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体体现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特点现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特点,提倡提倡“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病防变”。现代中医护理主要是依靠中医护理技术得以在临现代中医护理主要是依靠中医护理技术得以在临床中实践和发展。床中实践和发展。目录CONTENT一、中医护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二、中医护理技术在骨科中的优势三、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中医护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一系列文件:国家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 2012 三
2、级中医医院以“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主题的持续改进活动方案实施细则 20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护理重点专科中期评估评分标准2014 大型中医院巡查护理工作细则 2015“均要求积极发展中医护理技术,积极创新均要求积极发展中医护理技术,积极创新”20182018年三甲医院复审要求:年三甲医院复审要求:全院中医护理技术需全院中医护理技术需10项,中医护理技项,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人次逐年上升术应用人次逐年上升科室开展中医护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需理技术需4项项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目的和意义03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传统格局,增加诊疗收入改变收入结构02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治疗的优
3、势,体现中医院护士的专业水平。01符合国家政策、医院发展的要求。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中医药特色优势与护理实践结合有社会和经济效益中医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传统技术基础上创新中医护理技术创新特点中医护理技术在骨科中的优势骨科病人特点老年人多康复期长并发症多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在这里填写文本标题这里填写文本标题老年人容易接受安全、低耗适用范围广操作方便器具简单疗效好经济适用现代中医护理技术特点创新副作用少骨科常用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手法按摩推拿腕踝针耳穴压豆中药热奄包治疗艾灸穴位敷贴.穴位按摩手指点穴中药熏洗拔罐疗法放血疗法刮痧.一、中医护理技术一、中医护理技术拍打涌泉穴拍打涌泉穴11 创新点创新点“
4、拍打法”和“穴位按摩”相结合。拍打穴位是一种以外力直接刺激体表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起到“诸脉皆通诸脉皆通,通则疾除通则疾除”效果的疗法。张隐菴注:“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阴所出,名曰涌泉。”1陈红云等,拍打涌泉穴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临床陈红云等,拍打涌泉穴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临床研究,新中医研究,新中医J2016,48(07),112-114 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科研项目足少阴肾经(肾主骨):足少阴肾经(肾主骨):涌泉涌泉(井穴井穴)、然谷(荥穴)、太溪(输穴,原穴)、大钟(络穴)、复溜(经穴)肾肾主主骨和髓骨和髓的生长发育,与骨的功能有关。的生
