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含答案解析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

上传人(卖家):李小二工作室 文档编号:315124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5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含答案解析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含答案解析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含答案解析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含答案解析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含答案解析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0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提升训练(解析版)课内巩固一、(2019海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

2、?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C 冠者五六人 D唯求则非邦也与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 B毋吾以也 C则何以哉 D因之以饥馑3解释下列

3、句子中加点的词语。A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 B非曰能之 能 C吾与点也 与 D是故哂之 是故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夫子哂之”,说明孔子并不赞同子路的志向,因而对其表示讥笑。B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要等待高明的君子了,他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孔子对其志向非常地赞赏。C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但孔子并不认为其志在小。D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他只愿能在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

4、,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对此表示赞赏,因为孔子也向往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5翻译下列句子(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一、【答案】1C2D3以:因为 能:胜任 与:赞许 是故:因此,所以4C5(1)平时你们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怎么做?(2)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邻国)派军队来攻打它,饥荒接着战乱而来。【解析】1A项,“希”通“稀”。B项,“莫”通“暮”。D项“与”通“欤”。2D项为状语后置,其他三个都是宾语前置。3本题考查课内实词或

5、虚词的用法。概括语境来确定它们的意义。本文省略成份较多,所以一定要逐字推敲。4A项说明孔子并不赞同子路的志向,因而对其表示讥笑。不是讥笑,不完全赞成,但不否定。B项孔子对其志向非常地赞赏,只是认同他的能力,对志向并未表示非常赞赏。D项也向往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错,是追求天下大同的和谐生活。5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则译为就,不吾知也为宾语前置句,不知吾也。知译为了解。则何以哉,这句也是宾语前置,以在这可以灵活译为做。何译为什么。(2)千乘之国,译为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算是中等国家。乎相当于。摄译为夹。后面的两句也要灵活翻译,用军队加之,就是侵略。用饥馑因之,就是有饥荒。二、(2019上海高一期末

6、)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小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7、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2.篇末曾皙与孔子二人的对话存在不同的断句方式,除上面选文所用的方式之外,以下是另一种。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

8、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从到可推断,说话者分别是:A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B孔子 曾皙 孔子 曾皙(2)不同的断句方式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二、【答案】1.治理国家,靠的是礼仪,他说话如此不谦虚,所以我才讥笑他。2.(1)A(2)第一种列举了几位学生的各种中译文,并分别给以评论,突出了孔子的教育理论,说理性很强。第二种,断开之后就是曾皙提问,孔子解疑,一问一答,层次鲜明,更能体现答疑的重要性。【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

9、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注意为:治理。让:谦让。哂:讥笑。2.(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先审清题目要求“从到可推断,说话者分别是”,然后根据文章内容,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推断其指代人物。本题中,很明显这是一组对话描写,因此,、分别是同一人,并且可以看出是两组问答,根据师徒身份,提问的应是徒弟曾皙,解答的是师傅孔子。故选A。(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先审清题目要求“不同的断句方式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然后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

10、解,进行作答。本题中,如果赞同第一种,“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这段话就都是孔子而言,其意思是“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其中列举了几位学生的各种中译文,并分别给以评论,突出了孔子的教育理论,说理性很强。如果选择第二种,断开之后就是曾皙提问,孔子解

11、疑,一问一答,层次鲜明,更能体现答疑的重要性。三、(2016山东高一期中)阅读文段,完成小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2、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则曰 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B夫之晒之 晒:笑 加之以师旅 加:加到上C端章甫 端:端正 舍瑟而作 作:起D吾与点也 与:赞成 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

13、能,指为政的才能2与例句“千乘之国”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B加之以师旅。C夫子哂之。D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记言的形式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谈话的场景,既写出了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性格,又表现了孔子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特点。B文章中孔子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所言之志的不同评价,表现出他对子路的贬斥,对冉有、公西华的认同,对曾皙的赞赏有加。C文章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结构首尾完整,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自然,在简约的叙述中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D文章选自论语,我们从孔子

