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3234430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1.在观察中比较 【教材简析】在观察中比较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生活中儿童常玩的玩具导入课程,让学生们在观察恐龙模型中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不同的方法,“比高低”、“比长短”,并通过简单的表格、画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让学生开始认识到日常观察活动中处处有比较,比较就是区分相同和不同,不同角度的比较有可能会带来比较结果(比如大小)的不同。探索部分,“比较恐龙模型玩具大小的不同方法”,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比较结果,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长度等。意识到比较中需要考虑公平、方便、准确等因素。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

2、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最后通过研讨,鼓励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并借助记录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一般能对图片中的恐龙做出大小的判断,他们已经能在头脑中对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恐龙作出简单的分辨。但是,孩子在描述恐龙大小时,并不是都来源于对图片的观察,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以有的经验,他们的表述往往比较单一。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句式,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描述。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大小是一个综合的感觉,不同的孩子会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比较,有的是从胖和瘦,有的是从长和短,有的是从高和矮。该课希望孩子能从一个维度,给恐龙模型玩具进行比较和排序。另外大部分孩子在比较过程中

3、,会意识到要对齐,要比得正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观察物体的相同和不同就是在进行比较;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多种角度(长短、高矮、宽窄等)观察和比较物体。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同伴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常常用到的认识活动。【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自己的比较方法难点找出让比较更公平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恐龙模型、多媒体课件。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四张恐龙的轮廓图;活动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4、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预设10分钟)1.情景导入。PPT视频导入。教师提问:你在录像中看见了什么?(侏罗纪公园片段)这一环节让学生可以及时表达所见所闻,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恐龙有大有小。板书:大、小。2.聚焦问题。学生观察课本图片。教师提问:“哪只大、哪只小?”学生回答后,有意识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哪只大、哪只小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提炼:我们需要在观察中进行比较,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板书:比一比。二、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预设20分钟)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引导学生思考:比大小可以细化为比高矮,比长短,比胖瘦(根据学生能力是否提升到宽度)。出示活

5、动记录单,看看这个活动单有什么用?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要公平公正。为了公平的比较,可以怎么做呢?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可以将恐龙图片放在PPT上演示一下,指导学生这是用来记录你们的活动过程的纸,你们可以将图片贴在纸上来记录你们的比较方法。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及时记录比较结果(学生手册);(PPT展示活动要求)。3.比较恐龙模型大小:学生做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表格内。教师将学生的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方法和结果张贴到黑板上。4.可以引导小组内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几种结果?比较结果相同吗?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

6、果吗?怎么比才准确?三、研讨(预设10分钟)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我们该怎么描述比较结果?3.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对比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教学后记】2.起点和终点【教材简析】起点和终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中的第2课。教材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聚焦(比谁跳得远);探索(你的纸青蛙能跳多远);研讨(谁的纸青蛙跳得最远)。这三个环节是层层推进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本节课需要探索的问题:比比谁

7、的纸青蛙跳得远。这个环节不仅涉及到如何对组内的几只纸青蛙跳得距离进行比较,还涉及到全班多只纸青蛙跳得距离远近的比较,最后如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自己的纸青蛙到底跳了多远。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学生才会想出不同的方法去尝试比较。确定起点和终点,用统一的测量标准和方法,自然而然就会从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来。【学情分析】不能将一年级的小学生看成学科学的白纸,他们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经历、幼儿园中的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了基本的一些科学观察方法和能力,但是这些方法和能力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因此,本节课中教师应该通过有结构的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梳理出

8、正确的比较距离的步骤,建构起正确的测量方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游戏,知道青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长度)来表示和比较。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标出青蛙跳远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并在纸带上标出青蛙跳远的距离。科学态度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的位置变化,乐于与同学合作参与青蛙跳远比较的探究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

9、录的。【教学准备】小组两只纸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教师 PPT。【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谁跳得远(预设5分钟)播放视频:三位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追问谁跳得更远?(感受到不同起点很难比较三者的远近)二、初步探究:哪只青蛙跳得远(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两只纸蛙1.情境创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纸蛙跳远比赛!(出示纸蛙)先试着让纸蛙跳起来,等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纸蛙跳得最远?学生自主练习纸蛙跳远。(小组活动5分钟左右,教师结合是否有起点参照物考虑学生在桌上跳还是在地面上跳)2.组内纸蛙跳远比赛:都让自己的纸蛙跳起来了吧,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小组内的纸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纸蛙跳得远?学生组内活

