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814945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35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哲学含义 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内涵、特性及生克规律,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并以生克规律来阐释各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古代哲学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五行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类归;五行生克制化、胜复乘侮等运动变化规律。2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五行特性五行特性物质属性的哲学意义物质属性的哲学意义 五行的本义,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分为天之五行及地之五行,天之五行是对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五气”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物候变化的抽象;地之五行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相互

2、杂合而生万物。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的“在天化气,在地成形”。3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木曰曲直木曰曲直所谓“曲直”,是形容树木的生长形态特征,主干挺直向上生发,树枝曲折向外舒展,故引申为木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曲直刚柔于一木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曲直刚柔于一身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身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属于木。另据尚书本义的疏证,认为“木可操令曲直”,故称“木曰曲直”。火曰炎上火曰炎上所谓“炎上”,是说火在燃烧时,能发光放热,火焰蒸腾上升,光热四散于外,故火有发热、火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温暖、光明、向上的

3、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温通、昌盛、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升腾、温通、昌盛、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可归属于火。4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土爰稼穑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化生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为土具有生长、承土具有生长、承载、化生、长养的特性载、化生、长养的特性,凡具有此类生长、受纳、凡具有此类生长、受纳、承载、化生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皆可归属于土。承载、化生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皆可归属于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土为万物之母”诸说。金曰从革金曰从革“从革”,顺从和变革。金所谓“从革”的特性,来自于对

4、金属可以顺从人意、改变外形、制成器皿的认识。故尚书正义洪范在疏证“金曰从革”时说:“可改更者,可销铸以为兵器也。”另外,还有人认为,“金曰从革”是说金属是由对矿物的冶炼而成,即所谓“革土成金”。以后,将金的特性,金的特性,引申为变革、肃杀、下降、洁净等。引申为变革、肃杀、下降、洁净等。5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水曰润下水曰润下所谓“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五行属性的推演与类归五行属性的推演与类归事物事物相关性与整相关性与整体联系属性体联系属性

5、用五行属性对宇宙间事物进行推演和归类,首见尚书。周书洪范“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将五行的抽象属性推演而及“五味”。6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左传将五色、五声等分归于五行。如该书昭公元年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吕氏春秋则以五行为纲,把气候、天象、物候等自然现象与农事、政令、祭祀等社会活动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系统。对世界诸事物进行五行的归类,是以取象取象比类比类和推演络绎推演络绎为基本方法的。7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取象”,即从事物的象(性质、作用、形态等)中撷取能反映其本质的某些特有征象。“比类”

6、,即将事物的特有征象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取象比类”法属于共同特征的个体集合归类法。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生发特性相类似,故东方属木;南方炎热,与火之炎上特性相类似,故南方属火等。五脏配五行:肝之性,喜舒展条达而主升,故归属于木;心之用推动血液运行,温暖全身,故归属于火;脾主运化,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故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其性清肃,故归属于金;肾藏精,为主水之脏,故归属于水。8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所谓推演络绎,即根据已知的某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它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方法。如自然界的五化、五色、五味以及人体的六腑、五体、官窍、五志等的五行属

7、性,皆是以此方法推演的。自然界的五气配五行:长夏属土,湿为长夏主气,故湿也属土;秋季属金,燥为秋季主气,故燥也属金。其它以此类推。人体的六腑、五体、官窍、五志配五行:肝属木,肝与胆相表里,主筋,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故胆、筋、目、怒、泪也归属于木;心属火,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脉,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故小肠、脉、舌、喜、汗也归属于火;其它以此类推。9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五行学说对事物属性的归类,将同一属性的不同事物,联络成一个整体,并且根据“同气相求”的理论,认为同一行的事物与现象之间有着相互感应的联系。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的归类演绎,将自然界的四时(五时)六气(五气)与人