5、长发育,与骨的功能有关。肾藏精,精生骨髓,肾藏精,精生骨髓,骨髓充实,骨骼强壮,运动捷健。骨髓充实,骨骼强壮,运动捷健。肾的精气盛衰,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营养、功能等。肾的精气盛衰,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营养、功能等。原理:原理: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首穴,也是肾经的井穴,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首穴,也是肾经的井穴,通过按揉拍打刺激涌泉穴,能通过按揉拍打刺激涌泉穴,能活血化瘀,畅通血脉活血化瘀,畅通血脉,促进气血运行,能有效地改善局部毛细血管、毛细淋促进气血运行,能有效地改善局部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通透性和有节律的运动性,巴管的通透性和有节律的运动性,促进血液、淋巴液促进血液、淋巴液循环,循环,防
6、止下肢静脉瘀血,防止下肢静脉瘀血,促使下肢肿胀消退促使下肢肿胀消退,预防预防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一、中医护理技术一、中医护理技术拍打涌泉穴拍打涌泉穴11适应症:下肢肢肿胀、肌肉酸痛的患者,特别是关节置换术后禁忌症:严重心脏疾病、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度怀疑血栓、足部皮肤破损、重度骨质疏松、粉碎性骨折。一、中医护理技术一、中医护理技术拍打涌泉穴拍打涌泉穴11 操作流程:操作流程:患者仰卧位,操作者站于患侧床尾,用大拇指按揉涌泉穴1015次,左手抓托患肢踝部,抬高患肢,右手用手掌掌心或手背震荡拍打涌泉穴为中心的足 底部位,以患者能耐受程度交替进行两种操作动作。每次510min。拍打力度由轻到重
7、逐渐过渡,以患者能承受为标准。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况、主诉。护理成果:发表相关论文:陈红云,拍打足底涌泉穴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的临床研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骨与关节疾病高峰论坛,2015年 陈丽宜 陈红云等,改良冰敷法配合按摩涌泉穴在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中的运用J,现代医院,2013.13(10):8-9 陈红云;林炯同;刘军;翁叶虹;李品;杨伟毅;中医精细化护理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效果观察J;新中医;2018,50(8):202-204 黄秀军 陈红云 翁叶虹等,中西医结合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疼痛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
8、创新,2018.15(24):99-102 二、中医护理技术腕踝针腕踝针:腕踝针:指在腕踝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针刺疗法,能达到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缓解疼痛的作用。腕踝针的适应症腕踝针的适应症 各种痛症各种痛症:如各种急性扭伤、手术后疼痛、换药疼痛、痛经、人流疼痛、肾绞痛等。某些神经精神疾病某些神经精神疾病:失眠、焦虑、抑郁、高血压等。其他各科的一些病症其他各科的一些病症:内科、外科、妇科。腕踝针的腕踝针的禁忌症禁忌症 无绝对禁忌症无绝对禁忌症 女性正常月经期女性正常月经期 妊娠期在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两侧下妊娠期在三个月以内者不宜针两侧下1 进针部位皮肤有伤口、瘢
9、痕、及肿物者不宜进针部位皮肤有伤口、瘢痕、及肿物者不宜进针进针腕踝针的特点腕踝针的特点特点特点无痛苦无痛苦易操作易操作取穴少取穴少疗效好疗效好治疗范围广治疗范围广见效快见效快腕踝针的核心内容腕踝针的核心内容身体身体分区分区针刺针刺点点针刺法针刺法 以前后中线为界,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各分为6个纵区,用数字16编号,用于症状定位。每侧每侧由前向后由前向后分分6 6个纵区,个纵区,1 1、2 2、3 3区在区在前前面,面,4 4、5 5、6 6区在区在后后面面以以横膈横膈为界,将为界,将6 6个纵区个纵区分成上下分成上下两半两半1 1区区前中线两侧前中线两侧:头面部在前中线至以眼眶外缘为直线之间的区域
10、,包括前额、眼、鼻、唇、前牙、舌、咽喉、扁桃体、颏颈部沿气管、食管胸部自前中线至胸骨缘,包括胸肋关节、气管、食管、乳房近胸骨缘心前区(左侧)腹部自前中线至腹直肌区域,包括胃、胆囊、脐部、下腹之膀胱、子宫、会阴部针刺点上1定位:腕部掌面,腕横纹上两寸,尺侧缘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凹陷处。针刺点上1治疗上1区病:前额痛、眼病、鼻病、面神经瘫痪、前牙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失眠、癫痫等。针刺点上1区还主治全身的或不能定位的病症。2 2区区前面两旁至腋前线前面两旁至腋前线头颈部包括颞前部、面颊、后牙、颌下、甲状腺胸部沿锁骨中线向下区域包括锁骨上窝、上胸部、乳中部前胸、肺肝(右侧)、侧腹部针刺点上2定位