10、动。教师巡视,及时拍照片,与学生交流:哪只纸蛙跳得远?为什么说这只青蛙纸蛙跳得远?3.研讨:怎样知道哪只纸蛙跳得远呢? 提问:你们小组哪只纸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 学生交流汇报。小结:看来,我们让两只纸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一条起点线(教师板书:起点),然后跳出去。两只纸蛙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通过组内两只纸蛙的跳远比赛,以及桌面已有的起点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明白统一起点更容易比较出青蛙的远近。 三、继续探究:哪组的青蛙跳得远(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两只纸蛙青蛙,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1.将纸蛙跳的远近表示在纸带上。(1)提问:组内两只纸蛙谁跳得更远,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来了

11、。但全班这么多个小组,哪个小组的纸蛙跳得更远呢?那我们再来一次正式的比赛,让每组的冠军纸蛙再跳一次,看哪组的纸蛙跳得远?(注意提醒孩子纸蛙的落点别移动)(2)我们每个小组能不能把自己小组的冠军蛙跳了多远,展示给大家看呢?(教师可以提示:你们能不能比划一下你们的青蛙跳得有多远或想办法把跳出的远近记录下来),让学生比划一下。纸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那纸蛙跳出去之后的位置,我们也给它起一个名字终点。(教师板书:终点)提问:会画终点吗?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课件展示一些青蛙不同方向的跳跃后停留的位置,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2.组间青蛙跳远比赛。(1)学生活动:组间纸蛙跳远比赛,用纸带记录跳远的结

12、果。(2)剪纸带: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把剪刀,完成记录后请大家用剪刀沿着终点线把多余的纸带剪掉,然后组内用纸带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更远,把你们组跳得最远的那只纸蛙的纸带,贴到前面的黑板上,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纸蛙跳得更远,好吗?3.用纸带展示比较全班各个小组的跳远结果。学生明确各组纸带展示的起点也要一样。四、拓展(预设2分钟) 提问:回家怎么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这只冠军蛙跳了多远?【教学后记】3.用手来测量 【教材简析】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比较和测量的第3课,本课通过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如他们自己的手)开展测量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转向测量。在用手测量活动中,学生领悟到使用非标准的测

13、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拃”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测量单位首尾相连对测量准确的重要性。【学情分析】在前面的两节课中,学生对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但都是通过对比得出的结果,并没有用测量的数据来比较。那么在这一课将通过测量桌子的高度,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测量,并借助纸带得出高度,从而让学生完成从比较到测量的转变,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是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测量中,需要关注公平、准确、方便等因素。最后当每位学生都用“自己的手”这个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高度后,会发现因为手指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这为下一节课

14、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2.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可以用来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纸带得出桌子高度。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态度目标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意识到细致的用拃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的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难点对于测量的结果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思考。【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小组每位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教学过程】一、聚焦(

15、预设5分钟)1.问题引入。测量,是比较准确。我们的身体也是测量工具。2.聚焦提问:“我们能用自己的手测量吗?”(预设:可以,通过“拃”来测量)二、探索:桌子的高度(预设25分钟)“高多少?”已经从单纯的对比进展到量化的测量比较了,通过用纸带固定,再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来统一量化这个高度,意识到使用统一单位,并细致测量的重要性。1.提问:桌子的高度有几拃? 2.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用纸带帮助测量。通过用“拃”来科学的进行测量,规范学生测量流程:预测实测比较分析。在测量过程中遇到问题并能解决,比如意识到“准确测量需要合作”、以及“一拃一拃要相连,要用相同的手指”等细节问题。(1)预测桌子的高度相

16、当于多少拃?提问:“你们各自的一拃有多少?伸出你们手比划一下。”提问:“观察高度(纸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估计一下高度(纸带)相当于多少拃?”(2)学生演示测量纸带长度。提问:“真的是这么多拃吗?你们会用拃来测量高度吗?”请一位同学来演示测量。(3)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引导学生指出每次都用大拇指和中指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需要紧紧相连;确定起点和终点。(4)梳理探究步骤,播放课件,发放材料。(5)学生两人一组,用拃测量纸带,教师视察学生操作,提醒学生注意:用相同手指测量,做好一拃的记号;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需要紧紧相连;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6)展示纸带,

17、观察测量结果。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三、研讨(预设5分钟)研讨时要让学生分析测量的结果不一样的多种原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思探索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是否出现误差;是否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是否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每一拃的长度是否相同等。无论学生提到何种的原因,我们应该给以充分肯定与表扬。最后要让学生细看纸带,观察比较不同的“拃”有长有短,并提出“到底高多少”这个问题,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这是希望学生在研讨中形成这么一个观念测量是为了使比较更准确,而用手测量让比较方便了,但由于每人手指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够