8、体的内脏建立“天人相应”的联系,以说明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必然影响人体内的生理病理;由此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观点。更有意义的是,此种事物和现象的归类,将五行的内涵作了扩充,发展了五行学说在方法论方面的意义,使五行学说变成表述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共有的功能性模型。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10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生克制化事物事物相关与变化的运动规相关与变化的运动规 律律 五行之间存在着动态有序的相互资生(相生)和相互制约(相克)的变化,相生与相克的结合,共同维系着五行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这即是“制化”。一般被用

9、于阐释自然界的正常变化和人体的生理活动。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复生火。依次递相资生,往复不休。11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是指木、土、水、火、金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又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又复克土。复克土。依次递相制约和克制,循环不止。五行制化五行制化“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五行之中某一行过亢之时,必然承之以“

10、相制”,才能防止“亢而为害”,维持事物的生化不息。内经和后世医家认为:五行生化规律,是阐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本内容:五行之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则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则不能维持事物之间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事物才能生化不息,生命过程才能正常维持。诚如张介宾类经图翼所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12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水土火木金五行生克制化示意图 相生 相克13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五行胜复乘侮五行胜复乘侮事物异常事物异常变化的运动规律变化的运动规律 五行胜复乘侮主要体现在

11、相乘和相侮。五行之间正常的亢害承制关系被破坏时,就会出现五行的相乘、相侮等变化。主要用来说明白然界的异常气候和人体的病理变化。相乘相乘即乘虚侵袭。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行”的过度克制和制约。五行相乘,即五行间过度的“相克”,故相乘与相克均表现为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的序列。导致五行相乘的主要原因为:某一行过亢,因而对其所胜行制约太过,使其虚弱。如“木胜乘土”。某一行过于虚弱,其所不胜行则相对偏亢,故其受到所不胜行的过渡地制约而出现相乘。如木虽然没有过亢,但土已经过于虚弱不足,木对土来说属于相对偏亢,故土也受到木的较强的克制而出现相乘,称为“土虚木乘”。临床上所见的

12、虚损性脾胃病因情绪变化的发作,多属此种情况。14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相侮相侮有恃强凌弱之义。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行”的逆向制约,又称为“反克”。五行相侮,实为五行之间的反向克制,故相侮序列与相克正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五行相侮的原因为:某一行过于亢盛,非但不受其所不胜行之制约,还可乘势相侮,逆向制约其所不胜者。如木行过亢,不仅不受金行的制约,反而逆上侮金,一般称为“木胜侮金”,或“木火刑金”。某一行虚弱不足,而其所胜行则相对偏亢,故其受到所胜行的反向克制而出现相侮。如金行虚弱不足,而木行相对偏亢,金行非但不能制约木行,反而被木行反向克制,一般称为“金虚木

13、侮”。临床所见的慢性虚损性肺病(如肺痨)常因情绪剧烈变化而加重或发作,即属此种情况。既有所胜行的过于亢盛,又有其所不胜行的虚弱不足,易出现较为严重的相侮。如临床所见的既有慢性肺病长期不愈,肺精气已虚,又有较为强烈的情绪刺激,肝气正亢,因而出现较为深重的病证,一般属于此种情况。15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水土火木金五行乘侮示意图 相乘 相侮16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在中医学中,根据五行特性归纳五脏的在中医学中,根据五行特性归纳五脏的生理特点,构建起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生理特点,构建起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与病理联系,揭示以五脏各大系统之的生理与病理联系,揭示以五脏各大系统之

14、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借助于五行学说,中医学奠定了系;同时,借助于五行学说,中医学奠定了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协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协调的认识,构筑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调的认识,构筑了中医学的整体观。17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系统构成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系统构成 根据五行特性,确立与心、肝、脾、肺、根据五行特性,确立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相对应的五行属性,并推演类归人体肾五脏相对应的五行属性,并推演类归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构建起以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构建起以五脏为

