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教 案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复数的概念 学科 数学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 B 版数学必修第四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 7 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吴照洋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 实施者 吴照洋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 指导者 高丽娟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课件制作者 吴照洋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 其他参与者 罗柳英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主要学习复数的概念. 从方程是否有解的角度,理解引入复数的必要性,了解数系的扩充.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体
2、会数系扩充过程中的理性思维、创新精神和数学文化. 本节课共涉及 2 个例题.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 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 意图 引入 环节 1-1 数学文化引入新课 展示分形几何中芒德布罗 (Mandelbrot) 分形图, 引入新课. 环节 1-2 回顾数系的扩充过程 数学扩充的过程:自然数 整数 有理数 实数. 从实际生活需要、 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 (运算和运算律、 解方程)两个角度解读数系的扩充过程. 通过数学文化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回顾已知数系的扩充过程,思想和方法,为新数系的扩充作方法上的 引入 环节 1-3 回顾一元 n 次方程的求解问题 一元 n 次方程的求根
3、问题,是一个特别具有历史意义的问题. 数系的多次扩充,都和它密切相关. 在实数的范围内解方程是否还有有待解决的问题呢? 梳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历史. 1. 一元一次方程(0axb a= )在实数范围内有根bxa=. 2. 一元二次方程20 (0axbxca+= ), 当判别式2=40bac,它在实数范围内有两根 22124+4=,=22bbacbbacxxaa ; 当判别式2=40bac,它在实数范围内无解.它有没有可能,在更大的数集内有解呢? 比如,一元二次方程21x = 在更大的数集内有没有可能有解? 3.一元三次方程3xpxq=+(, p q均为正实数)正根的
4、公式232333223223qqpqqpx=+. 如 果 方 程 是3154xx=+, 则 由 上 述 公 式 可 求 得 正 根332 1112 111x =+ + 但是因为 33222154164(16)(4)(4)(41)(4)(2)3xxxxxx xxxxxxx=+=+=+=+ 所以4x =是方程3154xx=+的唯一正根, 因此,332 1112 1114+ + =应该成立 上述方程的求解过程中,我们遇到两个问题: 【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21x = 在更大的数集内有没有可能有解? 【问题 2】等式332 1112 1114+ + =为何成立? 这两个问题的核心是:1的平方根是什么?
5、 准备. 从数学内部解方程的需要的角度,梳理一元 n次方程的求解历史,了解复数概念形成的重要发展阶段,渗透数学文化,理解引入复数的必要性,提出学习疑问,激发学习欲望,为学习新知学习作铺垫. 引入 环节环节 1 1- -4 4 介绍数学史介绍数学史虚数名词的由来虚数名词的由来 这里的1,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个“虚幻”的数,因为当时人们认为1这样的数,是真实但又不存在的数. 17 世纪著名的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在 1637 年首次使用“虚数”这个名词,来命名1这样的数. 介绍数学史,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习兴趣. 新课 环节环节 2 2- -1 1 定义定义虚数单位虚数单位i 一般地,为了使方程2
6、1x = 有解,人们规定i的平方等于1,即 2i1= , 并i称为虚数单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1)虚数单位i=1,是一个规定的数. (2)虚数单位i是1的一个平方根,i是1的另一个平方根. (3)为避免与(0)a a 混淆,一般不使用1的形式,而是直接用i代替. 环节环节 2 2- -2 2 介绍数学史介绍数学史虚数单位符号虚数单位符号i的由来的由来 1777 年伟大的瑞士数学家欧拉 (Euler) 第一次用 i 来表示-1 的平方根,首创了符号 i 作为虚数的单位,极大地促进了复变函数论这一数学分支的发展. 环节环节 2 2- -3 3 定义定义实数与虚数单位和与积实数与虚数单位和与积
