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指向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 第四节 新产业区与高新产业布局 1 2 我们的生存,在时间上不能由我们的力量来决 定,但对于区位,我们大都能够自由选择一 个合适的区位必然是一个能保证事物会最妥善发 展的区位。若进行更精密的考察,则这些本来单 纯的问题必然会不断更新细分和再细分,这样, 与考察研究不同,表述一开始就得从问题纷繁的 混乱中引出一定的秩序来。 古斯特.勒施 3 与主流经济理论不同,区域经济学不仅要研究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和谁来决策等一 般经济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他要解决在何地生 产与消费的问题,也就是
2、说它更多的关注社会经 济活动的空间问题。正因如此,研究经济行为与 空间关系问题的区位理论与方法自然就成为这一 学科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一.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l 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的区位选择问题。 l 区位选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称为区域的区位因素。 l 区位因素: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 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 素的集合。 4 经典的区位论 l 杜能:孤立国,农业区位理论,研究距离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l 韦伯:区位的纯粹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以最低成本点确定 企业最佳区位。 l 廖什:经济空间秩序,总结了杜能和韦
3、伯的理论,并增添了 市场分析、贸易分析等新的区位分析角度。 l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 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5 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 6 标准1:成本最低 运费与劳动力费用之和最低。 l 图中离中心点Sr1距离每增加一圈,运费增 加1元;离中心点Sr2的距离每增加一圈, 劳动费增加2元。 l 当工厂布局在X点时,运费2元,劳动费10 元,总计支出12元; l 当工厂移到Y点时,运费5元,劳动费4元, 总支出9元。 当节省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 运费时,企业可能会离开运费 最低点,转向劳动费最低点。 原料地原料地 劳动力劳动力 供给地供给地 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续)
4、7 标准2:市场份额最大 市场份额最大的区位选择标志着从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变。 运输成本运输成本 工厂价格工厂价格 AA A AX XB B A A厂获得的市场厂获得的市场 BB 两竞争厂商市场界限两竞争厂商市场界限 B B厂获得的市场厂获得的市场 价格价格 AB AB 价格线价格线 a a.企业靠近, 空间市场结构 不稳定 b.企业距离太远, 中间失去市场, 结构不稳定 c.企业距离适 中,空间市场 结构稳定 A B 8 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续) 标准3: 聚集效应 l 聚集是成本和市场两个要素的综合反映。 l 聚集因素:由于某些产业部门、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而 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
5、低的效果。 l 聚集效应主要通过分享公用基础设施和通讯信息,企业间分 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集中管理等方法实现。 l 分散因素:因为把生产分布到多个点进行而带来的利益或造 成的节约。 9 聚集效应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l 如果某一点上聚集效益引起的生产成本降低,超过了运费和劳 动费增加之和,更多的企业将向聚集地点集中。 10 思考: l 你是否认同上述三个区位选择标准? l 如果不认同,如何进一步改进? 11 l 重视成本因素,忽略了需求和行为等因素。 二. 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l 1. 自然因素 l 2. 社会因素 l 3. 科技因素 12 1. 自然因素 (续) 1)自然环境 l 农业布局的影
6、响因素:降水、气温、日照等。 l 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工业土地、地质、地貌、用水、光照、 沙尘、风向等。 l 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城市用地、气温、用水、 地质等。 13 1. 自然因素 2)自然资源 l 产业布局受地区资源禀赋的制约。 l 第一产业的产品:农业取决于土地资源,矿业取决于矿产 资源分布。 l 第二产业的产品:间接来自于自然资源。传统工业接近原 料地和燃料地,就近取得所需燃(原)料。 14 现代资源约束的减弱 l 第一,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运 输成本不断下降,布局自由度加大。 l 第二,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 业发展更多需要智力和社会资源, 对自然资源需求相对下降
7、。 15 2. 经济因素 1 1)人口和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 l 实现工业化所需的 “门槛数量”的劳动力。 l 劳动力质量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l 例: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科技人员比例为4-5,高新技术 产业15-20,或更高。 16 2. 经济因素(续) 2 2)资金)资金 l 资金来源:内部积累与外部投入。 l 外部投入资金分两类: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 17 2. 经济因素(续) 3 3)市场)市场 l 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决定市场容量大小。 l 随着距离因素影响减弱,市场消费需求逐渐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l 第三产业受市场因素影响最大。 18 2. 经济因素(续) 4 4)运输)运输 l
8、知识经济时代,距离因素作用减弱。 l 量的方面:交通设施改进,使运输时间缩短,地球“变小”; l 质的方面: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空间。 l 但是,运费的高低、运输线路的构成和走向、站场的布局和运 输快捷便利程度等,仍是重要因素。 19 3. 科技因素 l 1)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l 2)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 l 3)改变了产业内部的结构。 20 课堂讨论: l 你认为还有哪些重要因素会影响产业布局? 21 补充:区位因素的另一种分类法 l 地理区位 l 生产要素 l 基础设施 l 市场因素 22 l 积聚经济 l 行为因素 l 政府政策 三. 影响区位选择的
