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预习导学学习目标核心素养高考导航(1)分析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过程,认识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2)通过比较,了解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面貌和早期农业传播情况,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和交融性,学会尊重多样文明;(3)通过分析农业形成对社会的影响,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4)通过了解中国先民在农业起源和文明发展时期的成就,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培养时空观念及历史解释的素养;(2)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的素养;(3)构建制度发展的时空观念;(4)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成就
2、的自豪感,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与信心(1)农耕和畜牧业出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2)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3)食物生产与文明的关系知识梳理1、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文明过渡时代:渔猎采集生产(中石器时代)1)食物:动物和植物果实和茎叶2)工具:石器,木器,骨器3)生产方式:采集和渔猎4)活动范围:一定地域内迁徙生活5)分工: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食物,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品。6)火:取暖和烧烤食物2.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1)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2)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东亚中国在世界上最
3、早种植水稻和粟,栽培白菜和芥菜等蔬菜。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中美洲则是玉米等作物的原产地。畜牧业:距今9000年前,西亚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距今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距今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和羊驼3.决定因素:农业革命1)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即西亚、东亚、中南美洲2)意义: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加速了人口增长。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a.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并逐渐形成聚落。b.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c.原始音乐、文学、宗教获得发展。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a.天文历法获得发展b.数学和其他相关
4、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名词概念:1.采集渔猎:原始社会前期的主要经济活动内容。人类发展早期以采集自然界的天然产物和渔猎野生动物为生的经济。当时人类同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能力很低,人们主要依靠双手采集现成的野生植物如野菜、果实、根茎等作为食料,或是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渔猎;他们所制造的工具只限于对石头、树枝进行简单的加工。2.农耕畜牧:以农业耕作和畜牧养殖为主要经济活动内容的生产方式。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耕畜牧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促使人类使用金属工具,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在农耕与畜牧进一步分工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农业与手工业和商业的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社
5、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拓展提升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的特点: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进入农业社会后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大幅度提高的原因: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2.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 四大文明古国共同特征:灌溉农业发达原因:减少水旱灾害的影响;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表现: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2.不同地区的生产与生活(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食物生产: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社会生活: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
6、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颁布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2) 古代中国食物生产: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社会生活:农业生产商和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经济形态战国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国家政策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水利工程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生产分布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
7、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3)古代希腊主要粮食作物:西亚传入的大麦、小麦谷物与蔬菜轮作;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奴隶制经济: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4)古代罗马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土地制度:国有私有(5) 古代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土地制度:村社土地公有制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和家庭份地三类。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概念解读 精耕细作农业上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产生变化:贫富分化严重,私
8、有制出现。 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为调节阶级之间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2.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1)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发生变化,氏族公社男女地位发生转变。(2)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的产品有剩余。【深化拓展】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1)城市中心 (2)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 (3)纳税或税收(4)文字(5)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6)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宰易错辨析 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一切特征,如南美印第斯山脉的文明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埃及和玛雅文明则没有通常的城市。课堂探究探究主题一 农业形成对社
9、会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概括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材料一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年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 ,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材料二 材料三埃及太阳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法。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河水的涨落和作物生长的规律,将一年分为三季:泛滥期、播种期、收获期。材料四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农业形成对社会的影响结论: 要点阐释农业形成对社会的影响(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2)食物多样化、供应相对稳定,促进人口的增长;
10、(3)使人类从迁徙到定居,形成聚落(村落);(4)促进社会分工(独立的手工业出现)(5)推动文化创造活动(音乐、文学、宗教的发展);(6)推动了科技发展;(7)使社会关系变化:产品剩余私有制阶级、国家文明社会。【对点训练】“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A采集渔猎B磨制石器C农业耕作D饲养动物答案:C【解析】农业耕作是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C正确;采集渔猎、磨制石器和饲养动物不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信息,
11、A、B和D项错误。当堂达标一、选择题1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下列现象能够直接论证这一观点的是A世界人口出现快速增长B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传播C天文、历法、科技发展迅速D城市和国家的兴起与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革命的直接影响是改变了生产方式,增加了食物供给,加速了人口增长,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B项错误;天文、历法和科技是农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迅速属于进一步的影响,C项错误;城市国家的兴起与发展不能直接论证农业革命,D项错误。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
12、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农业产生以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故选D;A、B、C都不是根本原因,故均排除。3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文化遗址中
13、,不同的墓中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项正确;A、B两项都是现象,并非本质,排除;D项表述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4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答案】C【解析】材料“神农耕而作陶”,其中有两个关键字“耕”和“陶”,“耕”是指农业,“陶”是指手工业,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故均排除。5“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
14、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A狩猎和采集B种植和饲养C栽培和狩猎D采集和饲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旧石器时代”“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狩猎和采集,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6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以下关于农业产生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C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D农业和畜牧
15、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开始【答案】D【解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得人类得以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逐步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故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不是开始。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项都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7我国自古就有春节家家户户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都是表示庆祝与期盼,如“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这反映A中国有重视家畜饲养业传统B以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为主C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答案】C【解析】五谷六畜反映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联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以种植业为主,
16、家畜饲养业为辅,C正确;A并未体现出“五谷”的信息,排除;男耕女织、精耕细作主要指的是农业,与题干中“六畜兴旺”无关,排除B、D。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很可能男子和妇女都有寻找食物的责任,妇女可能在离宿地不远的地方采集坚果、浆果和植物颗粒,男子大都去猎杀大型动物,这一般是在远离宿地处进行。可以看出,男子和妇女都负责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猎杀野兽、采集野生植物无疑导致了一定的生活模式。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不断迁徙的,因为除了随动物的迁徙和植物的枯荣而迁徙外,他们没有别的选择。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材料二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内容为不
17、同等级的人对于田园房屋买卖的问题。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但同时对于国家等级制度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不同等级的不同人员的田园房屋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材料三 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过去狩猎者所崇拜的神灵和巫术这时已不合时宜。农夫们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
18、所学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人类需要不断的迁徙?(2)材料二中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所有制分为几类?划分等级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古代宗教崇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试举一例。【答案】(1)植物生长存在季节性;动物的活动具有流动性;采摘和猎杀都具有不确定性。(2)类别:分为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庄残存土地三类。目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奴隶制社会性质。(3)原因:需要新的神灵来保佑农业丰收、六畜兴旺、家庭健康。示例:古埃及对尼罗河和太阳神的崇拜【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猎杀野兽、采集野生植物”“随动物的迁徙和植物的枯荣而迁徙”等信息可分析当时人类迁徙的原因。第(2)题根据材料二“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可知古巴比伦的土地所有制的类别,其目的结合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性质进行分析。第(3)题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三“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可知,原因是保佑农业丰收、六畜兴旺、家庭健康。第二小问结合相关史实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