11、: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简单定位即握紧拳时掌面两条突出最明显的肌腱之间。相当于内关穴。针刺点上2治疗上2区病:主治颞前部痛、后牙痛、腮腺炎、颌下肿痛、胸痛、胸闷、回乳、哮喘、手掌心痛、指端麻木等。3 3区区前面外缘前面外缘沿耳廓前缘、腮腺腋前缘垂直向下的狭窄区域、乳房近腋前缘部分针刺点上3定位:腕横纹上两寸,桡骨缘与桡动脉之间,靠近桡动脉外侧。针刺点上3治疗上3区病:偏头痛、耳前痛、面神经麻痹、腮腺肿痛、高血压、胸痛等。4 4区区前后面交界前后面交界自头顶经耳向下至颈肩部沿斜方肌缘胸腹部自腋窝至髂前上嵴的胸侧壁及腹侧区域针刺点上4定位:腕横纹上两寸,拇指侧的桡骨内外两缘之间
12、。针刺点上4治疗上4区病:主治头顶痛、耳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功能紊乱、肩周炎(肩关节前部痛)、胸痛。5 5区区后面两旁后面两旁与前面的2区相对颞后部,颈后外侧靠斜方肌缘,肩胛冈上窝及肩胛中线垂直向下的区域的背和腰,针刺点上5定位:腕横纹上两寸,腕背中央,桡骨与尺骨中间。相当于外关穴。针刺点上5治疗上5区病:主治颞后部痛、落枕、肩痛、肩周炎(肩关节外侧部痛)、上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上肢运动障碍(瘫痪、肢颤、指颤、舞蹈症)、肘关节痛、腕和指关节痛、手部冻疮等。6 6区区后中线两侧后中线两侧与前面的1区相对枕、颈后部、颈椎棘突至斜方肌缘胸椎棘突至肩胛骨内缘腰椎与骶正中嵴至尾骨两侧、肛门针刺
13、点上6定位:腕横纹上两寸,尺侧缘向腕背侧1厘米处正对尺骨茎突。针刺点上6治疗上6区病:后头背疼痛、颈椎、胸椎及椎旁痛等。腕部针刺点腕部针刺点排列在腕横纹以上约二横指(相当于内关、排列在腕横纹以上约二横指(相当于内关、外关穴)环腕一圈处,记作上外关穴)环腕一圈处,记作上1616踝部针刺点踝部针刺点排列在内踝和外踝上约三横指(相当于悬钟、排列在内踝和外踝上约三横指(相当于悬钟、三阴交穴三阴交穴)环踝一圈处,记作下)环踝一圈处,记作下1616用物准备:用物准备:一次性不锈钢灸针 直径0.25毫米,长25毫米 安尔碘或75%酒精 棉签或干棉球 纸胶带针刺法针刺法 皮下浅刺皮下浅刺 不要求得气不要求得气
14、 针刺方向:针刺方向:针刺方向朝向针刺方向朝向症状端症状端 针刺点位置:针刺点位置:纵轴固定,纵轴固定,上下可调整上下可调整 进针深度:进针深度:将针身几乎全将针身几乎全部刺入,留部刺入,留2mm针身在皮针身在皮肤外肤外 留针:留针:留针时间一般留针时间一般30分分钟,最长不超过钟,最长不超过24小时,小时,留针期间不捻针。留针期间不捻针。腕踝针操作流程腕踝针操作流程腕踝针操作流程腕踝针不良反应腕踝针不良反应晕针皮下出血腕踝针的注意事项腕踝针的注意事项 进针方向以朝向病端方向进针方向以朝向病端方向为原则,针刺方为原则,针刺方向向一般向上一般向上,如果,如果病症在手足部位病症在手足部位时,针时,
15、针刺刺方向向下方向向下。针刺时,以医者感到松软,患者无任何特针刺时,以医者感到松软,患者无任何特殊感觉为宜。殊感觉为宜。注意不要刺伤血管,注意不要刺伤血管,避开血管针刺避开血管针刺,避免,避免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留针时留针时不宜提插或捻转不宜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等行针手法。注意晕针的发生,防止穿刺部位的感染。注意晕针的发生,防止穿刺部位的感染。新开展中医技术:腕踝针 止痛效果立竿见影 受到病人广泛好评,已开始在扶助医院推广。中医护理学习班参观学习我科的腕踝针三、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耳穴贴压:采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映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适应症:适应症:
16、各种疼痛性病症 各种炎症性病症 功能紊乱性病症 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病症 内分泌及代谢性病症 部分传染性病症 各种慢性病症 耳朵分区三、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骨科常见症状:失眠骨科常见症状:失眠 神门神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心心:耳甲腔正中凹陷处:耳甲腔正中凹陷处 交感交感: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轮交界处 皮质下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对耳屏内侧面 大肠大肠:耳轮脚上方的:耳轮脚上方的内内1/31/3处处。直肠直肠:与大肠同水平:与大肠同水平的耳轮处。的耳轮处。交感交感:对耳轮下脚内:对耳轮下脚内1/31/3的内上方的内上方
