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调查研究组长:孙振洋组员:刘彪 陈宁 刘凯 陈楼 朱亮亮时间:2014年11月24日调查背景目的调查结果分析调查全局一览123调查内容介绍调查背景: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大力倡导建设法治社会,大学生是目前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常来说,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于普通民众,然而,当前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从某些层面上来说并不很强,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培养大学生成为能够贯彻“依法治国”这一理念的高级人才也刻不容缓。调查目的与任务:本次研究就当前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展开调查与分析,探讨大学生在法制意识上存在哪些较明显的缺陷以及议论如何改进这些情况。由于身在浙大,调查重点自然也
2、为浙江大学在校学生。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调查报告一.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 :“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 ;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
3、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34.23 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5.34 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0.43 。自己认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且能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生占22.5,77.5的学生认为自己法律知识不足或不能灵活运用。78.6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或深入学习法律知识,13.8的人认为只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9.6 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需要。约1/3 的学生认为造成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为法律教育活动的局限性,1/2 的学生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及贫富悬殊是主要原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4、。 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如参加勤工俭学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占62,无意向的人占38;被骗或被盗、被抢时选择向公安机关或学校保卫处报案的占87,不报告的占13;认为报案没用或司法机关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人占15.2。遇到不法行为时,男生选择漠不关心的比例占到10左右,女生比例占6 。 对法律保持信任的学生占35,认为法律会越来越完善的学生占31.2,而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的占33.8。对“法院做出公正判决有信心”者占26.4,对“当前整体法治环境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达69.8。这一方面说明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
5、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败现象仍然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这种消极的法律意识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公民法律信仰确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概括: (1 )大学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2 )有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 (3 )有被动法律意识,欠缺主动法律意识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树立法律
6、至上的权威观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是全体人民意志的反映,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宪法和法律的这种权威。培养大学生宪法、法律至上权威性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做到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时刻放在心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明了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行为是犯罪行为,让学生能够明确了解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并且对宪法和法律规范有着明确的认识;二是改善我国的法治环境,将依法治国的国策贯彻到底,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落实到实处。为大
7、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发展有信心,能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进而了解法律的内涵,尊重法律的权威,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自觉维护法律的执行,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爱法。 提高高校法学教育的水平。法律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法律观念的形成要以深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而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获得系统法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因而,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就要对高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的质量做严格的要求。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法律基础课的开设以及教学的水平,保证授课教师的水准,提供充足的教学经费,保证课时量。其次,要重视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工
8、作,因为法律的清理、更新工作很快,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根据国家的立法计划及时更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法律讯息。最后,要注意授课方式。法律条文比较晦涩难懂,并且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万千,因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最好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向学生详尽分析其中的法律法规以及法理精髓,提高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净化社会环境。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开创一片明净的天空,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法律面前人
9、人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实处,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坚决杜绝“权大于法”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坚决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严惩一切凶杀、暴力的犯罪案件;禁止发行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相关书刊、音像制品;坚决取缔非法网站对大学生的毒害,强化社会治安,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高校法律教育要回归重在素养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努力破除就业至上的评价体制,要科学定位就业与学业、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重建就业与学业并重、学业优先,知识与素养并举、素养优先的评价体系。高校不
10、可随波逐流,应坚持独立的学术精神和办学理念,消除学术泡沫,始终将素质教育摆在首位,高度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更加注重与哲学、史学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学科知识的融合,更加注重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层面来解读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将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则融化在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内化为一种素养。 其次,法律文明要对行为习惯起到培育作用。知识内化为素养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行为习惯,由自在转变为自觉的过程。因此,提高法律素养要重视法律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注意借鉴世界先进的法治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法的传统,努力营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围,促进法律知识与
11、法治文明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促使当代大学生养成包含法律素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再次,法律环境要形成无所不在的外部约束。法律素养的形成并不是封闭的、单向的,而是开放的、交互式的。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法律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为此,一要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屈服于特权,努力消除司法腐败。以此,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权限内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约束。问卷内容节选调查结果分析(1)请问你对法治事件感兴趣吗?由图可知,绝大部分的人对法治事件感觉一般般,并不是很感兴趣,甚至有相当
12、一部分人对法治事件没什么兴趣,反映了法治在浙大学生的生活中并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法治并没有深入到每一位同学的心中。问卷内容节选调查结果分析(4)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由图可知,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有超过一半的人会选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说明法治观念在同学们中有了提升。但还有一部分人仍会选择找关系或暴力解决的“传统方式”来解决问题,尤其是有23.53%的同学竟然选择感觉委屈但没办法,这确实值得我们的深思。问卷内容节选调查结果分析(7)当你参加相关勤工俭学时,你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吗?由图可知,当参加勤工俭学时64.71%的同学会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
13、的意愿,说明同学们有一定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但仍有35.29%的同学没有这个意识,说明部分同学的法治观念仍需提高。问卷内容节选调查结果分析(10)您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最有效的? 多选题由图可知,大部分的同学认同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而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机关的监督和执法机关自我监督上认同不明显,说明相关部门要加强工作,取信于民,立法必严,违法必究,树立法治观念,作出法治榜样。(11)由图可知,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法治观念还有待提高,还有较多人认为自己法治观念一般,只有一小部分认为自己法治观念很强,这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大学生法治观念的现状,也凸显了加强法治
14、教育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总结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法治自觉意识并不是很高,法治观念也不是很强,缺乏一定的法律知识,具有自觉提高自身法律知识的潜意识,但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增强自身法治观念。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偶尔或几乎不关注法治新闻,绝大多数是从媒体宣传了解法律,对于学校组织的一些法制宣传活动或讲座的参与积极性也不够高。问及朋友间借钱应不应该写借条时,需要与不需要的比例却非常接近,令人堪忧。问及对于学校不允许到达法定年龄的同学结婚的做法,同学们的分歧也很大。需慎重采取相关举措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激发他们的法律潜意识,逐步推进我国校园法制进程。同学们对于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仍有
15、很大的提升空间,55.88%的同学表明会拿起法律武器处理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行为,但仍有将近20%的同学选择忍气吞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于社会中思想最为激进的大学生仍有这种思想的存在,并占据如此之大的比例,不禁让人汗颜,引人思考。而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度依然引人思考,很多同学对于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是否有用的问题持默许态度,认为可能会用得到;并且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的信任程度也只是一般信任,并且没有充分地信任。由上述分析可知,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相较过去有了改善,但并不乐观,自觉的法治意识有待提高,法律知识有待丰富,对于法律的信仰度则要深入各方面究其原因。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分析(一
16、)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学生大都只重视专业课,缺乏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第二、认为法律知识应用不广泛。(二)教师方面的原因:课堂内容不能真正吸引同学们的兴趣。(三)学校方面的原因:第一、学校开课太少,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关注不够。第二、高校的法治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死读书的现象。原因分析调查结果分析(一)推进法治化的社会、校园环境建设,优化法治教育环境。(二)合理重构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四)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用法普法的实践。(五)加强法治宣传,法律宣传法治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自身免疫力非常重要。通过法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其判断力。意见及建议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