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ppt课件2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443926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PPTX 页数:27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2《师说》ppt课件2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0.2《师说》ppt课件2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0.2《师说》ppt课件2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0.2《师说》ppt课件2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0.2《师说》ppt课件2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师说说学习目标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2.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3.领悟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学习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知识链接“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

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25岁登进士第,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韩愈在文学上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

3、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写作背景基础梳理1重点字音谀(y)欤(y)句读(du)郯子(tn)苌弘(chng)老聃(dn)蟠(pn)经传(zhun)贻(y)之2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不)3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

4、方面)(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6)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8)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用作状语,成群地)(9)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10)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表示大众)(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4)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跟从;而,表并列,并且今义:

5、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5)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今义: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7)圣人无常师(古义:固定的今义:平常的)(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5特殊句式(1)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3)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余学”)(4)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耻于师学”)(5)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于弟子贤”)(6)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被)(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固定句式,“庸乎”表示反问,相当于“哪管吗”)任务一:梳理文本观点和主要内容【活动1】研读课文第一段,按要求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指明教师职责(从师的重要性)的一句是:3.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的句子是:4.阐明择师的原则和态度的句子是: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活动2】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研读课文第二段,找一找,运用了哪些对比,结论是什么?对 象 从师的态度 结 果论述观点对比1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对比2于其子于其身对比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从师而问择师而教

7、之耻师不耻相师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愚益愚圣益圣小学大遗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活动3】研读第三段,这段是正面论证,论证怎样从师的问题。思考:本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结论是是什么?首先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然后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事例论证与引用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并引用了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最后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活动4】分析第四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

8、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活动5】通读全文,总体把握全文的思路。课文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提出教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第二段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接着从三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重要性。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行为例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仍紧扣

9、中心论点,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任务二:探究文章的深层意蕴【活动6】韩愈所说的老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三者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在“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活动7】韩愈写师说赠送李蟠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最

10、后一段,作者赞赏李蟠“能行古道”,具体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二是“不拘于时,学于余”。结合文中所说的“时”来分析,贵族子弟“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在这种背景下,李蟠能“不拘于时”正符合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从师标准;李蟠“好古文”,也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内涵一致(“古文”,指先秦两汉的文章,即儒家经典),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是在传承、弘扬儒家思想,是韩愈古文运动的忠实实践者。所以韩愈才写师说“以贻之”。【活动8】分析韩愈思想的进步性。1韩愈在文中阐述的择师的原则是什么?请用原文语言回答。2如何理解这一择师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11、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这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今天,这一择师原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有所启发。【活动8】分析韩愈思想的进步性。3本文思想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第一,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第二,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活动8】分析韩愈思想的进步性。3本文思想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

13、思想光辉。任务三: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活动9】文本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1)对比论证,深刻有力。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2)排比、偶句句式使文章气势充沛。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

14、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连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3)连珠句使论述环环相扣。连珠,又称顶针、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4)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磋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

15、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制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课堂小结师说是古代著名论说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习本文,我们重点掌握韩愈关于从师的观点,弄清文章严密的论证思路,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还要熟读背诵全文。师说师说提出论点交代写作缘起分析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激励后学反面论证正面论证士大夫耻学于师圣人无常师随堂练习请你以“尊师重道”为话题,写一个片段,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少于2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10.2《师说》ppt课件2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