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目录录作业设计方案作业设计方案1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美术四年级第二学期人美版国画单元单元组织方式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用彩墨画鱼第九课2动物的脸第十课3认识中国画第十一课4汉字的联想第十二课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单元教学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 标准)中的欣赏 评述和造型 表现两个学习领域。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 族的艺术精华,古往今来,引无数文豪竞折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 国画笔墨韵味,掌握中国画基本笔墨技法,提高审美素养,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和 能力。初步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基本知识,感受祖国
2、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丰厚 底蕴;掌握中国画中锋、侧锋、散锋用笔方法;学习运用焦、浓、重、淡、清不同墨法进行表现;提高对中国画的兴趣,珍视中国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材分析51.教材设计指导思想本单元是本册教材中的中国画知识系列课程,由四个国画相关课程组成,是学生小学阶段正式进入中国画学习的系列课程。在标准中对于本学段学生有关中国画学习活动的建议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尝试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环节,增添教学的趣味性。2.国画单元设计思路本单元教学,是本着知行统一的原则进行设计。第一课时的用彩墨画鱼 带领学生感受水墨趣
3、味,掌握国画工具、材料的特性,初次学习笔墨知 识和表现方法,尝试运用勾勒法和没骨法进行创作;第二课时动物的脸通过分析动物的脸部特征,让学生运用中国画技法进行艺术表现,在学习过 程中,进一步体验国画的笔墨韵味;第三课时认识中国画是一节欣赏 评述课程,学生通过前面两课时的体验,已经对国画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 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夯实中国画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培 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审美能力。第四课时汉字的联想的设计符合标准 中提出的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关 注文化与生活的课程理念。利用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的学习,激发学生 创作的灵感,将自己对汉字的认识
4、和感受用中国画的方法大胆地表现出来,提高美术素养,陶冶美术情操。(三)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造型能力,理解、欣赏美术作品的能 力正在逐渐增强,对于色彩的搭配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喜欢尝试运用各 种工具、材料,将自己的想法、感受表现出来。对于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学 生充满新奇;对于国画技法,大部分学生敢于大胆尝试。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一)单元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不同种类、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掌握中国画的基本表现方法:勾勒法和没骨法,学会笔法中锋、侧锋、散锋以及认识墨 色焦、浓、重、淡、清,尝试基本墨法:淡墨法、浓墨法、破墨法;2.学生在观察、欣赏、分析、探
5、究、体验的过程中,利用中国画的绘画步骤5和用笔用墨方法,大胆进行创作;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珍视中国画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二)课时学习目标课时课时目标第 1 课时1.了解鱼的外部特征,尝试运用国画材料,以勾勒或没骨的方法表现鱼的色彩与形态;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利用中国画的设色方法表现出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鱼的形象;3.学生在愉悦的实践过程中,感受中国水墨画的独特之美,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民族艺术,保护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第 2 课时1.掌握中国画中锋、侧锋、散锋的运笔方法,生动地表现动物脸部 特征。2.运用直观示范法、小组合作研究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6、,掌握绘画步骤和用笔、用墨的方法,大胆对动物的脸进行夸张的表现。3.带领学生感受中国画的魅力,培养学生形成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第 3 课时1.初步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不同种类、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感受祖国传统艺术和文化丰厚底蕴;2.通过对比欣赏,了解中国画作品的题材、种类、风格,初步掌握中国画欣赏的基本方法。3.提高对中国画的兴趣,珍视中国画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第 4 课时1.初步了解汉字的历史,带领学生了解汉字文化,尝试运用中国画的方法对汉字进行大胆地联想与创作。2.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大胆运用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进行创作。3.体验中国深邃的汉字文化,感受中国文