9、主要机制 1. 目标驱动机制 2. 利益驱动机制 3. 宏观调控机制 4. 市场调控机制 23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指向 一. 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 l 内涵:在各种区位因素和布局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产业布 局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趋势。 l 产业布局研究如何利用地区的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 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24 二.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25 1. 1. 能源指向能源指向2. 2. 原料地指向原料地指向 3. 3. 消费地指向消费地指向 4. 4. 劳动力指向劳动力指向 5. 5.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 枢纽指向枢纽指向 6. 6. 无固定指向无固定指向7. 7. 高科技指向高科技指向 1. 能源
10、指向 l 包括火电站,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等产业。另外,重 型机械制造、水泥、玻璃、造纸等在有些情况下也属于该类。 l 能源耗费约占生产成本的35-60%。 l 能源的供应量、价格和潜在的保证程度是决定布局的重要 因素。 26 2. 原料地指向 l 一般是原料或产成品运量 大或可运性小的部门。如采 掘工业、化纤、钢铁、建材 等部门。 l 要考虑资源数量、质量、 开采年限,及考虑运输能力。 27 3. 消费地指向 l 一般是当地的消费服务部 门,以及产品易腐变质,不 耐用、不易储存的部门。 l 如重型机械、面包、饮料 以及各类副食品生产行业等。 28 二战前,钢铁工业布局多属内陆 资源指向型。
11、在煤炭炼铁时代,工 厂向大煤田、大铁矿集中。随着冶 金技术的改进,多由就煤转成就铁 布局。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世 界钢铁工业向消费地布局成为主导 方向。 世界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 4. 劳动力指向 l 劳动力费用占总成本比 重很大。如仪器制造、纺 织、制鞋、制药等。 l 布局必须考虑劳动力供 应的数量和质量情况。 29 国家国家每小时人工费(美元)每小时人工费(美元) 瑞士33.67 德国28.17 日本22.69 美国16.92 中国沿海0.85 印度0.69 中国内陆0.55 越南0.46 孟加拉国0.28 07年 有关 国家 纺织 业人 工费 用比 较 5. 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l 兼
12、有能源地、燃料地和消 费地指向的优点。 l 对布局条件要求不严格的 部门,或产品耐运性强、运 费成本比重很高的部门多属 此类。 30 解释了为什么海岸线与 大江大河交汇处,或是铁 路交汇点,往往都是工业 发达的大城市所在地。 6. 无固定指向 l 布局指向不很明显的部门。 l 特点:各个地区基本都具备发展条件。企业规模较小, 对技术、劳动力素质等无特殊要求。布局在任何地方, 效益相似。 l 如电子商务。 31 7. 高科技指向 l 如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 航天工业等产业,要求运用最 先进的科技、设备,以及最高 素质的劳动力。 l 多建立在技术密集地区。 32 美国的“硅谷”、日本 的“筑波”
13、、北京的 “中关村”、武汉的 “光谷”等,都必须依 托当地相对集中的高校 和科研院所。 三. 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 l 1. 企业的规模技术特征 l 3. 科学技术进步 33 传统的产业布局主要是对物质产品生产的布局,而现代产业布局 增加了对知识产品生产的局部。 无指向性产业增多、聚集型布局指向出现。 l 2.企业所有权状况 l 4. 市场竞争的变化 思考: l 企业在选择布局点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约束? 34 l 受企业能力、经验、时间、个人偏好等因素约束。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 为何研究地域合理规模? l 生产规模超过一定点以后就会 形成规模经济。 l 但单个企业的规模并非越大越
14、 好,特定地域承载的产业规模也 有一定限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一 限度,就会形成规模不经济。 35 a点以前的,c点以后的为规 模不经济阶段。为规模经济递 增阶段;为规模效益递减阶段 规模规模 经济经济 一. 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 地域合理规模体现在两个层面: l 地域内每个企业的合理规模 l 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 36 1. 企业的合理规模 l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以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 单个企业的合理规模:以企业工人人数、固定资产价 值和产品产量来衡量。 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把彼此有联系的各种不同工业 部门的生产联合在一个企业里进行,构成一个生产的 整体 。 37 企业的联合化 l
15、 联合化企业有三种形式: 产品连续加工阶段相结合的联合。如黑色冶金联合厂包括炼铁、 炼钢和轧钢,纺织联合厂包括纺纱、织布和印染; 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的联合。如冶金工业与水泥生产的联合; 综合利用原料基础上的联合。如焦化工业基础与黑色冶金联合。 38 3. 地域合理规模的决定因素 39 l 地域环境容量是地域合理规模的决定因素 资源要素 基础设施要素 管理要素 地域环境容量 的决定因素 二.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 40 1. 产业聚集的类型 l (1)加强社会分工与协作 l (2)共同使用基础设施 l (3)降低管理成本 (1)加强社会分工与协作 l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既要消耗其他企业 生产的产品,
16、又向其他企业提供自己的 产品。 l 这些企业聚集在同一地域,可以减少 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增强生产过程中的 联系,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1 (2)共同使用基础设施 l 基础设施系统一般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 和社会性基础设施。 l 众多企业共同使用同一地域的基础设施系统,既可以节省 企业自身的非生产性开支,又可以促进区域的基础设施系统 不断完善,降低服务价格。 42 (3)降低管理成本 l 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地域。 l 这种地域上的聚集,意味着企业可以加快信息传递、减少 管理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43 2.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l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
17、l 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 l 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44 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主要依赖于市场竞争选择, 不能过于依赖政府调控,过多调控可能导致扭曲。 三. 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l 聚集与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 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l 对聚集的认识 马歇尔:产生外部规模经济 科斯:降低交易成本 波特:提高竞争优势 45 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聚集? l 路径依赖 l 创新环境 l 合作竞争 l 基于社会网络的信任机制 l 46 聚集的分类 l 功能聚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数 量,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 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
