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doc

上传人(卖家):随风2020 文档编号:319019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一)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2、戊戌变法复习建议民族危机通常是近代中国政治运动出现的前提,在复习这一阶段内容时,可以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放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所带来的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进行思考,以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复杂历史现象。    近代化是衡量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量尺,以此衡量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能够发现国人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意味着中国人对近代化的认识已经到了制度变革层次。无论清廷当局,

2、还是资产阶级,均选择了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意味着政治近代化已成为共识。在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历程中,康有为试图调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融合了中国传统平等思想和西方近代民主文化之所长,并主张五权宪法。二者都考虑到了中国国情,相比较而言,孙中山的思想更具创新性。知识清单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起止时间18941895年19001901年时代背景        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进入        阶段;        运动迅速发展参与国家日本英、

3、德等八国目的获取        和市场镇压中国人民        斗争;维护列强在华权益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完全形成参考答案:1、明治维新,原料产地,马关条约,帝国主义,义和团,反帝,辛丑条约。考点聚焦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一)背景1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2日本明治

4、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外侵略扩张,制定以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中日战争势必发生。3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导致战争不可避免。4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军队进入朝鲜,处于对峙状态。(二)过程1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2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3黄海大战: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4辽东战役:结果日军占领了大连、旅顺等地。5威海卫战役: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1内容及危害:内容危

5、害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破坏中国领土主权;使台湾和祖国分离五十年,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加重人民负担;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长江流域全部开放;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特点:突出反映列强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3甲午中日战争对当时国际形势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打破了东亚地区短暂平衡的政治格局。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资本主义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刺激

6、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到来。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但客观上促成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表现在: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这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典型例题】1、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    )2500000020000000150000001000000050000000300000001864年      1874年     &nbs

7、p;1884年      1895年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剧清政府财政困难,国库白银储备日益减少,排除A项;中国铁路的出现是1876年英美商人修建的沪淞铁路通车,1864年铁路在中国还不存在,排除C项;19世纪末资本输出成为主要侵略方式,茶叶出口额变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2、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8、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

9、、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注意材料一中“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等关键信息,总结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原因,提取材料信息“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海军

10、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军士露刃挟汝昌”,可以得出答案。(2)根据材料二中“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的关键信息,可以得出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根据“中国复乖于应付”、“中国乃不国矣”,可以得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根据“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得出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并结合所学即可概括回答。(3)围绕“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

11、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考点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经济:资本输出1方式:政治性借款;抢夺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投资设厂;开设银行。2影响:列强在华经济、政治利益急剧扩大;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客观上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注: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阶段划分资本输出为主也有商品输出1895马关条约18

12、40鸦片战争商品输出为主也有资本输出异同对比相同都是想在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都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不同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主要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如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包括贷款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争夺路矿和办厂权。(二)政治: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1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控制某国的一部或全部作为自己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侵略

13、的特殊地区,不许他国涉足。2租借地: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侵占弱小国家领土的一种形式,租借地实行的是直接的殖民统治,相当于半殖民地中的殖民地。3影响:使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形势图【典型例题】1、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

14、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甲午战争 B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错误的,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早就有了,不是在甲午战争才开始。B、D项是错误的,与材料不相符合。答案:C2、下表为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估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外国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列强抢夺铁路修筑权以巩固在华势力范围美国未参与对华侵略扩张 俄国和日本投资额最大说明两国在华势力最强A   B   C   D解析:材料呈现外国在华铁路直

15、接投资的相关情况,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对华输出方式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并呈现加强之势,故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抢夺铁路修筑权,故正确;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的相关情况,并不能说明美国未参与对华侵略扩张,且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材料仅呈现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的相关情况,不能说明俄国和日本在华势力最强,且与史实不符,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考点三、戊戌变法(一)背景1.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剧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16、,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二)准备1.思想理论康、梁、严、谭的维新思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 表现: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预言人类社会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阶段,强调当时的中国应该进入升平世的君主立宪。 意义:冲击封建顽固势力,奠定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局限: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理论上的不成熟。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著作:变法通议内容:宣传民权思想;抨击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严复:以进化论为指导

17、,阐明中国改革的必要性。谭嗣同:号召“冲决君主之网罗”中外纪闻等变法刊物的创办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2.组织准备“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意义: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转折。强学会、保国会等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建立3.纲领准备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迅速变法。内容:1898年初应诏统筹全局折(上清帝第六书)。(三)过程(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2.提拔维新派3.颁布一系列变法法令内容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

18、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兴办工厂,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等。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军事: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评价: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打击封建官僚制度,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但并未提出君主立宪要求。 4.变法的失败顽固派对变法的阻挠戊戌政变(四)戊戌变法的历史意

19、义1.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意义:维新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进步要求。把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觉醒。注: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区别与联系类别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区别(1)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1)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2)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行动(2)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联系(1)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

20、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3)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4)都是爱国和进步的【典型例题】1、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       &nb

21、sp;D辛亥革命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答案:C2、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

22、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解析: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由时间限定即可排除A项。由题干引文中的“创世”“变局”“不世出之机”可知该文作者积极评价西学之东渐,是主张适应时代需要进行变革的,排除B、C两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答案:D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

23、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24、等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解析:分析材料:材料一说的是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变法只需三年便可成功。材料二说的是戊戌变法的不足,包括变法条令太多,贪多求快,急于求成,以及在理论上的不成熟。材料三提到裁汰冗员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分析设问: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本题共3段材料,同学们在分析的时候应该对

