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专版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分类内容概念主题(主旨)古代诗人以诗言志,即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含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在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人,全都是“物”。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被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物象(续表)分类内容概念意境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
2、“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如:雄浑壮丽、苍凉、恬淡闲适、雄奇瑰丽、清新自然、沉郁悲凉、萧瑟凄凉、苍茫、高远等。中考试题中的“画面描述”题便是考查对意境的把握。(提示: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便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续表)分类内容划分从形式上诗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诗:歌、行、吟、引、曲律诗:五律、七律、排律;绝句:五绝、七绝词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曲 小令;套数按题材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另: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怀古诗、宫怨诗等)按表达方式叙事诗、抒情诗(一说:叙事诗、抒情诗、哲理
3、诗)(续表)分类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诗人不借助于任何事物,直接鲜明地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寓情于景间接抒情的一种。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其特点是:表面写景,实质写情,所表达的情感不直接写出来。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续表)分类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抒情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一种。借景抒情即借助于描写的某种景物来抒发感情。其特点是:景、情都明确地写出来。如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写景物描写对景物的形态、颜色
4、等方面进行描写。如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续表)分类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描写细节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这种表达方式一般只出现在长篇叙事诗中,如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描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续表)分类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议论常见于直接揭示某种哲理的诗词句中,如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叙事这种表达方式较为少见,常见于长篇叙事诗中,如木兰诗卖炭翁等(续表)分类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
5、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动静结合指描写景物时既有动态景物的描写,也有静态景物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续表)分类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虚写即想象某种情境、景物,实写即写眼前真实的景物,二者互相结合,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李商隐无题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正衬如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
6、炭车辗冰辙。反衬如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续表)分类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续表)分类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表意。如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燕然”即运用了典故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物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
7、术手法。如行路难(其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提示:只呈现物象,而所象征的意思非常隐晦)(续表)分类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心志,而是借用某种事物,把自己的理想、志向、人格操守寄托于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歌颂中。这种表现手法常见于咏物诗中,如于谦石灰吟中借写“石灰”表达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和决心。(注意:借物抒情抒发的是情感,而托物言志表达的是志向)比兴“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常见于先秦诗歌中,如蒹葭关雎(续表)分类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
8、)修辞方法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布衾多年冷似铁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续表)分类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方法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瀚海阑干百丈冰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续表)分类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方法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
9、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感时花溅泪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将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续表)分类内容语言风格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含蓄隽永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清新雅致 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形象生动而感人至深绚丽飘逸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粗犷豪放 铿锵有力、笔力
10、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风格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第1讲从内容、形象角度鉴赏一、一、2019杭州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完成问题。(6分分)西溪独泛西溪独泛 唐唐 皎然皎然道情何所寄道情何所寄,素舸素舸漫流间。漫流间。真性怜高鹤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无名羡野山。经寒丛竹秀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人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泛泛谁为侣,唯应唯应共月还。共月还。注素舸:不加装饰的船。唯应:只有。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2分)答案清幽恬静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写作者独自泛舟西溪的经历和感受。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抓住“高
