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鉴赏复习.doc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2832613 上传时间:2022-05-30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1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鉴赏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鉴赏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鉴赏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鉴赏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鉴赏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人教版教材古诗词鉴赏复习古诗词对比鉴赏复习教材篇一、教材古代诗歌主要手法清单篇目主要艺术手法氓赋、比、兴;对比采薇重章叠句(重章叠唱);情景交融(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离骚比兴(香草、美人);象征;对偶孔雀东南飞并序比、兴;排比;铺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涉江采芙蓉触景生情;设问;联想;想象短歌行比喻;用典归园田居(其一)白描;比喻蜀道难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反复;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秋兴八首(其一)情景交融;对偶咏怀古迹(其三)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对比;对仗登高情景交融;沉郁顿挫;含蓄深沉琵琶行并序情景交融;通感比喻(以声写声、以形写声);对比;侧面烘托锦瑟起兴;用典马嵬(其二)对比;

2、反衬;倒叙;借古讽今望海潮铺叙;夸张雨霖铃融情于景;虚实相生念奴娇赤壁怀古虚实结合;烘托;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定风波比喻;双关;以小见大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借景抒情;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用典;借古讽今醉花阴虚实结合;比喻;拟人声声慢借景抒情;叠词长恨歌叙事、写景、抒情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湘夫人寓情于景;即景起兴拟行路难(其四)托物言志蜀相情景交融;叙议结合书愤用典;借古讽今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夜归鹿门歌先动后静;以动衬静梦游天姥吟留别虚实相生;对比;夸张登岳阳楼即景抒情菩萨蛮(其二)白描;直接抒情将进酒夸张;浪漫主义阁夜即景抒情李凭箜篌引联想;想象;浪漫主义虞美人比喻;借景

3、抒情苏幕遮虚实结合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那个人老实忠厚,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的来换丝,是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君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请郎君不要生气,秋天到了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一作:尓)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向复关凝神望。没有见到盼望的人,眼泪簌簌掉下来。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卜筮的结果没有不吉利。你用车来迎娶,我带上嫁妆嫁给你。桑之未落,

4、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桑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唉那些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哎年轻的姑娘们呀,不要沉溺在与男子的情爱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女子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我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

5、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劳动没有不干的。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你的心愿实现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道我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我啊。静下心来细细想,只能独自伤心。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终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里料到你会违反誓言。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诗经卫风氓女主人公形象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

6、型形象。在诗篇中,她的形象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生境况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征。一、恋爱中的单纯痴情氓中的女主人公在恋爱时期犹如大多数少女一般,显得单纯而痴情。“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个男子一开始便表现得极为虚伪做作。他装着笑脸,以交易为借口,别有用心地骗取了女子纯真的爱情。可惜,这个温婉美丽的少女太过单纯,看不透他的本质。男子软硬兼施,偶尔也发发脾气,使女子很快便允诺了他的求婚。很快,这位女主人公便陷入了爱情的泥淖不能自拔。“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的他们也像世间绝大多数痴情男女一样玩耍说笑、海誓山盟,品尝尽恋爱的甜蜜与浪漫。他们偶尔也有小小的分别,这时女主人公就

7、坐卧不宁,如痴如狂。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出强烈的对恋人的“不见则忧,既见则喜”的痴情。连她自己在后来的回忆中,也认为自己曾经太过痴情,她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她总结了恋爱时期自己乃至绝大多数女子的沉迷与痴情。恋爱中的女主人公还是单纯的、痴情的、浪漫的、理想的。她没有对男子做进一步的了解与考察,亦没有对生活做长远的规划与打算,她毫无心机,毫无思量,只是沉溺于当前的甜蜜与温柔之中,追求着自己理想的爱情与婚姻,结果埋下了必然使人悲痛伤心的种子。二、婚后的勤苦忠贞“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在经过一番甜蜜的浪漫与彻骨的思念之后,他

8、们终于品尝了婚姻的圣果。作为一个传统的普通下层劳动妇女,氓中的女主人公勤劳刻苦、忠于婚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她起早贪黑,日日为家务而辛苦劳作,而且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的贫穷困苦的生活之中,她仍然恪守妇道,忠于丈夫。但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丈夫竟然是在妻子没有任何差错的情况下,最先背弃妻子,背弃婚姻。这个无耻的男子行为卑鄙、前后毫不一致,爱情又没有定准,总是三心二意。而且“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当心愿满足后,便开始以暴力虐待妻子。“痴心女子负心汉”,我们可以想到这位勤苦忠贞的女子在当时所受的精神与身体的折磨与伤痛。命运之苦,竟然连她的兄

