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目录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第一单元:测量- 9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10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13 -第三课时: 毫米、分米的换算- 16 -第四课时:千米的认识- 18 -第五课时: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22 -第六课时:吨的认识- 25 -第七课时:练习课- 28 -第八课时:单元综合练习- 29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31 -第一课时:连续进位加法- 32 -第二课时:进位加法- 35 -第三课时:进位加法练习- 38 -第四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40 -第五课时: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44
2、 -第六课时:加法的验算- 48 -第七课时:减法的验算- 51 -第八课时:练习课- 53 -第九课时:整理和复习- 55 -第三单元:四边形- 57 -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 57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60 -第三课时:周长的初步认识- 62 -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4 -第五课时:练习课- 66 -第六课时:估计- 68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70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70 -第二课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及练习- 73 -第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 76 -第四课时: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78 -第五课时:练习课- 80 -第五单元:时
3、、分、秒- 81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 83 -第二课时:简单的时间计算- 86 -第三课时:练习课- 89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91 -第一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94 -第二课时:乘法的估算- 97 -第三课时:口算乘法练习课- 103 -第四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 104 -第五课时: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106 -第六课时: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108 -第七课时: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112 -第八课时: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 114 -第九课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16 -第十课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练习课)- 120 -第十一课时:整理和
4、复习- 121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23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124 -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130 -第三课时:巩固练习- 134 -第四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135 -第五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练习- 138 -第八单元:可能性- 140 -第一课时:可能性- 141 -第二课时: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45 -第三课时: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48 -第四课时:练习课- 150 -第五课时:活动 掷一掷- 151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152 -第一课时:简单的组合- 154 -第二课时:简单的排列- 158 -第三课时:两两组合- 168 -第四课
5、时:掷一掷- 174 -总复习(共5课时)- 181 -(一)复习课:万以内加减法及有余数的除法- 181 -(二)复习课:四边形- 190 -(三)复习课:多位数乘一位数- 193 -(四)复习课:时、分、秒、毫米、千米、吨- 195 -(五)复习课:分数的初步认识- 201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我教这两个班的孩子已经两年了,对孩子们的性格、爱好都比较了解。针对孩子们的特点制定这个计划,在以后的工作中再相应地不断调整!二、教材分析:本册实验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
6、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
7、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
8、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
9、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
10、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11、,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
12、定了很好的基础。三、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
13、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14、的能力四、主要教学措施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
15、、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五、教学进度表及课时安排周次教学内容课时备注一测量4二测量4单元测试三万以内的加法5四万以内的减法4单元测试五国庆假六四边形5七四边形1单元测试有余数的除法3八有余数的除法2单元测试时、分、秒3九时、分、秒单元测试期中复习期中测试十多位数乘一位数5十一多位数乘一位数5十二多位数乘一位数1单元测试分数的初步认识3十三分数的初步认识2单元测试可能性2十四可能性3单元测试十五数学广角4单元测试十六到十九总复习5二十期末测试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测量教学内容:毫米是用来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教学主要是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简历1毫米的长度概念。分米虽然
16、不是常用的计量单位,但对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和后面学习建立千米的概念是有用的,因此教材中对分米也作了介绍。在实际应用中,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计量较重的和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这两个计量单位,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千米和吨都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建立1千米长,1吨重的初步概念很困难。因此,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单位间的换算,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千米、吨的认识,使学生记住进率,重点不是讲复名数和单名数的换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17、。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教学重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吨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理,使学生初步建立千米、吨的概念。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1吨重的概念,理解“千米”的实际长短和“吨”的轻重。课时划分:8课时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18、。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
19、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
20、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3、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思考:现在你觉得
21、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交流: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
22、米、米之间的关系。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教学重、难点:1、体验1分米的长度。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3、建立 1分米的长度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测量记录单、1分米长的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2、全班交流。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
23、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2、量一量。(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4、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6、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7、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8、认识几分米。(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9、用分米量。量绳子的长
24、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量完后学生汇报交流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练习一的第3题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四、课堂作业:1、口算: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2、填空:3厘米=( )毫米 ( )厘米=5分米 6分米=( )厘米100毫米=( )厘米 ( )分米=4米 60毫米=
25、( )厘米3厘米5毫米=( )毫米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课后反思:第三课时: 毫米、分米的换算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换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2、通过观察测量和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楼房高 135厘米小红身高 60厘米小刀长 1
26、5米黑板长 18厘米铅笔长 4米二、按要求画线段。1、画一条35厘米长的线段。2、画一条比35厘米短10厘米的线段。3、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三、提问: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请大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教师小结: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四、完成教科书P6第4题。(1)1米-2分米=( )分米提问:米和分米都是什么单位?那1米减2分米该怎样算呢?(2)14厘米+26厘米=( )分米提问:这一道题又该怎样思考呢?这道题和刚才的题有什么区别呢?五、学生独立练习。24厘米+56厘米=( )毫米=( )厘米35厘米+25厘米=( )厘米
