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精品课件:胆、胰、脾(2015.04).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434702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PPT 页数:146 大小:18.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精品课件:胆、胰、脾(2015.0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医学精品课件:胆、胰、脾(2015.0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医学精品课件:胆、胰、脾(2015.0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医学精品课件:胆、胰、脾(2015.0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医学精品课件:胆、胰、脾(2015.0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胆道系统、胰、脾影像诊断,广州医科大学附二院放射科 唐志伟,胆道系统,检查技术 (1)X线检查: 腹平片 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胆囊造影 PTC:经皮经肝胆管造影 ERCP:经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 “T形”管胆管造影,胆道系统,检查技术 (2)CT检查: 检查前准备 A CT检查前应常规禁食68h,避免胆囊收缩。 B 扫描前半小时口服造影剂500800ml(甘露 醇、水),显示十二指肠与胰腺及胆总管下端 的关系。,胆道系统,CT检查 扫描方法 平扫检查:从肝脏上缘至胰头钩突部,患者仰卧位,层厚10mm,病变区25mm薄层扫描。 增强扫描:腹部常规增强。,胆道系统,检查技术 (3)MRI检查 普通检

2、查 增强检查 MRCP 断面图像与CT相同,一、胆系结石与炎症,胆石症: 常见,21-45岁之间最常见。 男女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胆道结石: 部位以胆囊最多见,其他部位次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胆道结石。 “姊妹病”:胆囊结石,结石嵌顿与压迫又使胆囊发炎,二者互为因果,故称。,胆系结石与炎症,临床表现 与结石的位置、大小、胆道有无梗阻及并发症有关。 右上腹不适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急性发作-胆绞痛、呕吐、黄疸等; 合并急性炎症-高热。,胆系结石与炎症,胆石化学成分分类: (1)胆固醇类结石:以胆固醇为主,其 含量占80左右,并含少量钙、蛋白及胆 红素。 (2)胆色素类结石:此类结石在我国较 多,呈

3、砂粒状或桑椹状,往往以蛔虫外皮 或虫卵为核心。 (3)混合类结石,最常见。,胆系结石与炎症,胆石化学成分对应CT表现 胆固醇类结石:低密度及等密度结石,CT值40Hu。平扫诊断多有困难,胆囊造影CT检查表现为低密度充盈缺损。 胆色素类结石:表现为高密度结石,CT值50Hu,单发或多发,形态、大小各异,泥砂样结石常沉积在胆囊下部,呈高密度。 混合类结石,最常见,表现为结石边缘呈高密度环状,中心为低密度区。,胆石症与胆囊炎的影像表现,胆囊结石的X线表现: 胆囊区结节状、环状高密度影。 大小不等。 单发或多发,可呈石榴籽样。 可随膈肌上下移动。,多发胆囊结石(阳性结石,石榴籽样),多发胆囊阴性结石,

4、胆石症与胆囊炎的影像表现,胆囊结石CT表现 可多发、单发。 圆形、类圆形、不规则或泥沙样。 可为高密度、等密度及低密度。 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胆囊结石(胆固醇性),胆囊内混合性结石,平扫,门脉期,胆囊结石,胆石症与胆囊炎的影像表现,胆囊结石MRI表现 胆囊内单一或多发砂粒影 砂粒影T1WI、T2WI上均为略低或低信号 砂粒为高信号胆汁的充盈缺损影 MRCP显示其形态、大小及位置,显示扩张的胆管,胆 石 症,T1WI,T2WI,T2WI,T2WI,MRCP,胆囊结石,胆石症与胆囊炎的影像表现,胆管结石X线表现: PTC/ERCP 显示柱状、不规则充盈缺 损,也可为圆形或卵圆形;胆管树 呈“枯树

5、枝”样,提示有胆管炎症。,胆石症与胆囊炎的影像表现,胆管结石CT表现 单发或多发。 胆管内圆形或环形高密度结石常见。 结石可呈靶征、新月征 结石位于中心呈致密影,周围被低密度胆汁环绕,形成“靶征”;结石嵌顿于胆总管下端而紧靠一侧壁,则形成“半月征”。 结石梗阻以上胆管扩张,扩张以下胆总管慢慢变细。 同时可伴有胆囊结石,胆总管下段结石,胆总管结石,靶征、新月征,胆石症与胆囊炎的影像表现,胆管结石MRI表现: 肝内或/和肝外胆管内单发或多发砂粒影; 砂粒影T1WI、T2WI上为略低或低信号; 砂粒为高信号胆汁的充盈缺损影; MRCP显示其形态、大小及位置,显示扩张的胆管。,MRCP:胆道多发结石,