14、与弟子的对话中既可以读到孔子的政治、哲学、文化思想,也可以体会到论语言简义丰、含蓄凝练的特点。4将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三、【答案】1C2A3B4(1)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2)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解析】1.C项,端:古代用整幅布做

15、的礼服,这里作动词用,穿着礼服。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2A都是“的”,BCD都是代词。3B“对冉有、公西华的认同”错。4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

16、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四、(2019河南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7、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唯求则非邦也

18、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B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C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D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古代届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B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文中这也是公西华的谦词。C莫春也称季春,即阴历三月。一年分四季,一季分三个月,分別为孟、仲、季。D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

19、20岁行冠礼,一般在宗店内由氏族长辈主持加冠。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他说自己仅用三年就可治理好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受到夫子哂笑。B冉有为人谦虚,説活谨慎。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认为自己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C公西华志于礼教,娴于辞令。他委婉地表示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或者共同朝见天子之时,自己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D孔子有意引导、鼓励学生。曾皙在老师问志时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孔子并米,对其加以责备,而是劝他勇敢说出自己的志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吾

20、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异乎三子者之撰。”四、【答案】1C2B3A4(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后半句也可译为:不要因此就不说了)(2)(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接近尾声,接着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这句话的含义是: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

21、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根据对原文文句的把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注意把握“安”是疑问语气词,注意把握虚词“而”。故答案选C。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B,“小相指较低的大夫这一级”错误,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故答案选B。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

22、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A,“子路志在从政,理想远大,受到夫子哂笑”理解有误。根据对文本意思的理解,孔子哂笑的不是子路的志向而是他的轻率鲁莽态度。故答案选A。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

23、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以”因为;“乎”相当于介词“于”;“毋”不要。(2)“而”承接连词;“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我和他们三个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五、(2019安徽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

24、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的“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方六七十A有朋自远方来B

25、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D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2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B文章的第二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4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有何不同?5曾皙答话前的动作为

26、什么写得比较详细?曾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五、【答案】1B2D3(1)(你们)平时常说:“别人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2)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民富足。4三个人的志向各有侧重:子路的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冉有的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强调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的理想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5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明志向时,曾皙正在鼓瑟,这样写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功名,突出他与子路等三人的不同,为写曾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叹和赞赏张本。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都讲为政;而曾皙

27、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例句与B项中的“方”均为“方圆”的意思;A项,地方;C项,正;D项,方形。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说法不当。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居:平时;不吾知:宾语前置句,不了解我;如:假如;(1)句或:有人;(2)句如:或者;比及:等到;足:富足。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结合文意把每个人的志向概括出来即可,尤其要注意他们三个人志向的侧重点。注意根据文中的“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概括子路的理想侧重于强国;“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概括 冉有

28、的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强调富民;“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概括公西华的理想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5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安排。回答本题重在分析曾皙与其他三人的志向的不同,尤其要注意曾皙答话的侧重点。从文章看曾皙通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绘制一幅图景,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孔子对待曾皙的态度“吾与点也”,可见曾皙的观点是孔子要宣扬的观点,前面写其动作,是为了突出其重要性。迁移延伸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

29、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辨哉!”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

30、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选自孔子家语致思,有删改)注馘(gu):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功,这里代指左耳。漭漾(mng yng):广阔无边的样子。薰莸:分别指香草和臭草。五教:五常之教。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当一队而敌之当:率领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C挺刃交兵 兵:兵器D夫子曰:“辩哉!”辩:通“辨”,区别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31、A以其类异也也:语气词,表判断B以其类异也其:代词,他们的C子路抗手而对曰而:连词,表方式或状态D夫子何选焉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B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C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

32、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3)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一、【答案】1D2D3

33、B4B5(1)你们几个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我将从中进行选择。(2)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在两国之间进行劝说,推求论述战争的利弊,免除(战争带给)两国的祸患。(3)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百姓。【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辩”,辩才,这里指有辩才。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焉”,语气词,相当于“呢”。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

