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自恋到镜像:从弗洛伊德到拉康从自恋到镜像:从弗洛伊德到拉康作者:姜余 霍大同 秦伟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自恋”概念出发,介绍了从“自恋”到拉康的“镜子阶段”的一系列发展过程。在 厘清从弗洛伊德各个时期到及其后继者安娜.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茵,再到拉康的理论框架中的一些关 键概念:冲动、力比多、自我、认同、自我理想和理想自我、客体关系、好客体/坏客体、投射性认同、镜子 阶段、想象界等的同时,本文尝试着回答这样的问题:弗洛伊德的自恋概念如何影响了和发展为拉康的“镜 子阶段”概念? 主体投向自身的如同投向客体的爱的自恋,因为自我的歧异性的位置,让弗洛 1、纳西斯的神话、纳西斯的神话 纳西斯的神话
2、2、弗洛伊德时期自恋的发展、弗洛伊德时期自恋的发展 2.1 “自恋”概念早期的运用 2.2 Sehreber 个案对“自恋”的影响 3 弗洛伊德之后相关理论的发展弗洛伊德之后相关理论的发展 3.1 安娜-弗洛伊德在“自我”概念中的发展 3.2 梅兰妮-克莱茵的贡献 4 拉康对弗洛伊德的重新阅读拉康对弗洛伊德的重新阅读 4.1 A1m6e 个案对拉康及“镜子阶段”的影响 4.2 拉康对冲动、力比多、自我的再解释,对进化论的摈弃,及对声音赋予的优势地位 5 关于镜子阶段的一些讨论关于镜子阶段的一些讨论 5.1“镜子阶段”中的转移和爱的问题 5.2 镜子的作用:“认同”或者“认异”? 6 总结总结
3、总结 后记 1 1、纳西斯的神话、纳西斯的神话 纳西斯的神话纳西斯的神话 关于纳西斯(Narcisse)的神话有很多个版本。我们所说的“自恋”,与神话本身 有着一些极为密切的联系,我们有必要再次看看这个神话的内容。 “希腊传统中,术语自恋指示着个体对他自己的爱。这个传说和纳西斯这个人物由 于奥维德(Ovide)的第三部分化身而出名。 “纳西斯是塞非斯神(ledieuephise)的儿子,仙女利萝蒲(lanyri 甲 heLioriPe) 和与仙女同名的花朵的保护者。他生得美貌举世无双。他吸引了不少的仙女,其中一个名字 叫爱柯(Echco),但是被他所拒绝。绝望中,爱柯重病并恳求女神勒眉西斯(a
4、ld 忱 sseN6m 自 si)为她报仇。在一次打猎的途中,这个年轻人在一口有着平静水面的泉眼边歇脚。被他 自己的影子所吸引, 纳西斯吃惊而且有些愚蠢地相信了他看见的是另一个存在, 再也不能把 目光从其实是属于他自己的脸上移开。 由于钟情于自己, 纳西斯将手臂浸入水中试图触摸这 个让他无力自持的形象。被这不可能的欲望所折磨,他留泪了,并意识到他自己就是那个被 就爱的对象。于是他想从自己的身体中抽离,面对着这面命运的镜子,他说了永别,结束了 自己的生命。接收到哀伤的信号的他的姐姐们,娜伊阿德(lesNa 工 da)es 和笛压德 (lesDydaes),割断了她们的头发。将纳西斯的躯体安置在一
5、个柴堆上,她们目睹了他变成 一朵花。” 这个版本记录在词典中的词条“自恋”中间。这样的一个神话,对后来的自恋 研究提供了以下几个要点: 对他人之爱的拒绝; 看到自己的形象; 将爱情(力比多)投注到自己的形象上; 一个强烈悲剧色彩的结局。 我们下面的讨论也将围绕这几个要点来进行。即关于这个故事提供给我们的要素, 我们将分别梳理由弗洛伊德和拉康带给我们的东西:背景、概念以及关系。在这里的纳西斯 神话仅仅为我们的讨论提供一个切入口。 像中的俄底普斯或者其他所有神话一样, 人类的自 恋并非从纳西斯神话才开始;在东方,人们也没有因为缺少这个神话而缺少自恋。 2 2、弗洛伊德时期自恋的发展、弗洛伊德时期自
6、恋的发展 2.12.1 “自恋自恋”概念早期的运用概念早期的运用 词条中有这样一条注释:“在为了自恋的引入一文中的头几行,弗洛伊 德宣称,他从.PN 注 kce(1899)那里借用了这一术语,N 泣 kce 使用它是为了刻画一种性变 态。 在 1920 年弗洛伊德在给 性学三论 添加的一条注释中, 他又做了这样的宣称:.HElsli 才是这个术语的创造者。实际上,N 泣 kce 已经很好地制作了术语自恋,只是为了评论 H, Elsli的观点, 后者是在1898年在与纳西斯的神话的关系中刻画了一个倒错行为的第一人。 ” 在词典中有着这样的叙述:“直到十八世纪末期,术语自恋的使用对于性学家 来说是
7、为了以一种选择性的方式指示刻画为主体给自己带来的爱情的倒错。 “在 1909 年,sIido:sdage:在关于他自己的爱情方面,将自恋作为在同性恋中间 的客体选择模式;由于他不再把自恋看作一种倒错,而是作为人类精神领域的性的发展的一 个普通阶段,因此和 HnaelockElsli 区别开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 H.Elsli 还是.PN 毓 ke 都是将自恋作为一种倒错来描 述的。而 sIidorSdager 虽然也是从同性恋的角度来谈论自恋,但其进步的一点是将它作为 了人类的性的发展的一个阶段。 弗洛伊德当时也受到自恋(纳西斯神话)这个词本身意思的局限, 和当时对自恋研究 的影响