17、 三焦三焦:外耳道孔后下:外耳道孔后下方与耳屏下方与耳屏下1/21/2连线中连线中点点 骨科常见症状:便秘骨科常见症状:便秘三、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 骨科常见症状:疼痛骨科常见症状:疼痛 交感交感:对耳轮下脚的末端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与耳轮交界处 内分泌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间切迹内0.50.5厘米处厘米处 皮质下: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对耳屏内侧面,神门神门:三角窝内,对耳轮: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骨科对应痛点骨科对应痛点三、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三、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操作流程:操作流程:评估患者皮肤情况、排除禁忌症后,予酒精或
18、安尔碘消毒,用探针取穴,用王不留行豆贴,用镊子挟住贴敷在已选的耳穴上,交代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1-2min,3日更换一次,双耳交替。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耳穴压贴期间,患者总感觉到局部热、胀、麻、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2、嘱患者局部皮肤不湿水,每4h按压一次,以提高疗效。3、每侧耳廓每次贴籽穴位10个以下。留籽3天,天气炎热、汗多可缩短时间。4、孕妇做耳穴压豆宜用轻刺激手法,习惯性流产史孕妇慎用。5、压籽后患者自行按摩,以按压为主,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耳穴感染。6、如胶布过敏,局部出现丘疹、瘙痒感,停3-5天再贴。三、中医护理技术耳穴
19、贴压四、中医护理技术药熨法 药熨法(四子散热熨):药熨法(四子散热熨):四子散即白芥子、吴茱萸、苏子、莱菔子四种药物,混合加热后热熨,利用温热之力,将药性通过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适应症:各种风寒湿痹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中医证型:膝骨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四、中医护理技术药熨法 操作流程:将药物放置于锅中炒热至6570度或用微波炉加温,将药熨袋放在热熨部位顺时针旋转推熨,热熨时间一般为20min,每次12次。五、中医护理技术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四黄水蜜外敷、黄老消肿膏、消肿止痛膏)四黄粉主要由大黄、黄芩、黄柏、黄连组成,四药混合加蜂蜜调敷
20、具有凉血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黄老消肿膏:我院名老中医黄宪章教授选用大黄(君药)、芒硝(臣药)、黄栀子(佐药)、薄荷(使药)等药物组方,与蜂蜜按比例调制成糊状配成黄老消肿膏贴剂,具有凉血活血、软坚散结功效。止痛消肿膏:本院研制,具有活血止痛消肿之功效。五、中医护理技术中药外敷五、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作用:术后调理脾胃,改善睡眠骨痛贴膏: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取穴:双内关、双涌泉或足三里、双印堂、太阳穴。贴药膏:将药膏贴(2cm*2cm)在所选穴位,必要时胶布固定宣教:向患者说明留置时间:24小时,如有瘙痒、红疹等过敏反应及时报告等六、中医护理技术手指点穴 作用:作用:预防便秘
21、取穴取穴:主 穴 选 取 手部大 肠 穴(掌面食 指远端指 间横纹 中 点)、小肠 穴(掌面 食指 近端指 间 横纹 中点),可与 三焦 穴(掌面 中 指近 端指间 横纹 中点)、肝穴(手掌面小指远端 指间 横纹 中 点)、肾 穴(手 掌面无名 指近端指 间 横纹 中 点)相 配 伍.操作:操作:双 手 穴 位 交 替 刺激,每次 约35min,每 穴点 刺 60次 ,每天2 次。学术推广、影响学术推广、影响香港威尔斯亲王、屯门、光华医院护理同仁来我科学术交流美国张中南教授莅临指导学术推广、影响学术推广、影响63学术推广、影响学术推广、影响22.mp411.mp4结束语中医宝藏学习、挖掘中医的魅力治未病活学活用学中医,用中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