34、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根据文言句式的对称特点可知,“城郭不修”与“沟池不越”之间应断开,排除AC;“则”与“而”都是断句的标志,之间应断开,由此可排除D。故选B。4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说法错误

35、。“繁词”说的是子贡。故选B。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择”,选择;第二句得分点:“着”,穿着;“缟”,白色;“推论”,推求论述;“释”,免除;第三句得分点:“辅相”,辅佐;“敷”,施行;“导之以礼乐”是状语后置句,即“以礼乐导之”。【参考译文】孔子向北游览到了农山,子路、子贡和颜渊在他身边陪侍。孔子向四处张望,深深地感叹说:“在这里集中精神思考,没有什么想

36、不到的啊。你们几个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我将从中进行选择。”子路走上前说:“我希望得到这样一个机会,白色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似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繁多的旌旗在大地上盘旋舞动,我率领一队人马抵抗敌人,一定能夺取上千里的土地,拔取敌人的战旗,割下敌人的左耳。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够做到,让他们两人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勇猛啊!”子贡也走上前说:“我希望出使到齐国和楚国交战的广阔无边的原野上,两军对垒,遥遥相望,战场上扬起的灰尘连成一片,士兵们拔出武器交战。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在两国之间进行劝说,推求论述战争的利弊,免除(战争带给)两国的祸患。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够做到,让他们两人跟着我吧。”孔

37、子说:“多么有辩才啊!”颜渊退后不说话。孔子说:“颜回,过来,为什么只有你不谈论志向呢?”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两人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孔子说:“即使这样,不过是各自谈谈你们自己的志向,你就说说吧。”颜回回答说:“我听说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储藏,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百姓,让百姓不用修筑城墙,不越过护城河,把剑、戟这些兵器铸成农具,把牛羊放养在平原湖泽上。家庭没有离别相思之苦,千年没有战争的忧患。那么,子路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勇气,子贡也没地方使用他的辩才了。”孔子神情肃穆地说:“多么

38、美好的德行啊!”子路举起手来问道:“老师会选择谁呢?”孔子说:“不耗费钱财,不伤害百姓,不费太多的口舌,颜回都具备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

39、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

40、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注葛:古诸侯国名。旄倪:老人和幼儿。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放:释放B贼仁

41、者谓之贼贼:伤害、毁弃C五旬而举之举:攻取D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2下列有关孟子的知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B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C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等。D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42、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百姓的敌人。C战胜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D书中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国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二、【答案】1A2D3D4(1)国君进用贤才,如果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

43、,(对此)能不慎重吗?(2)很多诸侯谋划要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他们呢?(3)百姓都认为大王将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处境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放”,流放,驱逐。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D项,“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说法错误。孟子主张“性本善”。故选D。3本题考查筛选并

44、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D项,“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说法错误。由“奚为后我”可知,出现“西夷怨”“北狄怨”的局面并非因为“不公平”。故选D。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进”,进用;“卑”

45、,地位低的;“尊”,地位高的;“疏”,关系远的;“戚”,关系近的。第二句得分点:“何以”。以何,用什么方法;“待”,对付。第三句得分点:“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拯已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火之中拯己”。【参考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古国,不是说国内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有历代有功业的旧臣。大王没有亲近可靠的臣子了,过去所进用的人,现在不知他们到哪里去了。”齐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些人没有才能而不用他们呢?”孟子说:“国君进用贤才,如果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身边侍候的人都说贤能,不能认可;各位大夫都说贤能,也不能认可;全国的人都说贤能,然后去考察他,如果发现他确实是贤能,然后任用他。身边侍候的人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各位大夫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然后去考察他,如果发现他确实不行,然后罢免他。身边侍候的人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各位大夫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然后去考察他,如果发现他确实可杀,然后处决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处决他的。像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在文字记载上有这些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巩固训练题含答案解析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配套.doc)为本站会员(李小二工作室)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