8、,在他那里最早的考虑也是和同性恋有关:“1910 年,为了考虑在同性恋那里的客 体选择:把他们自己作为性对象的客体,他们谈论着自恋并寻找和他们相像的可以让他们 去爱的年轻人,就像他们的母亲爱他们自己一样。”,这里的内容为以后的自恋埋下了几个 伏笔:自恋是作为客体爱的一种;其次,对象是和自己相象的人;最后,同母亲的关系。 2.22.2 SehreberSehreber 个案对个案对“自恋自恋”的影响的影响 但是很快,弗洛伊德便不再满足于以上的几个要点,尤其 1911 年在对 Scherber 个案的分析遇到困难之后。此个案中他是将妄想狂 Schrbeer 的澹妄当作对同性恋冲动的防 御来解释的。
9、虽然这个关于 DanielPaulschreber 的个案和杜拉(Dora)、鼠人(l Hommeauxarts,EmstLnazer)或者和狼人(lHommeauxloups, SergueiConstantinovitchpankejeff)均不一样,因为它不是由弗洛伊德接待病人后而做出 的,但是在 1911 年发表的关于妄想狂自传的评论却历来和前几个个案一样具有重大价 值。它一直被所有的工作者反复评论、解释和争执。 出生于 1842 年 7 月,DhaelPualScherber 属于一个典型的德国新教资产阶级的家 庭, 成员由法官、 医生和教育者组成。 父亲, DanielGottli
10、eb(Gottlob)MritzSchreber:(1808 一 1861)因为发明建立在健身体操基础之上的教育理论而著名。 在他的在德国广泛传播的教材中, 他建议改良人们的体质, 通过创造一个新民族而 医治社会的衰退。作为德国精神改革的一个狂热支持者,他是小块土地持有者的发起人,因 此他也被后来民族社会主义者占据的社会民主党所支持。1858 年 Schreber 的父亲遭遇了一 个梯子砸在头上的意外事件后出现强迫倾向,三年后即 1861 年死于溃疡穿孔。 1884 年 DnaeilPualScherber 被任命为 Sxae 地区的法官。在他作为候选人出席选 举受到一些打击之后开始表现出精神
11、障碍的征兆。因此被神经科学家 PualFlechisig 所照 顾。1893 年他任职于 Dersde 地区的法官,但在七年之后遭遇停职及财产监管的打击。于是 他编撰了一个神经病患者的回忆一书出版于 1903 年。由于这本书,他得以从精神病院 中出来并重获财产, 不仅证明了他不是疯子, 还向法院指出了他的疯癫不能作为监禁的司法 动机而被压制。19H 年 4 月,他死于莱布尼茨的精神病院。几个月之后弗洛伊德开始编撰关 于 1903 年自传的评论,那时他忽略了作者是否还在世的问题。 Scbxeber 的回忆录表现了一个被上帝所迫害的男人的澹妄系统。长时间生活在没 有胃没有膀肤的状态里,有时还“吞食
12、自己的喉”,他认为世界末日就快到了,而自己将成 为下界中央那些 “马马虎虎作就的人的影子” 中的唯一幸存者。 上帝对他说一种 “基本语言” (神经语言), 并将他委以拯救的任务让他变成女人孕育新人类。 不断被使他获得不朽的光线 所再生,他被带到“天庭”,Scbleber 还被“神迹鸟”所追随,这些鸟向他传达了古代人 类灵魂的“痕迹”。等待被去势而成为女人并被上帝受胎,他朝天空嚎叫反抗 Flechagi 医 生的阴谋指责他是对他有过性侵犯的“灵魂杀手”。 如果以前的个案都属于神经症的范畴, 病人可以对分析家产生移情从而推动治疗的 进行。而妄想狂属于精神病,这样的状况中,病人完全处于自己的世界中,
13、和外部世界的联 系是割断的,因此移情无法产生。那么如何使用在瘾症研究以及性学三论发展起来 的冲动、力比多理论来解释精神病的情况成为弗洛伊德急于要解决的问题。 对 Scherber 卓越的文字所着迷的弗洛伊德,研究了这个个案。和布鲁勒 (EugenBleuler)和容格(CarlGustavJung)针锋相对的同时, 他试图指出自己关于精神病理论 的有效性。他在 Schreber 对上帝的嚎叫中寻找到一种反对父亲的表达,指出澹妄源于对同 性恋的压抑,最后通过妄想狂的逻辑爱转变成了恨。 “在 1911 年的 Schreber 个案中, 对自恋的研究发现使弗洛伊德提出了在自淫和客 体爱之间的确定的性