7、化的博大精深,用中国画 的表现方法创作形式新颖的绘画作品,增强学生创作的体验感和信心。(三)单元作业目标1.通过由浅入深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欣赏中国画作品,用基本的笔法与墨法尝试创作中国画;2.经过观察、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大胆创作;3.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走进中国画艺术世界后,开启一扇新的艺术之门,体验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四)课时作业目标课时作业目标作业类型 作业功能5第 1 课时1.了解鱼的基本结构;2.掌握勾勒法与没骨法的基本技法;3.体会墨色变化,从中感受彩墨学习的乐趣。绘画课堂练习第 2 课时1.生动表现动物脸部
8、特征与情趣;2.掌握中散锋、侧锋、散锋的用笔方法;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绘画课堂练习第 3 课时 1.认识中国画,了解其不同种类、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2.初步掌握中国画欣赏的基本方法;3.提高对中国画的兴趣,珍视中国画艺术。欣赏评述 课堂练习第 4 课时1.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2.运用中国画的作画工具,对汉字进行大胆联想与创作;3.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情感的体验中增进想象力和创作力。绘画课堂练习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1.严格依据标准进行作业设计,符合本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2.重组教学单元,由深入浅进行单元作业设计;3.作业设计基本流程:明确单元作业目标、设定课时作
9、业目标与作业形式、确定评价标准。五、课时作业第 1 课时:鱼1.作业内容(1)勾勒法的练习。请大家根据这两幅作品,小组合作探究练习,先以淡 墨勾出鱼的外形和身上的花纹,用线与线相”搭”,来表现鱼身体的起伏关系。(2)没骨法的练习。请大家从资料袋里选择一张最喜欢的鱼,仔细观察它 的特征参考没骨的画法,尝试运用彩墨直接画鱼头,鱼身在用重色彩墨勾点鱼身 上的花纹;学习破墨法的绘画方法,尝试运用墨破色、色破墨、浓破淡、淡破浓 创作一幅具有水墨趣味的鱼的彩墨作品。552.时间要求(1)5 分钟(2)15 分钟3.评价设计从自评、互评、师评三个角度进行展开评价学生的作业。(1)夸张、概括鱼的外形特征。(2
10、)笔墨技法的运用。(3)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4)色彩的搭配。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课作业围绕本节课的作业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进行设计,带领学生感受中国画工具材料带来的独特趣味与美,大胆地抓住鱼的外形特征,用勾勒法和没骨法进行创作,感受笔、墨的干湿浓淡及国画色彩的搭配的神奇。表现鱼的花纹、色 彩以及在水中游动时的姿态。激发学生热爱水墨表现形式,体验中国画创作的乐 趣。第2课时:10.动物的脸1.作业内容(1)丝毛法的练习。请大家根据这三幅作品,小组合作探究练习,找一找5表现动物丝毛的方法。(2)请大家从资料袋里选择一张最喜欢的动物的脸,仔细观察它的特征参考前面练习的三种丝毛画法,尝试运用浓淡、干
11、湿的笔墨变化,大胆地表现动物 的脸。2.时间要求(1)5 分钟;(2)15 分钟53.评价设计从自评、互评、师评三个角度进行展开评价学生的作业。(1)夸张、概括动物的脸部特征。(2)笔墨技法的运用。(3)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4)色彩的搭配。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5本课作业围绕本节课的作业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进行设计,学生掌握中国画中锋、侧锋的用笔方法,大胆地抓住并夸张动物的脸部特征,用笔墨干湿浓淡及色 彩的搭配表现动物的毛发质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 形成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第3课时:11.认识中国画1.作业内容(1)课堂小练笔:请同学们利用 2 到
12、 3 分钟的时间进行笔墨的小练习,尝试调出墨的五色。5(2)课堂总结作业:请同学们以 4 人为一小组,从韩熙载夜宴图、泼墨仙人图、富春山居图、墨梅图中挑选一幅最喜欢的作品,从题5材、笔墨、用色、情感等方面运用美术的语言,以文字的形式书写下来,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交流。泼墨仙人图(南宋)梁楷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5墨梅图(元代)王冕2.时间要求(1)课堂小练笔:2 到 3 分钟(2)课堂总结作业:10 分钟讨论6 分钟交流3.评价设计从自评、互评、师评三个角度进行展开评价。课堂小练笔:1.笔墨与水份的控制。2.学生初试笔墨的心得体会。课堂总结作业:1.绘画作品题材、工具分析是否准确。2、绘画作品
