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复原力第一节 什么是复原力?Resilience,港台学者译为“复原力”,大陆学者有时将之译为“心理韧性”或者“心理弹性“,也人译为“压弹”。复原力是个体身上的一种能力,或者特质,能够使人在处于压力的情景时,能够发展出健康的应对策略。这种看法也就是说,高复原力的个体倾向于在各种压力情境中都能够灵活健康的应对。有有复原力特质的个体,在遇到重大的创伤时,通过与环境的复杂互动,最终获得了积极的适应性结果。词义 源自于拉丁语resilie,本意为“跳回”。在英语中,resilience一次有较丰富的含义,它的本意为“跳回、弹回、弹能”之义。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四版)的解释,resilien
2、ce一词有两个主要的解释:1.在困难情境或经历痛苦之后能够重新变得强壮、幸福或者成功的能力;2.某物被压或弯折之后能够像橡胶一样恢复原形的能力。复原力特点 第一,当事者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压力、逆境或创伤,这些压力、逆境或创伤被证明与心理问题有高程度的关联;第二,尽管如此,这些当事人发展的不错,至少没有出现严重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第二节 复原力研究的发展 维尔纳和史密斯(Emmy E.Werner,Ruth S.Smith)研究开启了心理弹性的研究之门,1955年两位研究者走进了夏威夷考艾岛(Kauai)的一个村庄,从700名儿童中选出将近200名儿童,他们被认为是处于高危(at high risk
3、)情境中,这里所说的高危情境是指在2岁之前经历了4种或以上的下列情境:包括父母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极度贫穷、生活不稳定、围产期风险、组织涣散的家庭环境、父母酗酒或精神疾病等问题。作为现象学的纵向研究,研究者在18年后对这些儿童重新进行评定并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在200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非常的脆弱,发展到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期时,这些人有更高的心理社会问题比率;但另外三分之二的儿童发展状况良好,其中有72人长大后不仅在学校成绩、人际关系和生活适应上表现良好,而且他们为自己提出了现实可行的目标和期望。第三节 复原力的两个因素 1、危险因素 危险性因素这一概念是由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引入的,最初用来考察影响
4、某种疾病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增加人们不期望的消极结果的可能性,如张三有家族糖尿病遗传历史,则家族遗传这一点会大大增加张三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则家族遗传对张三而言是一项危险性因素。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从父母有心理疾病、受虐待的儿童和患慢性疾病(如,癌症)的人群,扩展到处于社会经济不利地位的人群、生活在暴力环境的个体、自然灾害的受灾群体、离异人士及其子女、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艾滋孤儿等。比出身、比挫折是积极心理学的社会比较法。个体内部危险性因素 智力低下 精神病基因 神经质素质 逆反素质2、保护性因素 保护性因素可分为内在保护因素及外在保护因素两部份。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本身所具有的心理能力、人格特质
5、和生活态度。外在保护因子则是指在家庭、学校和小区或同辈的环境中能拥有促进个体适应的因素,以缓和危险因子的影响。当个人的内在保护因子与外在保护因子能产生交互作用时,就能使个体发生适应的效果。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积极修补、调适机制的过程,以获取朝向目标的能力。内外合力。个个 沃玛(Wemer)及其同事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夏威夷考爱岛进行历时30多年研究追踪研究,考察了能使儿童从高危环境发展到技能完好的青少年和成人的特征。他们研究对象是2岁以前经历4种或更多的危险因素的个体,这些问题包括长期贫困、父母很少受到正规教育、父母酗酒或精神疾病等。发现
6、被研究的群体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非常脆弱,当他们成长到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期时,有着比一般个体更高的心理社会问题比率。但是同时,另外三分之二的儿童发展状况良好,表现出较高的复原力。研究者从发展良好的儿童身上发现了一些共性,包括:女性、精力充沛、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能力强、宽容、成绩导向、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较高的自尊等等。保护性因素文化或社会特征社区特征家庭特征儿童特征儿童特征 婴儿期展现出乐群及适应性的气质 良好的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技能 有效的控制情绪和行为的策略 自我悦纳,高自尊 高气质乐观 具备社会和自我推崇的特征,有才华、魅力、家庭特征 家庭环境稳定,有支持性 父母冲突少 民主的教养方
7、式 兄弟姐妹关系融洽 获得了其余家庭成员的支持 父母参与儿童教育 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 父母受过高等教育 父母有信仰社区特征 社区质量高 社区安全,暴力事件少 支付得起的住宅 社区有娱乐中心 社区环境好,空气清新、水质良好 学校条件好 教师受过良好训练,有丰富的报酬 放学后还有课外小组等安排 学校有娱乐资源(运动、音乐、艺术)良好的公共医疗保健 有应急服务(匪警、火苦和医疗急救)有良师益友文化或社会特征 有儿童保护政策,例如童工、儿童健康和儿童福利等相关行政法规 社会普遍重视教育,儿童享有受教育机会 有效预防政治冲突事件,保护儿童免受影响 免受身体暴力伤害第四节 创伤后成长:吃一堑,长一智 打不
8、倒我的必使我更加强大。Tedeschi 等人在1996年第一次使用“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的概念来阐述个体从创伤事件中获得成长的现象。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创伤事件幸存者不仅体验了创伤带来的情绪低落、精神紧张、PTSD等问题,同样也可以体验到创伤带来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如:更加懂得欣赏和感激生活、体验到个人力量的增加、发现新的可能性、建立更加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在灵性方面的变化;创伤后成长的意味着个体不仅从创伤后恢复到创伤事件之前的心理功能,而且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的机会,某些特殊方面的心理功能得到了提高。地震与消费观的变化人口统计学发现 女性比男性PTG得
9、分高 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人比更易具有PTG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尤其是在创伤发生的开始阶段寻求的社会支持可以促进个体获得更多的创伤后成长,社会支持通过让个体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变化去重新梳理创伤经历,从而提供不同的角度去整合个体认知图式的转变,对个人成长提供帮助。在对癌症患者的研究中也发现,仅感知到丈夫的支持,患病妻子也会报告出更多的PTG。应对策略 积极再评价:积极再评价是一种以寻求意义为基础的应对,将原来被评定为危险的、挑战性的创伤事件评价为有价值的和有益处的一种适应过程。乐观也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乐观的人在面对创伤和压力时会更多的使用重构、接纳、积极再评价等策略去努力发现情境中积极地一面。
10、高自尊:自尊在个体感知到抑郁症状和成长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它直接影响了个体的心理灵活性,进而影响了我们对与抑郁和成长的积极和消极的看法。认知灵活性 认知灵活性是指个体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而转换到另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人们可以更加灵活的选择认知评价,使行为符合当前情境的能力(Hill,2004);具有高认知灵活性的个体能够更快的将注意力从创伤的感知中转移到另外的感知单元中去,对创伤事件做出新的评价并寻找意义,最终帮助个体体验更多的成长。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复元力?2.复原力的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有哪些?3.不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是怎样影响个体的复原力的?4.复原力的远行机制是怎样的?5.如何对个体的复原力进行干预?