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核舟记第1 课时优秀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11 核舟记 课时 第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首先安排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是第三课,是 一篇自读课文, 同时又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 掌故大苏泛赤
2、壁。 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 运用自己丰富 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 通过一些细节, 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 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 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 的卓越成就。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而且也学习了说明文, 对本文内容理解不存在难度。但是学生对大苏泛赤壁、苏轼与佛印、鲁直交好的 历史事件并不了解,对苏轼、佛印、鲁直三人性格形象理解有障碍。所以人物关 系和背景的渗透很重要。 四、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文实词:贻、诎、属等;积累
3、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 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3.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 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提高民族自尊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词语 难点:正确疏通文意 六、教学过程 2 一、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阅读这 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 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 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段文字不仅告诉
4、了本单元的内容和特点, 还告诉了我们学习本单元的意义 和方法。大声诵读古代诗文,不仅有助于我们形成很好的语感,还有利于我们理 解文意,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二、相关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这是本笔记小说、短篇文言小说 集。所收篇章与以前各家选本有所不同其中大抵真人真事不尽是子虚乌有。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 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 狱。 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 未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 学洢痛父冤枉, 晨夕号泣, 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
5、而死,只活了30 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 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收入虞初新志。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 年版)。 略有删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 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 天封塔”。 1994 年,在宁波镇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 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 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 品。 三、 生字词的识记 器皿(mn ) 八分有奇(j) 不糁
6、(sn) 峨冠( un) 矫首(jio) 贻(y) 箬篷(ru pn) 多髯(rn) 衣褶(zh ) 椎髻(chu j) 趾(zh) 曾不盈(zn) 篆章(zhun) 壬戌(rn x) 虞(y) 一楫(j)黍(sh) 四、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3 3.积累常见文言文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 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五、课文内容的初步探究(朗读、理解、内容、情感) (一)朗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恰当、语速适中,能在语气中表达出作者 感情。 (二)积累重要词语。 类型 例句 通假
7、字 意思 通假字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同“又” 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跟地面平行的(跟 “竖”相对)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 弯曲 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单的,不成对的(跟 “偶”相对) 高可二黍许 大约 表示同意 表示约数 允许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较量 词类活用 例句 解析 中轩敞者为舱, 箬篷覆之 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一词多义 例句 释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形容词 奇妙 名词 零数、余数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动词
8、雕刻 动词 是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副词 大约 助动词 可以 (三)疏通文意 1.依据“六字诀”翻译文章 2.重点讲解带有数词的文言句子翻译。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讲解要点: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 4 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 现代 文则数、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 前。 (四)逐段概括出段意,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第一部分(1 段):概述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主题。 第二部分(25 段):按照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详细介 绍了
9、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情姿态,用事实说明了雕刻者技 艺的精湛。 第三部分 (6 段) : 总结核舟上雕刻的人及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刻字的总数, 赞扬了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五)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 本文运用空间顺序, 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 说明雕刻家 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湛技艺和伟 大成就。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积累重要词语。 2.完成书后习题一、二。 七、教学反思 1.利用表格积累词语能起到一目了然,便于把握的作用,此处仅为示例,还要鼓 励学生多积累。 2.时间限制导致疏通文意的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 5 核舟记第
10、2 课时优秀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11 核舟记 课时 第2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首先安排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是第三课,是 一篇自读课文, 同时又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 掌故大苏泛赤壁。 雕刻家
11、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 运用自己丰富 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 通过一些细节, 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 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 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 的卓越成就。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而且也学习了说明文, 对本文内容理解不存在难度。但是学生对大苏泛赤壁、苏轼与佛印、鲁直交好的 历史事件并不了解,对苏轼、佛印、鲁直三人性格形象理解有障碍。所以人物关 系和背景的渗透很重要。 四、教学目标 1.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
12、部分的说明顺序。 2. 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 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提高民族自尊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理解核舟中人物的性情,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六、教学过程 二、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6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阅读这 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 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 品味精美