15、中心的,与六腑、形体、官窍等相联五脏为中心的,与六腑、形体、官窍等相联系的组织系统。系的组织系统。如如“心心”脏腑体系脏腑体系 腑脏:小肠腑脏:小肠 五窍:舌五窍:舌 五体:脉五体:脉 (详见附表)(详见附表)18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自然界自然界五五行行人体人体五谷五音五时五臭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窍五体五液五志五声麦角平旦臊酸青生风东春木木肝胆目筋泪怒呼禾徵日中焦苦赤长暑南夏火火心小肠舌脉汗喜笑稷宫日西香甘黄化湿中长夏土土脾胃口肉涎思歌稻商日入腥辛白收燥西秋金金肺大肠鼻皮毛涕忧悲哭豆羽夜半腐咸黑藏寒北冬水水肾膀胱耳骨唾恐呻附表 五行属性与人及自然界诸事物配属关系表五行属性与人及自然

16、界诸事物配属关系表19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说明人体脏腑生理的正常活动与相互关系说明人体脏腑生理的正常活动与相互关系 以五行相生规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以相克规律说明其相互制约关系,并用生克制化的理论来阐释五脏之间动态的生理平衡。黄帝内经以五行相生规律来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黄帝内经以五行相生规律来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肝生筋,筋生心”,可理解为木生火,肝藏血以养心;“心生血,血生脾”,可理解为火生土,如心阳可以温暖脾阳,以助运化;“脾生肉,肉生肺”,可理解为土生金,如脾运化之水谷精微化气以充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可理解为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

17、养肾精,肺之肃降以助肾纳气;“肾生骨髓,髓生肝”,可理解为水生木,如肾所藏之精可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制约肝阳,防其上亢。20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以五脏相克规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五脏相克规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也首先见于黄帝内经也首先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这里所谓的“主”,即制约、相畏之义。水克火,肾阴上济心阴,共制心阳,以防心火过亢,故肾为心之主。“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火克金,心火温煦肺脏,推动呼吸,以防肺之过寒,故心为肺之主。“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金克木,肺气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气

18、的升发上腾,故肺为肝之主。“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木克土,肝气之升发,疏泄条达,可促进脾胃的运化,防其壅滞,故肝为脾之主。“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土克水,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故脾为肾之主。21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关系 如某脏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虚弱,不仅如某脏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虚弱,不仅可以出现本脏病变,还会影响他脏而出现与可以出现本脏病变,还会影响他脏而出现与之相关的病变。如以肾为例:之相关的病变。如以肾为例:肾水本可涵养肝木和上济心阳,当肾精肾水本可涵养肝木和上济心阳,当肾精不足时就会出现所谓不足时就会出现

19、所谓“水不涵木、肝阳上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亢”,或心阴不得肾水滋养而引起,或心阴不得肾水滋养而引起“心肾不心肾不交交”、“心阳偏亢心阳偏亢”等病变,并进一步导致等病变,并进一步导致肾水更亏肾水更亏这些都是五脏正常的生克制化这些都是五脏正常的生克制化关系遭致破坏,构成了五行相胜乘侮的病理关系遭致破坏,构成了五行相胜乘侮的病理关系。关系。22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指导诊断,指导诊断,推测病情轻重,判断疾病预后推测病情轻重,判断疾病预后 中医重视面部色诊,根据五行主色理论,以面部色泽的变化判断病情轻重。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说:“天有五气,食气入鼻,藏于五脏,上天有五气,食气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肝

20、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华面颐。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常。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五脏之常色为“主色”,应时之色为“客色”。客色胜(克)主色,为顺,病较轻浅;主色胜(克)客色,为逆,病较深重。如脾病若见其应时之色为黄色,为顺,因脾脏之主色为黄色,与客色一致;若其应时之色为青色,亦为顺,因此为木克(乘))土的“客胜主”;若其应时之色为黑色,则为逆,因此为土克(乘)水的“主胜客”。其它以此类推。23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古代医家还用古代