14、的发展阶段。 主体开始于通过对其自己,自己的身体的,如同客体爱 一样的触摸,这个确定了性冲动的第一次的统一。相同观点见图腾与禁忌。” 通过几年的临床积累,弗洛伊德认为有必要专门引入“自恋”。于是在 1914 年论 自恋:引论中的开头,弗洛伊德就非常明确的表示, “术语自恋来源于临床的描述”, “描 述为自恋的力比多应该在一个更加广阔范围内呈现, 它应该在人类性欲发展的规律过程中占 有一席之地。 ” “在这个意义上的自恋就不应该是一个倒错, 而是自保冲动的力比多的补充, 一个属于每个生物的合理的手段。” 2.32.3 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中对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中对“自恋自恋”的阐释的阐释 论自恋一文在
15、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容格在 1912 年撰 文说, 力比多理论在解释精神分裂症是失败的, 因为性的病源论准确来说在妄想狂的个案中 并不明显, 并且他要求弗洛伊德接受一个在更广泛的范围中的精神能量, 即力比多的去性化。 然而如果力比多一旦被去性化, 它就丧失了弗洛伊德赋予在它上面的临床上的所有价值。 因 此论自恋也成为弗洛伊德要澄清自己关于力比多理论的重要文献。 弗洛伊德英文标准 版摘要这样评论:“论自恋是最重要的弗洛伊德著作之一,而且可以看作是他的观点 演化的巅峰之一。”通过对早发性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他使用冲动和力比多理论 来解释自恋:力比多从投注的客体中撤回,并且
16、投向自我。 当然不光是这样,在论自恋中弗洛伊德更是引入了“自我理想”,一个类似于 后来的“超我”和“检查”的概念,为他以后的理论修改埋下了伏笔。 论自恋第一部分:在不同情况下的自恋和该术语的来源。第一部分:在不同情况下的自恋和该术语的来源。精神病临床工作者 经常被基于患者的自恋态度所困扰, 被描述为自恋的力比多的分配仿佛要更加广泛得多, 并 且占据了一个人类性欲发展的某个规律性的位置。 解释这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自恋的动机, 就 是在力比多理论的假设下解释现有的早发性痴呆和精神分裂的企图上升起来了。 力比多理论 从我们的观察和对儿童及原始人的观点上得到加强。 一个整体的自我不可能在个体身上一开 始
17、就存在,自我必须被发展。然而自淫的冲动是一开始就有的。因此肯定有某个新的精神活 动加之于自淫之上,因而带来了自恋。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器官疾病器官疾病,疑病症和性生活中自恋疑病症和性生活中自恋。自恋的研究方向中似乎存在着某些 困难。 抵达它的最主要的方式可能在于对妄想狂的分析上。 疑病症就像器官疾病一样有着疼 痛的躯体感觉,同时也有力比多对该器官的投注。也就是说,疑病症将其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和力比多统统撤回投注到占据他所有注意力的器宫上。 妄想狂和转移性神经症的主要区别在 于环境,前者中被挫败(urfsrtatoin)解放的力比多并没有以幻想的形式附着于客体,而是 撤回到自我。 而夸大狂控
18、制了相应于后者的大部分的力比多, 也成为建立在转移神经症基础 上的幻想的内倾的对立物。 这样一个精神功能的失败导致了妄想狂的疑病, 同样也导致了转 移性神经症的焦虑。 因为妄想狂经常带来力比多从客体的部分脱离, 我们便可从临床情形做 出三种分类:1.代表着保持神经症正常状态的;2.代表着病变过程的;3.在瘴症或强迫性神经 症之后,力比多再次附着于客体,代表修复的。“支撑”导致彼恋,“自恋”导致同性恋。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理想自我理想自我。如果力比多冲动与主体文化及伦理相冲突它们就被压抑。对 于自我来说, 一个理想的形成是压抑的生成因素。 这个理想自我成了在儿童期为当时自我所 享受的自爱的目
19、标。 牵涉客体力比多的升华不断促使冲动的方向朝向另外的东西而不是性满 足。 理想化的过程所牵涉的客体在主体的思想中被放大和夸张。 一个特殊的精神机制执行着 “看”的功能,确保自我理想那里的自恋的满足,持续观察当前的自我并用理想来衡量它。 被视妄想以一种退行的方式表达了这种力量(看、发现、批评),揭示出自我理想的起源。自 尊,视一种自我规格的表达方式。自尊的态度是为正常的和神经症人群讨论的。自尊和性欲 (力比多的客体投注)的关系可以在两种情况被区分后表达:性欲投注是自我和谐的还是遭受 压抑的。 自我的发展是不断离开原发性自恋又强烈的回到这种状态。 这个离开是力比多朝向 自我理想的移置带来的;满足