13、笔墨、用色的特点。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课作业围绕本节课的作业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进行设计。(1)课堂小练笔:学生通过初步认识中国画的工具,尝试用笔墨绘画区分墨分五色,感受笔墨的水份控制,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2)课堂总结作业:了解从题材、笔墨、用色、情感等几个方面学会用美 术的语言去感受欣赏中国的美,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欣赏能力以及增强自身的民族 自豪感。第4课时:12.汉字的联想1.作业内容(1)课堂小练笔:请同学在纸上运用中锋行笔,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汉字,5体验汉字的形式美。(2)课堂总结作业:感受不同时期的汉字美,挑选自己喜欢的象形字展开联想。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及用笔、用墨方法,创作一幅
14、美观、新颖又有趣的作品,要做到内容有趣、想象丰富、浓淡结合、主题突出。52.时间要求1(1)课堂小练笔:2 到 3 分钟(2)课堂总结作业:15 分钟 3.评价设计从自评、互评、师评三个角度进行展开评价。看谁的字造的形象、巧妙、美观;看谁的画面添加更生动、有趣;看谁的笔墨浓淡表现得好;看谁的画面想象力丰富;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课作业围绕本节课的作业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进行设计。带领了解汉字的起 源和演变过程,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深厚底蕴。体验用汉字为题材进行水墨画创 作的乐趣。利用汉字的构型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大胆创作。2知识备份(根据实际情况删减)表现性评价理论是与整体教育理论的内在精神是一致
15、的新型教育评价理论,是支撑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依据。加涅指出“学习过程,得到教学条件的支持,就导致在学习者心里形成多多少少是持久的状态。这些状态当然是从观察他的作业而推论出来的,因为这些状态是在许多场合下的具体情境里表现出来的。”加涅认为学生的内在能力是能够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外在表现便可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推断。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将表现性评价界定为“通过学习者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麦格劳-希尔认为“应该让学生觉得他的努力的结果不需要符合教师的意见,或其他权威而且有相当大的活动自由包括选择表现的材料与其他要素的自由选择。美术表现是义务教
16、育阶段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载体,从结果上而言,美术表现主要内容是“视觉造物”,在层次性上个体的美术表现能力应该是有不同的层次与发展水平的,但是又有阶段性的群体特征。从功能性上而言,美术表现的功能应该能解决不同场景中的不同问题。美术表现性评价的内容上来看是指在美术测评中为学生设置的能够展示学生审美素养和视觉艺术表达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的任务,是对学生美术表现素养进行评价的重要路径,能够真正体现出学生美术综合能力。表现性评价强调目的素养化、真实化、能力化,淡化单纯的知识本位和技能本位,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还评价学生能做什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表现性评价应有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最后就评价的价值取向而言,
17、美术表现素养的表现性评价与应试教育和追求比赛的教育有本质的区别,表现性评价的手段更灵活,但不是完全摆脱基础知识与技能,而是就评价效果而言,评价不是为了排名。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评价,需要综合的能体现核心素养所对应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为我们构建小学生美术表现素养测评模型提供了重要指引。对小学生美术表现素养进行测评离不开对小学生美术表现素养价值追求的追问,也就离不开价值观,而价值观是以哲学观为指导的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价值观是开展小学生美术表现素养测评首先要明晰的问题。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物,是一种可被认知、被评价的客观存在。美术表现素养是内隐、复杂的
18、精神层面的素养,一般来说结果不容易量化评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小学生在美术表现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思维表现的外显以及美术表现与学习的关系来进行有效的价值判断。小学生美术表现素养测评应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其根本目的何在,这是小学生美术表现素养测评实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为了更好的学习”这一国际教育评价新理念是当下主流认同的理念。但是,当下关于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中存在着诸多功利主义倾向、管理主义倾向、简单化倾向,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因为对于小学生美术表现素养测评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深度的沉思和追求。对学习主题“人”“美术”与“学习”内涵的理解把握是价值观的关键。笔者认为基于整体教育观的视