21、医家还用“色脉合参色脉合参”来推测疾病的预后。来推测疾病的预后。所谓色脉合参,即将通过色诊和脉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评价病情的轻重,推测疾病的预后。色脉合参,无疑比单纯以面色更能客观地把握疾病的变化和预后。与五行的生克运动规律结合在一起的色脉合参,则能诊断病势的轻重和推测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见青色,并见弦脉,为色脉相符,乃平安之象;若此时反见浮脉,因其为相胜之脉(浮脉属金,青色属木,金克木),故病证预后不良;若此时兼见沉脉,因其为相生之脉(沉脉属水,青色属木,水生木),故其预后良好。24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指导疾病的治疗指导疾病的治疗 根据五行学说,疾病的传变规律是母子相及和乘侮,故其

22、治疗原则有“补母泻子”和“抑强扶弱”。根据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疾病的传变规律是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因而其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称补母和泻子。补母,用于治疗母子两脏的虚证。不管是母病及子还是子病及母的母子两脏皆虚,以及单纯的子脏亏虚,皆可用补母之法治之。如“土不生金”的脾肺母子两虚,或肺气虚久而影响脾之健运的肺脾子母两脏皆虚,可用健脾益气的“补母”法治之。因脾为肺之母,故补脾则能生肺,不但治母脏脾虚,还能治子脏的肺虚。但应指出,“虚则补其母”,并非说子脏虚弱者只补其母脏即可,而是说子脏虚弱者应在补养本脏的基础上兼补养其母脏

23、。25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泻子,适用于治疗子母两脏的实证。泻子,适用于治疗子母两脏的实证。不管是子病及母还是母病及子的子母两脏皆实,以及单纯的母脏亢盛,皆可以泻子之法治之。如心火亢盛,子病及母导致的心肝两脏火旺,或单纯的肝火上炎,或肝火上炎,母病及子,引动心火的肝心两脏皆火盛,皆可以清泻心火的“泻子”之法治疗。需要说明的是,“实则泻其子”,并非是见到母脏亢盛时只泻其子脏而置母脏于不顾,而是在清泻母脏盛实的基础上兼以清泻其子脏,以使病邪速除。根据五行相生理论确定的具体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濡木生火、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泻火清木、泻土清火等法。26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根据根据相克

24、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或侧重于制其亢盛,使其不得乘侮弱者;或侧重于扶其不足,增强抵御乘侮的能力,避免弱者被欺凌;或抑强与扶弱兼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阻断病证的传变。抑强抑强用于五脏中的某一脏过于亢盛有余而可能引起的对其所胜的“乘”或对其所不胜的“侮”的病理传变。如肝气郁滞或亢逆,则可乘脾犯胃,或化火刑肺。治应抑强为主,可用疏肝或平肝之法。临床应用这一原则时应注意,无论亢盛的脏气有没有乘侮其所胜和所不胜,抑制或削弱这一亢盛的脏气都是必须采用的治疗方法。27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扶弱扶弱用于五脏中某一脏虚弱不足而可能引起的

25、其所不胜之“乘”或所胜之“侮”的病理传变。如脾气虚弱,其所不胜肝(木)及所胜肾(水)会相对偏亢,因而可出现“土虚木乘”或“土虚水侮”的病理传变。治疗时应以健脾为主,脾气得健则精气充满,抵御肝肾的乘侮的能力增强,故能阻断传变而使病得愈。抑强与扶弱兼用抑强与扶弱兼用用于五脏之中一脏亢盛有余而其所胜或所不胜虚弱不足,或一脏虚弱不足而其所不胜或所胜偏盛有余而导致两脏以上的病理传变。如肝气亢盛,同时又有脾气虚弱或肺气不足,而产生的肝乘脾或侮肺,治应抑强与扶弱兼用,即疏肝或平肝与健脾或补肺同时并用。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具体治法,概括起来主要有抑木扶土、培土制、佐金平木、泻南补北(即泻火滋水)、补南泻北(

