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备上课准备上课东周战国时期六国为什么被灭?东周战国时期六国为什么被灭?汉代贾谊说因为汉代贾谊说因为“仁义不施仁义不施”!唐代杜牧说因为唐代杜牧说因为“不爱其民不爱其民”!北宋苏洵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北宋苏洵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弊在赂秦弊在赂秦”!”!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的有道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的有道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苏洵积累文言知识积累文言知识梳理观点结构梳理观点结构体会论证语言体会论证语言理解现实意义理解现实意义苏洵(苏洵(10091066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
2、号老泉,眉州眉山(今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主张抵抗辽的攻四川省眉山县)人。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辙,合称“三苏三苏”,俱被列入,俱被列入“唐宋八唐宋八大家大家”。有嘉祐集行世。有嘉祐集行世。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
3、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chn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正音,标注生词读音六国论1.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2.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六国论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否定判断)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好),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或(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相继灭亡),率(全部,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表原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
4、(形作动,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一分论点二中心论点 小结: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秦以(凭借)攻取之外,小(形作名:小的方面)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方面)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古今:他的实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失去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最)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其,他们的)先祖父(古今:祖辈父辈),暴(通: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形容少)之地。子孙视(对待
5、)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省略),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之弥(更加)繁,侵之愈(更加)急(厉害)。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确定)矣。至于(古今,以至于)颠覆(古今,国家灭亡),理(按道理)固宜然(按理本来就应该这样)。古人云:“以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之,代道理。这话对了)。战胜而得战胜而得数量上数量上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程度上程度上对比论证对比论证道理上道理上引用论证引用论证对比对比受贿所得受贿所得战败而亡战败而亡贿赂所亡贿赂所亡创业之
6、艰创业之艰割地之易割地之易薪不尽薪不尽地有限地有限欲无厌欲无厌奉繁奉繁侵急侵急火不灭火不灭本段论证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引用古人俗语引用论证 齐人未尝(不曾)赂秦,终(最后)继(跟着)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亲附,亲近)嬴(代秦国)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 之后)丧,齐亦不免(幸免)矣。燕赵之君,始(起初)有远略(长远的谋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所以)燕虽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之效也(判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才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7、(状语后置),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谗(小人的谗言)诛(被动,被诛杀),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最后)也。且燕赵处秦革(除去)灭(灭亡)殆(几乎,将要)尽(完)之际,可谓智力(古今,智谋和国力)孤危,战败而亡,诚(确实)不得已(没办法)。向使(以前假使)三国各爱(珍惜)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古今,不去行刺秦王),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存亡之理(命运),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容易)量(判断)。齐人未尝赂秦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不赂者以赂者丧以赂者丧智力孤危智力孤危战败而亡战败而亡事实论证事
8、实论证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向使魏韩楚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燕刺客不行赵良将犹在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秦假设论证弊在赂秦小结:用“向使”引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优势),而为(被)秦人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日削(被动)月割(被动),以(相当于“而”)趋于亡。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无使(之
9、)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结构上论证方法:假设论证重用谋士,重用谋士,礼贤下士,礼贤下士,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夫六国与秦皆(判断,都是)诸侯,其势弱于秦(句式:状语后置),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假如)以(凭着)天下之(大)(定语后置),下(名作动,降低身份)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旧事,前例),是(这 )又在六国下矣。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一段第一段弊在赂秦弊在赂秦数量上数量上程度上程度上道理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燕
10、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赵亡之悲剧(第二段)(第二段)引古引古(并(并 列)列)总总 分分赂秦赂秦力亏力亏(第三段)(第三段)不赂不赂者以者以赂者赂者丧丧总总 分分总总 分分第四段第四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分总分总(递进)讽今讽今第五段第五段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过渡过渡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1.你赞同苏洵对六国破亡原因的看法吗?结合历史说明原因。参考:苏洵从斗争策略方面论六国之过,指出六国一味赂秦,没有真正团结起来对抗秦国,从而加速了自身灭
11、亡,这一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秦国经过变法得到较快发展,实力远超过六国,这是其能完成大一统的根本原因所在。苏洵应该也知道这一点,但其写作此文并非要全面探求六国破灭的原因,而是为了“借古讽今”,因此抓住一角度着眼分析历史,总结教训,以达到讽谏北宋统治者的目的。2.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回答后边的问题: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洵文的中心论点是:弊在赂秦辙文的中心论点是:背盟败约,自相屠灭一百年前,因国弱民贱而受尽压迫欺凌;一百年后,台湾问题、金融问题、芯片问题、抗疫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与美国的矛盾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抚今追昔,以史为鉴。做好几个方面:1、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过好自己的生活。2、搞清谁是朋友,与友好的国家、有利于我们的国家搞好“和平共赢”。3、搞清谁是敌人,不能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不该让的不让,该帮助的帮助),同时解决核心问题,不再受制于人,从各个层面从自身实力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千里江山,五千年传承,岂容他人觊觎!要接受!要保护!要继承!只此青绿,大好河山。只此青绿,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