廷分庭抗礼,排除 C 项。 11.D 元朝和明成祖以后的都城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通过大运河漕运保证都城的 物资供应;明太祖时都城在今天的南京,因此不需要运河漕运提供物资。这说明政治中心的变 迁影响运河漕运,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 项符合史实,但不能说明变化的 原因,排除;材料没有比较运河漕运和其
37、他运输方式,排除 C 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宋明时期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这得益于“利农资商”的思想、坊市制度 被打破等,即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故 C 项正确;“彻底打破”说法绝对,A 项错误;古代商业“末 业”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D 项 - 13 - 错误。 13.【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近代英国的殖民贸易等知识。第(1)问,根 据材料一中“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成为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 “西汉对外开放以后,中国 的冶铁、凿井等技术被传到西方” “唐宋时期,朝贡贸易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 “我国古代以丝 绸之路为主的陆路
38、对外商道逐渐让位于东南海道” “只有广州一地准许接待外商,陆上丝绸之 路不再畅通”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清康熙以后,只有广州 一地准许接待外商,陆上丝绸之路不再畅通”等信息和材料二中“英国商人开拓海外市场得到 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15 世纪末世界贸易路线的变迁让英国的商港猛增” “英国商人相继开拓 出俄国、北美等市场,形成了一个世界市场网络”等信息,从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政策、规 模、范围、方式、目的等角度进行比较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 行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中“西汉对外开放以后,中国的冶铁、凿井等技术被传到西方” “东印度
39、公司使英国从印度获得的资金在 1 亿英镑到 10 亿英镑之间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 贸易中获利甚巨”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加强各个地区间的联系、传 播先进的生产方式、丰富人们的生活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 (1)变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由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由以经济目的为主 到以政治目的为主。(5 分) (2)不同:中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英国鼓励、扶植对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缩小,英 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属于区域性贸易,英国的对外贸易属于世界性贸 易;中国通过和平方式进行贸易,英国通过暴力殖民方式进行贸易;中国是为了维护朝贡贸易 体系,
40、英国是为了发展本国的海外商业势力。 (10 分)主要原因: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资本主 义发展缓慢;英国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发展迅速。(4 分) (3)共同影响: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各个地区间的联系;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丰富人们 的生活。(6 分) 14.【解析】 题干材料展现了海内外学者对宋代典型特征的认识,要求考生自拟一个能反映 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时代特征的书名,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若以隋唐:强盛的大一 统王朝为书名,考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论证。论证时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即可。 【答案】 示例 书名:隋唐:强盛的大一统王朝 。(2 分) 论证:隋唐时期的中国先进、文明、强盛,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占有特殊、辉煌的地位。 隋结束了南北朝的战乱割据局面,整合了分裂的中国;唐承隋制,开拓进取,以闻名于世的两个 - 14 - 治世将统一王朝发展了三百余年。隋唐制度文明因继承和创新而臻于成熟,逐渐摆脱前代贵族 政治的窠臼,更以科举制开后世之先,走向务实的官僚士大夫政治。开明、开放的隋唐时代尽 显盛世气象:商业繁荣,迎来送往;技术勃兴,留下众多令后人惊叹的成就;社会多元,各族交融, 风气自由开放;文化昌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将中华文明带向世界。(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