19、阈,明晰小学生美术表现素养的内涵,借鉴整体教育的价值论来审视小学生美术表现素养测评模型构建,是建构“为了更好的学习”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小学生美术素养测评模型的必然逻辑。斯马茨在整体论与进化说,“即使累积了某部分,也决不能达到整体。这是因为,整体远比部分之和大。”整体不能分割为部分,部分相加也不等于整体,分割了的整体总会丧失一些东西。整体教育指向的是完整的人,以及生命的完整性,强调整体的不可分割性,关注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年轻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寻求学习者在智力、创造力、精神、社交、生理和情感等诸方面潜能的发展思维。而整体教育和模糊美学都意识到人类的活动涉及到身心、情感、物质等方方面面的关联与影响,
20、艺术学习被认为是艺术经验获取的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追求,美术教育是学生本真的彰显,基础美术教育的测评应该以人的整体性、全面性为价值根基。但是,对于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学生看作无生命的、割裂的存在物,纯粹概念化的测评,偏向考察学生对书本已有知识、信息的单纯记忆和掌握,以及单一的技能考核,割裂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意义追求,削弱了学生的整体需求,进而导致了艺术学科的边缘化危机,还导致了艺术素养测评的“妖魔化”现象,由于价值取向的单一还导致了基础美术教育者乃至全社会都以“画得像不像”“题做得对不对”为标准,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是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的整体教育价值取向。整体
21、教育主张“联结”,强调人不是机械的部分相加,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克拉克认为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通过某种方式与其他事物相联。人生而就处在各种关系与联结中,学习要联系到自我、身体、家庭、环境等,知识诞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并且知识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学习应是整体的,包含了线性思维与直觉的联系、身心的联系、跨知识群的联系、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整体教育主张“转变”,其以永恒主义哲学为基础,认为世间万物是以和谐的状态存在、变化。整体教育视教育为转变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式地学习,教育和学生是一个不断融合、互相依存的共同创造的过程整体教育还强调教育是“灵性”的努力,创造美好世界的教育要
22、从探寻灵性开始,并非强迫接受的社会规范,灵性是生命互为联结的完美状态,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感通,也包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重塑人的精神纽带,通过“慢学习”的形式建立学生的共情、同感、欢乐与希望等潜能,体验万物互通,敬畏宇宙。通过灵性知识的学习,人们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成为人类精神的最高追求。美术表现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认识、表现活动,美术表现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行为,是绘画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通过美术表现的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下创造一定视觉艺术形象的实践活动。所有艺术努力的核心是表达和体验作为人的意义,人们一直以来
23、有一种共识,美术表现是一种敬畏和安慰的体验,认为美术表现是快乐和批判的重要源泉。科尔曼提出,“我们转向艺术,不仅是为了了解生活,而且是为了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会独立思考,更要会整合所有感官和能力,这也印证了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在美术中,学生可以自由提出问题和讨论思考宏观问题,学生所面对的现实生活与自我想象,都是学生在美术表现经验的组成部分。在整体教育中,学生的心灵、身体和精神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构思的过程,表现的探索、反思、批判、想象等都为探索心灵、身体与精神提供了更深刻、更真实的洞见。美术教育的包容性,让学生学会接受、拥抱,并最终同情他人,使共同点成为焦点,同时尊重每个人的独特差异。简言之,整体教育视阈中的小学生美术表现素养测评模型构建以“完整的人”为基本价值追求,更注重心灵、身体和精神共同作用的感性的个体“人”,更重视完整的“人”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