18、准确,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四、拓展(预设5分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拃)长短不同的问题?课后测量活动:如活动手册所示,用脚掌的长度测量我们家的地板宽度,用我们手测量我们家的家具长度。【教学后记】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手来测量距离,但由于用手测量的“拃”单位是非标准的长度单位,所以测量结果不同。那么我们可以选用什么物体来测量长度呢?本节课将选用回形针、小棒等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发现测量结果比手的测量结果更准确;同时发现用回形针和木棒分别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结果不同,通过比较不同物体(不同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分析原因,理

19、解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些经历为第5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在第5课中,将使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即用同样的标准单位测量。【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起点、终点、测量时需要首尾相连,用不同学生的手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不一样等,学生对于这些现象感到好奇,充满探究的兴趣,同时产生想要比较规范地描述物体长度的欲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2.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科学探究目标通过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地测量物体长度,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经历用标准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产

20、生进一步测量物体长度的兴趣。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用不同的物体测量长度的数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标准物体来测量。【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地测量物体长度。难点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回形针若干、一样长度的小棒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回顾上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所得出的结论。2.提问:为了使测量更加准确,我们应选择怎样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3.引导:应该选择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我们把这称为标准单位。二、探索:用标准单位测量物体长度(预设15分钟)

21、材料准备:回形针若干、一样长度的小棒若干、学生活动手册1.任务:用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长度、桌子高度、科学书本长度。2.活动指导:(1)选择标准单位。课件中出示回形针和树叶,请学生辨别;(选择具有固定长度物体作为标准单位)(2)测量时的操作要求。明确起点和终点、首尾连接;标准单位沿着被测量物体的周边竖直、整齐摆放。(3)读数指导。可以采用“2根多一点”、“5根半”、“7根多一点”等方法来表述。要求两位同学合作完成,以确保读数的正确。(4)记录单的填写。3.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以确保每个小组能完成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4.整理材料。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

22、.小组交流。(1)研讨1:同一物体,测量结果一样吗?一样或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一样或近乎一样:采用了同一种物体进行测量;不一样:采用了不同种物体、测量误差、读数出错等,如果是因为读数出错,建议重新测量并读数)(2)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小组内选派一位同学或多位同学准备全班汇报。2.全班交流。(1)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2)达成共识:对于同一个物体,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测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也可能是采用了不一样的标准单位物体进行测量;。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对于同一个物体,采用同一种标准单位物体测量的结果基本相同。3.归还小组材料。四、拓展:让长度测量更准确(预设

23、5分钟)1.思考:如何可以让测量更准确2.学生回答。【教学后记】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材简析】 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其结果才有可比性。所以在本课中,将引导学生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统一使用标准物测量带来的公平与方便。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但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1.小立方体的每一条边等长;2.可重叠组合;3.可测长度,也可测量高度;4.10个一组方便计数;5.小立方体的边长接近1CM,非常接近国际标准单位。本节课将选择同一物体进行测量,全班统一使用

24、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小立方体的优势学生可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也能在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使比较有了实际的意义。【学情分析】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为第5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第5课中,学生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小立方体进行测量,学生会明白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能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方便表达和交流。当学生们粘接叠加立方体时,他们将发现立方体是一种更具优势的工具,可测量水平长度,还可测量竖直高度,还可以10个为一组方便测量和计数更长的物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2.小立方体可

25、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方便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计量大数量的测量结果。科学态度目标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能关注同伴的测量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能进行分析。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2.通过选择标准单位进行测量,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选择小立方体作为单位标准物对桌面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效率。难点能体会到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

26、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 、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1.复习导入。(1)出示上节课的记录表。(2)上节课用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结果不同,不能进行比较,需要统一用同一长度的物体作标准物进行测量。(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2.选择测量的标准物。(出示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1)这几种不同的物体,我们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测量

27、比较好呢?(2)分组讨论。 (3)全班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不同标准物的优缺点。提问: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希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说出观点产生的依据) (4)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 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1.预测桌面的长度。(1)提问: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我们的书桌大约需要多少个小立方体呢?(2)学生观察桌面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表格中。2.制作组合立方体。 (1)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 (此问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可提前问