6、胆石症与胆囊炎的影像表现,急性胆囊炎CT表现 病因与临床 胆囊增大:横径5cm。 胆囊壁的增厚:厚度3mm,明显强化,持续时间长。 胆囊边界不清:炎症蔓延、周围组织水肿,壁外低密度。 胆囊结石:合并。 胆囊内气液平面:化脓性或坏疽性。 胆囊壁缺损、胆囊周围积液或形成液气平面,胆囊穿孔。,急性单纯性胆囊炎,胆石症与胆囊炎的影像表现,慢性胆囊炎CT表现: 胆囊缩小或扩大。 合并胆囊结石。 胆囊壁增厚:均匀增厚,不均匀增厚,超过3mm;增强可见明显强化。 胆囊壁钙化,较特征性-瓷胆囊。 合并穿孔时,周围的组织合并炎性浸润,和 胆囊癌难以鉴别,尤其是非结石性慢性胆 囊炎。,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平扫,

7、动脉期,门脉期,胆囊多发结石并慢性胆囊炎,二、胆囊癌,临床与病理: 胆道最多见恶性肿瘤。 发生50岁以上女性。 结石/胆囊壁的慢性炎症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病理:7090为腺癌, 次为鳞状上皮癌、胶样癌、未分化癌等。 临床表现:长期慢性胆囊炎症状, 突然恶化,肩、背疼痛,体重减轻, 晚期出现黄疸、发烧等。,胆囊癌的X线表现,显示伴发的阳性结石或胆囊壁钙化; 胆系造影,胆囊常不显影; 如胆囊显影,可见胆囊内不规则充盈缺损,囊壁增厚或不规整。,胆囊癌的CT表现,CT直接征象 肿块型:胆囊腔大部或完全消失,被实性软组 织肿块代替,与肝实质密度相似其分界不清。 浸润型(胆囊壁增厚型):胆囊壁限局性或

8、弥漫性不规则性增厚,囊壁常消失或显示不清。 结节型(腔内形):表现为从胆囊壁向腔内突出的乳头状 或菜花状结节,单发或多发,其基底部胆囊壁增厚浸润。 梗阻型:多见于胆囊颈癌肿,早期引起胆囊管 阻塞,胆管扩张,可使胆囊积液增大或萎缩变小。,胆囊癌CT表现,CT间接征象 肝脏、十二指肠、胃、胰腺直接侵犯。 肝内转移灶。 淋巴结转移。 胆道梗阻征象:侵犯胆囊炎及肝总管或 淋巴结转移压迫肝总管时,均可出现梗 阻性黄疸。 合并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胆囊高分化腺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胆囊癌 (肝及淋巴结转移),胆囊癌MRI表现,胆囊壁增厚和肿块 T1WI为稍低或低信号,T2WI为略高或高信号、且信号不

9、均 侵犯肝脏,其信号与原发病灶相似 65-90%合并胆结石 梗阻性胆管扩张 肝门、胰头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胆囊癌,三、胆管癌,临床与病理 左右肝管以下发生 肝门部胆管癌(上段胆管癌):包括左、右肝管、汇合部、肝总管,在胆管癌中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40%-50%。 中段胆管癌:肝总管胆总管中段。 下段胆管癌:胆总管中段下段、胰腺段及 十二指肠壁内段的肿瘤。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黄疸、脂肪泻、陶土样大便和上腹包块及胆囊增大。,胆管癌的X线表现,PTC、ERCP:肝门部胆管癌分为局部浸润狭 窄型、息肉型和弥漫硬化型。 (1)、胆管狭窄 (2)、息肉型充盈缺损 (3)、胆管阻塞中断 (4)、梗阻上段

10、胆管及肝内胆管扩张,重度扩张多呈“软藤”状,中度扩张多呈柱状。,胆管癌的CT表现,肝门部或肝外胆管肿块,若肿瘤沿胆管壁浸润性生长而不形成肿块 ; 肿块 CT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扫描有较明显持续强化。 近段梗阻: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肝内胆管扩张似“软藤”样表现,称“软藤征”。扩张胆管突然消失(末环)。 转移,胆管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胆总管下段癌,胆总管下段癌,同上一患者,胆管癌的MRI表现,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呈“软藤征”,甚至扩张胆管内软组织肿块,特别是MRCP; 肝总管或胆总管管壁增厚、狭窄; 肿块T1WI为稍低或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或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 增强:中等