20、既是填满这个理想。性理想对自我理想的附着关系被讨论。自 我理想不仅控制着自我力比多, 而且很大部分控制着同性恋力比多, 从而使力比多返回到自 我。 “自恋自恋”的变化及这一部分的小结的变化及这一部分的小结 弗洛伊德,这位的创始人,严格遵循这科学主义的道路,试图为精神世界中发生的 事情寻求一个“科学”的表达。因此他使用类似于牛顿力学中的“力”的概念的“冲动”和 “力比多”来翻译我们的精神能量。简单地将冲动的演化制作为以下图式: “自我”在 1920 年之前,弗洛伊德几乎把它当成一个有机体的隐喻,差不多作为 感知意识系统来处理。在精神病和同性恋的群体中,自我是爱的对象,因而也引出了“自恋 性客体选
21、择”(客体按照自身的模式进行选择)和“认同”(主体按照客体的模式进行建构) 的联系。把自我当作对象、彼者来爱的自恋的观点,弗洛伊德一直保留到 1916 年哀悼和 抑郁:自恋就是对彼者自恋性的认同。 但是在第二个拓比之后,弗洛伊德完全改变了他的观点。在讲演新编中,他认 为原发性自恋是以完全失掉周围的关系和以自我和超我的分化为特征的, 在子宫内的生活为 它的原形, 或多或少用睡眠可以作为代表。 同彼者关系上的自恋被弗洛伊德放在了继发性自 恋的位置上。 这个改变有三个原因:一,它我作为一个独立机构,在它中间的分化导致其他机构 的产生的引入;二, 自我概念的改变:强调了自我是从它我那里分化出来的, 起
22、的是适应和协 调各种关系的作用:三,自淫和自恋概念的区别的取消。 这样的一个改变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的问题:一个对外界完全没 有任何开口的婴儿是如何将精神世界转向外部的?这样的一个转向是由生物学的发育带来的 吗? 在治疗学的平面,弗洛伊德仍然按照自己的理念,试图把精神病、妄想狂纳入神经 症的框架,避免用精神病的话语来谈论精神病,而是用“防御”“压抑”等概念来理解妄想 狂的机制。他也意识到这样的尝试有其缺陷。一,澹妄普遍地被认为是治愈的倾向,而这个 幻想泛滥的状态不是压抑的后果;二,妄想狂病人有着强烈的信仰,这些信仰对他们来说是 来自外部而不是内部的,因此也不属于压抑的范畴。因此“
23、自我的分离”(Clivageudmof) 是弗洛伊德在解释精神病和恋物癖时的重要理念。 从上述一系列的分析到现在弗洛伊德理论的问题和焦点整个儿地集中到 “自我” 上 面。“自恋,不论是原发性自恋还是继发性自恋,都是对“自我”的力比多投注。“自我” 从和感觉一运动系统密切相关的并且类似于“意识”的概念一路走来,发展到后期的从“它 我”分化出来的一个独立的机构,这个力比多投注意义上的“自恋”概念不再满足于弗洛伊 德的解释。因此必须另外寻找其他的途径。拉康的镜子阶段理论正是在这个困境中滋生的。 我们在论自恋中发现了一个苗头:将“自我”作为客体的投注。弗洛伊德理论 中的自我始终是执行着某种功能的自我,
24、是意识的,是防御的,是起着调和作用的和几乎是 实在的自我。它有着自己的起源、发展和某种结构。但是种种矛盾正是从这个实体性的自我 中产生, 以致于人们无法将各种变幻莫测的现象整合到这个自我上。 拉康受着前人的经验的 启发和结构主义带给他的灵感,从论自恋的文本开始,探索另外的道路。 3 3 弗洛伊德之后相关理论的发展弗洛伊德之后相关理论的发展 “自我自我”概念中的发展概念中的发展 安娜在她的父亲死后,将“自我”的作用具体到作为防御机制。她出版了自我与 防御机制一书。拉康认为在这种意义上的“自我”感觉上相对主体而言它就像有了自主的 生命一样,于是将其戏称为“人中间的小人”。这个小人为了对外部作出防御
25、对主体下达这 样的命令:“父亲,保持向右;父亲,保持向左!”在 1950 年,安娜被国际协会(IAP, htienration 成 psyehonaaiytiealAssociatoin)中的某人称为“的垂线”,意思是保持了弗 洛伊德的原有路线, 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最本质的精神。 拉康却认为在一幢建筑中仅仅有垂线 是不够的, 至少还需要一根水平线。 在这里我们看到在拉康的思想中结构的概念的确是无孔 不入。讨论班上,拉康和其弟子讨论了安娜的一个个案。个案中的一个小女孩在刚开始时同 分析家保持着很友好的关系, 但是只要涉及到她的症状她的态度就变成攻击的。 分析家认为 是由于自我中的对情感的防御所以才
26、有那些讽刺和挖苦的态度。 只有处理好了这样的防御分 析才能够继续下去。 但是拉康却认为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自我的确仅仅通过其防御表现 出来,因为它们是和分析的进程相抵触的。而并不是所有阻碍了分析的东西都属于自我的 防御。 之所以安娜对小病人的分析无法继续, 是因为安娜将病人的情绪当成了对分析家本人 的情绪, 分析停留在一个二者之间的维度上。 一旦进入这样的一个框架, 那么转移(Trnasefrt) 的位置便被抹煞了。这才是分析无法进行的真正原因。拉康说:“安娜-弗洛伊德所称的对 情感的防御 仅仅是她自己本人的解释而不是主体的解释。 她只有理解了她在相信主体的防 御是对她本人的防御的问题上误
