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全总结!近5年高考历史,42个高频考点(上) 一、中国的政治文明一、中国的政治文明 考点1考点1: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 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 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考点2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 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 (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
2、中国古代政 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 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3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相权三分; 职权分明; 节制君权。 (2)影响 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 失误。 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 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 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 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 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考点4考点4
3、: 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 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考点5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 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 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考点6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 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4、形成、发展。 (2)影响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特征 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 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 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 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考点7考点7: 辛亥革命的结果与影响 (1)结果 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影响 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 观念深入人心,
5、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与习 俗的变化;从整体史观看,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 影响。 考点8考点8: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共同抗战。 (3)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伟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考点9考点9: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 (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马克思
6、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 (2)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开始了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 考点10考点10: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 (3)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民族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各 民族的共同繁荣。 考点11考点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
7、外交政策与成就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背景下,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非凡。即:一个原则,即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两大会议,即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三大政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考点12考点12: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影响 (1)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便利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有利于构建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 (4)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
8、稳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中国的经济文明二、中国的经济文明 考点13考点13: 古代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经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转变,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这 种耕作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基本生产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的男耕女织为主要 组织方式,推动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2)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土 地所有制又有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 位,是封建生产关系存
9、在的基石。 考点14考点14:唐宋元明清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1)从西周至唐 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 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 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3)经济政策 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末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考点15考点15:列强经济侵略
10、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使自然经开始解体。造成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贫困,因而具 有“破坏”作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列强侵华将中国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的同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 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考点16考点16: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点、原因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11、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它大体经历了 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日渐萎缩等几个阶段。 (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政府政策、列强侵华、革命运动与战争、实业救国思潮等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的主要因素。 考点17考点17: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1)近代随着列强的侵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都有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 (2)特别是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与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发生巨变,如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摒弃了男尊 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等,这是近代文明发展的表现,更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标志。 考点18考点1
12、8: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成就与失误 (1)成就 “一五”计划建设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 (2)失误 1958年总路线: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其特 点是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大跃进 “大跃进”的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
13、 浮夸风等,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错 误,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文革”“左”倾错误的影响 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偏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 民经济建设。 考点19考点19: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表现为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 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经
14、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多种所 有制形式并存的制度。 (3)在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推动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21世纪初期,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三、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 考点20考点20: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春秋时期 老子主张“无为”, 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都是代 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 (2)战国时期 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代表了战
15、国时期小生产者的利益。 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 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 迫切愿望,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 考点21考点21:宋明理学的主张及影响 (1)主张 南宋的朱熹将儒学发展到理学,认为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宋明陆王 心学,主张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影响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图强,强调人的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塑造人的性格和价值。 考点22考点22: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1)代表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主张 批判地继承儒学思想,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