28、,减少组织教学的难度)可以将10个小立方体,用透明胶 粘贴成一组,然后测量,这样可以提高测量效率。(2)学生演示制作组合立方体。10个一组,用透明胶连接起来。3.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呢?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4.学生分小组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实验。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1)小立方体制作组合立方体时,每个小立方体要紧挨着,不能有缝隙; (2)测量过程中要也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3)把数据记录在表格里。5.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者汇报后由老师填写。三、研讨:比较桌面与讲台的长度(预设7分钟)1.收

29、集数据研讨。观察黑板上全班测量的讲台长度的数据。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2.讲台的长度和课桌的长度,哪个更长一些?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带来的意义,使得长度可以量化的比较。3总结。用相同的物体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时,可以更加简单、快捷地比较出被测物体的长度;还利用了十进制的方法进行计数。四、拓展:用小方块测量其他物体(预设3分钟)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沙发的长度和餐桌的高度。【教学后记】6.做一个测量纸带【教材简析】使用小立方体测量小桶一圈的长度时,非常不方便。所以本课学生需要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种便携式、可以弯曲的、能测量更大物体、方便计数的测量

30、工具测量纸带。聚焦板块以一个问题:如何测量这个圆形物体的长度?引出需要制作一个容易测量的工具的话题。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就是做测量纸带。教材第39页以四幅图展示制作过程。第一步用小立方块在白纸上画连续的格子,第二步剪下小方格,第三部连接起来,第四部标上刻度。在这里,第一步画格子时需要提醒或者示范给一年级的学生看,小方块要首尾相连,上下底边要保持平行。第三步粘贴的时候接缝处要紧密咬合。第四步刻度的起点,也就是第一条线应该是“0”。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看图做,然后集中展示纠错再达成共识。这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将会体验“起点”、“首尾相连”、“标准单位”等测量的因素。探索版

31、块的第二个活动是用自制的测量纸带测量圆桶等物体。活动手册第13页设计了记录单。围成一圈后,与“0”刻度相对应的数字是圆桶一圈的测量值。提醒学生多测几次,得到精确的数值。这个活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会在利用制作好的测量纸带进行物体测量活动中,促进学生对测量工具的方便、准确等概念的理解。研讨环节的核心问题是“测量纸带和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容易携带,可以测量圆桶形的物体,有刻度读数简便,也更准确。这些共识应该是学生互相研讨后得出的。 拓展环节,通过上个环节的讨论,用自制的测量纸带有好处,肯定也有不足,测量工具还会怎样发展,自然就引向了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学情分析】从第1课到第5

32、课,测量工具发展到“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基本上,孩子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某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长度是固定不变的,测量需要统一一个标准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做一个测量纸带”则是指向根据实际需要让测量工具更方便,也更准确。因为这个纸带上标上去的刻度是大家都统一的、不变的。仔细思考的孩子便会想到用纸带先测量圆形物体的长度,再把小方块画到纸带上。刻有方块的纸带便在这样的活动需求中产生了。同时,一年级的孩子已经能使用剪刀来剪纸,对于测量纸带的制作,难点在于如何保证每10个方格纸带之间的粘贴是准确的,因为准确地制作好测量纸带,才能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

33、特点,可更好地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2.利用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3.运用十进制计量进行测量。 科学态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2.小组合作制作测量纸带时,能主动参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的测量带来便利。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工具。【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一个测量纸带并用来测量。难点用制作好测量纸带进行准确地测量。【器材准备】教师10个小立方体、测量纸带一条、心形纸盒一个。学生印有10个一组小方格纸的复印纸若干,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或固体胶

34、,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塑料桶、10个小立方体、透明胶带1.PPT出示上节课图片,教师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会用小立方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回家后,大家在用小立方体测量物体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用小立方体很难测量一些不平的东西,比如说塑料桶一圈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PPT出示塑料桶) 预设:剪一条和塑料桶一圈一样长的纸带,再用小立方体测量;用比较软的物体测量;在纸带上画上小方格等。2.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方法,那哪一种更方便呢?先小组内讨论一下。 3.选取一到两组分享讨论后的观点。4.教师小结:如果小立方体可

35、以弯曲,卷起来,像这样变成一条纸带,那样测量的时候会不会变得更方便呢?5.经过讨论,我们发现做一个测量纸带更方便,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测量纸带。(板书:做一个测量纸带)二、探索:做一个测量纸带和测量身边的物体(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印有10个一组小方格纸的复印纸若干或者活动手册上的小方格纸、剪刀、双面胶或固体胶、记号笔、科学书、塑料桶1.提出思考:我们该怎样做测量纸带?(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制作步骤) (1)“画格子”。准备印好格子的纸(或在白纸上用小立方体画出几列格子); (2)“剪纸条”。用剪刀剪下每一列格子,注意前面纸条的一端要留出空白的位置。教师演示。 (3)“粘