26、即通阳利水)、补火泻金、泻火润金法等治法。28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五行相克理论指导情志疗法五行相克理论指导情志疗法 根据情志之间的相胜之理,临床上可激发根据情志之间的相胜之理,临床上可激发病人产生有利的情志活动,以矫治其有害的病人产生有利的情志活动,以矫治其有害的情志变化。这即是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张情志变化。这即是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张子和将情志的五行相胜理论应用到临床实际子和将情志的五行相胜理论应用到临床实际中,开中,开“以情胜情以情胜情”以矫治不良情志之先河。以矫治不良情志之先河。他在儒门事亲中说:他在儒门事亲中说:“悲可以治怒,以怆悲可以治怒,以怆侧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侧

27、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29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三、三、中医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 脏象理论即中医学的“生理学”,主要包括经络与脏腑等理论。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的一个系统,它作为人体的一种组织结构,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络理论是研究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对中药而言,经络的意义在于形成了“归经”

28、理论。用以指导临床组方遣药。30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心心 心居于上焦,坐于纵膈之上,两肺之间心居于上焦,坐于纵膈之上,两肺之间而偏左。具有主宰一身上下,统管五脏六腑而偏左。具有主宰一身上下,统管五脏六腑的特殊职能,称的特殊职能,称“君主之官君主之官”。其经脉为手少。其经脉为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五行属火,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五行属火,主时于夏;其在体为脉,在志为喜,在液为主时于夏;其在体为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其华在面。病理汗,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其华在面。病理特征为火热。其主要生理功能:特征为火热。其主要生理功能:31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1 1.心主

29、血脉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人体的血液依靠心气的推动而在血脉中流行,输送至全身,心脏、血和脉管构成全身相对独立的循环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就会导致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障碍。2.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由心所主持。3 3.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舌是心的外候,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这与心经之别络于舌本、心主神明、心的气血充盛与否直接相关。舌红、舌紫、舌淡、舌卷、舌强等,反映了心主血脉、主神明的功能状态。4 4.心志为喜心志为喜心情舒畅,有助于气血的和畅;喜乐过度则心气涣散,耗伤心神,故有“喜伤心”之说。32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5

30、5.心液为汗心液为汗“汗为心之液”,言其由阳气蒸腾津液,经玄府而排出体外;而津液与心血同源,所以有“夺血者无汗”之说。肝肝 肝位于腹部,右胁之内,横膈之下,胆附于肝,肝位于腹部,右胁之内,横膈之下,胆附于肝,旧称旧称“将军之官将军之官”。其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其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经脉布于两胁。五行配属为木,主时胆经相表里,经脉布于两胁。五行配属为木,主时于春。其生理特性肝体阴而用阳,喜畅达而恶抑郁;于春。其生理特性肝体阴而用阳,喜畅达而恶抑郁;其在体合筋,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窍为目,在其在体合筋,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窍为目,在味为酸。病理特征为风。其主要生理功能

31、:味为酸。病理特征为风。其主要生理功能:1 1.肝主藏血肝主藏血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肝不藏血,则血溢于脉外,可出现各种出血性疾病。33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2.2.肝主筋肝主筋全身筋腱及关节运动功能,须赖肝的精气滋养,故有“罢极之本”之称。肝气衰则筋不能动,肝风内动则抽搐震颤。3.3.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肝能助脾胃消食运化。其气升发,能舒畅气机。肝气郁结,则气郁易怒,不思饮食。女子的月经和男子的排精,亦与肝气疏泄有关系。4.4.肝主谋虑肝主谋虑与精神活动有关,肝病多急躁善怒,急躁善怒则谋虑不周。5.5.开窍于目开窍于目 眼睛功用正常与否,与肝的精气盛衰密切相关,故名。肝开窍