11、度均一强化或强化不均; 侵犯肝脏,其信号与原发病灶相似; 肝门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胆总管上段癌,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血胆红素超过4351umolL等化验指标,CT检查表现为梗阻部位以上胆管扩张时,诊断为梗阻性黄疸。 CT检查除确定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以外,还应明确梗阻的部位以及判断梗阻的原因。 据胆管扩张的程度以及梗阻部位形态特点及其周围改变,判断梗阻的原因。 一般对此部位需行薄层扫描细致观察。,四、梗阻性黄疸,梗阻性黄疸,有无梗阻? 胆管扩张的程度 肝内胆管 枯枝 软藤 轻5MM 中6-8MM 重9MM 肝外胆管 环影 直径 末环位置,梗阻性黄胆的CT诊断,梗阻部位的确定: 高位梗阻:

12、梗阻部位在胆总管以上 汇管区、肝总管 低位梗阻:梗阻部位在胆总管、壶腹部,梗阻性黄胆的CT诊断,梗阻原因CT直接征象 高位梗阻:邻近肝门的肿瘤,胆囊癌,肿大淋巴 结,肝总管结石等。 低位梗阻:总胆管及胰头、壶腹部病变,如炎症、 结石、肿瘤等。,梗阻性黄胆的CT诊断,CT直接征象: 肝门区、肝外胆管区、胆囊区、胰头内、壶腹部圆形低、高密度影? 肿块影/结石影? 增强扫描 转移证据,梗阻性黄胆的CT诊断,CT间接征象: 肝内胆管扩张(D0.5cm)。形态/程度 肝外胆管(总肝管、总胆管)扩张(D1.0cm)。 胆囊增大,横径 5Cm。 胆环中断水平面,鉴别诊断,结石- 胆管外形正常,扩张不甚明显,

13、管腔逐渐变小。 炎症- 管壁增厚,管腔逐渐变细。 肿瘤- 胆道扩张明显,胆管突然中断(胰头癌),或外形不规则,有胰管扩张。,PTC显示扩张的胆管,肝内胆管如同软藤样,胆管癌,胆总管下段,引流管,恶性阻塞性 黄疸 (胆管癌) PTCD,高位梗阻(汇管区),胆总管结石,低位梗阻,低位梗阻肝外胆总管下端癌,胰腺癌致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胰腺影像学,检查技术 (1) X线检查: 腹部平片:钙化、结石、仰卧位、侧卧水平位 胃十二指肠钡餐低张造影 ERCP PTC 血管造影,胰腺,检查技术 (2)CT检查 平扫 增强 薄层 CTA,胰腺影像,检查技术 (3)MRI检查 MRI 脂肪抑制技术 MRC

14、P,胰腺解剖与毗邻关系,头颈以肠系膜上静脉(SMV)右缘分界即胰头位于SMV右方,胰颈位于其前方,钩突位于其后方。腹主动脉前方为胰体,左肾前方为胰尾。胰尾末端位于脾肾韧带内,属于腹膜腔内结构。,胰腺的正常影像表现,形态:分胰头、颈、体、尾部,由头至尾逐渐变细,长约13-16Cm,实质密度均匀。 胰头 前后径3Cm,截面呈圆形。 胰体 位于中轴线,前后径2.5Cm。 胰尾 位置最高,前后径2Cm。 钩突 呈三角形或楔形。 胰管 正常4-5mm。,胰腺的正常影像表现,胰体及胰尾,胰头,胰腺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1、胰腺大小和形态异常; 2、胰腺实质内密度和信号异常; 3、胰管异常; 4、胰周间隙及血

15、管异常;,一、急性胰腺炎,临床与病理 最常见的胰腺疾病。 病因: 胆系疾病或饮酒引发 病理: 水肿型胰腺炎 坏死型(出血)胰腺炎 生化检查:血、尿淀粉酶增高。,急性水肿型胰腺炎CT表现,可无阳性改变。 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 密度正常或下降,均匀或不均匀 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渗出),可有胰周积液。 肾前筋膜增厚可为最早期提示病变的依据。 增强扫描腺体均匀强化,不见坏死区。,水肿型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CT表现,胰腺体积增大:弥漫性或局部性。 胰腺密度改变:不均匀,与病理变化有关,水肿则CT值降低,坏死的CT值更低,出血CT值增高。 胰腺周围脂肪间隙消失,边界不清:炎性渗出。