27、入歧途,才可能分析转移的抵抗。”一个仅仅停留在防御 和消除防御层面上的分析是完全不够的。 3.23.2 梅兰妮梅兰妮- -克莱茵的贡献克莱茵的贡献 梅兰妮-克莱茵(1882 一 1960)出生在维也纳,从事儿童临床工作。 犹太人,先后在弗洛伊德的两大弟子费伦齐 S(.Ferenczi)和亚伯拉罕很.Abrhaam) 处接受分析,后来移居伦敦,1938 后,她与安娜佛洛伊德在理论上有很大冲突。 “从来就无相同之处的, 墨洛温王朝的两位对头夫人” 。 在同儿童一起的工作里, 她在婴儿前俄底蒲斯时期同客体的关系中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她的理论在的领域中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对于拉康后来提出“镜子阶段
28、”、“客体小 a”等概念都有一定启发。因此 在正式进入“镜子阶段”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克莱茵的某些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 3.2.1 好客体,坏客体(objet(BonetMauvais) 1934 年由梅兰妮-克莱茵引入的术语,为了指示客体关系的一种模式,它出现在孩 子的幻想生活中。 根据这个客体被感觉为令人沮丧的还是令人满意的, 孩子重新看到了客体 的好和坏的分裂(例如:好妈妈,坏妈妈)。 “婴儿最初是不能区别自体与客体的,客体似乎是自体的一部分或一方面。这些婴 儿不能区分母亲的乳房与他自己的手指之间的不同。他们偶然发现它们,都会用嘴吮吸。逐 渐地, 婴儿开始从自体中区分出客体来。 心理的未成
29、熟, 使儿童以主观的词语 这个对我好 或这使我痛苦,来描述和体验这个世界。 儿童也不能识别出, 内部坏的客体是在外部世界困扰或恐吓儿童的某些人。 如果儿 童感到高兴,就被感觉是好的,因为令人愉快的客体和儿童的需要是相吻合的。如果因为失 败或坏的客体而有不高兴的感觉的话, 那么儿童在他或她的自体表象中, 就被感觉为是坏的, 则孩子的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 这个概念注定在 1945 年以后开启客体概念的一个普遍性的改写,因此也就引出了 伍林科特(DnoaldWqdosWinnioc)tt 的过渡客体和拉康的客体小 a 的概念。 从亚伯拉罕(KariAbrhama)关于力比多的发展阶段的思考出发,
30、梅兰妮.克莱茵在同 一个研讨会上同时提出了两个概念:抑郁状态(postioind 己 pressive)和(好、坏)客体。弗 洛伊德仅仅在他的冲动理论和发展(进化论意义上的)的框架中对客体感兴趣, 于是他认为分 裂的是自我。 试图想把的临床扩大到精神障碍的各个领域中的亚伯拉罕修订了弗洛伊德的概 念,以刻画儿童早期和其周围的关系,从而理解精神病状态的早发性起源。他把客体的经典 概念和阶段的概念分割成很多部分,从一个整体的客体划分成部分的客体。在性学三论 中弗洛伊德曾强调重要的不是部分客体而是部分冲动。 对弗洛伊德来说, 这些冲动抓获到的 客体,是躯体的某些部分,或者是从躯体上脱落的某些部分:乳房
31、、粪便等。 1934 年,致力于对于亚伯拉罕的修改,梅兰妮-克莱茵引入了客体的分裂,并分成 好客体和坏客体。 部分客体, 比如说乳房, 就被分裂成一个理想的乳房, 孩子欲望的对象(好 客体);和一个作为迫害者的乳房,作为块状而被感知的恨和怕的对象。 这个术语允许了我们彻底地重新思考精神现实的领域, 而且指出了不管是精神病还 是正常发展的人中间, 所有的主体由于作为部分客体的母亲的丧失都经过了被迫害的抑郁状 态。而前者精神病,充满了焦虑、恐惧、仇恨的幼儿幻想的世界中的主体不能将母亲看成是 一个整体的客体并持续依据一个好和坏客体的分裂模式来抓捕她。 3.2.2.客体关系(objet(Relatio
32、nd 被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所用的术语,为了指示一些主体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幻想模 式,它们表现在主体事实的客体选择上。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在二十世纪后五十年引起的的影响, 必须从弗洛伊德的冲动和其 目的的概念上出发,因为冲动总是试图要达到它的目的。 Lnalnahce 和 Potllalsi 强调说,“即某种满足类型,可能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 部分客体,一个实在的客体或者一个幻想的客体。”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 所有关系的概念化都是这样的, 而且主体到客体的关系问题是 在进化阶段和生物学术语的意义上来考虑的。1924 年,亚伯拉罕修改了这个理论,分出了 一些阶段并把这些阶段分配到一个状态上, 差不多是