32、于目,其经脉连目系,上至额,与督脉会于巅。肝火上炎,可见两目肿赤;肝虚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明。6.6.肝液为泪肝液为泪泪出于目,肝主目,泪为肝液所化,主滋润目睛而瞬动,故称“泪为肝之液”。34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7 7.肝志为怒肝志为怒肝为将军之官,其气刚强,不平则鸣,郁勃而怒,有助于肝气疏泄;怒而失制,气血上逆,则可发为吐血、厥逆、中风等病。脾脾 脾位居中焦,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与足脾位居中焦,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五行属土,分主四时(一阳明胃经相表里;五行属土,分主四时(一说主长夏)。具有宣发与肃降、升清降浊的说主长夏)。具有宣发与肃降、升清降浊的生理特性;其在体合肉,在志为

33、思,在液为生理特性;其在体合肉,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窍为口,在味为甘,病理特征为湿。涎,在窍为口,在味为甘,病理特征为湿。其主要功能:其主要功能:35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1.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指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为营血化生之源,人体营养皆赖此得以补给,故称脾为生化之源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变化出焉。”2.2.脾主统血脾主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循行于经脉,不使血溢于脉外。因脾虚而致出血者多归咎于脾虚。3.3.脾主四肢肌肉脾主四肢肌肉指因脾胃的正常运化而使四肢肌肉得以濡养,并能正常活动。脾气虚弱,则见四肢消瘦,痿废不用,或浮肿;脾受

34、湿困,则见四肢倦怠。4.4.开窍于口开窍于口口主摄食,脾主消化,故口为脾之上窍。脾健则知饥欲食,食能知味;脾病则食欲不振,口味反常。5.5.脾液为涎脾液为涎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涎为脾主。36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6.6.脾藏意、主思脾藏意、主思指意念、思维等精神活动以五脏精气为本,与营血相关,以心主血脉而脾藏营,营舍意,故称。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脾藏营,营舍意。”劳心用神,则茶饭不思,影响消化,遂有是说。肺肺 肺为华盖,位居胸中,左右各一;肺朝百肺为华盖,位居胸中,左右各一;肺朝百脉,上通喉咙,开窍于鼻,主一身之气,故脉,上通喉咙,开窍于鼻,主一身之气,故称为称为“相傅之官相傅之官”;其经

35、脉为手太阴肺经,;其经脉为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五行属金,主时于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五行属金,主时于秋;其在体合皮毛,在志为忧、为悲,在液秋;其在体合皮毛,在志为忧、为悲,在液为涕,在窍为鼻,在味为辛。病理特征为燥。为涕,在窍为鼻,在味为辛。病理特征为燥。其主要生理功能:其主要生理功能:37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1.1.肺主气而司呼吸肺主气而司呼吸指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与脾运化的水谷之精相结合于膻中,贯心脉以行气血,输布、供养全身脏腑器官组织,同时吐出代谢后的浊气,生生不息,故称肺主一身之气,为诸气之本。2.2.肺朝百脉而主治节肺朝百脉而主治节指全身的经脉相会于膻中,通过肺的治理、

36、调节气血津液的功能,使全身组织器官有序运作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3.3.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肺为华盖,通过其宣发、肃降的生理特性升清降浊,以保持三焦的通畅和正常的水液代谢。素问经脉别论:“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38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4.4.肺主皮毛肺主皮毛营卫之气行于皮毛而充养腠理、御卫外侮,有赖于肺气宣发才能实现,故称。又五藏生成:“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诸气者皆属于肺。”5.5.肺主声肺主声指声音由肺气鼓动声带而发生。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风寒外感,肺气不宜壅塞,声音嘶哑,称为“

