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冠古今,徳配天地,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统承羲皇,源启洙泗,报徳报功,百王崇祀。陈凤梧圣贤赞孔子赞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知知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2、。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后来乐亡佚了,便成为五经。作品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它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是论语的思想核心。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
3、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前六章自主探究 学而学而学学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
4、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理想追求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记儒行篇中说:礼节者仁之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礼即礼制,是中国古代以“三礼”为蓝本,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礼仪制度,也是当代礼仪礼貌的根本。乐即乐律,是人类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乐构成中国古代维系社会制度的一种手段。在孔子看来,礼乐之所以能够维系社会秩序,
5、其根本是因为礼乐的存在是人类内心道德情感的要求。即内心的仁德是礼乐的根本,礼乐是人们内心仁德的外在表现。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八佾八佾学学内在的本质精神是一切制度形式的根本 里仁里仁学学3、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和践行自己理想的制高点即“仁”。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价值观。生命的意义 里仁里仁学学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
6、而按有利无利、利多利少。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所以能够“泰而不骄”“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这些差别都源于标准不同:义利之辨。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价值取向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终身学习。里仁里仁学学学习方法 雍也雍也学学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朱子集注里面讲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
7、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如果是质之胜文,这个人是一个老实憨厚的人,但是没有什么文采,这种人还可以造就。可见,质地很重要,做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质地。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但是两者比较起来哪个更重要?但是两者比较起来哪个更重要?过犹不及(中庸)肆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朝闻道
8、 夕死可矣情境默写情境默写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后六章(一)自主探究 泰伯泰伯学学7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指的是远大的志向、坚忍的品质,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因此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责任担当 子罕子罕学学8 8、子曰:、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朱熹注:“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夫子之言,盖出于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
10、;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持之以恒坚定信念 子罕子罕学学9 9、子曰:、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品格修缮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11、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后六章(二)自主探究 颜渊颜渊学学1010、颜渊问仁。子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颜渊曰:“请问其目。请问其目。”子曰: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12、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仁”的解读 卫灵公卫灵公学学1111、子贡问曰:子贡问曰:“有一有一言言而可以终身行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之者乎?”子曰:子曰:“其其恕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行为准则 阳货阳货学学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
13、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对诗的评价,也是诗的价值提现中最精炼简洁且全面的观点。孔子认为诗中包含一切为人的准则,是人类感知的最直观,最真诚且最全面的集合。在孔子看来,诗是人性的启蒙、道德的领导、开阔见识的窗口。诗的社会功能1.学习诗经的七点好处:“”2.写文章要文采和质朴相得益彰的两句话:“,”。3.一个人如果失去仁爱之心,再怎么学习礼乐也没用“,。,”。4.做到四点才能称得上好学之人,这四点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食无求饱
14、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之德修身养性一、不求安饱,就有道而正:好学二、礼乐应以仁为基础三、执着追求仁道四、义利观:重义轻利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七、仁为己任,意志坚强八、为山平地,持之以恒九、智、仁、勇成就君子人格十、克己复礼为仁十一、同理心的重要性十二、诗的社会功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
15、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以忽乎哉?”(战国策秦策)1.为什么苏秦认为不能忽视“势位富贵”?2.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子的富贵观与苏秦的富贵观。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材料二: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
16、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1.材料一中,“足食”和“去食”分别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思想?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孔子和孟子对待战争的异同。1.苏秦认为世态炎凉,一个人贫穷时连父母都会看不起,而富贵时连亲戚都感到畏惧,所以不能忽视“势位富贵”。2.(1)孔子的富贵观:以仁义为重,安贫乐道;追求富贵要合乎道义。(2)苏秦的富贵观:以富贵为重,通过个人奋斗以求富贵。1.“足食”体现了孔子的富民政策,“去食”体现了得到百姓信任的重要性。(点睛:要结合上下文和所学孔子为政主张分析)同:孔子和孟子对战争的取舍都是以“民本”(或“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异:孔子希望用“仁义代替战争,“足食”“民信之”远比用兵重要,先“去兵”表明对战争的否定。孟子认为只要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和利益,使百姓远“避水火”,就可以使用战争的手段。感谢观看!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