33、一个生物学的道路。 他引入这样的一个 思想, 主体的行为是被这些客体本身所塑造的, 进一步说是主体是在同这些部分客体的关系 中建立起自身来的。 但是同样也打开了一条同弗洛伊德观点完全相反的道路。 不再从同客体的冲动性的 和性欲的发展性关系上考虑主体的演化, 人们试图指出以一种结构的方式, 依据客体关系的 不同类型,早发幻想行为是如何构成的。1934 年,跟随了这样的思想,梅兰妮.克莱茵抛弃 了阶段的概念并发明了好客体和坏客体的概念。 因此她强调的是客体的分裂而不是自我的分 裂。 两年以后,也就是 1936 年,拉康跟随了这个道路并理论化了瓦侬(HenliWaloln) 的概念,提出了镜子阶段。
34、对于运动来说,这个情况和其他的一样也涉及到了探索人类人格 的一些基础这样的问题:是作为形象的自身还是同他人的关系,是被吸收,被内投,被投射 作为迫害者的客体还是令人满意的客体。 “在治疗学的平面上,要客观地把的技术引入到儿 童教育的领域和反对精神病学在治疗疯癫和孤独症时的民粹主义。” 克莱茵派和拉康派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都想在生物学的进化论之外抓住幻想的生活 和人类的无意识。 因此阶段的概念被客体关系的概念取而代之, 而重点也落到母亲的早期角 色上来,虽然弗洛伊德总是给与父亲一个特权。 3.2.3.投射性认同(.dentifieationprojeetive) 由梅兰妮.克莱茵在 1946 年
35、引入的一个概念为了指示一种投射的和认同的模式, 在 将其损害的目的中引入自身。 1946 年的英国协会(BritishpsyehoanalytiealSoeie,ytBps)的一次交流中,梅兰 妮。克莱茵在题为-关于某些类精神分裂机制的笔记中发明了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她 把这个机制同幼儿期施虐联系起来:孩子不是仅仅摧毁其母亲还想占有她。“这个导致了一 种建立了攻击性客体关系的原型的认同形式。我建议把这些过程命名为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认同模式的一种, 但它也是一种人们可以在所有主 体身上发现的精神病性质的机制。同时也与二元过程相关:抑郁状态/偏执分裂状态 (positio
36、nd 德 perssivP/eositionpnaaro 记 e 一 sehizo、 de)。 对于投射性认同临床性质的 阐释是 1955 年题为关于认同的一篇文章中。 该文中梅兰妮,克莱茵评论了于连.格林(JulinaGreen,1990 一 1998)的小说如 果我是你(1947)。这部作品中,作者讲述了一个现代浮士德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发 宾(Fbaine)为了变成自己想生活的一些人同魔鬼签订协议。 这样他就无止境的变成另外一个 人。书的结局里,他变回自己的身体并且平静地在母亲的身边死去。梅兰妮.克莱茵从主人 公的命运里面看出一种克服精神病性焦虑的倾向同时读出在结局中有作者刻意制作的美好
37、 痕迹:“对这个粗糙的结局的解释还没有完结。” 读了这个评论, 于连.格林非常吃惊, 因为梅兰妮.克莱茵已经猜出了小说的真实结 局。实际上在起草小说的第一版中,发宾在变回自己之后遇到了另一个魔鬼:“历史从来不 会结束,这就是地狱。”在第二版中,他让主人公同上帝和解并让他安详的死去。 因此梅兰妮.克莱茵当然是和安娜齐名的,但比起安娜,她还有作为优秀的儿童家 自己的独到之处。从她的“小迪克”个案中可看出来。小迪克不同于任何分析家遇见的神 经症的儿童。 他处于语言的环境中, 但是无法使用语言, 他看待分析家的方式冷漠、 透明 “仿 佛是看着一幢建筑”。他和分析家之间的距离是母亲的躯体,是一个黑洞洞的
38、容器,他位于 一种真实的平面上,一个几乎没有开口的容器中。接下来便是梅兰妮.克莱茵为我们展示的 俄底浦斯神话的魔力。 在迪克玩弄火车的时候, 克莱茵带着分析家的直觉和或多或少的专断 对迪克说:“迪克小火车,大火车爸爸火车”,然后迪克说了一句:“车站”。 俄底浦斯的结构通过这样的隐喻的表达被抵达了:迪克的世界也被开了一个口子, 想像的口子被锋利的语言打开。这样的一个个案就和安娜.弗洛伊德在儿童中面临的困境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分析家和分析者的自我针锋相对,分析毫无进展;一个却巧妙地使 分析者的话语滑向更深的层面,言说得以继续。 “这个分析打开了分析成年精神病患的可能 性,同时引起了大众的注意