37、金实不鸣”;内伤肺痨,肺气严重亏损,声音嘶哑,称为“金破不鸣”。6.6.开窍于鼻开窍于鼻指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都是肺气所主持。肺司呼吸,鼻为呼吸出入门户。肺气调和,则呼吸畅利,嗅觉灵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7.7.肺液为涕肺液为涕涕出于鼻,由肺主持,肺气和则津液上承,鼻窍得润而知香臭。肺气燥热,则鼻窍干涩;外邪袭肺,则鼻塞流涕。39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8.8.肺志为忧、为悲肺志为忧、为悲忧为肺之志,其情绪变化与肺有关。肺气虚可出现情绪忧愁低落,而过度忧虑也可损伤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在志为忧。”9.9.肺藏魄肺藏魄魄属人体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

38、为五脏精气所化生,古人认为属肺所藏。出素问宣明五气。如果精气充足,则体魄健全,感觉灵敏,动作正确。肾肾 肾居下焦,其经脉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五行属水,主时于冬。具有肾性潜藏、集阴阳水火于一脏、喜润恶燥等生理特性。其在体合骨,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窍为耳,在味为咸。病理特征为寒。其主要功能:40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1.1.肾主藏精肾主藏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指肾闭藏精气,并使之不断充盈,成为其在体内充分发挥正常生理效应的功能。广义之精: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 精精 津液及饮食水谷精微等。狭义之精: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生殖之精的一部分直

39、接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属于“先天之精”;生殖之精还包括人体发育成熟后形成的精子和卵子。肾为先天之本,所藏之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2.肾主水肾主水肾是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41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其一,肾对水液有直接的蒸腾气化作用。肾位于下焦,接纳肺通调水道输送来的津液,将清者蒸腾于上,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浊者下输膀胱,化为尿液排出体外。其二,肾对津液代谢过程中的各个器官都有调节、推动、促进作用。肾藏精,为元气化生之源,如肺对津液的宣肃、脾对津液的转输等,动力皆源于肾。其三,肾是调节尿液排泄,维持机体津液代谢平衡的重要器官。合三焦、膀胱,与肺、脾同司体内水液

40、代谢与调节。42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3.3.肾主骨肾主骨骨,即骨骼。骨中有腔、隙,内藏以骨髓,故曰“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沦);肾藏精,精能生髓,髓以养骨,故骨髓的生长、发育、修复等,均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滋养。“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牙齿头发的生长、脱落,均与肾气盛衰有关。肾气盛,则齿更发长;肾气衰,则发堕齿槁。4.4.肾主纳气肾主纳气肾为元气之根,主纳气者,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以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43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咳嗽中首次提出“肾不纳气”说,谓:“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凡咳嗽暴重,动引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此肾虚不能收气

41、归元也,当以补骨脂、安肾丸主之,勿徒从事于宁肺。”5.5.开窍于耳,司听觉开窍于耳,司听觉“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脉度)。肾经上贯于耳,精气畅达,则耳聪目明。6.6.开窍于二阴,主司二便开窍于二阴,主司二便肾开窍于二阴,主司二便。44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肾的三个特性肾的三个特性 肾主蛰藏肾主蛰藏有固水津、摄二便、纳气、固胞胎、封藏膏脂之功,皆与其摄纳封固之性相关。肾失潜藏,精气耗泄则为患,斯病作矣。可表现为肾不纳气的呼吸异常,或精关不固的滑精早泄,或冲任不固的崩漏滑胎,或二便失摄的遗尿溏泻等。治疗多以补肾为大法,辅以固摄收敛之品。肾恶燥肾恶燥肾为水脏,主藏精,主津液。燥易伤阴津

42、、耗损肾液,故具恶燥的特性。因此临床肾病治疗不宜过用燥烈之品,即使是肾阳不足宜用温燥之证,也应在补阳方中加入滋阴之品以阴中求阳,肾气丸的组方即体现了这一原则。45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肾为肾为水火之脏水火之脏肾精在肾气的作用下化生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因此,肾阴、肾阳又称为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也称为命门之水或命门之火。肾寓真阴真阳,故为水火之脏。肾为水火之脏的临床意义有二:其一,一身之水火由肾所主,因此全身性水火失调的病变多属肾的水火失调,对肾的治疗是的根本性的治疗方法。其二,水火的失调以寒热为表现,所

