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
2、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恰如作者自己所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朱自清一封信)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朱自清既反感于国民党的
3、“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他“躲到学术研究中”,躲到大自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他毕竟是一个文弱书生,面对黑暗现实,无能为力,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赏美景:文中哪些段落集中写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景技巧?1段想荷塘,点明游荷塘的缘由2-3段去荷塘的路上,幽静,哀愁,过渡4-6段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超脱现实的淡淡喜悦7-10段离开荷塘,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月下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尝试找出这些句子,展
4、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荷叶:荷叶: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荷波:荷波:塘上月色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找出这些动词并结合
5、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感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从哪里看出来?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第3、4段便浑然一体了。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最后一段中“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此句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美好生活的向往。语言美: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主题思想【参考资料】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 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