11、”“野”“秀”“静”“闲”“泛泛”“唯应共月还”等关键词句,提炼出“清幽恬静”的氛围。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4分)答案本诗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做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感情的理解。“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做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从诗句内容和上下文语境看,这两处都写月亮的陪伴,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二、二、
12、2019温州温州古诗阅读。古诗阅读。(4分分)玉仙馆玉仙馆 唐唐 张籍张籍长溪新雨色如泥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野水阴云尽向西。楚客天南行渐远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山山树里鹧鸪啼。(选自选自全唐诗全唐诗)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4分)(1)(2)镜头脚本设计(部分)景别摄法整体画面配音预期效果远景从人物后面拍摄(1)水流声、鹧鸪声(2)答案(1)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2)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的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解析
13、本题考查对课外古诗词的赏析。本题在形式上较为新颖,但考查的内容还是常考点。第(1)问考查的是描述画面;第(2)问考查的是诗句赏析。第(1)问要在读懂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长溪”“新雨”“野水”“阴云”“楚客”等以及“行渐远”一词,运用诗意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第(2)问要抓住诗词中关键的意象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中能够帮助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意象词为“楚客”“鹧鸪”,“楚客”表明诗人身在异乡,远离故乡;“鹧鸪”的叫声悲婉凄切,诗文中常用以表达离别的伤感惆怅或是对故乡的思念。据此回答即可。技法精讲考点一意境特征考点一意境特征(画面描绘画面描绘)【核心突破】描绘画面题,一般要
14、说出景物组成(描述画面)、画面特点(意境特点或类型)、画面名称三个要素。首先,抓住时间、地点、人物、景物等要素及其特征。其次,从形、色、声、味四个角度去观察,判断诗歌的意境基调(如冷暖、喜悦、悲凉、清新、明丽、灰暗等)。最后,具体说明意境的构成。注意注意:意境类型较多,常见的类型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宕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幽静朦胧等,在判定其类型特点时,要特别注意使用这些术语。考点二分析意象特点及作用考点二分析意象特点及作用【核心突破】1.意象特点意象特点(内涵内涵)抓住重点词语,把握其外在特点,这些重点词语主要指该意象前面的修饰限制语
15、及后面的描述语,抓住这两类词语,就可以清楚其特点了。另外,要注意意象所处的地域(环境)特征、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尤其是后两者,不同季节,不同色调,传达出的情调是不同的。如2017年台州卷:泛舟后溪的前两句“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写出了雨后后溪、的特点。要抓住“芳草”“水绿”两个重点词语,探究原因,可得出答案“清新”“优美”。2.分析意象作用分析意象作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展开:(1)营造意境。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造境,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某种氛围,奠定了某种感情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氛围,奠定的是伤感的情调。(2)表情达意。一些传
16、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微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3)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4)结构作用。或为前后照应,或为全诗线索。第2讲从语言角度鉴赏一、一、2018嘉兴、舟山嘉兴、舟山 阅读下面古诗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完成问题。(4分分)真定怀古真定怀古 元元 陈孚陈孚千里桑麻绿荫城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万家灯火管弦清。恒山北走见云气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滹水西来闻雁声。西来闻雁声。主父主父故宫秋草合故宫秋草合,尉陀尉陀荒冢莫荒冢莫烟平。烟平。开元寺下青
17、苔石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犹有当时旧姓名。注滹(h)水:滹沱河。主父:战国时赵武灵王。他让国给其儿子惠文王,自号主父。尉陀:即赵佗,秦朝恒山郡真定人,著名将领,南越国第一代皇帝。莫:同“暮”。本诗语言平淡质朴,但在平淡中蕴含深意。结合全诗,体会尾联中“犹”字的意蕴。(4分)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景。颔联、颈联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意思是说主父、尉陀等人虽然在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但早已被人忘记了,现在连他们的故居荒冢也难寻觅,只有刻在开元寺石头上的名字在青苔中依稀可见。而恒山、滹水等自然界事物仍生生不已。从全诗来看,采用对比手法写景,一个“犹”字抒发了物是
18、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更暗寓了作者这样的观点:只有世世代代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历史的永恒。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炼字能力。要结合诗歌内容整体分析思考,前两联主要是写过去景色的繁茂和生机勃勃,后两联写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人物连坟冢也看不见了,只有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依稀可见,感叹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巨变。围绕“犹”字,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述即可。二、二、2019温州模拟温州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古诗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问题。完成问题。(4分分)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王维王维寒更传晓箭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洒空深巷静,积
19、素广庭闲。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借问袁安舍舍,翛然翛然尚闭关。尚闭关。注袁安:东汉大臣,字邵公。有一年大雪下了一丈多深,袁安家门前被雪封住。洛阳令以为他已冻死,命人扫雪而入,却见他躺在床上睡觉。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他说:“大雪天大家都在挨饿,不该去求人。”翛(xio)然:无拘无束的样子。有人评价本诗颈联“雪字不着,尽得风流”,请赏析其诗句的妙处。(4分)答案“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明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的清寂。技法精讲考点三炼字考点三炼字【核心突破】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