9、弟们也不了解,反而都讥笑她,真是雪上加霜。氓中女主人公的这种勤苦忠贞的品性正是我国古代广大普通劳动妇女们的共同品质,并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道德标准、人格操守代代相传。这位女主人公正是广大妇女们的缩影,是她们的典型代表,具有极强的普遍性与典型性。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们不幸而艰辛的生活状况与卑下的社会地位,读来令人顿生怜悯同情之心、凄惨悲凉之意。三、弃妇的怨恨清醒然而,这样一个勤苦重情、忠贞不贰的美丽的劳动妇女却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情况下被无情寡义的丈夫所遗弃。华落色衰,色衰爱弛。这表现出作为旧社会劳动妇女命运的悲惨与不幸。那么,一个旧社会的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对于这一切又能如何呢?对

10、于大多数弃妇而言,亦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在痛苦不幸之中独自伤悲。氓中的女主人公也不例外。但难能可贵的是,她除此而外,更多更充分地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怨恨伤痛之气与清醒决绝的态度。她开始追悔自陷情网:“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里,女子并不自私,在这令她十分伤痛的时刻,她不仅仅悔恨自己当初坠入情网,不是只为自己的个人恩怨而发牢骚,而是在向广大妇女同胞们发出呐喊,告诫她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要她们正确对待和处理男女感情。此时,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伟大的,是清醒的,是极富理性的。她可能是要让天下的妇女们进一步认清那些薄情郎、负心汉的真面

11、目,于是又带着十分强烈的怨恨与伤痛之情控诉男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位卑鄙的男子开始只是垂涎于女子的美貌,并表里不一、居心叵测地骗取了女子的身心,然后就三心二意、负情背德。这样一个丑陋的面孔,真真枉费女主人公曾经的热恋苦思,亦枉费女主人公的勤苦持家。这首诗歌就是一位弃妇在自诉婚姻悲剧,所以从头至尾不论是在回忆什么,都始终充盈着弃妇的伤痛与悔恨。一个本来对生活充满无限期盼、对未来充满无限渴望、对丈夫充满无限爱恋的女人,在一切遭到毁灭之后,她又该如何呢?氓中的女主人公头脑清醒、处事果断决绝。她在回忆了过去的种种不幸遭遇之后,

12、在对天下女同胞们提出了一番忠诚的劝诫之后,她毅然决然地与那个薄情寡义的负心汉决绝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一个敢于反抗旧社会,敢于为自己遭遇鸣不平的怨恨伤痛而又刚毅坚强、清醒理智的妇女形象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总之,氓中的女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学塑造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随着生活境况的不同,她的形象也表现出了与之相应的不同特点。带有极为强烈的阶段性、复杂性与发展变化性。但这一切又都集中统一而又顺畅连贯地展现在这位女主人公身上,成为我国古代广大普通劳动妇女的悲剧缩影,成为当时妇女命运的真实写照,具有极强的典型意义与现实意义。1

13、.(对比鉴赏可能考点:鉴赏艺术手法)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答案:(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2)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内容上: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

14、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契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2.(对比鉴赏可能考点:鉴赏语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答案: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3.(对比鉴赏可能考点:鉴赏人物形象)氓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

15、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答案: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女子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心情是很复杂的。女子颇为详细地回忆了“氓”求婚的方式、两人订下婚约的经过及两人充满浓情蜜意的约会等,这表明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然而,想起婚后生活,女子的幸福感渐渐被破坏掉了。让她无法忍受的是丈夫的变心,而雪上加霜的是,自己娘家的亲人也不同情她,反而嘲笑她。想到这里,女子伤心极了。伤心到极处,不由对“氓”产生怨愤的心理,伴随着一种受骗的感觉。思前想后,她对“氓”反感到极点,只有和他断绝关系了。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

16、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作:指薇菜冒出地面。止:句末助词,无实意。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靡(m)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不遑(hung):不暇。遑,闲暇。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猃(xin)狁

