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考点二 信息筛选整合与推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 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
2、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
3、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 “ 像火一样 ” 。 早期文字中的 “ 鱼 ” 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 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
4、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 “ 美 ” 字,进一步又创造了 “ 美服 ”“ 美女 ” 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 “ 月 ” 字、 “ 镜 ” 字,在抽象出了 “ 明 ” 字后变成了 “ 明镜 ”“ 明月 ” , 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中辩证地发展,使人
5、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 B在古人类时期,人们在古诗歌 中喜欢用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个道理。 C文字的产生是以抽象思维的能力水平为基础的,从象形文字可以看出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创造不出太抽象的符号。 D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因此它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6、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在论证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时,分别从古诗歌、原始神话、文字创造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B古人类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 数量特别少都能说明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低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举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 “ 美 ” 字,进一步又创造了 “ 美服 ”“ 美女 ” 等新名词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D文章用 “ 总 分 总 ” 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7、中国、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都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可以推断出这些国家的古文字可能属于绘画文字的范畴。 B在近代一些少 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 “ 像火一样 ” ,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C “ 月 ” 字、 “ 镜 ” 字,在抽象出了 “ 明 ” 字后变成了 “ 明镜 ”“ 明月 ” ,使形象更逼真,说明抽象思维的发展也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 “
8、 孝 ” 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 “ 虞舜,性至孝 ” ,感天动地, “ 帝尧闻之, 遂以天下让焉 ” 。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 “ 孝 ” 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 “ 孝 ” 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 “ 善事父母 ” 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 “ 孝 ” 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 “ 孝为仁之本 ” ,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 “ 仁 ” 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 “ 孝 ” 在儒家思想中
9、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 “ 孝 ”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 “ 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 孝 ”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 “ 孝 ” 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 “ 孝 ” 与 “ 顺 ” 的一致。曾子认为: “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 尊亲 ” 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 “ 弗辱 ”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 “ 能养 ”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 “ 顺 ” ,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
10、的简洁解释是 “ 无违 ” ,儒家所提倡的 “ 孝 ”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 涵。 “ 孝 ” 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 “ 孝 ” 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 “ 身
11、家 国 ” 的模式相统一。可见, “ 孝 ” 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 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 “ 不孝 ” 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 “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 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 “ 孝 ” ,陷亲于不义则为 “ 一不孝 ” 。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 “ 义 ” 作为 “ 孝 ” 的评判标准。 “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
12、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 “ 孝 ” 的标准。最后, “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 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 “ 孝 ” 的标准。此处的 “ 无后 ” 并不是侧重 “ 不娶无子 ” ,而是强调 “ 绝先祖祀 ” ,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有删改 )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孝 ” 由一种反映伦理道德的家庭观念逐渐发展变化,后来被全面政治化了。 B “ 孝 ” 大兴于周,其初始意为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有别于 “ 善事=【
13、;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父母 ” 的伦理意义。 C孔子提出 “ 孝为仁之本 ” 的观点,确立了 “ 孝 ”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 “ 孝 ” 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D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君父同伦的特点为 “ 孝 ” 向政治领域扩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 孝 ”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内涵。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曾子认为 “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 , “ 孝 ” 不仅要求内心尊敬,更应体现在一定的礼仪上,敬养是 “ 孝 ” 的底线。 B “ 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 ,可见违背自己的意愿、一味顺从,最终使 “ 亲 ”陷于不义之中,这也是不孝顺。 C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 证的方法,将 “ 孝 ” 的丰富内涵与儒家伦理思想作对比,突出了孝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D文章第五段引用孟子及赵岐的话,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孝文化中 “ 真正的不孝 ” ,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对 “ 孝 ” 有积极推动作用,他使 “ 孝 ” 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B孝文化在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