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第三册逻辑与思维全书知识结构.doc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4127279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第三册逻辑与思维全书知识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第三册逻辑与思维全书知识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第三册逻辑与思维全书知识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第三册逻辑与思维全书知识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第三册逻辑与思维全书知识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思维(1)含义: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2)方式: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3)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2.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3思维形态的分类4.思维的基本形态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走进科学思维世界从思维的方向看: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把握逻

2、辑要义学会科学思维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 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基本形式:在感觉、知觉和表象,联想、想象、幻想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思维表达的情感性。1.逻辑:“规律”;“逻辑规律与规则”;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逻辑学”。2.逻辑学研究的目的: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3.逻辑学的含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有狭义(形式逻辑)和广义(还包括辩证逻辑)之分。4形式逻辑以推理为主要研究对象。推理是由前提推导结论的过程。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5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和论辩(用论证方式去说服别人或反驳别人)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6.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公式为“A是A”。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否则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条件性: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公式为“A不是非A”。要求:在同一

4、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否则犯“自相矛盾”错误。条件性:符合“三同一”;不是指辩证矛盾;不否认此事物随条件变化会变成彼事物。(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公式为“A或者非A”。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反对骑墙居中,否则会犯“两不可”错误。1.科学思维的含义: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2.科学思维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

5、科学思维的特征:(1)追求认识的客观性。(遵循规律,注重实事求是)(2)结果具有预见性。(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3)结果具有可检验性。(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4.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1)思维素养意义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发明、创造,提高我们的(推动)创新能力。(2)思想政治意义:有助于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投身社会实践,锐意进取,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

6、兴。(3)总体意义: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概念的概述明确概念的方法1.概念含义: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特点:抽象性和概括性。表达: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A: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B: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2.概念基本特征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

7、种事物究竟“是什么”。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外延关系A:相容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B: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1.定义含义: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构成结构:被定义项 、定义联项 、定义项最基本最常用方法:种差加属概念要求:A: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B: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a: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逻辑错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b: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逻辑错误:“同语反复”或“循

8、环定义”。c: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逻辑错误:“否定定义”。d:定义不能用比喻。逻辑错误:“比喻定义”。2.划分含义: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构成:母项和子项要求A: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B: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a: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逻辑错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b: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逻辑错误:“划分标准不一”。c: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逻辑错误:“越级划分”。 1.含义: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2.基本特征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肯定或

9、否定)判断有真假之分。(是否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3.检验标准:社会实践4.表达:语句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不做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5.判断与语句关系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如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6.类型简单判断: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判断的概述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1.性质判断(直言判断)含义: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结构: 量项、主项、联

10、项、谓项类型:依据“质”与“量”的结合A:全称肯定判断(SAP)B:全称否定判断(SEP)C:特称肯定判断(SIP)D:特称否定判断(SOP)E:单称肯定判断(SaP)F:单称否定判断(SeP)注意问题A: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B: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C: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2.关系判断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类型:依据“关系的性质”A: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偶对称(非对称)关系B: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偶传递(非传递)关系1.含义: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2.组成:联结词和支判断3.种类(1)联言判断(pq)含义:断定对象的几种情

11、况同时存在的判断。结构:联言支和联结项(至少两个联言支)真假特征:全真则真,一假则假意义:综合考虑认识对象多种情况,多方面分析和把握事物情况。(2)选言判断含义: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组成:选言支和联结项(至少两个选言支)类型A:相容选言判断(pq):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用“或者或者”表达B:不相容选言判断(pq):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用“要么要么”表达真假特征A:相容选言判断:一真即真,全假则假B:不相容选言判断:只有一真为真,全真全假皆假注意事项:根据认识对象实际情况,不能误用,不能遗漏意义:有助于准确表达对象的各种可能情况和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3)假言

12、判断(条件判断)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组成:前件、后件、联结项类型A:充分条件假言判断(pq 如果p,那么q)a: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b:常用联结项:“若则”“如果那么”“只要就”等B:必要条件假言判断(pq 只有p,才q)a: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事物情况的必要条件。 b:常用联结项:“只有才” “必须才”“不就不”“除非才”“没有就没有” C: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pq 当且仅当p,则q)a: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

13、情况,必不产生某种情况。b: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真假特征A: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有前必有后,无前未必无后。B: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无前必无后,有前未必有后。C: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有前必有后且无前必无后。正确运用复合判断一、推理的含义与种类:1判断形成的途径:实践: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作出判断; 借助已有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新判断。(推理)2推理的含义与结构:(1)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2)结构:推理的组成要素:前提、结论推理结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

