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xingfei169 文档编号:1775787 上传时间:2021-10-08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元导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 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敬仰。 本单元作品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 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这些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 巧高超,可以激发我们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本单元学习,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的任务展开。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 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 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

2、维习惯。 【文本解读】 魏征是一位以敢谏善谏著称的政治家,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 一年魏征的奏章,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 理足气盛。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第15.1课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初“贞 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令世人瞩目。演绎这一盛 世的重要人物有两位: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 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直谏的良臣, 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 他们便是魏徵与李世民。让我们凭借谏太宗 十思疏走

3、进“诤臣”魏徵的情感世界。 激趣导入 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3.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4.赏析魏征高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素养目标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初读课文 02 文本研读 03 拓展阅读 04 第一部分 n 知人论世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 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 称。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 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唐贞观十一年 (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

4、上十渐不克终疏。旧唐书经 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 20卷,已散佚。 了解作者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 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也就演变为“疏通事 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类文体 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如贾 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了解文体知识疏 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 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 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

5、风,实行了不少 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 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 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 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 (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 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 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 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 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解 题 谏太宗十思疏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

6、 ;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 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十思,是本文主要内容,即十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 第二部分 n 初读课文 n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长(zhng)浚(jn)壅(yng)黜(ch) 第三部分 n 文本研读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臣闻求木( )之长( )者,必固( )其根本 ( );欲流之远者,必浚(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

7、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 ) 于明哲( )乎!人君当( )神器( )之重, 居( )域中( )之大,将崇( )极天( )之峻( ),永保无疆 ( )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 ), 情( )不胜( )其欲,斯( )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树木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树根疏通水道 德行和道义 治理得好,安定 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何况 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主持,掌握指帝位 处于天地间推崇 皇权高峻 无止境 喜庆,福禄敦厚 使稳固 克服 这 性情 n 问 题 探 究 活动二:探究文本 1.第一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说起? 明确 作

8、者以“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设喻,形象地引出自 己的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魏征所说的德义具体是指什么,从第一段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明确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凡百( )元首( ),承天景( )命,莫不殷( )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 )者实繁( ),能克( )终者盖 ( )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 )以待下(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 )为行路( )。虽董( ) 之以严刑,振( )之以威怒,终苟

9、( )免而不怀仁,貌恭而 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 ) 朽索( ),其( )可忽( )乎! 所有的帝王大深 开头做得好 多能够 表示推断少 竭尽诚心臣民看不起别人 指父母兄弟子女路人督察 同“震”,威吓苟且 戒慎疾驰的马车 腐烂的绳索难道轻视 效显著 治理成 n 问 题 探 究 活动二:探究文本 1.第二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明确 在于君王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进一步说明了君王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n 问 题 探 究

10、【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 ( ), 念高危则思谦冲( )而自牧(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 )百川,乐盘游( )则思三驱( )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 )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 滥刑( )。总此十思,弘( )兹( )九德,简( )能而任之,择善 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 )其惠,信者( ) 谦虚养 居于之下 游乐, 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 慎采纳臣下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斥退奸恶小人。 不恰当地奖

11、赏 滥用刑罚光大这选拔 施布诚信的人 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 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安民 这里指田猎 捕杀 的意见 黜,排斥 君人者,诚( )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如果,果真贪图的东西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效( )其忠。文武争驰( ),在君无事( ), 可以尽豫游( )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 )司职( ) ,役( ) 聪明之耳目,亏( )无为( )之大道( )哉! 劳损 违背无为而治最高的治世原则 (百姓)得到教化代替臣下管

12、理职事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献出 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 没有多少烦扰的事 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称“豫”,春天出巡为“游” n 问 题 探 究 活动二:探究文本 1.作者在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时,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多用对偶的整句,两两对应,琅琅上口,音韵和谐。 2.“十思”各是从哪些角度提出的? 明确 从五个角度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知足,戒贪欲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思谦虚,戒骄傲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思节制,戒放纵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思纳言,戒