20、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炼字题的答题要点有以下几点:确解释某个词语的含义,一定不能孤立地看,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看该字有没有运用某种修辞,如拟人、比喻、双关等。展开联想或想象,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语言简练,信息全面。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小贴士】常考的炼字类型有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叠词,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词的作用和答题要点。1.动词动词统摄全篇,突出动态、变化、气势,有时会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语
21、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展现鲜明的意境,表现出作者的精神、气概或心情。示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开阔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概。2.形容词形容词贯穿全篇,突出事物或人物的状态,有时会采用修辞方法,使事物或人物的特点具体鲜明,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示例:“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奠定了全篇豪迈的感情基调,展现出作者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抒发了词人一心报国的壮志豪情。3.副词副词修饰限制动词,突出事物或人物的程度、状态,使事物或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更为妥帖地传达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与情感。示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修饰“见”字
22、,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的恬淡形象,展现出他闲适的心境。4.名词名词名词连用可以凝练地展现出动态的画面,呈现给读者蒙太奇般的剪接镜头,让人深受感染,充分体验当时的意境,体会到作者的心境。示例:“枯藤老树昏鸦”通过一系列的名词,展现出一幅天涯秋景图,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的羁旅苦思和寂寞之情。5.叠词叠词叠词在形式上富有节奏与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可以渲染氛围,展现意境,同时传递出作者独特的心绪。示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中的“悠悠”属于叠词,富有音韵之美,渲染出时间的漫长久远,表现出作者的绵长无穷的千古兴亡之感。【答题模板】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3、或点出该字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情感)。考点四赏析句子考点四赏析句子【核心突破】中考对句子的赏析,可采用下面的赏析步骤: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句在诗歌中的含义和对表达诗歌主旨的作用。第二步,明手法。点明该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第三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句放入整首诗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具体词语进行分析。第四步,点作用。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等。第3讲从情感角度鉴赏2019金华、丽水金华、丽水古诗阅读。古诗阅读。(4分分)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宋宋 苏轼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
24、吴音渐已变儿童。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我除搜句百无功。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更欲题诗满浙东。(选自选自苏轼两浙诗选苏轼两浙诗选)注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搜句:作诗。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等七州。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2分)答案吴音渐已变儿童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思的理解能力。诗人离开家乡并没有直说,而是从侧面表达的,句子“吴音渐已变儿童”意
25、思是今天已如儿童学语般地掌握了吴音软语,我们学习语言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多年离开故乡,才逐渐熟悉了吴音,而诗中的其他句子都没有离家多年的含义。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揣摩能力。揣摩作者的情感,首先要明了诗句的含意,第三、四联的意思是:将文长老与自己做对照,长老不用说话已表明他佛法高深,而自己则仅能拟句写诗。明年将效法僧人外出漫游,去深山采药,当然也保留兴趣继续写诗。很明显这两联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生活态度的羡慕,也表达了自己因
26、在官场,只能通过游览山水作诗为文的无奈。考点五概括思想内容或作者情感考点五概括思想内容或作者情感【核心突破】古代诗歌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下面从古代诗歌题材划分讲解古代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特点:1.山水田园类山水田园类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技法精讲其次,领悟诗人融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常见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等。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2.军旅边塞类军
27、旅边塞类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赏读这一类诗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找出有代表性的意象。这些意象(景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孤城、飞雁、走马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推断思想感情。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3.怀古咏史
28、类怀古咏史类首先,弄清作品涉及的史实、有关历史人物,尤其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等意象,如: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骊山、赤壁、马嵬、华清宫、汴河、乌江亭等。其次,猜想其思想感情。(1)怀古伤今:昔胜今衰,繁华远去,世事沧桑,感慨盛衰无常;物是人非,风景依旧,朱颜已改,感慨时光匆匆。(2)怀古伤己:表达希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古人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不能才尽其用,对比之下郁郁寡欢、消极遁世。(3)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4.送
29、别怀人类送别怀人类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5.羁旅思乡类羁旅思乡类意象: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之情;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情感:羁旅孤凄之愁;恋家怀人之思;怀才不遇之苦;厌战思家之情。6.爱情闺怨类爱情闺怨类情感: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表达闺中
30、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的向往;表达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喻指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的苦闷等;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第4讲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2018衢州衢州 参照示例参照示例,根据提示根据提示,赏析赏析三衢道中马上口占三衢道中马上口占。(6分分)示例:商山早行商山早行 唐唐 温庭筠温庭筠晨起动征铎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凫雁满回塘。实景赏析前三联写眼前的景,行人的足迹、板桥上的白霜、山路上的落叶