17、(y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载(z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戍(sh):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聘(pn):问候的音信。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刚:坚硬。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靡:无。盬(g):止

18、息,了结。启处:休整,休息。孔:甚,很。疚:病,苦痛。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常:常棣(棠棣),既芣苡,植物名。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君子:指将帅。小人:指士兵。戎(rng):车,兵车。牡(m):雄马。业业:高大的样子。定居:犹言安居。捷: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

19、次行军。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骙(ku):雄强,威武。这里的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腓(fi):庇护,掩护。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弭(m):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日戒:日日警惕戒备。棘(j):急。孔棘,很紧急。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

20、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霏(f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迟迟:迟缓的样子。往:当初从军。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赏析诗经中的这首采薇以第一人称、倒叙的手法,叙说了一个在边疆打仗的士兵在回家的路上回忆他的军旅生活。诗歌前三节述说士兵想要回家的心情以及战争环境的艰

21、苦。前三节的第一句话都以“采薇采薇”,托物起兴,随着薇菜的冒出地面,长出嫩叶到薇菜茎叶变老,诗歌用薇菜的生长过程来暗喻时光的流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士兵在杨柳依依的季节离开家,到了年末了,还没有回家,“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第一节没有说,只说“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让我没有亲人没有家,没有安定的生活,都是因为猃狁的入侵。对猃狁的入侵,诗歌没有直接控诉,只是重复写到“猃狁之故”,表明士兵对猃狁的痛恨。就是因为猃狁让自己有家不能回。眼看着过新年了,家人在家中不知会怎样地为自己担心。可是,军情不容许回家。第二节写到薇菜都长出了嫩叶了,士兵还是没有回家,此

22、时,他“忧心烈烈”急着想要给家里带信,告诉家里自己一切平安。可是,因为战事越来越紧张,自己戍守的地点经常变换,没法给家人捎去消息。此时,士兵的心变得越发的忧虑了。第三节写到薇菜已经变黄变老了,已经到了第二年的十月份了,自己还没有回家,此时他的心情变成了“忧心孔疚”士兵因为思念家人,害怕家人担心自己的安危,已经变得特别痛苦了。可是战争还没有停止,自己还是不能回家。诗歌在这前三节中,写到薇菜从刚冒出地面到变硬变老,来表明时光的流逝,士兵想要回家的心情也随之越来越强烈。一边是越来越强烈的想念家人的心情,一边是越来越紧急、频繁的战事。这让士兵的心越来越煎熬,心灵上的痛苦,与家人分离,再加上战争条件的艰

23、苦,连温饱都不能解决。这让士兵的心中充满了哀伤,可又无可奈何。作为戍守边疆的士兵,有外敌来入侵,必须肩负起保卫国家的责任。接下来的两节述说士兵们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将帅们乘坐着高大雄壮的马拉的战车指挥若定,士兵们带着精良的装备,勇敢地冲锋陷阵,这一个月打了很多胜仗。即便如此将士们也一刻不敢放松警惕,因为猃狁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入侵。这两节写出了士兵虽然怀着强烈的思家念亲之情,但打起仗来一点也不含糊。虽然厌恶战争,但是当外敌入侵时,他们依然会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牺牲生命保家卫国。因为他知道,没有国哪来的家。这一段,士兵的内心是充满了打了胜仗的自豪感了。诗歌的最后一节,回到了现实,或许正是因为士兵打了

24、胜仗,终于可以回家了。最后一节就是描写士兵走在回家路上的情形。当年我离开家去戍守边疆的时候,春光灿烂,杨柳依依;而今我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风雨交加,我在泥泞中艰难地前行,又饥又渴,心里却满是哀伤。我离开家将近两年了,在这两年中,我征战沙场,几次险些战死,今天终于挣扎着要回家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的前三节都是说士兵如何想回家,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为何还更加地悲伤了呢?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近乡情更怯”,此时的士兵或许也是这样的心情,离家越近,心里越哀伤。历经战乱,不知道家园可在?家人是否安好?这也正如韦庄在菩萨蛮的最后一句所说“还乡须断肠”。大雪纷飞的狂野旷野中,艰难独行的士兵,能不让