36、纸带”。将几列格子首尾相接粘贴好。注意三个要点“首尾相连”“两端对齐”“连成直线”。让学生上台粘贴 (4)“做标记”。依此方法,粘成更长的纸带后,在纸带合适的位置写上数字,让学生上台标一标。2.视频播放制作过程。 3.提出问题:做测量纸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PPT出示,并提示起点,数字的位置等) 4.小组代表领取材料,制作测量纸带。5.我们做好了纸带,下面我们要用自己制作的纸带来测量两个物体,一个是科学书的长度,一个是小桶一圈的长度(周长),大家先来预测一下它们分别有多少个小立方体的长度。 6.小组合作先预测一本书的长度和小桶一圈长度并测量,并记录结果。 (PPT出示记录表-活动手册第13

37、页,视情况讲解记录方法)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记录单1.实验后汇报数据,为什么每组数据不一样? 2.你们在测量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呢? 预设:起点不一致,数字位置不一致,没有首尾相接粘贴等。3.对于这些问题,你们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对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进行交流) 4.提出问题:测量纸带和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预设:更方便,能够测更长的物体,可以测不平整的物体等。四、拓展:用测量纸带测较为复杂的物体(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心形纸盒、测量纸带1.老师发现大家非常厉害,我还带来了一样东西让大家测测看,你们能接受挑战吗?(PPT出示心形纸盒图片) 2.请两位学生上台测

38、量心形纸盒一圈的长度,其它学生观察。 3.他们测量的方法正确吗?结果是否可信呢?谁来评价一下? 4.小结: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棒,我们一起制作了测量纸带并且用它对物体进行了测量。课后大家可以用我们的测量纸带试着去测量身边的其他物体,比如我们的身高或者腰围。 【教学后记】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材简析】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将引发学生对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讨论和交流。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我们的测量纸带和尺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生通过交流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纸带和尺子的结构特点;第二部分探究“观察和比较,并用尺子测量物体

39、的长度并记录”。学生通过运用尺子对物体进行测量,感受尺子的发展由来,并在实践中学着正确使用尺子;第三部分研讨“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对不同物体进行测量时,感受工具选择及精确性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其他测量工具打下基础。【学情分析】通过前六课的学习,学生对测量物体及测量物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已经比较熟悉了,学生对尺子这一测量工具也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在用不同工具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让学生能对测量后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体验到测量工具不同,长度单位是相同的,感受测量长度单位统一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尺子是一种测量工具。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尺子

40、与测量纸带的相同和不同。2.用尺子来测量物体,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科学态度目标1.感知不同的需求需要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2.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异同。难点理解尺子的演变发展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把塑料尺、测量纸带(前一节课制作)、一块橡皮、记录单、记号笔等。小组测量纸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1.在生活中,你有见过或使用过尺子吗?2.学生充分发言(引导学生对尺子的名称、结构特点及使用过程进行描述)二、探索(预设10分钟)1.用尺子

41、测量物体的长度。(1)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尺子,你会正确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那我们来试一试吧。(2)学生活动:利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来测量橡皮的长度。(3)全班交流,呈现全班用测量纸带和尺子测量出橡皮的长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这两组数据可以同时呈现上来,先交流用纸带测量橡皮的长度,后交流用尺子测量橡皮的长度。2.如何使用尺子呢?在使用尺子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课件出示: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 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 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 读数记录并写上单位。三、研讨(预设10分钟)1.现在你会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了吗?请每位同学再次测量橡皮的

42、长度。2.全班进行交流,结果及收获。四、拓展(预设15分钟)1.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哪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图片及任务)(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两者不同点,与同伴轻声说一说。(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尺子和测量纸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板书) 相同点:都有起点(0刻度),都有数字标记,每一格距离一样长。不同点:长短不同、软硬不同,材料不同,格子的大小不同,尺子有大格和小格。2.通过比较与测量这一单元的学习,你觉得尺子的演变发展过程是怎样的?3.除了尺子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看过、用过)。4.教材中也有一些测量工具的资料,请你课后去阅读,并课后利用除尺子以外的至少一种测量工具,去测量我们周围的物体吧。【教学后记】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教科版(2024) > 一年级上册(2017版)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