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作者介绍,人间四月天剧照,徐志摩、林徽因和泰戈尔在一起
2、,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 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走进康桥,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3、,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字词积累,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榆 阴(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nbs
4、p; 斑 斓( ) 笙 箫( ),pn,yng,xng,y,ru,zo,go,s,ln,shng xio,“,”,诗歌诵读,8,1.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朗读时语调柔和、舒缓。,2.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情。,3.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又抒发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有一种独特
5、的审美快感。,诗歌解读,(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的,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表现了诗人对其惜爱之情,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诗歌解读,(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
6、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因为折柳相赠成为寻常之事,甚至出现了“长条折尽”的现象。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送别王之涣(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凉州词王之涣(唐),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及第东归次灞上李商隐(唐),诗歌解读,(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油油的水草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诗歌解读,(第四
8、节),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诗歌解读,(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9、诗歌解读,(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
10、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诗歌解读,(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诗歌分析,河畔金柳,康河水草,榆阴清潭,星辉寻梦,飘然离去,难分难舍,欢喜,留恋,迷恋,凄婉哀伤,现实,寻
11、梦,现实,眷恋,飘然离去,无限依恋 百般珍惜 苦闷彷徨,难舍难分,河畔金柳倒影图,欢喜和眷恋,青草水底招摇图,更加欢喜和眷恋,榆阴浮藻清潭图,永久的眷恋,撑篙漫溯寻梦图,感情达到高潮,黄昏夏虫沉默图,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招手惜别云彩图,悄悄作别,诗歌分析,诗歌情感变化,1,挥手作别云彩图,2,3,4,5,6,7,课文总结,再别康桥一诗,我们读到的是离情,但给我们启示的却是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世俗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诗歌赏析,诗人闻一多2
1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三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也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品。,音乐美,全诗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诗歌赏析,每节押韵,首尾呼应,巧用叠词,摇草,来彩,娘漾,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轻轻的,油油的,悄悄的,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
13、构形式。,音乐美,建筑美,全诗四行一节,错落排列。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字数相近,回环呼应。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诗歌赏析,诗节匀称,诗句整齐,全诗七节,每节四句,两两错落,每句六到八字,整齐而有变化,建筑美,绘画美,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诗歌赏析,色彩绚丽,富于动感,比喻形象,金柳 青荇 清潭 星辉,招手 荡漾 招摇 揉碎,新娘 彩虹,绘画美,写作特色,试分析这首诗与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不同?,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14、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山在玉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1,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作者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的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俗套,给人清新之感。,离别的对象是自然景物,2,一般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以“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因伤感而产生的沉重
15、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特殊的离别气氛,3,一般离别时,诗人眼中会有高楼大厦,会有车水马龙,也有送别的人,但本诗作者借以寄情的对象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以独特的清新感。,独具慧眼的意象选取,写作特色,试分析这首诗与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不同?,迁移练习,1924年5月,徐志摩陪泰戈尔访日期间,写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赠日本女郎),下面是其长诗中的最后一首,试与本文比较赏析。沙扬娜拉即日语“再见”的音译。,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2020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