14、作推理结构。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推理结构。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3推理的种类:(1)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演绎推理(一般到个别)、归纳推理(个别到一般)、类比推理(个别到个别或一般到一般)。(2)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必然推理(演绎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或然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正确进行演绎推理必备的两个条件:前提真实;推理结构正确。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一、性质判断的换质推理 (换质法):1含义: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2具体推

15、理方法:主项和量项不变,联项“是”改“不是”,“不是”改为“是”;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3必须遵循的规则: 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改变前提判断的质,肯定判断变否定判断,否定判断变肯定判断。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二、性质判断的换位推理 (换位法)1含义: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2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3换位推理的

16、具体推理方法: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能周延。4换位推理必须遵循的规则: 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是否定的。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总结归纳】: 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直接进行换位,只能转换为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不能进行换位; 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可以直接进行换位。5换质、换位推理的使用与作用(换质位法):换质、换位相结合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三、三段论推理1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

17、一种重要形式。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2三段论推理的构成要件: (1)大项(结论中的谓项)、小项(结论中的主项)、中项(前提中出现两次而结论中不出现的那个项)(2)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3)大项、小项和中项的关系: 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3三段论推理的一般性规则:(1)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

18、。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否则,犯“双否定前提错误”。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一、联言推理及其方法: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1联言推理的合成式:前提中各联言支为真,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就为真。2联言推理的分解式:前提断定联言判断为真,结论中联言判断的联言支就为真。二、选言推理及其方法:选言推理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1相容选言推理的方法

19、:否定肯定式:一个相容选言判断,其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因此,相容的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由于相容的选言判断只断定其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在进行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相容选言推理没有“肯定否定式”)2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方法:肯定否定式:(前提肯定结论可以否定剩下的)否定肯定式:(前提否定结论可以肯定剩下的)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前件必有后件;无前件未必无后件)(1)肯定前件式: 如果

20、肯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后件。(前件推后件)(2)否定后件式: 如果否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前件。【注1】:(否定前件式)由否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后件的推理结构是错误的。【注2】:(肯定后件式)由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前件的推理结构是错误的。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无前件必无后件、有前件未必有后件)(1)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后件。(2)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前件。(后件推前件)【注1】: (肯定前件式)由肯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肯定

21、后件的推理结构是错误的。【注2】: (否定后件式)由否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前件的推理结构是错误的。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前件必有后件、无前件必无后件)(1)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2)推理形式: 肯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否定前件式; 否定后件式。4演绎推理的要求: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掌握演绎推理方法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1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2类型:

22、(1)完全归纳推理: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2)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只涉及认识的部分对象。3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1)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2)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不属于或然推理。4不完全归纳推理:(1)特点: 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不具有“保真”关系。(2)逻辑错误: 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的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犯“轻率概括”的错误。5归纳推理的方法(1)完全归纳推理:(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

23、结论真实可靠)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2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度)()(1)考察和列举的对象尽可能多;(2)考察的范围尽可能广;(3)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的因果关系:求同法“异中求同”; 求异法“同中求异”; 共变法“除不变求量变”;求同求异并用法“两同一异”; 剩余法“余果求余因”。归纳推理及其方法1类比推理的含义: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2客观依据: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3类比与比较、比喻的区别:(1)类比不同于比

24、较: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2)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和比喻虽然都以比较为基础,但是,类比是把两种事物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把一事物比作事物,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4类比推理的逻辑错误:不能仅仅根据对象间表面上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本质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否则,就容易犯“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5类比推理的特点: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应该注意提高其可靠程度。6类比推理的方法:(1)从思

25、维方法的角度看: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2)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7提高类比推理可靠程度:()(1)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2)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3)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如果类比的根据中出现了与推论相排斥的属性,那么,即使相同或相似属性再多,推理也必须放弃。8类比推理的重要作用

26、:(1)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历史上,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从类比推理开始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2)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9综合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是不能保证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推理。但是,归纳推理在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方面,类比推理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实践中,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合在一起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推理类型的思维功能。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及其方法一、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1.含义

27、: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2.弊端:完全切断事物及其各个部分、各种性质之间的联系,就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二、辩证思维1必要性(见教材73页)2.含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3.发展历程(自发自觉)古代朴素辩证思维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思维科学形态辩证思维(马恩)进一步丰富和深化4.特征:整体性、动态性5.辩证思维的对立统一关系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6.辩证思维与诡辩论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决不能轻信和盲从。这是辩证思维同唯心主义诡辩论的根本区别。