43、以对寒热的治疗应追究其本水火之源的肾。46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四、四、中医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病因,又称“病邪”、“病原”等。内容包括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病理产物水湿 痰饮、瘀血、结石等;其他病因外伤、诸虫、药邪、针害、医过、先天因素等。47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外感病因1.1.六淫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界六种气候现象,内经称之为“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季应温而反寒,秋季应凉而反热等)

44、,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并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则成为致病因素,并称之为“六淫”、“六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夫人禀五常(即五行),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48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多从肌表、口鼻入侵外感性(2)多与时令气候有关季节性(3)多与居处环境有关地域性(4)既可单独亦可相兼致病相兼性(5)发病中病证性质可以转化转化性六淫致病的特性差异六淫致病的特性差异(1)(1)风邪致病特性风邪致病特性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45、风为百病之长 风胜则动 49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2)(2)寒邪致病特性寒邪致病特性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而主痛 寒主收引 (3)(3)湿邪致病特性湿邪致病特性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多挟寒温50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4)(4)燥邪致病特性燥邪致病特性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及肝(5)(5)火热之邪致病特性火热之邪致病特性 其性炎上 易耗气、伤津 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挟毒,易致肿疡(6)(6)暑邪致病特性暑邪致病特性 其性炎热、燔灼 其性升散,易伤津气 易扰心神,易动肝风 暑多挟湿 51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2.2.疫气疫气 疫气,即疫疠之气,指

46、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疫气又称为“疫毒”、“疠气”、“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因其发病长幼相似,远近咸若,沿门阖户,一方俱病,如差役不可避之,故名。又因其为病颇重颇险,如经鬼厉之气,故名之“厉气”、“疠气”。更因其为病变化多端,传变迅速,多有坏证、变证和逆证,故又称戾气,或径称乖戾之气;再因其不同于一般六淫之气,故又名其异气。吴有性温疫论杂气论则统称为“杂气”。如诸病源候论疫疠病候:“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有如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说:“夫疫病者,四时皆有不正之气,春夏有寒清时,秋冬

47、亦有暄热时,一方之内,长幼患状率皆相类者,谓之天行是也。”52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1)(1)疫疠与六淫的不同之处疫疠与六淫的不同之处 病邪性质不同 入侵途径不同 发病形式上的差异 预后有凶吉之分(2)(2)疫疠的致病特点疫疠的致病特点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53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应答反应,具有两重性:适度的反应,为人之常性,属生理范畴;但是,在突然的、剧烈的或过余持久的情志刺激下,其刺激量或刺激总量超逾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则可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损

48、伤,阴阳失调而致病。七情致病,病从内生,又是内伤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称“七情内伤”。55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七情致病特点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损伤内脏,心为主导 怒伤肝怒伤肝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喜伤心喜伤心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忧忧(悲悲)伤肺伤肺指过度忧伤悲哀,可以耗伤肺气。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伤肾恐伤肾指恐惧过度,耗伤肾的精气。素问举痛论说:

49、“恐则精却。”56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思伤脾思伤脾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惊伤心胆惊伤心胆指大惊可以伤心神及胆。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心为先导心为先导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神之所舍,心在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中起着主宰作用,因而情志内伤,亦多以心为主导。张景岳在类经中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57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 为病众多,

50、气病为先 情志所伤,多以气病为先。这里所说的气病,是指七情内伤最易导致脏腑气机逆乱的病理变化,使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出;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情志波动,加重病情 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在患者有剧烈情志波动时,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恼怒,可使阳升无制,血气上逆,发生突然昏仆,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心脏病患者,也可因突然剧烈情志波动,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要培训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