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19年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 注:加*号篇目2019年不列入考试范围。 山水篇(写景抒情)(共8篇) 1三峡 2记承天寺夜游 3与朱元思书 4小石潭记 5岳阳楼记 6醉翁亭记 7湖心亭看雪 8满井游记* (一)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
2、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绝多生怪柏/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D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 (2)飞漱其间() (3)晴初霜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 4文中画线句写出了三峡的山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_ _ _ 5下列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给人一种婉转悦耳、余音绕梁的感觉。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不仅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还写到“渔者歌曰”,从侧面渲染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与外人间隔 B庭下如积水空明
4、/而或长烟一空 C月色入户/便舍船,从口入 D庭下如积水空明/自以为不如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 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 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
5、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5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贬官黄州时所作,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下文的“闲”字相关。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以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出宁静淡雅、空灵澄澈的景象。 D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在其中。 (三)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
6、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百许里/潭中鱼可百许头 B猿则百叫无绝/天下独绝 C蝉则千转不穷/欲穷其林 D负势竞上/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风烟俱净() (2)负势竞上() (3)在昼犹昏()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7、;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 _ 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形容水流湍急,快如飞箭奔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8、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和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四)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9、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遂许先帝以驱驰 B全石以为底/自以为不如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D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水尤清冽() (2)佁然不动() (3)往来翕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 _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_ 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
10、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珮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描绘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潭的概貌时,先写潭中水,然后写周围树,其顺序是由外到里。 B全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
11、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悲凉凄怆的心情。 C第段作者围绕“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领略不同的景致。 D第段写游鱼、鱼影、日光,无一字写水,却又无处不写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五)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12、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B南极潇湘/初
13、极狭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D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越明年()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南极潇湘() (4)吾谁与归()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_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生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
14、富于变化。 5下列关于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应滕子京之约,为重修岳阳楼作记,因此本文着重写岳阳楼重修的过程,写岳阳楼其实就是在写滕子京。 B“衔远山,吞长江”这句中“衔”“吞”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C第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D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 (六)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
16、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乐亦无穷也 B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淫雨霏霏 C名之者谁/不能名其一处也 D而不知人之乐/临溪而渔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云归而岩穴暝() (3)杂然而前陈者()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 _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17、秀而繁阴。 _ _ 4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_ _ _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字“转”字,引出亭子,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 B文章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穷乐趣。 C文章通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D全文连用二十一个“也”,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七)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18、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宋无罪而攻之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相公者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19、)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 _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_ _ _ 4“痴”是选文的文眼,请分析它在文中的含义。 _ _ 5下列对选文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痴”与文章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
20、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6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的“崇祯五年十二月”与“湖中人鸟声俱绝”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冰封西湖、万籁俱寂的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张本。 B选文第一段的“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写出雪中西湖的空阔感,“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雪中景物之小,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C选文第二段主要写亭中游人邀“余”一同饮酒的情景。其中“铺毡对坐”“见余大喜”“拉余同饮”“是金陵人”等表现出亭中游人热情好客。 D选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使整篇文章脉络清晰;写景
21、形象生动,与题旨相扣,又有独特韵味。 (八)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2、。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燕地寒/余寒犹厉 B冻风时作/学而时习之 C波色乍明/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D廿二日天稍和/政通人和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未百步辄返() (2)娟然如拭() (3)夫不能以游堕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_ _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_ _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情景交融,都是景语,都是情语,汇成
23、一首对春天的赞歌。 B本文描写突出景物特点:高柳、山水、麦田,都是典型的南国之春的特点。 C本文比喻生动:用脱笼之鹄比作置身于大自然而充满喜悦心情的人;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比喻水光。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言志篇(共5篇) 1陋室铭 2爱莲说 3桃花源记 4鱼我所欲也 5伤仲永* (九)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各组
24、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非丝非竹 B何陋之有/宴酣之乐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问今是何世 D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无案牍之劳形()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_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采用了类比手法,请说说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言外之意。 _ _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5、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作者在结尾处运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十)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潭中鱼可百许头 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
26、益 C陶后鲜有闻/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D同予者何人/予观夫巴陵胜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不蔓不枝() (2)香远益清() (3)亭亭净植()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_ 4“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和陶渊明怎样的生活态度? _ 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句话暗中讽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B文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莲”表达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
27、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十一)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28、,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B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便舍船/屋舍俨然 D渔人甚异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便要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