7、 【问题 3】引入虚数单位i后,我们希望实数与数i和仍然能像实数那样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并希望加法和乘法都满足交换 引 入 新 定义,定义辨析. 介绍数学史,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习兴趣. 类比实数运算,从运算 新课 律、结合律, 乘法对加法满足分配律,这样,实数系得到扩充,得到的新数系是由哪些数组成呢? 定义实数与虚数单位i和与积: 实数a与i的和,记作ia+,且实数0与i的和为i; 实数b与i的积,记作i b,且实数0与i的积为0. 环节环节 2 2- -4 4 定义复数定义复数 【问题 4】 如果将实数实数a与i b, 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形式的数呢? 我们还可得到形如i ( ,)aba b
8、+R这样的数,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复数. 一般地,当, a b都是实数时,称iab+为复数. 复数一般用小写字母z表示,即 i ( ,)zaba b=+R 其中实数a称为z的实部,实数b称为z的虚部,分别记作( ),( )zazb=ReIm. 复数 i ( ,)zaba b=+R由它的实部a和虚部b唯一确定. 比如,23i+是一个实部为2,虚部为3的复数;23i2( 3)i = + 是一个实部为2,虚部为3的复数;3i0( 3)i=+ 是 一 个 实 部 为0, 虚 部 为3的 复 数 ;3( 3)0i = +是一个实部为3,虚部为0的复数;000i=+是一个实部为0,虚部为0的复数. 所有
9、复数组成的集合称为复数集,复数集用大写字母C表示,即 |i,z zaba b=+CR 环节环节 2 2- -5 5 复数的分类复数的分类 【问题 5】复数izab=+与实数有何关系? 当虚部=0b时,za=是实数.这说明复数集C是实数集R的扩充. 当虚部0b时,izab=+称为虚数. 特别地,实部=0a的虚数称为纯虚数. 比如,3,0是实数数;23i+,2 3i ,3i是虚数,其中3i是纯虚数; 根据实数与复数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复数作如下的分类: 的角度,引入实数与虚数单位和与积的定义. 从运算的角度,给出复数的定义,讲解概念 辨析概念 新课 复数 0i000bzabbab=+=实数()虚数(
10、)纯虚数(且) 复数集、实数集、虚数集、纯虚数集之间的关系,可用韦恩图表示如下: 环节环节 2 2- -6 6 定义定义复数相等复数相等 由于复数 i ( ,)zaba b=+R由它的实部a和虚部b唯一确定,我们可以通过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定义两个复数的相等. 两个复数1z与2z, 如果实部和虚部都对应相等, 我们就说两个复数相等,12zz=. 也就是说iiabcdacbd+=+=且, 特别地,i000abab+=且. 我们知道,两个不相等的实数一定可以比较大小. 【问题 6】对于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比如虚数单位i和0,它们之间能比较大小吗? 若假定i0,则i i0 ,即2i0,10 ,矛盾
11、; 若假定i0,即2i0,10 ,矛盾! 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一般不规定它们之间的大小,只能说它们相等或不相等. 辨析概念 例题 例例 1 1 分别求实数x的取值,使得复数(2)(3)izxx=+ (1)是实数; (2)是虚数; (3)是纯虚数. 分析: 因为x是实数,所以z的实部是2x,虚部是3x+,然后根据复数izab=+是实数、 虚数和纯虚数的条件可以确定x的值. 解:(1)当30 x+=即3x =时,复数z是实数. (2)当30 x+即3x 时,复数z是虚数. (3)当20 x=且30 x+ 即2x =时,复数z是纯虚数. 例例 2 分别求满足下列关系的实数x与y的值. (1)
12、(2 )i6()ixyxxy+ =+; (2) (1)(2)i0 xyxy+=. 分析:本题中两个复数相等,可利用复数相等的定义求解. 解:(1)根据复数相等的定义,得 通过例题巩固新概念,体会用方程或不等式的思想解决问题. 261xyxy+= =, 解方程得25,33xy=. (2)由复数等于0的充要条件,得 10(2)0 xyxy+ =+=, 解方程得31,22xy= =. 总结 【问题 7】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和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 1. 数学知识 21ii0000 xzababbbab= =+= =方程的解,引入虚数单位数系扩充:实数复数复数定义:,其中 是实部, 是虚部.复数复数相
13、等:实部和虚部对应相等实数()复数分类:虚数()纯虚数(且) 2. 思想方法:类比的方法,方程的思想 课堂小结,知识提升. 作业 课后作业: 1.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实数?哪些是虚数?哪些是纯虚数? 3,2i,0,i,6+5i,22i,74i,3 i . 2. 分别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使得复数(2)(6)izmm=+ (1)是实数; (2)是虚数; (3)是纯虚数. 3. 分别求满足下列关系的实数x与y的值. (1)(3)+(1)i33ixyxy+=+; (2)(1)(21)i0 xyxy+=.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 实数:3, 0; 虚数:2i, ,i,6+5i,22i,74i,3 i ;纯虚数:2i, i. 2. (1)当6m =时,复数z是实数; (2)当6m 时,复数z是虚数; (3)当2m= 时,复数z是纯虚数. 3. (1)根据复数相等的定义,得 3313xyxy+= =, 课后作业,知识巩固. 解方程得5,1xy=. (2)由复数等于0的充要条件,得 10(21)0 xyxy+ =+=, 解方程得1,0 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