13、闭塞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思公正,戒主观 n 问 题 探 究 活动二:探究文本 3.魏征为什么首先劝诫太宗“思知足,戒贪欲”呢? 明确 因为奢侈就会多贪欲,而贪欲会使人忘乎所以,而引发一 连串的问题骄躁、放纵、被蒙蔽、主观。 4.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 武并用,垂拱而治。 n 问 题 探 究 活动二:探究文本 5文章最后“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 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 向唐太宗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

14、,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 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 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的劝 谏了。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4】整体把握思路及内容 1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 魏征以“能犯颜直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谏唐太宗“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 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 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 的向背和政权的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 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

15、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 人信服。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4】整体把握思路及内容 2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地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明确 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 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显 得更加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 (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 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 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 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 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

16、5】体会说理方法 1.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 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请你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明确 示例: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 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 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 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 而思国之理”,“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 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5】体会说理方法 2.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地引经据典,其表达效

17、果如何? 明确 课文多次引经据典,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2段在分析历史 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 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 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同时,在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化用周公、荀子 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证据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 又如在陈述“十思”内容时,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易经中的 话。这些经典中的话流传于世,早已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现经作者援引, 融入文中,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有以少总多、言简意赅的作用,使文 章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具说服力。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6】赏析劝谏用语之妙 明确 魏徵在

18、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 “忠言逆耳利于行” , 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 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在谏太宗 十思疏中,魏徵为了劝谏唐太宗克服贪图享乐的思想, 时刻都没有 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 在文 中称自己“下愚” , 尊 称皇帝为“明哲”,表明自己观点说 “臣闻” (而非臣以为)。这 些用语,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又合理,难怪 唐太宗会从善如流。试想,如果魏徵恃宠骄横, 连主子都不放在眼里, 那么,即使他心再诚,也不会有好下场, 最终只能落得身首异处。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7】阅读与思考

19、甲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 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n 问 题 探 究 乙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 尝不欣然纳受。徽亦喜逄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 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

20、左丞。或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彦博奏曰:“徵为 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 形迹。”他日,徵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 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日:“吾已悔之。(节选自旧唐书魏徵传) 丙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瑷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 “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日:“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 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 珪对

21、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 老日: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日: 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 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节选自贞观政要) n 问 题 探 究 问题:试概括每则材料的内容 明确 选文甲正反对比,对取天下和守天下的难易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需以仁义治天下、以 百姓为社稷根本的结论。 选文乙陈述了几段对话,对为人臣之行为是否需要“存行迹”进行了辨析,表现了魏徵敢于直言 抗争的一面。 选文丙引述了管子中对郭国灭亡

22、原因的分析,王跬借此表达了为君当贤明的观点,间接回答 了唐太宗的疑问。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 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 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 而治”的理想境界。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 观之治”。 明晰主旨 第四部分 n 拓展阅读 一双冷眼看君王满腔热血酬苍生 魏征,这位大唐名相,千古第一谋臣,尽管在历史长河中享有“千秋万岁名”,却生逢乱世,备经丧乱,仕 途坎坷,在46岁以前受尽了命运之神的无情捉弄。为了实现自己济世

23、安民的凌云壮志,他被一双看不见的巨手推 来搡去,曾经身不由己地六易其主。 由于父亲去世较早,自己又不善于经营生业,所以魏征一直过着孤贫的生活。但他胸怀大志,勤奋读书,学 得满腹经纶,希望将来能干一番大事业。但不管他如何努力,一直时乖运蹇。38岁时魏征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在 第一个主人元宝藏军中掌管文书。不久,被河南瓦岗军首领李密召为参军掌记室,主管军中文书。此间曾向李密 提过不少建议,但都未被采纳,参加义军仅一年时间,魏征就随因军事失败而降唐的李密来到长安。对第三个主 人唐高祖李渊,魏征审时度势,认为他很有前途,于是积极求取仕进,自请前往山东地区招降瓦岗军旧部归唐。 就在他圆满完成任务,准备回长