27、=( )分米78厘米-38厘米=( )厘米=( )分米82厘米-42厘米=( )毫米=( )厘米1米-7分米=( )分米 1厘米-6毫米=( )毫米六、完成教科书P6第5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讲评。板书设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单位换算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课后反思:第四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7P8“千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3、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
28、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教学难点: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课前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了解相关的信息,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交流信息后教师板书:1、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2、沿学校200米的操场走一圈大约需要3分钟。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用到了一个长度单位米,如果我们想要测量从遂宁到成都的距离,该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引出千米)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
29、友:千米(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用到千米?)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3、估计1千米的距离。(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
30、大约是1千米?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2)、引导: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究竟有多长?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师:老师还准备了一张学校周围的交通图,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请你画一画,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还可以到哪些地方?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6、了解用途、体会价值。(1)引导学生举例。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2)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
31、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A、(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师问:你又看到了什么?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板书:9千米=9000米) B、(电脑出示汽车速度表)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 C、(电脑出示自行车行驶图)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D、(电脑出示温州至杭州高速图)温州到杭州高速公路连线全长约410千米。E、(电脑出示万里长城图)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千米。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还可以表
32、示比较长的物体长度。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和第4题。四、课堂作业:填上正确的长度单位。飞机每小时行1800( ) 自行车每小时行15( )学校操场的跑道长400( ) 北京到南京的铁路长1157( )武汉长江大桥长1670( ) 李林每小时走5( )汽车每小时行60(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感觉如何?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1千米(Km)=1000米 1千米=1公里(Km)课后反思:第五课时: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教学内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教材P8例5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千米与米、米与千米的进率及换算。2、培
33、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换算及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课本第10页练习二第4、5题的多媒体课件情景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回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千米=( )米 3米=( )分米 7分米=()厘米60毫米=( )厘米 300厘米=()米 1000米=( )千米 并让学生说说7分米=70厘米,60毫米=6厘米是怎么想的。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 出示题目:3千米=()米(1)教师问:3千米等于多少米
34、?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协作共同完成)(2)汇报讨论结果:3千米=3000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教师在这里可以多让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只要说对了其它方法也可以。接着,教师可以出示下列练习题,以便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9千米=( )米 4千米=( )米2千米=( )米 5千米=( )米以上这些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出示题目:5000米=( )千米(1)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2)引导观察:两个小题中等号二边的长度单位起了什么变化?数字是怎么样变化的?3、反馈练习:完成课本第8页“做
35、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完成练习二第3题: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2、完成练习二第4题,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小组讨论,对学生提出的出行方式及所需的时间的不同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3、作业:练习二第5题,这题可以有不同的路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课后交流。4、第6题为完成作业的同学准备,提示学生早上8时出发到中午12点一共有几个小时,汽车就行驶了几个小时(共行驶了4个小时)汽车一小时行80千米,四个80千米是320千米,所以中午12点可以到达。四、课堂作业:(1)、9千米=( )米 1000米=( )千米7米=( )分米 20分米=( )米8000米=( )千米
36、300毫米=( )厘米3米=( )厘米 400厘米=( )米(2)、21千米-9千米=( )千米 18千米-8千米=( )千米2千米+5千米=( )千米 6000米+2000米=( )千米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板书设计: 1000米=1千米(公里)课后反思:第六课时:吨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11页的例6和、P12页的例7。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
37、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 它们能过桥吗?该怎样过?,今天这节课我们
38、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 (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 (2)经历:现在我把这样的4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谁认为自己能提起这40千克的水? (3)学生排队尝试。 (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 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
39、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 (2)汇报:你背的是谁?有多重? (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千克,()个同学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吨。 (4)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都是1吨,你能用吨来说一句话吗? 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吨。 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想想,生活中
40、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课件出示: 蓝鲸 大象 大型机床 万吨货轮 一车皮的煤 一大堆木材 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一般用吨来作单位名称。4、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2)汇报交流。(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1一题和第2题。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和练习三中的第3题和第4题。四、课堂作业:1、把合适的体重和相对应的动物连起来。熊猫 狗 大象 鲸鱼50吨 80千克 6千克 4吨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
41、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3、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1千克=( )克 1吨=( )千克课后反思:第七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1、复习长度单位:(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
42、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2、复习质量单位。(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一)自学课本第14页的内容。1、学生自学。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3、全班交流。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三、全课总结课后反思:第八课时:单元综合练习一、想一想,填一填。1、在( )
43、里填上适当的单位。树高约10( ) 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 )一块橡皮长约4( ) 一壶色拉油重5( )一只曲别针重约2( ) 一头牛的体重约250( )2、在 里填上、或=。6厘米 60毫米 50千米 400厘米 800克 1千克2米 19分米 3吨 3000千克 6吨 7千克3、我估计我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 )。我估计音乐老师的体重大约是( )。二、判断对错,我能行。1、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 )2、丽丽的身高是136分米。 ( )3、1200千克-200千克=1000吨。 ( )4、3000米+8000米=11千米 ( )5、1千克棉花比1千克盐重。 (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1、一辆汽车每小时大约行驶( )。A、90千米 B、90米 C、90分米2、一张课桌高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