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教材高一下册 念奴娇念奴娇 过洞庭过洞庭 张孝祥 学学习习目目标:标: 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 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 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生生 平平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 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他才 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 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他自幼资质过人,被视
2、为天才儿童。公元1147 年,张孝祥十六岁,通过了乡试,走出了迈向仕途的 第一步。十八岁,孝祥在建康从蔡清宇学,二十二岁 时,“再举冠里选”。 点击输入你想输入的文字内容点击输入你想输入的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你想输入的文字内容点击输入你想输入的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你想输入的文字内容点击输入你想输入的文字内容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张孝祥 二十三岁,参加廷试。高宗亲自将其 擢为第一,居秦桧之上。授承事郎, 镇东京节度判官,主战并上书为岳飞 鸣冤,为秦桧一党所忌,桧指使党羽 诬告其父张祁,张孝祥因此牵连受难 ,秦桧次年身死,张孝祥授秘书省正 字。历任书舍人、直学院士等职。此 外还出任过抚州、平
3、江、静江、潭州 等地的地方长官。 作者生平 十几年的官场生涯,张孝祥几番起落,终究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政治 抱负,最后黯然离开官场。但他为官期间,颇有治才,怀着“恻袒爱民 之诚心”,政绩卓著。最终在荆州任上,尽管不过短短数月,由于对朝 廷失望他愈发沉郁,但仍尽忠职守,加强武备,整修军塞,筑堤防洪, 建仓储粮,置万盈仓以储漕运。在第二故乡芜湖,他更是捐出自己的三 百亩田地为湖,疏通水源,为芜湖开通“水泽地脉”。 1169年三月,张孝祥返还芜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 岁。英年早逝,让人为之叹息。 文学成就文学成就 体裁内容风格 清婉而俊逸 词 对故国的哀思长怀,对北伐中原的讴歌颂扬和对萎靡国事
4、 的感愤悲慨 豪壮典丽 忠愤悲慨 咏怀词 高雅格调 放旷、豁达 写景寄情、因事立意 情词 深婉清丽 情切意深 写景小词清雅流丽描绘临安景色 对国事的忧怀,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羁旅感怀 爱国词 佳作尤推思念情人李氏 诗 张孝祥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开 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写作背景 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边,为民族英雄 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 降派弹劾罢职。乾道二年八月,他罢官北归,路过洞庭湖,写下这首著 名词篇。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
5、5 岁。 在写作此词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一篇小品文 观月记,记载了这 次夜游的经过。 读诗歌 正音断句,理解大意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 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 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 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 这首词把重点放 在抒发内心情怀上 ,突出描写了自我 人格的高洁。 上 阕 下 阕 着重写景,景中寓情。 着重抒情,意转激昂。 要理解全词,得读懂哪一句?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
6、看 。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 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 难与君说。 鉴赏上阕 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 的字来概括。 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 点? 景物特点: 悠然 开阔 静 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明净光洁、一碧万顷 上阕开篇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洞庭春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洞庭春草点出地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 近中秋点出时间为作者的抒情提供了时间背景 洞庭春
7、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 色彩,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指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 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 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 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静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比喻比喻 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 夸张夸张三万顷极言湖面之广 对比对比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紧承“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 “素”,白色。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
8、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明河”即银河,水里的银河是 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 “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 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 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开 阔 澄 澈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 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 水之美,就美在澄澈。 另一层是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 坦荡荡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 里俱澄澈” 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 人,写自己品格之美。 语义双关语义双关 心迹喜双清心迹喜双清 表里俱澄澈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9、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又重之以修能.扈江扈江 离与辟芷兮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纫秋兰以为佩.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进一步写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 与相合,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 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这一会合的体验 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 因此诗人用“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 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的引出了下片。上片写 景,下片则从回顾岭表一年写起,抒发感情。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 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 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鉴赏下阕 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 过洞
10、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从词中,我们可以读 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哪些词句能读出作者的性格和心胸? 思 考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海” 指五岭之外,即今之广西一带。 “肝肺皆冰雪”,尽管自己被免职,但仍光明磊落、心无纤尘、 肝胆照人;另一层意思是说,我忠于朝廷,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 有失望、有自我安慰,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澄澈 “孤光”用了苏轼西江月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 一典故。“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 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海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 需别人理解,无愧于心,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
11、。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萧骚:萧条冷落,这里指头发稀疏。 暗喻 “襟袖”借代手法,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 凉意顿生, 侧面衬托侧面衬托 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 对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 中的政治风浪安之若素的态度,中的政治风浪安之若素的态度, 表现了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此时作者宠辱皆忘,物我两忘。是全词的高潮所 在,也是诗人感情的高潮所在。 挹,舀也,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女一口挹尽西江水 ”,此处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阔。北斗星由七颗星组成,像舀 酒的长把勺。
12、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 想象奇崛,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以 “不知今夕何夕”作结,说明诗人已忘情于这月白无 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令人感到余味无 穷。 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 美好的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胜之词,词人借用采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 赞叹。 肝胆皆冰雪 品性 稳泛沧浪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笑, 不知今夕何夕 细斟北斗 心静 澄澈心胸开阔 平静 现在我们把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品性放一起,你们在 看看,发现了什么?
13、作者“悠然心会”了什么? 心会 诗人品性: 景物特点:静 平静 开阔 心胸宽阔 澄澈 肝胆冰雪 (外) (内) (天) (人) 表里俱澄澈天人合一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 说的就是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作者心会 的是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 1. 找到诗人孤独的证据 孤光自照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借酒来销万古愁 以自然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友,无法被人理解 的孤独,无知己。 无人理解的孤独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无人理解的孤独。 既然在人世找不到
14、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 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词的上阕 词的下阕 艺术赏析 一、物境与心境的融合 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 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词的上片侧 重描写物境,下片侧重描写心境。但两者并非分离为二,而是 合二为一,物境与心境互相映射,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8/26/2021 二、天人合一的想象 这首词写游览洞庭湖,但几乎没有纪实的成分,给人 的感觉是清虚而空灵,暗示了词人精神上崇高、邈远的追 求。从而创造了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8/26/2021 三、化用典故,翻
15、陈出新 在写作技巧方面,这首词也颇见功力,主要体现在化用前人诗 文词句意境,如从己出,不露痕迹。 一是化用诗经成句。如“细斟北斗”,出自诗经小 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这本是极有想象力的诗 句,这首词中则反其意而用之,正适于表达词人的豪纵气概。又如 “不知今夕何夕”,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 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的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 胜之词,词人借用采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赞叹。 8/26/2021 二是借鉴了苏轼的赤壁赋的文辞意境。“着我扁 舟一叶”句用苏轼的“驾一叶之扁舟”,而前赤壁赋一 文写月夜之景、泛舟之乐、解脱之喜,其意境与心情,与这 首词颇有相通之处, “不知今夕何夕”化用苏轼的水调 歌头里的“今夕是何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