24、安时,不料风云突变,他成了河北起义军窦建德的俘虏,并担任中书舍人(记录皇 帝言行的官职)。当秦王李世民打败窦建德,魏征又当了大唐的俘虏,历经艰险,做了东宫李建成的太子洗马。 “玄武门兵变”后,才跟上第六个主人李世民。综观魏征的“跳槽”过程,大起大落,险象环生,古今罕见,如 果让现代人去选择的话,也会视为畏途不寒而栗。如此频繁地“跳槽”,不少人认为魏征随波逐流、趋炎附势, 缺乏文人应有的操守。果真如此吗? n 拓 展 阅 读 还是让魏征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当魏征被李世民作为俘虏押回长安后,李渊在朝堂上当着众文武的面审 问魏征,因为他太没有气节了。魏征没有丝毫怯懦害怕,而是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气

25、得李渊质问他:“忠义之 士,宁死不降,朕不怪你兵败被俘,但你为窦建德做事,即是背叛大唐。你还敢狡辩?”魏征说:“征虽为战俘, 却没为窦建德做任何背叛大唐之事,臣也是在窦建德答应此要求后,才肯在他那里委身至今。”李世民马上反驳, 说魏征曾献屯田恳植之策,使窦建德如虎添翼。魏征正色道:“臣不敢苟同将军之见,民为国家之本,大唐天下 波及四海,臣提出屯田垦植之策,受益的是百姓,富庶的是国家,两军对阵,百姓无辜,岂能因兵戈之争而置百 姓于水火?圣上向以爱惜民生而受万民敬仰,即便夏王军队因此受益,但真正受益的是黎民苍生。所以,臣以为, 不是臣为窦建德做事,而是臣通过窦建德为百姓做事。”其实,当李世民与窦建

26、德在军事上相持不下时,魏征有 一围魏救赵之计(让窦建德派一奇兵,昼夜兼程,奇袭兵力空虚的长安,李世民势必回兵相救,唐夏相争胜负就难 以预料),因怕妨碍国家统一,让百姓重受战乱之苦而没有献出。当他把此计一说,连李世民都倒抽一口冷气,因 为此计一出,天下鹿死谁手,确未可知。魏征以其赤胆忠心和聪明才智终于逢凶化吉,重新赢得了唐王朝的信任。 n 拓 展 阅 读 为社稷着想,为百姓做事,正是魏征济世安民理想的最高准则,因此,他才能六易其主而不怨天尤人,始终 保持为民做事的朴素心态,看似无气节,实乃天地间最高尚的气节,看似不忠不义,实乃人世间最纯朴的大忠大 义。而主宰着中国历史的官方信条是“忠臣不事二主,

27、好女不嫁二夫”。此话听起来天经地义,似乎为它“守节” 的文人代不乏人。君不见,战国末期屈原高吟着“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而自投汨罗江,忠的是那 腐烂发霉的楚王国;君不见,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俘,用绝笔自赞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 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而志在必死,忠的是那昏聩腐败的南宋小朝廷。我无意贬低 两位贤哲的民族气节,更非鼓励人们对侵略者卑躬屈膝,只是为他们看不清历史发展趋势一味愚忠而惋惜。正是 这种简单狭隘的道德思维定势与社会历史的复杂发展进程相冲突才导致了他们穷途末路的悲剧命运,这怎能不让 我壮怀激烈扼腕长叹呢?当然,魏征的做法也不能简

28、单地看作一般士人嘴边常挂的“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 事”,它不是见异思迁,更不是骨质松软,而是在随缘自适中达到安常处顺,不忠于一家一姓,而忠于社稷苍生。 正是由于魏征突破了古代士人实现理想的两种传统模式, 才使其行为难为一般人所理解。但唯其如此,才奠定了 他千古第一谏臣的地位。 n 拓 展 阅 读 n 素材积累 魏征名句 1.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2.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魏征 3.立身成败,在于所染。魏徵 4.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收,非不获兽,明年无兽。魏征 5.居安思危,戒贪以俭。魏徵 6.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魏征 7.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魏征 8.小善不足以掩众恶,小疵不足以妨大美。魏征贞观政要 结 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xingfei1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