16、胰周或胰外积液、肾前筋膜增厚:小网膜囊积液最常见。 假囊肿形成。 脓肿或膈下脓肿,胸腔积液。,急性坏死出血性胰腺炎,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急性胰腺炎MRI表现,炎症和坏死组织,T1WI上较正常胰腺或肝脏的信号低,可与脾脏相仿。T2WI呈高信号,且高于肝脏。 胰腺出血或出血性胰腺炎,T1WI上出血区可呈高信号。 Gd-DTPA增强,存活组织强化,而失活组织无强化。,急性胰腺炎MRI,二、慢性胰腺炎,病因: 国内 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有关 国外70- 80与长期酗酒有关 病理:酒精性和梗阻性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质地硬、体积缩小、正常小叶结构丧失。,慢性胰腺炎CT表现,胰腺体积变化:可正常、缩小或增大

17、; 胰管扩张; 胰管结石和胰腺实质钙化:较可靠征象; 假性囊肿:常位于胰腺内; 肿块型可有阻塞性黄疸。,慢性胰腺炎,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慢性胰腺炎假性囊肿形成,平扫,动脉期,门脉期,三、胰腺癌,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或腺泡上皮,以导管腺癌多见,约80%85%,导管腺癌中以高分化腺癌多见,间质纤维化一般较明显。 围管性浸润和嗜神经生长。 按部位分为胰头癌、胰颈癌、胰体癌、胰尾癌,7080%以上的位于胰头部。 早期胰头癌:肿瘤直径2.0cm。,胰腺癌的线表现,消化道造影可表现特异性征象: 、胃异常征象: (1)、胃外压性改变 (2)、胃底静脉曲张,胰腺癌的线表现,2

18、、十二指肠异常征象: (1)、十二指肠内侧缘“双边征”,并可有壁僵硬征象。 (2)、十二指肠内侧缘呈倒 “3”征。 (3)、十二指肠曲扩大。 (4)、肿瘤浸润部分的边缘皱襞呈棘状、锯齿状。甚至可出现充盈缺损及溃疡。,GI:十二指肠圈扩大,降段内壁粘膜受累,胰腺癌的线表现,3、小肠、结肠特异征象: (1)、直接浸润 (2)、腹膜种植,ERCP显示胰头占位,胰管和胆管扩张,胰腺癌的CT表现,胰腺局部增大、肿块,直接征象。 动脉期: 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灶(乏血供肿瘤),边缘有环状强化。 门脉期: 等或低密度,境界模糊。 胰头癌易引起胰头增大、而体尾部萎缩。 胰管扩张(6673%),呈串珠状。,胰腺

19、癌的CT表现,胆管扩张:胆总管、胆囊、总肝管、肝内胆管异常扩张。胰头内胰管与总胆管扩张呈“双管征”。 浸润血管:如腹腔A、肠系膜上A、门静脉、脾静脉,包绕、侵犯使之增粗模糊; 肿瘤包绕血管及血管狭窄或闭塞是手术不可切除的征象。 胰液外渗可形成假性囊肿、腹水。 侵犯周围脏器:脂肪间隙消失、边界模糊不清。 肿瘤远处转移。,胰体癌,胰腺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平扫,延迟期,胰腺癌,胰头癌:双管征,胰腺癌的MRI表现,胰腺局部肿大,轮廓不规则 T1WI稍低或等信号 T2WI稍高且不均匀 MRCP可显示胰管梗阻的部位、形态、程度 常向周围侵犯,常有血管受累和淋巴结转移,胰腺癌的MRI表现,多见于胰头,

20、肿块形状不规则,边缘清楚或模糊。 T1WI上为略低或中等信号,T2WI为略高、中等或稍低信号。 灶中出血、囊变坏死时信号不均,增强:中等度不规则强化。 侵犯阻塞胰管、胆总管,引起其扩张。 可压迫、侵犯或包绕肝、肾或腹膜后血管,引起血管狭窄、移位或闭塞,静脉侧支增粗扭曲。 可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胰头癌,+C,四、胰岛细胞瘤,临床与病理: (1)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包括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舒血管肠肽瘤、胰高血糖素瘤和生长抑素瘤、肠多肽瘤等。 低血糖昏迷、顽固性消化性溃疡。 (2)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胰岛细胞瘤的影像表现,X线表现: DSA:胰岛细胞瘤在血管造影上表现为圆形、边缘清楚的肿瘤染色,