25、材料有所判断与侧重,比如本题的第二、第三段材料主要说的是变法的不足,因此对这个设问没有太大作用。有用的主要是材料一,我们可以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是,泰西和日本通过改革走上了富强道路,他国可以我们中国也可以。另外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那就是经常提到的民族危机的问题。第(2)问的指向很明确,根据材料回答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材料一表明改良派心情过于急迫,急于求成;材料二表明贪多求快,康有为的理论过于离经叛道,理论不成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材料三表明改良派树敌太多,造成改革阻力太大。本题表明维新派在政治上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裁汰冗员,旗人自谋生计,废除八股,这些事情从理论上来说都是进步的,都

26、是该做的事情。但是,该做不该做是一个问题,怎样做和什么时候做是另外一个问题。该做与不该做这个问题是理论家要做的事,怎样做和什么时候做是政治家要做的事。因为一旦措施有问题(一股脑出台了很多措施),一下就使戊戌变法增加了很多阻力,那些被裁撤的官吏,那些被堵住了晋升之阶的士人,那些被迫自谋生计的旗人都会反对变法。而我们知道,一个变法要成功,必须要千方百计的扩大自己的阵营而减少打击面,日本明治维新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好。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变革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

27、多;变法理论有偏颇之处,内部意见分歧。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辛亥革命复习建议民族危机通常是近代中国政治运动出现的前提,在复习这一阶段内容时,可以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放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所带来的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进行思考,以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复杂历史现象。    近代化是衡量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量尺,以此衡量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能够发现国人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意味着中国人对近

28、代化的认识已经到了制度变革层次。无论清廷当局,还是资产阶级,均选择了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意味着政治近代化已成为共识。在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历程中,康有为试图调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融合了中国传统平等思想和西方近代民主文化之所长,并主张五权宪法。二者都考虑到了中国国情,相比较而言,孙中山的思想更具创新性。知识清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起止时间18951898年18941912年时代背景甲午战败,        加深;        破产,人心思变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nbs

29、p;    ”后,清政府空前孤立领导派别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儒家思想与        相结合三民主义政治主张                组织强学会、保国会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主要活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武昌起义、民国成立历史意义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        潮流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民主共和

30、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        发展扫除障碍参考答案:民族危机,洋务运动,维新派,西方政治学说,君主立宪,思想解放,皇族内阁,革命派,民主共和,民族资本主义。考点聚焦考点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背景1.瓜分狂潮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2.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危及列强在华利益。(二)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三)参与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四)过程:1.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于廊坊、杨村受阻。2.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攻陷北

31、京后烧杀抢掠。(五)结果: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1.内容及危害:内容危害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经济更加凋敝。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形成“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华的大本营。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解除清政府保卫首都的国防力量;将清政府置于外国武装监督下,便于帝国主义镇压人民反抗。惩办反帝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对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便于列强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修订商约便于列强扩大对

32、华经济侵略力量。2.特点:以政治、军事手段维护在华利益。(1)内容: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2)目的: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它意味着中外反动势力关系的完全倒置:帝国主义成为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典型例题】1、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33、。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解析:图片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的国旗,所以这些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南京条约,是中英两国,故A项错误;中国西南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故B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答案:D2、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C列强驻军京津地

34、区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解析: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符合材料“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故A项正确;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列强驻军京津地区、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只能反映列强获取权益,不能体现题干中的核心依据,故B、C、D项错误。答案:A考点二、辛亥革命(一)历史背景1.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剧。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新政目的:挽救清朝统治时间:1901年开始措施:改革官制: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改革兵制:编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励留学保护奖励工商业:1905190

35、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是中国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作用:客观上体现了近代化趋势,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未脱离中体西用的窠臼。另外,新政增加捐税,激化阶级矛盾。预备立宪原因:遏制革命形势;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的推动。过程:1905年,载泽等出洋考察“宪政”;1908年,清廷宣布以9年为预备期,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效法日本宪法,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皇帝,一定程度上认可人民权利和政治地位;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 影响:“皇族内阁”激起立宪派和汉族官僚的不满,立宪派分化,汉官离心,加速清朝灭亡;革命党趁机发动革命。3.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36、。4.收回利权的斗争和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引起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二)辛亥革命的准备1.思想理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原因:戊戌变法失败;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留学生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指导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论题: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意义:进一步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推动革命高潮到来。2.组织准备兴中会的成立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领

37、导人:孙中山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地位: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同盟会的建立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时间:1905年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纲领:驱除鞑虏(满洲贵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机关刊物:民报地位: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纲领准备: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含义: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地位:三民主义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

38、需要解决的政权问题。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意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4.武装准备1895年广州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三)辛亥革命的过程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占领武昌后建立湖北军政府,国号为“中华民国”。南方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912年元旦

39、,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春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主权在民”原则。国内民族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等自由;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体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评价: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体现了启蒙思想的主张,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四)辛亥革命的结束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1.原因: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

40、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替袁世凯撑腰。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2.过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篡夺辛亥革命成果。(五)辛亥革命的功绩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翻“洋人的朝廷”,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注: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认识对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

41、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失败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制度“有名无实”,社会性质未变短暂的“春天”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典型例题】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解析:根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

42、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A2、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

43、风。屈勒味林英国史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中国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日本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印度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阿拉伯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土耳其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伊朗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据辞海等整理(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44、。(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解析:(1)准确地指出当时西方两大民主共和国的国名全称,辩证评价1787年美国宪法和1875年法国宪法并肯定其主要历史作用。(2)概述“光荣革命”的史实应主要包括前因、经过、结果。从表面形式到内在本质变化说明“光荣”的原因。(3)从革命性质、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推动(应主要肯定)、在世界史上的地位、革命的代价及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多角度简要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5、。答案:(1)国名全称: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评价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2)概述史实: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来英国,并成为国王;詹姆士二世逃亡。原因: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3)历史意义: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第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doc)为本站会员(随风2020)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