13、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本单元的内容和特点, 还告诉了我们学习本单元的意义 和方法。大声诵读古代诗文,不仅有助于我们形成很好的语感,还有利于我们理 解文意,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二、相关常识介绍 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二 次在赤壁游览。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写了赤壁 赋、一词首念奴娇(词牌名)。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 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 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 而黄州却 在武汉下游。不过
14、,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 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佛印禅师: (10321098) 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 三岁能诵 论语 , 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住云居四十余年。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佛 印住庐山,常相往来。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 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 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 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 秦 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
15、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 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 接近苏轼。 三、学习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 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提高民族自尊心。 四、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内容、形象、情感) (一)梳理文章内容。 7 1.文眼是哪个词语?围绕文眼,作者怎么构思? 奇巧 先概写王叔远的雕刻技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再列举核舟来详细说明。 2.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16、顺序 内容 中间 舱、箬篷、八扇窗、雕栏、窗上刻字 船头 东坡、鲁直、佛印 舟尾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船背 题名、篆章、着色 思考: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 十分引人注目, 船仓边的窗竟然可 以自由关闭,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船上还可有苏轼的后赤壁赋和 赤壁赋 中写景的句子, 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的优美环 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画,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游者所在的船头就是 画的主体部分,船舱就是背景。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 初步领略那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至于最后写船尾, 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 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17、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 位置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 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堪称最为豁达的文人。 佛印:居右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三岁能诵论语, 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常相往 来。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早年 受知于苏轼, 与张耒、 晁补之、 秦观并称 “苏门四学士” 。 诗与苏轼并称 “苏黄” , 二人亦师亦友。 苏东坡: 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 现右足, 微侧。 神态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
18、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左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体现出雕刻艺术形似。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 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 8 神态则超脱粗犷,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也跃然纸上。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寄 情于山水,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陶醉在眼前画卷的 美好意境里,彰显出微雕艺术的传神。 历史中苏轼两次泛舟赤壁, 在那里, 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 触景生情, 回来以后,
19、 写了一篇文章, 叫做 赤壁赋 还写了一首 念奴娇 (词 牌名)。 但是苏轼游的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 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 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与苏轼同游赤壁的人, 均是不知姓名的一般人士, 而核舟的船头上与东坡 同坐的居然是黄庭坚与佛印二人。 这自然与事实不符, 黄庭坚此时远在江西泰和 任知县,佛印也远在杭州的寺庙,或扬州的庄园。那么雕刻者为什么要把他们拉 在一起呢?这是因为三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东坡泛舟赤壁的时代背景、人生境 遇,王叔远运用想象把三人整合在一起,这是艺术
20、的加工与创造。 (三)总结全文: 核舟的体积虽小,有一应俱全的小船构造,有形态各异的五个人物,还有清 晰明了的文字雕镂,这些丰富的内容,传神的雕刻,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 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 衷地感受。 全篇仅 400 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运 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 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把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 活现。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 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 构的
21、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四)拓展延伸 本文的题目中有一个“记”字,但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 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一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记叙的是渔人在进出桃源的行 踪以及在桃源的见闻,属于志怪小说小石潭记记的是小石潭的实地实景,显 然属游记类的记叙;而核舟记记的是一件“核舟”工艺品,目的是展示我国 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 类似于说明文。 二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 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几乎一律用描写性文字,对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进行细致入 9 微的渲染;核舟记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由 此可见,这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五)主题升华 这篇文章, 生动体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和心灵手巧。 而这伟大的 艺术创作,依靠的就是刀、磨等简单的工具。这里需要匠人们独具匠心,专注于 艺术创作,此乃大国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依旧需要着工匠精神, 再创辉煌的中国制造!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检测题 2.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七、教学反思 1.理解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与高超,这些都易于突破;理解苏、黄、佛印 三人追求豁达、自由的情趣,是难点。 2.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的比较,学生从文体角度判断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