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数学年级四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苏教版数学四下第七单元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单元(或主题)名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积累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又可以为今后继续学习和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2.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认识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
2、高,能正确地测量或画出三角形的高(高在三角形内),以及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2)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认识等腰梯形;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4)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
3、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地测量或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边上的高。教学难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能正确地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认识三角形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比较多,教材编排七道例题和两个练习教学三角形,先是三角形的一般特点,包括三角形有三条边
4、和三个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180等。这些是三角形的基本特点,每一个三角形都具有这些特点。然后是三角形的分类,看三角形的内角,可以把三角形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类。看三角形的边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其实,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都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教材考虑到三角形的按角分类比较简单,适宜学生学习和掌握,而三角形按边分类比较复杂,只要求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暂时不提三角形的按边分类。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也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教材考虑到学生有学习三角形的经验,具有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条
5、件,只编排一道例题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编排一道例题教学梯形的知识,编排一个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有关知识。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认识三角形课型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 教学内容分析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和线段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特征,打下有力的基础。本节课遵循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设计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
6、数学对话的机会,从而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学会画三角形的高,体验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2. 学习者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通过对四年级上册“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中分辨出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特征缺乏清晰概念。3. 学习目标确定(1)学生联系实际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2)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体会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3)学生参与认识三角形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
7、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4. 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学难点:感悟三角形底和高互相对应的关系,会画指定底边上的高。5. 学习评价设计本课以操作实践为载体,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探究过程中,主要采取学生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大胆为学生创设学习空间,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走进生活,激发兴趣教师活动11.谈话,出示主题图:你能从图中找出三角形吗? 2.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呢? 3.揭示课题。学生活动11.找出图中的三角形。2.说一说生活中三角形的例子。活动意图说
8、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实物和课件把熟悉的生活物体展现在学生眼前,从学生实际出发,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问题的悬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环节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教师活动2(一)探索三角形的特征和定义1.画出三角形。2.引导比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3.总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三角形的特点,它们都有3个角,3条边和3个顶点。4.判断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为什么?明确:“首尾相接”得出定义: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5.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想一想三角形的样子。谁来帮我到黑板上画一个。6.完成练习纸第1题:(1)独立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2)
9、全班交流(3)讨论得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二)探究三角形的高1.认识帐篷的高。(1)如何量帐篷的高度?(2)斜着量行不行? 为什么?(3)交流明确: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这顶帐篷的高度。2.研究三角形的底和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3.指一指另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4.学习画高的方法。 学生尝试,指名交流。5.研究得出:一个三角形中有三组对应的底和高。6.完成练习纸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2)重点讨论图3。7.完成练习纸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3)比较。8.用3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
10、形,比较摆出三角形的高一定比小棒短。学生活动21.画三角形;2.观察、比较、讨论总结三角形的特征;3.判断;4.讨论三角形的定义;5.探索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关系;6.讨论帐篷的高;7.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8.探讨三角形高的画法;9.独立完成,集体交流;10.独立完成,组内交流后集体交流比较。11.自主探索,交流想法。活动意图说明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相互交流,为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做好准备,同时引导正确的三角形的画法,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会高的画法,还能领悟用旧知识解决新
11、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环节三:回顾整理,总结提升教的活动3这节课我们一起更深入地研究了三角形,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学的活动3谈谈自己的收获。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本节课流程的回顾整理,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内容的脉络,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得以升华。7.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3个角 3个顶点 3条边 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8.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好作业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
12、)课后实践:用七巧板拼三角形。通过练习活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9.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辅助教学,采用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发现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10. 教学反思与改进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平时生活中学生又经常接触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面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学习内容,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探索和交流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数学思维和方法,同时让学生
13、在讨论中得到学习的经验。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发现三角形、感受三角形,并且设置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起好头,上学生主动地去思考三角形的特性。在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时,我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定义中的关键点“线段”和“围成”,进而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猜想每个三角形有几条高,然后通过验证找到答案,知道学生们学会三角形高的规范画法,并展示学生画的高。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成了闯关游戏,孩子们兴趣十足,在挑战一成功一收获的过程中,巩固并深化了本节课知识点。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记住知识点,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对数学的感觉,同时应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更应该对学生加大鼓励的力度,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对学生的评价有不及时的情况;将学生应该放的更“开”等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及时纠正,争取让自己的教学变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