31、和明灭的枳花,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虚景赏析尾联想象故乡的景,池塘里满是自在戏水的禽鸟,一派生机,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无限向往之情。三衢道中马上口占三衢道中马上口占 宋宋 程宿程宿短亭疏柳映秋千短亭疏柳映秋千,马上人家谷雨前。马上人家谷雨前。几树旗枪茶霍几树旗枪茶霍靡靡,一溪鳞甲水潺湲。一溪鳞甲水潺湲。莺期别后闻余弄莺期别后闻余弄,蚕候归来见小眠。蚕候归来见小眠。可惜西湖湖上月可惜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夜来虚过十分圆。注程宿,衢州开化人,宋朝状元。霍:疾速的样子。弄:小曲。实景赏析(3分)答案实景赏析前三联写眼前景,短亭与疏柳,茶树与溪水,莺韵与蚕眠,这些景象充满亲切闲适的生活气息。虚景
32、赏析(3分)答案虚景赏析尾联想象西湖夜景,湖水空寂,月圆人缺,寄托着诗人对西湖的眷恋之情。解析本题考查根据示例赏析古诗的写作手法。题目所给的示例规定了赏析古诗的角度为“实景赏析”和“虚景赏析”。回答此题时,只需要将诗歌写了哪些实景(如:短亭与疏柳,茶树与溪水,莺韵与蚕眠)列出,并回答出这些景象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即可。所谓虚景即诗人的想象之景。诗人面对的是“三衢道”,尾联却写到了“可惜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无疑为想象之景,写出了“西湖夜景,湖水空寂,月圆人缺”的景致,之所以会想象西湖之景,无疑是要表达对西湖的眷恋之情。考点六鉴赏表达技巧考点六鉴赏表达技巧【核心突破】1.审题干。审题干
33、。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2.明技巧。明技巧。恰当地使用术语,指明诗歌在艺术构思方面的技巧。(步骤1)3.析运用。析运用。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这一艺术构思是怎样体现的。(步骤2)4.说效果。说效果。分析这种结构艺术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步骤3)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见“文体知识清单”。技法精讲第5讲比较鉴赏古代诗歌一、一、2019湖州湖州古诗阅读。古诗阅读。(4分分)奉诚园奉诚园闻笛闻笛 唐唐 窦牟窦牟曾绝朱缨吐锦茵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欲披荒草访遗尘。秋风忽洒西园秋风忽洒西园泪泪,满目山阳笛满目山阳笛里人。里人。次韵刚父即事绝句次韵刚父即事绝句 元元 赵孟赵孟 溪头
34、月色白如沙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近水楼台一万家。谁向夜深吹玉笛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伤心莫听后庭花。注奉诚园:原是唐代名将马燧的园苑,马氏因功高盖主,遭德宗猜忌。西园:东汉末建安诗人宴游之所。山阳笛:“山阳”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七贤中的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赋。赵孟:湖州人,宋王室后裔。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请结合典故分别赏析两首诗歌的情感。(4分)答案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诗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
35、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提炼诗歌情感主旨的能力。先通读第一首诗,注意结合注释,弄懂诗歌写诗人在某个地点听笛的感悟。“曾”表明所写为过去。第一句两处用典:一处为“绝朱缨”,用楚庄王典故,即“楚王绝缨”的故事;另一处典故为“醉吐相茵”,写丞相丙吉的故事。第二句中“披”,指分开;“遗尘”,指前人行动所留的痕迹。第三句“西园”蕴含典故,结合注释可知。第四句“山阳笛”蕴含典故,结合注释可知。综上可知诗歌大意为:马燧就像楚庄王和丙吉那样仁厚贤良,我拨开荒草前来寻访这位先贤的遗迹。秋风中传来的阵阵笛声让人留下泪水,此时的我不
36、禁深深地怀念着先贤马燧。从中提炼出诗人由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遭遇,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提炼出诗人的不平之意、追慕先贤的心情,还有吊古伤怀的情感。再通读第二首,抓住“后庭花”,明确该诗使用典故,陈后主曾作一首玉树后庭花,当时杨坚正积蓄兵力,有夺取天下之心,而陈后主并不在意,还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最终亡国。抓住“伤心莫听”,提炼出诗人内心的亡国之痛。梳理以上内容,答出典故和诗歌的情感即可。二、二、2019衢州衢州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15分分)枕石枕石高攀龙高攀龙心同流水净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身与白云轻。寂寂深山暮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微闻钟磬声。竹里馆竹里馆王维王维
37、独坐幽篁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月来相照。题破山寺后禅院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常建清晨入古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但余钟磬音。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4分)答案示例一:这三首诗都抒发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
38、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示例二:这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磬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磬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示例三:这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解析本题考查诗
39、歌的比较阅读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这三首诗歌,弄清楚其意思,然后再思考其写作特色,包含的作者的情感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其共同点。比如枕石中的“流水”“白云”“深山”等词都是景物描写,描写中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这和另外两首诗具有共同点,竹里馆的“幽篁”“深林”“明月”,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山光”“潭影”“万籁”“钟磬”,都是类似的。不管从哪一个共同点分析,都应紧扣住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赏析。考点七比较情感考点七比较情感【核心突破】诗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仍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1.读标题。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了感情
40、基调。2.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技法精讲3.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在此基础上的比较,需要注意: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考点八比较技巧考点八比较技巧【核心突破】1.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目要求是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2.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答题。3.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相同点或不同点。4.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所用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一般格式一般格式:前诗运用了手法,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情感;后诗则运用了手法,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