25、我们掬一把同情之泪吗?4.(对比鉴赏可能考点: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思想感情)采薇这首诗中的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得出来?答案:采薇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5采薇最后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案:这四句诗运用了今昔对比和即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今昔景物的对比,使归家的士兵内心顿生感慨,可谓悲喜交织,更突出了离家戍边的士兵哀怨思归的心情,增强了艺术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和即景抒情的知识。“杨柳依依”与

26、“雨雪霏霏”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又突出了对比的内容。联系上文可知是士兵回家途中看到大雪纷飞回想到离家时的杨柳依依,内心顿生感慨,交织着悲与喜,达到融情于景的境界,更添艺术魅力。6、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答案: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骙骙”“翼翼”,写“象弭”“鱼服”,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7、清人方玉润评此诗时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言可喻。”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末章运用对比手法,“今”与“昔”,“

27、往”与“来”,“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等对比,情景交融。“莫知我哀”则表明此悲无人慰,此痛无人解,情感达到高潮。8采薇中的士兵对戍边的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答案:诗中的士兵虽然非常想念家乡、厌恶战争,但对于外敌入侵,他仍然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对文章诗句的理解。首先全诗的感情是复杂的,诗中的士兵既有爱国热情,又有思念家乡的热烈感情。两种感情在他的心中交织,煎熬着他。但他仍然坚持着自己戍边的责任。涉江采芙蓉两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

28、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赏析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此诗开篇之“涉江采芙蓉”的人,有人认为是离乡的游子(即思妇的丈夫);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理由是游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别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因此,有人认为“涉江采芙蓉”者是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

29、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当为思妇。“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说兰泽有很多美女。这与乐府诗集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可以说,思妇采莲,真有乐府诗集江南中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快乐。采莲是快乐的,而女子却是忧伤的。这里,诗人以乐景表哀情

30、,倍增其哀。接着两句空间发生了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丈夫:“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也许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的时候,诗歌就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这样的写法就是一种“悬想”的方法,即不写此处写彼处。杜甫的月夜就是这样的写法。杜甫不写自己想念妻儿,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样就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因而思念妻子的情感更为强烈。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

31、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1.(对比鉴赏可能考点:鉴赏诗歌形象,理解思想情感)涉江采芙蓉首句写到“芙蓉”,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答案: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以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的联想。因此

32、,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2从诗歌的内容上看,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有不连贯的地方,似乎是叙述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变化的?答案:既可以把该诗理解为女子思夫之作,也可以把该诗理解为游子思归之作。前一种理解,则诗歌的后半部分为虚写;后一种理解,则诗歌的前半部分为虚写。3.“芙蓉”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一。试比较本诗与课文离骚(节选)中的芙蓉寓意的异同。(6分)答案:同:都寄寓了一种高洁、纯真的情感。异:涉诗重在表达一种亲情,思念远方亲人。离诗象征屈

33、原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或修身养性)15.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答案: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读作品情感和分析情感的原因,考生要立足对诗句的把握和分析。从“所思在远道”可以看出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从“长路漫浩浩”说明了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从“同心而离居”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34、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

35、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赏析整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

36、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羁鸟恋旧

37、林,池鱼思故渊。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榆柳荫后檐,桃

38、李罗堂前。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

39、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

40、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总之,陶渊明的这首诗不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色彩上都令心静如水之君无不折服。2.(对比鉴赏可能考点:鉴赏诗歌意境)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

41、什么显得那么美?答案: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诗人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诗人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让人读起来,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比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3.“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尘网”、“樊笼”,比喻使人

42、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厌弃。“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4文中把“守拙”解释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你认为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答案: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因为“拙”,辞海解释为“笨拙,与巧相对”。这首诗主要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

43、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因此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官场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官场,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像作者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归园田”就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向往归真返璞。5有人说陶渊明是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而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你赞成哪种说法呢?请说说你的理由。答案:示例一:同意有的人的观点陶渊明有真诚率直的本性。有诗为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4、”等等。他向往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有诗为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思想以“老庄哲学”为核心,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这在他的桃花源诗里有体现。示例二:同意鲁迅的观点陶渊明反复多次出仕,但始终与官场生活不适应,厌烦官场,最终选择归隐。有诗为证:“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憎恶黑暗,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这在他的咏荆轲与士不遇赋中有所体现。他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这从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可以看出。(言之有理即可)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45、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译文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

46、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喜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几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

47、)。三是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解析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考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鉴赏复习.doc)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