39、,人们开始注意许多未受到诊断的受苦的精神病儿童,于是童年 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的诊治也于焉开始。” 3.33.3 小结小结 二次大战期间,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莱茵同处伦敦,由于这些没有医学学位的女性 分析家的睿智而剧烈的争论与竞争, 几乎使当时的英国协会成为一个女性主导的协会。 许多 例如琼斯(ErnestJnoes)和葛洛弗 E(如 ardGlove)r 一样活跃的男性无法参与讨论。 如果说安娜-弗洛伊德延续的是弗洛伊德后期的功能性自我的理念的话,克莱茵则 将自己的天赋应用到了幼儿幻想的领域。 最初儿童并不能将自己与母亲的乳房相分离, 也不 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世界相区分。 乳房不光为这个孩子提供食
40、物还为他提供爱。 作为最早的客 体爱的乳房被孩子当成生命、 爱、 安慰等所有好的事务的来源。 在通过吮吸得到乳汁的同时, 婴儿还找到了一种施虐的表达。 一方面婴儿幻想着进入乳房便进入极乐世界, 另一方面由于 投射性认同他也觉得乳房是具有伤害性的、危险的。这些源初幻想属于偏执分裂状态。在婴 儿长大一点后,他认识到乳房属于母亲而非自己,他处于抑郁状态。这个婴儿不得不在幻想 中将乳房分裂为好的和坏的, 当乳房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它成为好乳房即好客体, 当乳房属于 母亲的时候它就是坏乳房坏客体。 母亲也随之分裂成好母亲和坏母亲。 当婴儿无法接受坏客 体的时候,这个客体便从自我中分离出去,成为一个彼者,或者
41、是非自我(non 一 moi)。 这里的克莱茵便在“彼者,和“自我”之间做了一个比弗洛伊德更加细致的区分。 4 4 拉康对弗洛伊德的重新阅读拉康对弗洛伊德的重新阅读 4.14.1 A1m6eA1m6e 个案对拉康及个案对拉康及“镜子阶段镜子阶段”的影响的影响 拉康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方式来接触了妄想狂和精神病的领域。 虽然弗洛伊德这位维也纳的大师总是试图把精神病引入神经症的领域而避开精神 病的言说, 拉康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由于从法国和德国的精神病临床的道路上才开始接触的 弗洛伊德思想, 而且拉康本人就是一个精神病的临床实践者, 他对精神病的领域的兴趣总是 多于普通病源学的领域。 在众多
42、的精神病中, 对于他来说只有妄想狂才是普遍意义上的疯狂 的范例。他认为的治疗必须类似于一个被引导的妄想狂,因此对妄想狂言说的逻辑所着迷。 因此 1932 年他发表了关于妄想狂人格的博士论文妄想狂精神病及其与人格的关系。 这篇论文介绍了对一位妇女的分析, 她的 Aim 能的名字来自于她一篇未发表的小说中的女主 人公。在拉康理论构建中占有和个案安娜.欧(AnnaO)类似位置的一个个案。是词典的作 者兼历史学家伊丽莎白(血 sibaehtRuodinesoc)第一次于 1986 年披露了这位女士的真实身 份,并在 1993 年在其子 Didier 八刀 Ziue 和另外一些家庭成员的见证下写成了她的
43、传记。 Aim6e 原名 M 哩 ueritePantaine(1892 一 1981), 生于法国中部的一个天主教家庭。 抚养她的母亲有一些迫害症状,她很早就梦想走出她的状况进入上流社会。 1910 年她进入邮政管理系统,七年以后她嫁给公务员 Rne6AnZiue。1921 年开始有 一个奇怪的行为:被迫害澹妄和抑郁状态。 然后就进入一种双重的生活中:一方面是邮电局职 员的日常普通生活,另一方面是澹妄造成的想象的领域。1930 年她接连撰写了两篇想要发 表的小说,其文字非常优美动人。其中一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的名字就叫做“Aim 既”。她认 为自己不久之后就会成为三十年代巴黎舞台上的名演员 Hu
44、gueettDuflos 迫害的牺牲者,幻 想这名演员一定会夺走自己的儿子。1931 年她试图用一把小刀刺杀这个演员,但是 Duflos 逃过了,而 Magruertie 因此住进了 Salnie 一 Anne 精神病院。在那里她被委托给拉康,拉 康也就完成了这个名为“Aim 已 e”的色情狂和自我惩罚的妄想狂个案。 在 Aim 朗的个案中,如果用弗洛伊德的“自恋”去解释的话,无疑出现了问题。原 因有:(1)当弗洛伊德在讲 “自恋” 的时候, Aim 曲的位置就处于一种同外界隔离的孤立状态。 即用“继发性自恋”这样的概念:将投向彼者的力比多遇到困难后转而投向自身这样的解释 在 Aha 色 e
