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史料优秀获奖科研论文近年来,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作用及意义也更加明显。史料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也有效地推进了历史新课程的改革。一、日常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常见的问题1 .史料的大量堆砌,导致史料运用的目标不够明确,作用不够明显,史料使用率低,没有充分发挥其有效价值。2 .为了新而“新”,过分追求内容新、形式新,史料运用像个大杂念,喧宾夺主,导致重点偏离教学主线。3 .史料严重脱离教学,“史料”做到了,“教学”却没有做到,即史料没有很好融入教学中,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以至史料教学流于形式。4 .为了教而教,所引史料过
2、于单一,缺乏情感态度的渗透,导致史料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立意过于浅薄,从而使教学处于低效维度。5 .史料运用完全脱离课本,忽视教材中的史料,甚至弃之不用,过分展示教材外的史料。6 .史料或史料的观点陈旧,不注重与现实的联系,运用缺乏新意。二、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的目的L运用史料拓清误解,明晰概念和规律,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一些与学生的预期结果相左的史料分析,引发思维冲突,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结论。2 .运用史料设置接近历史事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和感官需求,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3 .活化教材,拓展视野,提高领悟能力。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
3、映历史的本来面貌,“使历史变活”,既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从而培养思维能力。4 .在史料运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释读、分析、质疑、思考,不断总结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5 .通过史料的情感渗透,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遵循的原则1 .史料运用的适量原则。史料的数量要合适,使用的环节要恰到好处。由于课堂四十分钟,时间短,又加之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而历史教科书篇幅有限,每课的图片、文字史料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应根据
4、实际教学情况对史料整合或补充。但补充的量一定要合适,既能完善教材的不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要完成教学任务。2 .史料运用的适度原则,史料的选用要难易适度,过难过易都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太难,学生读不懂,不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无助于通过史料让学生对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最终还是老白市自说自话;太易,一看就明白,缺乏启发性,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探究。3 .史料运用的适合原则,史料的分析过程应引导学生来完成,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论从史出”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知识储备情况、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灵活运用史料,力求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
5、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合学生学习需要。4 .史料运用的适时原则,史料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还要注重史料引入的时间点。时机的把握,要围绕教学目标,而非看到一段史料,与课本内容有关就用了,没有考虑其必要性,结果造成教学内容臃肿、课堂教学节奏失衡。四、课堂教学中史料的运用要掌握一些的策略1 .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这些资料与教材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或是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或与历史知识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或是对历史知识的诠释和展拓,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是学生手头最容易拿到的史料,在教学中应仔细挑选、合理运用。2 .巧妙适当补充教材外的史料。除了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史料外,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
6、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史料与教学重点难点应紧密关联,切忌堆砌史料,生搬硬套;史料的难易度应符合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的史料作为素材。3 .史料运用应与问题相结合,设问应具启思性,解读应具启发性。史料的运用应与问题相结合,问题的创设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富有启思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新情境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4 .史料的组合要有一定内在的逻辑性,应围绕一个核心。史料在运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会产生不同的史料组合形态,但切记:课堂教学中史料的组合要有一定内在的逻辑性,应围绕一个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