21、其密度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胰岛细胞瘤的影像表现,CT 表现 (1)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肿瘤较小,密度接近正常胰腺,可有钙化;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 (2)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肿块较大,密度等或低于正常胰腺,密度可均一,也可表现为等密度肿块内含有低密度。1/5病变内可有结节状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胰岛细胞瘤,胰岛细胞瘤,胰岛细胞瘤的影像表现,MRI表现: 多为圆形、椭圆形,边界光滑,呈T1WI低、T2WI高信号。脂肪抑制T1WI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胰岛细胞瘤鉴别诊断,胰岛细胞瘤有别于胰腺癌的CT和MRI表现: 1、早期肿瘤强化明显,高于胰腺实质. 2、恶性者,常出

22、现富血供的肝转移病灶。 3、极少引起胰腺主导管的阻塞,也很少侵犯血管。,胰岛细胞瘤鉴别诊断,4、胰岛细胞瘤常向胰腺腹侧生长,而胰腺癌有嗜神经生长的特性,故常向胰腺背侧生长而侵犯后腹膜。 5、胰岛细胞瘤绝大多数病例T1WI压脂像上呈境界清楚的低信号区域,而T2WI上肿瘤常呈高信号。与胰腺癌不同。,(三)、脾脏,人体最大的周围的淋巴器官 具有造血、破血、滤血、免疫等多种功能,脾脏,检查技术 普通检查:可提示脾大小,形态、位置及邻近器官状态等,可显示钙化灶 胃肠道造影:可显示脾肿大和异位而引起的受压移位 CT检查:脾的大小、形态、先天异常、肿瘤、炎症,外伤清楚显示 血管造影:诊断脾动脉血栓,动脉瘤、

23、脾梗塞、脾脓肿,脾肿瘤、囊肿、脾破裂,脾脏的基本病变表现,1、脾数目、位置、大小和形态异常。 2、脾密度、信号异常。,脾脏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脾脏增大,脾脏的基本病变表现,脾大,脾脏的基本病变表现,副脾,脾脏的基本病变表现,脾密度异常,一、脾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表现: 上腹痛 肿块 压迫感 恶心 呕吐等,脾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平扫:均匀的低密度影,边界清,内部有出血坏死时,密度可不均匀。 增强:肿瘤边缘先出现斑点状强化,增强区逐渐向中心扩展,3-4分钟后,全部增强,呈等密度状态。,脾血管瘤,脾血管瘤,脾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3cm以上血管瘤常引起脾轮廓的改变-局限性突出。 T1WI:境界

24、清晰的低信号区,园或椭圆形,较大血管瘤中央可见更低信号区,提示瘢痕形成。 T2WI:呈高信号,一般较均匀,中央瘢痕表现卫星芒状等或低信号。 Gd-DTPA 早期边缘强化,典型为节结状,逐渐向中央填充。 延迟扫描见完全填充,与脾实质信号相等。,二、脾淋巴管瘤,属真性囊肿之一 单纯状、海绵状、囊肿状 淋巴管发育畸形,淋巴回流受阻导致淋巴液积聚并呈囊性扩张,非真正肿瘤 临床表现:压迫左上腹不适疼痛,脾淋巴管瘤的CT表现,平扫:脾形态增大 单发或多发 稍低密度 边界清或不清 增强:轻度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管瘤,平扫,增强,脾淋巴管瘤的MRI表现,T1WI低、等信号且不均匀。 T2WI不均匀高信号。 GD

25、-DTPA淋巴管瘤边缘可见轻度强化。 延迟扫描有时可见中央的纤维分隔,中央囊性区无强化。 大部分淋巴管瘤表现为多房性,MR可显示其囊壁和分隔。,三、脾脓肿,临床与病理: 细菌侵入脾内形成的局限性化脓性感染。 血行感染多见,死亡率较高。 单房或多房,孤立或多发。 症状:寒战、高热、局限于左上腹疼痛。,脾脓肿的影像表现,平片:左膈上升,肺不张、胸膜炎、脾内液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血管造影:动脉期可见脾内限局无血管区,边缘粗糙,可见血管拉直、移位,有时可见小动脉瘤实质期呈边缘不规则、模糊的充盈缺损区。,脾脓肿的影像表现,CT表现: 平扫:呈限局性低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缘欠规则。脓腔内可见气-液平面。