18、联系的生产聚集。 -产业集群 l 非功能聚集: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 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 -高新技术产业区 47 产业集群 l定义:由一群在地域上相近,产品相互关联的大中小企业组成。 它们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既具有专业分工又紧密协作,彼此 维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由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群体。 l 作用:各类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错位竞争,根据效率和经济 原则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生产 企业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相互发展。这种产业链形成了成本优势、 价格优势、信息优势、市场优势。 48 案例:加州的葡萄酒业 l 约90%的美国葡萄酒产在加州 l 产量仅
19、次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 l 由850个酿酒厂和数千个葡萄种植场构成。 l 集聚了酿造业和种植业的多种辅助业,包括葡萄储存,灌 溉,采摘设备,制桶,制标签的供应商,专业化的公共关系 ,市场营销,广告商,面对消费者和客商的众多出版业。 49 案例:加州的葡萄酒业 50 中国的三类产业集群:按集群形成的驱动力分类 51 l 王缉慈按照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以广东为代表的“嵌入型”产业集群 以浙江为代表的“内生型”产业集群 以北京为代表的“衍生型”产业集群 l各地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52 广东“嵌入型”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 l 一方面,地方官员及亲属成为首批创业
20、者,带动其他人创业。 l 另一方面,利用血缘、亲缘、乡缘等社会关系网络吸引香港、 台湾的直接投资,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 20世纪80 年代 20世纪 90年代后 全国出口加工和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 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电脑外设生产基地 广东“嵌入型”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续) 53 “嵌入型嵌入型” ”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 54 浙江“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 l 在建国初期,甚至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浙江基本实行“无为” 管理。 l 78年后,少数能人通过社会关系获得各类资源和信息,创办家 庭工场。 l 基于血缘、地缘和人情等关系 ,形成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 一村、一村带一乡(镇)”的发展
21、模式。 l 家庭工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 55 浙江“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 56 家庭 邻里同学 朋友 灵活 效率高 控制生产成本、经营风险 中关村“衍生型”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 l 位于中关村的中科院各研究所和高校称为高技术产业群的“孵化器”。 l 基于同学、同事、朋友而形成的塑造型社会资本对中关村高科技产业 群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 57 沿袭型社会资本极端缺乏 企业间基于信任的合作关系很难建立,专业化水平低 孤立和分离 存在存在 问题问题 第四节 新产业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一. 新产业区 1. 新产业区的概念和作用 l 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
22、络与本地 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l 除了一般的聚集意义外,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弹性专精小企业集 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建设。也称为“社 会经济综合体”。 58 弹性专精:弹性的、小批量的生产方式 59 新产业区的特点 l 根植性:企业运行深深嵌入于社会文化及政治制度之中; l 网络性:具有相互信赖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积极的自助组织; l 创新性:具有积极的外在性,企业间密切合作,在创新基 础上竞争。 60 2. 中国的三类新产业区 新工业区新工业区 包括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专业性产业聚集区。 新产业区的一种扩展形式,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农 业的劳动生产率。 包括科技园、
23、技术城、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区。 高新技术产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业开发区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 园区园区 61 二.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1.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 62 l 能靠近投资机构 l 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l 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 产业支撑 l 有聚集性 l 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l 靠近市场 l 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 l 有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 质劳动力 l 有优良的基础设施 l 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2.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区布局 l国外国外 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德国的慕尼黑高科技区。 l 国内国内 截至2012共有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沪宁杭高新技术产业带、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武汉的光 谷等。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