28、7.意义:学会辩证思维,我们就能对事物看得全、看得深、看得远、看得活、看得真,充满智慧。第八课把握辩证分合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一. 分析思维1.必要性:见教材76页。2.含义: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从整体到部分)3.方法(1)科学研究: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功能分析 因果分析(2)社会生活:矛盾分析法4.分析思维的优点及缺点(1)优点: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2)缺点:难免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二. 综合思维1

29、.必要性:见教材78页2.含义: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从部分到整体)3.方法和目的(1)科学研究:运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2)哲学综合: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4.综合方法的优点与缺点(1)优点: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2)缺点:只是对认识对象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三、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1.内容: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

30、行新的分析。在辩证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认识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一、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见教材80页)二、质量互变规律1含义: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2.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三、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31、1.要求: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2.连续性和间断性(1)连续性: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量变)(2)间断性: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新事物。(质变)3.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4.意义: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适度1.含义: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2.地位: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

32、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3.关节点:度的两端,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4.坚持适度原则(1)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2)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 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3)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二. 掌握适度原则1.必要性: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2.含义: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3.遵循适度原则

33、(1)防止过犹不及:(2)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达到“得中”,反对折中主义)(3)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 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第十课推动认识发展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一、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1.含义肯定: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2.关系:对立(相互区别)统一(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包含肯定)3.危害:简

34、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观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否定包含肯定,是较后较高环节,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一.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1.感性具体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局限性: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2.思维抽象含义: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

35、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二.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1.思维具体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上升起点(感性具体)搭建桥梁(思维抽象)飞跃终点(理性具体)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感性具体到思

36、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第十一课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1.含义: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2.产生条件:综合能力的体现:实践为基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科学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常规的思维方法与非常规的思维方法3.特征:思路具有多向性步骤具有跨越性结果具有独特性4.“新”的表现思路新 方法新 结果新1.形成基础客观基础: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生理基础:教材P992.含义: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

37、思维活动。3.特征跨越的联结性 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4.水平差异:人人都有联想思维,但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标准:联想时的“联结”速度和“畅想”得到的结果的数量途径:自觉地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5.方法迁移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A方式:正迁移、负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B作用: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 想象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A种类:有意想象、无意想象B方法:形象化的想象、“假如式”的想象C作用: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促使人们以更高涨的热情和坚忍的意志投入创新活动之中6.联想与创新思维的关系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和想象是思维展开联想的重要方式在

38、自发联想的基础上,自觉地加以训练,有助于提高联想思维的质量、能力和水平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1、 发散思维(1) 客观基础(必要性):物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和关系,不同的性质和关系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了揭示不同的性质、关系、功能、作用。(2) 含义: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3) 特点:扩散、辐射;思维过程的流畅性、思路的多向性、结果的独特性。(4)技法: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5)作用: 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并对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新设想。(6)正确运用:以思维发散

39、技法为主,调动其他思维因素的积极参与;努力增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实践能力。2、聚合思维:(1)客观基础(必要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整体发展的需要。(2)含义 :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得出合适的解决方案(3)特点:收敛、集中;过程具有严谨性; 思路具有归一性; 结论具有可论证性。(4)方法: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2)功能:围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3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1 逆向思维的客观基础:事物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2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常规的思路-从反面把

40、握事物的原理、构成要素、功能结构。3 逆向思维的主要方法:对事物的结构顺序、存在状态、功能作用、因果关系进行反向思考。4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1)逆向思维应当合“理”。 (2)正逆互补、相得益彰。在运用正向思维未能获得满意结果进可采用逆向思维。(3)正逆互补,携手共进。5创新思维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其过程需要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等多向的思维方法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第十三课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超前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超前思维的方法和意义1客观依据: 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规律性,人的思维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2含义: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

41、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3表现:“先知先觉” 思维落后于事物发展状况,是所谓的“后知后觉”或者“不知不觉”。4超前思维生成的思想条件:“超前意识”,其基本品质是善于反思、勇于质疑 5特征:(1)具有探索性:在辩证否定基础上构想事物发展的可能的趋势。(2)预测性:利用思维的创造性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以及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具有“事先得知”的特性。(3)不确定性:事物发展的具体状况不一定完全按照人们事先预测的方式展开。6、如何提高超前思维预测推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人们立足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们预测的方向发展。1 超前思维的方法:(1) 矛盾分析方法:把握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第三册逻辑与思维全书知识结构.doc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