26、增强扫描:可明确区别脓肿与正常界限。,脾脓肿,化脓性脾脓肿,脾脓肿的影像表现,MRI表现: T1WI: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T2WI:均匀性高信号;脓肿壁表现为略低信号,周围伴有宽窄不等略高于脾实质信号的水肿带; Gd-DTPA延迟扫描可见脓肿壁及间隔可有强化。,四、脾囊肿,可分三类 真性脾囊肿:其内衬以内皮细胞,系先天性囊肿。 假性脾囊肿: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多数由于外伤 脾内血肿、梗死或脓肿吸收所致,多见,占脾囊肿 的80%左右。 脾包虫囊肿:常与肝或肺包虫囊肿同时存在,多见 于牧区。,脾囊肿影像学表现,CT表现: 边界清晰的圆形低密度影,密度

27、均匀,CT值接近0。 合并出血感染时,密度可出现不均改变; 囊壁有时可见条形钙化; 增强时,无强化。,脾囊肿,平扫,动脉期,门脉期,脾囊肿,脾囊肿影像学表现,MRI表现: T1WI:为单发或多发低信号病灶,信号均匀,轮廓清晰。 T2WI:明显高信号,看不出囊壁。 部分外伤性或寄生虫性脾囊肿,其内可有出血、机化、钙化,MRI信号变得不均匀; MRI对囊壁或囊内钙化显示不如CT明显; GD-DTPA囊内成分无强化,囊壁可见增厚,增强晚期有时可见囊壁强化。,五、脾梗死,常见疾病常为: 二尖瓣疾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 动脉炎 脾动脉瘤 动脉硬化等疾病 当有门静脉高压等导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梗死,脾梗死

28、,病理学: 贫血性梗死:在脾淤血时,贫血性梗死病灶周围有出血带; 梗死的病灶常为多发; 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脾梗死的CT表现,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 平扫时为低密度区 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向脾门; 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 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对比更好 。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脏呈不强化现象,只有脾包膜有增强现象。,脾梗死,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六、脾恶性淋巴瘤,脾淋巴瘤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晚期脾脏受累 可以是脾脏原发淋巴瘤 前者较为多见 病理学上,何杰金或非何杰金淋巴瘤均可累及

29、脾脏: 弥漫的细小结节型 多发肿块型 单发巨大的肿块型,脾恶性淋巴瘤,X线表现: 脾脏增大; 血管造影; 脾动脉分支受压移位,动脉可见浸润狭窄、充盈缺损。,脾恶性淋巴瘤,CT表现: 脾脏增大; 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灶,边界不清; 增强扫描:病变显示清(病变稍强化,而周围脾实质强化显著); 全身性恶性淋巴瘤; 脾内浸润结节影密度不均; 可见增强; 脾门处及主动脉周围肿大淋巴结。,多发脾淋巴瘤,脾恶性淋巴瘤,MRI表现: 弥漫型淋巴瘤,病灶较小,无法显示,表现为脾弥漫型肿大; 脾内单发或多发肿块型; T1WI表现为等或等低混合信号,未治疗的淋巴瘤很少发生囊变和纤维化; T2WI可略高于或低于脾实质信

30、号,且不均匀; Gd-DTPA早期病变显示不清,60秒后由于脾实质增强,病灶仅轻度强化,故病变呈低信号,边缘强化不明显。典型淋巴瘤增强后呈“地图样”分布。,脾淋巴瘤,脾淋巴瘤,七、脾转移瘤,脾的转移瘤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也可为淋巴管转移。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占全身转移瘤的2-4%。,脾转移瘤,临床表现: 多有原发灶临床表现 胃肠道症状 体重减轻 左上腹包块 影像学表现 平片:脾大,诊断价值不大 血管造影:可见邻近血管分支受压、移位、包绕征相,并见不规则肿瘤血管、不同程度肿瘤染色,脾转移瘤,CT表现: 平扫为多发低密度病变,形态较规则,大的病灶内可见坏死。 增强扫描可见不同强化效果 有的可相互融合,此时境界不清楚。 个别的转移瘤表现为囊性水样密度。 可见腹膜(腹水或结节块阴影)、肝及其他脏器有转移灶。,脾转移瘤,肝脾多发转移瘤,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职 > 医药护理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医学精品课件:胆、胰、脾(2015.04).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