45、身上行不通。情况却恰恰相反,Aim 既同外部世界是有联系的,她的问题是把自 己同像 HugueettDunos 那样的社会名流混同起来, 分不清内部和外部。 她对自己的命名 “Aim e即“被爱”还体现了她对来自彼者之爱的呼唤。(2)弗洛伊德说,被迫害澹妄的逻辑 是因为爱一个人,却要对这种爱进行防御,因此这个爱从外部转回来成为恨。 在 Schrbeer 个案中他认为,因为 Scherber 爱 FleeZhgi 医生,可是对同性恋的爱 的防御让这种爱从 Fleebzgi 那里返回的时候成为了 Flechzgi 对 Scherber 的迫害。 虽然这种被迫害澹妄的逻辑是有道理的, 可是力比多到了
46、同性恋的问题上仍然说不 通。否则就要接受容格对力比多的解释:有一个中性的力比多的存在。在 S。址 beer 个案中 是这样,在 Aim 能的个案中仍然如此。 诸多困难和疑点, 使得弗洛伊德的 “自恋” 对妄想狂精神病的解释走到了死胡同中。 拉康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开始新的思考。 拉康在 Aim 朗身上看到了主体同自我之间的差距。 一个现实的人生没有和主体所认 同的位置重叠,Aim 己 e 的生活并没有和她自己认同的形象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差距的存在 是普遍性的。 “Aim 能” 这个名字, 很好地表达了患者情感的诉求。 在语言学的层面上, “爱” “被爱”互为一种镜像关系。她希望得到爱,于是在幻想
47、中把自己和舞台上灼灼生辉的女 明星等同起来,仿佛也得到了万众瞩目的机会。这种认同是以摧毁彼者为代价的,最终的目 的带来是对自己的惩罚。因此澹妄在 Aim6e 用小刀刺向 Duflos 的时候被打破,行动使得澹 妄得以治愈。 4.24.2 拉康对冲动、力比多、自我的再解释,拉康对冲动、力比多、自我的再解释, 对进化论的摈弃,及对声音赋予的优势地位对进化论的摈弃,及对声音赋予的优势地位 拉康说“重复弗洛伊德就是离开弗洛伊德”。 “拉康和列维斯特劳斯有一个相遇,即他同结构人类学的相遇,这使他能区分想象 和象征。”结构的概念在拉康的思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拉康对弗洛伊德的文本的 阅读不是在论证弗洛
48、伊德已经建立的假设,而是用了他自己的结构的概念在切割,在重构, 在理解的话语实践,以及在想象、象征、实在这三者的关系中的话语的作用。 为了理解说话的人, 不得不去理解人类中的个体的状态, 也不得不去理解世界及人 的本源。这让拉康以及所有的分析家看起来像是哲学家。拉康也深受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 的影响。但说到底是面对症状的主体性科学,它既不是哲学也不是科学,它有着自己独特的 领域。拉康就是在这个领域中玩着从语言学、结构人类学、哲学那里借来的,遵守着隐喻和 换喻的规则的严肃的游戏。 拉康也在讨论班中和他的学生一起理解弗洛伊德当年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弗洛伊德 在理论制作上对“自淫”存在的理由是:“自
49、淫牵涉到的是一种建立了的通过解放的、延长 的、假足的兴趣客体的力比多的分配。从这种力比多投注的主体发散开始,主体就依据他自 己的冲动的结构形成他的冲动进度,建构他的世界。”力比多这个时候是和主体的欲望,对 于弗洛伊德具体来说是作为动物存在的性欲联在一起。 因此这里的力比多既牵涉了主体又牵 涉了外部世界。但是力比多一旦被中性化就丧失了它所有存在的意义。 因此弗洛伊德要写作论自恋,自淫具有的双极性(生理性和心理性)使它很难从 容格的框架中走出来。 因此弗洛伊德区别了自我力比多和客体力比多。 而当力比多从客体撤 回投注于自我的时候, 它们能量的等价性使得我们无法区分客体力比多和自我力比多, 所以 弗
50、洛伊德又引入了原发性自恋和继发性自恋的区分。 拉康的学生 Mnna。址小姐试图用这两种自恋对拉康的镜子阶段作了一个解释,一 种是对自我的本体论的投注, 一种是对自我形象的对称物即自我理想的投注。 这样的两种自 恋牵涉到的是现实的建立同身体想象的关系。 首先是人将其形式作为人而不是作为动物给予 环境,即原发性自恋;其次是人自己作为彼者的形象对人的迷惑,这个相当于继发性自恋, 使人认同于彼者位置上的这个自己的形象。然而拉康的“镜子阶段”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是 一个颠覆性的重构。 如果仅仅从两者的背景上来理解的话是因为弗洛伊德受的是进化论的浸 润,而拉康则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他不再考虑心理机制的发展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